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界,仍見古老的磚屋。老磚屋都是用木架成金字頂,然後鋪上瓦片,接縫處就用水泥合好,看上去瓦片就像陷了下去,所以叫「坑」。量度老磚屋的大小,不是用呎,而是數算它有多少坑。坑越多,代表房子越大。
最初認識「坑」,是指地面排水的溝,又叫坑渠,作排污之用,不是好名聲。後來知道屋頂上防水的瓦片也是坑,又叫瓦坑,負責遮光擋雨,蔭護一屋子的人,高高在上,風光得很呢!如果明白坑無貴賤,識處高低,就不必對「坑」有所介懷了。
炙熱的七月到了四川的涼山,那裡海拔1500公呎,就是夏天也感涼快。公務完了,抽空遊覽佔地32平方公里的邛海生態公園,踏著木造的小橋板路,磚鋪石砌和用瓦片排成的步徑,享受樸實的環境,自然的風光。
木石鋪成的小路,以前都見過走過,但瓦片排成的步徑,卻是初遇。這些瓦片不是一片片鋪在地上,因為這樣一踏就會碎了;而是一片片的叠好,排成正方,垂直地藏入地裡,橫豎的擺放。一紋一紋,一方一方的瓦片平在路上,成了方格圖案,很好看;踏著又不滑腳,感覺很穩實。
別過邛海公園簡樸的自然,再見成都的繁華熱鬧。現代化的成都像中國其他的大城市一樣,總要保留一些舊街老巷作旅遊的點子。成都的寬巷子和窄巷子就是賣老舊,看新奇的地方。但我是過來人看舊東西,所以沒啥新奇。只是穿梭舊街老巷,仍是有點感觸。這些舊屋老巷,一直被視為是過時無用,但是拆得了八八九九之後,才發覺當中有寶貝,於是又再興土木,將復古作新潮。
從寬窄巷子回到酒店,窗外仍見一些矮矮的老舊屋,它們已經破落,卻佔在繁榮的地段,相信不久它們都會被拆卸,再建新型的大樓。想到這些老房子的命運,目光戀戀的盯著那些老瓦片,思緒回到涼山邛海生態公園的步徑和寬窄巷子的舊街老巷。
中國的舊東西拆得太多了,如今應該懂得珍惜吧!我想:這些老房子的青磚舊木,說不定會被保留起來,用作修補舊建築,或是用來建新的「老屋」。寬窄巷子不也是用舊材料修修補補加加改改的弄出來嗎?至於那些瓦片,長年的日曬雨打,應該已經脆化,新建築恐怕不會再用了,或許還可以成為步徑的材料。
瓦片本該在屋頂,高高在上,頂住陽光和雨水,蔭護一屋子的人。但房子老了,屋裡的人都遷走了,自己也脆化了,就是繼續高高在上也沒多大的意義了。不如放下身段,成為步徑,讓人踏得穩實,走得愉快,豈不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