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酒精的真相

  酒精在醫學上被奠定為精神活性物質(psychoactive drug ),對人的意識和情緒有直接影響,是最令人掉以輕心的合法藥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酒是一級致癌物,可引致多種癌症,並無安全使用的水平,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暴飲;若無飲酒習慣,就不要開始飲酒。為健康著想和減低患癌風險,應循序漸進地減少飲酒,直至完全不飲酒的最佳選擇。兒童、青少年及孕婦絕對不應飲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數據,全球約260萬人死於酒精相關原因,當中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導致的慢性病患、意外、暴力、自殺、和衝動性高危行為等。

酒有害身體的科學理據

  酒精飲料的基礎法學成份和一般消毒酒精並無分別,都是乙醇(ethanol )。乙醇先進入腸胃,空腹時吸收更快:大部分的酒精經負責排毒的肝臟進行代謝,小部分會通過呼吸尿液汗液排出。肝臟首先代謝乙醇成為乙醛(acetaldehyde),乙醛卻是更毒的物質,能夠破壞DNA。身體需要時間和乙醛脫氫酶(ALDH)氧化有毒的乙醛。可惜的是,40%亞洲人的基因,有ALDH功能性缺損,即是不能完全代謝酒精,令體內堆積乙醛,亦是亞洲人飲酒後容易面紅的原因。而暫時亦沒有證據有任何物質可以解酒毒。

酒精最不為人知是其強烈的成癮性

  精神藥理學專家指出,酒比大麻更難戒斷,因為酒精更廣泛地影響腦部傳遞物質。酒精是既可以溶於油、又溶於水的兩性相容物,輕易通過腸胃壁和血腦屏障,全面影響腦部。

  酒精的吸引之處,是和情緒息息相關。坊間鼓吹「小飲可怡情、無酒不歡、一醉解千愁」等。科學引證似乎更支持「酒入愁腸愁更愁」,綜合所有研究,酒精成癮和情緒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等)有高達40%-60%的共病率,兩者互相影響。

酒精是中樞神經抑制劑(Depressant)

  醫學上,酒精和鴉片類、鎮靜劑同類,是中樞神經抑制劑,由於酒精輕易穿透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對腦部產生快而強烈的效果,飲酒初期的放鬆和興奮是成癮的起始點。飲酒首15分鐘,腦部促進放鬆的γ-氨基丁酸(GABA系統)發揮其抑制腦傳導物的作用,促進多巴胺(dopamine)大量釋放,產生興奮、放鬆感覺。這些感覺對於多巴胺系統就是獎賞。飲酒的吸引正是這些即時得到的快感、陶醉、無壓力的感覺,正是人所追求「快樂」的錯覺。當酒後1-2小時後,酒精耐受性開始出現,想越飲越多。人的意識持續模糊,卻感到情緒開始波動,就是很多人留意到的「酒能亂性」階段。人為了得到更多「快感」,減少負面感覺,需要更多酒才達到一開始的效果。

  任何成癮物質都有其耐受性(tolerance),就是身體適應這些物質的結果,亦是越飲越多的危機。酒精的斷癮症狀強烈,即是停止飲酒後出現的身心不適(withdrawal symptoms)。輕度的斷癮症狀,包括嘔心嘔吐、頭痛、焦躁不安反應,如手部顫抖、出汗增加、失眠;中度斷癮症狀包括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體溫升高、肚痾肚痛、混亂感增加、忐忑、突然低落等。酒精本身讓腦部承受壓力,斷癮症狀亦會導致情緒波動和失眠等,加劇壓力,更易患上情緒病。至於嚴重的斷癮症狀可以維持48小時,包括癲癇、幻覺、極度焦慮、嚴重失眠。嚴重斷癮者需要尋求藥物等介入,不要立刻自行戒斷。

  原來不需要大喝大醉,亦可酒精成癮。成癮個案每每是由一小杯開始,飲酒和自身情緒開始聯繫。在家飲悶酒更成為高危上癮的起始點。由於酒精的戒斷症狀和失眠有關,令深睡狀態減少,就算入睡腦部仍然活躍,成為很多人倚賴酒精的原因,變成痛苦的惡性循環。

  酒精成癮對腦部結構有長遠改變。腦掃描影像研究發現慢性成癮者前額葉體積比人少10%,重度飲酒20年以上,可以減少20%,嚴重影響自控認知等能力。不過好消息是,少於五年酒精習慣的人士,如果能夠停止飲酒三至六個月,可以恢復前額葉的執行功能70-80%;即使是多於10年長期飲酒習慣的人,如果能夠停止飲酒一年,可以恢復40至60%能力,當然部分腦部損傷就無法復原。

  當我們明白酒精是一種全面的精神活性藥物,就懂得對酒精有一定的戒心。

重新反思甚麼是快樂

  甚麼是快樂?甚麼是幸福?多巴胺系統給我們的是「快感」(pleasure),原來天父造人設計下,太即時太強太多的「快感」未必是我們可承受到的,好像在提醒我們甚麼才是倚靠神真正的滿足。像聖經中智者尋求神:

  「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箴30:7-9)讓我們不要效法這世界,認清酒精對身心健康的真相,明白甚麼才在主裡面真正的滿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