打開心窗:舊物舊情

  路過都市繁盛的街道,在人多擠迫的街角,有一位老婆婆蹲在垃圾箱旁,伸手進箱中找尋報紙、鋁罐,可是,這些剛才都給另一人撿走了。婆婆在嗟嘆之餘,撿起一把破得不能再破的雨傘,左看右看,最後決定拾回家去用。

  站在一旁的一位先生看見了此情此景,他從錢包裏抽出一張二十元紙幣,遞給老婆婆說:「這給你。 」老婆婆問:「甚麼?」他答:「給你喝茶的。」老婆婆搖頭說:「不要,我不需要別人施捨。」

  這句話,讓我想起香港人自六、七十年代流傳下來,自力更生的精神。

  經過了繁盛的街道,走到一條公共屋邨,疲累的我在一眾舊式茶餐廳坐下來。環顧四周,來幫襯的都是街坊,都是這兒的熟客,餐廳老闆在親切地和街坊閒話家常。

  茶餐廳的食物價廉物美,餐廳的老闆與侍應都待街坊如家人,這種濃厚的街坊之情,同樣令人珍惜。

  今天,我們常見爭取保護有歷史價值建築物的行動,這些載有集體回憶的事物,當然值得保存;可是,更值得保存、珍惜的,是這種上一代流傳下來刻苦耐勞、自力更生、街坊鄰里間的守望之情,卻少有人再去提及、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