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愛裡沒有懼怕

  很多人說我交遊很廣闊,家人說我沒有脾氣,朋友說我不愛計較,而教會弟兄姊妹說我的笑容常常都是如此燦爛。

  坦白說,人怎會沒有情緒!只因家人的體諒,蓋過了我間歇的任性。對我而言,斤斤計較既傷及雙方的感情且太傷腦筋了。不過,這並不代表我沒有執著。我會特別敏銳別人的感受。對事情的堅持,我絕對是個自強不息的模範生。至於說到笑容,自然流露就是最好,沒想過原來留給別人一個良好的形象。

  自從五年前信主後,我才重新學習「愛」。原來要愛人,也先要懂得愛自己。愛自己不是自私的行為,因為先明白個人的需要,然後把需要與人分享。這樣,人與人之間才可以有真正的互動。

  從前,我因為身體的缺陷,總會覺得與人不同,這心中的隔膜也使我表現得十分拘緊。其實我很想接近人,讓他們知道我並非想孤立自己,往往只是身體的情況成了最大的限制。曾試過既然行動不便,就靠著言語表達吧!隔著電話,可以避免面對人前,能暢所欲言與好友交談。可是當大家見面時,那隔膜和拘緊又把我打回原形了。我漸漸發現最大的問題,源於自己對「愛」藏著懼怕,對「愛」未夠完全。

  以為收藏身體帶來的不便,就不會讓別人感到麻煩。其實他們從來都沒有說過我「麻煩」。

  是我覺得很難去親近別人嗎?其實朋友同樣感到難以親近自己。相反地,他們好想更多了解我,可是因我的心門一直關上,根本無法讓人進入。

  今年初結識了一位教會姊妹。她因過去一些經歷,導致不敢於人前表達自己,也不想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比較喜歡單對單的相處。她使我想起昔日的自己。初時她常常說︰「聚會裡,你們如常交談就好,不用怎樣理會我。」我回應說︰「若要不理會,我就連一個都不理會;若要理會,就一個都不能缺失。 」當時,她沒有甚麼回應。直到有一次,她不發一言之下離開了小組的whatsapp群組。我即時私下慰問。據知,後來她只收到我和另一位姊妹的慰問,因此感到非常難堪。這一刻我才知道,當姊妹強調不用理會她,原來是更渴望得到愛。有時我們還以為給予對方空間,原來在對方的立場,可能已被疏遠與冷落了。

  每個人都需要空間,一個舒服的緩衝區。然而這空間不宜成為隔閡,所以雙方都要懂得如何「收放自如」。收的時候,不妨大膽讓對方知道你的需要,也讓對方好好的關懷你;放的時侯,容讓自己找一個安靜的空間,也接受對方給予你感到安舒的空間。

  但願我們能在愛裡打破隔膜,變得通達,愛得舒暢,彼此以愛還愛建立生命,愛便能完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