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小時候,看見不少家長強迫天生用左手寫字的小朋友改用右手,在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下,認為這才是「正常」,否則是一種缺憾。
生活上我們也會不經意地用某些辭彙來形容各種障礙,例如:視障稱為「盲」、聽障稱為「聾」、語障稱為「啞」、體障稱為「殘」、社障稱為「宅」、心障稱為「閉」、智障稱為「低」。前兩字單純地描述功能上的限制,最後一字卻是簡化為帶有偏見的負面標籤。
感謝《看我今天怎麼說》這齣港產電影,帶我短暫走進聽障人士的內心世界,感受人造耳蝸輔助下的溝通品質、體驗助聽器放大後的聲音效果,恍如戴上模擬聽覺困難的裝置,進入聽障者的感官世界。戲中三位主角,自幼聽障,成長路上各有自己的選擇,但實情卻是周邊的人和文化環境給他們塑造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他們有多少選擇?誰賦予他們選擇的權力?又由誰來決定這些選擇?
戲中情節觸發我回想起生活與事奉中的片段。記得從前在醫院探訪,曾遇到說著家鄉方言或外語的病友,導致雙方難以溝通。粵語是我的母語,時下普遍被視為生存基本的兩文三語,我勉強還可以應付。作為院牧,我會想盡辦法與對象溝通,打破語言障礙。對那些因病而失去溝通能力的院友,我亦會盡量透過身體語言傳遞關懷,建立連結。我深信:只要有心,必定能找到合用的溝通方法。
但若沒有心,即使彼此說著同一種語言、聽覺健全,也會話不投機、難以溝通,甚至拒絕交流。我沒想過,原來手語是先天聽障人士的母語。想起我在外地生活的日子,深深體會到能夠自由暢快地用母語溝通,是多麼爽!
造物主創造人類之後,最重視三重關係:即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創造主的關係。無論你的母語是甚麼,主都喜悅你能夠與自己、與身邊的人,以及與祂跨越障礙地相通。慈愛的神,祂的母語正是「愛」,這份以愛為本的語言,才能跨越所有溝通障礙,消弭人心的藩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