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俊本來是一間連鎖店的業務經理,有穩定和不錯的收入,屬於中產。他也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太太是銀行職員,兒子則剛入讀中學。但想不到疫情下公司經濟大不如前,疫情過後港人又喜歡北上消費,結果營業額不升反降。公司為求生存,大批裁員,因誠俊屬於年資和薪金較高的一群,結果成了公司開刀的對象,收了大信封。他經過一年的時間也找不到相若的工作,結果只好轉行做的士司機,收入只是以前的一半。誠俊實在心有不甘,對命運的作弄憤憤不平,心生怨恨。由於自卑心作祟,他避開接觸以前的朋友,心情變得越來越低落,與家人的關係也開始轉差,結果患上抑鬱病。
人生的際遇往往非我們所能掌控,有順境時也有逆境。在順意平穩的日子中,我們可能應付自如;然而,真正的考驗是當遇上挫折或困難時,我們的心還能否安然面對。很多人在安好的日子表現不錯,可是一旦遇上困境就陷入負面的情緒和思想之中,一沉不起。到底我們有何辦法可以自救?在困境中如何保持正面的心態呢?
第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抱有正確的心態。我們必須接受人生會有苦有樂的事實,若只渴望一生順意,沒有痛苦,這是不切實際的妄想,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失望和痛苦!因此,我們要認知人生必有痛苦的事實,願意隨時面對要來的事情,不應逃避或輕易放棄。當我們越想逃避或抗拒困難、痛苦時,我們的內心只會越感彷徨,痛苦只會緊隨著我們。通常逃避的方法包括行為上的逃避,例如因害怕壓力而放棄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或用辭職來逃避工作壓力。有時逃避是內在的,例如避免想起某些痛苦的事情,如哀傷中的人避免想起逝去的親人,或者不想去接觸內心的感受,盡量叫自己麻木,像沒有感覺一般。這些逃避痛苦的手法也許可以減去一時之痛,短暫來說似乎有用;但長遠而言,只會造成更多痛苦,例如延長哀傷期,或因退縮的表現而失去了機會,又或情感上變得麻木,不再感受到快樂等等。
面對逆境或困難時,你可以願意接受真實的經驗,嘗試友善地對待自己的感受,相信這些情緒或感受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可試試聆聽內心的需要,思考應如何在合乎現實的情況下,適切地滿足這些需要。否定自己真實的情緒經驗,只會帶來內心的矛盾和糾結。容讓自己在情緒經驗之中停留一會,體驗一下,並非壞事,可能對自己更有好處。
在困苦中,除了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容讓它存在之外,我們更要留意自己可有重複或慣性的負面思想,糾纏其中,將自己的心困住,以致喪失應對問題的能力。我們有負面的想法這一點也不出奇,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了生存我們的腦袋很自然會聚焦危險或威嚇的事情,希望能作出自我保護,免受傷害。因此,憂慮是難免,但不要陷入不斷擔憂或焦慮的思緒之中,要認清想法只是我們對事實的主觀認知,不等於事實。我們要學習抽離一些,視自己的想法為一種工具,若這想法對我處理眼前的處境有用,就可繼續保持,但若沒有用處,甚至為自己製造問題,我們就應放下這些想法,專注於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不要浪費精力糾纏於這些無用的想法之中,例如我常有自己很失敗的想法;但若然我想過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就必須減少這想法對我的影響,專注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是否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已非這樣重要了。
面對困難,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內心的需要和渴望,甚麼是對自己最重要的,即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按著這些自選的價值而活。一時的情緒和想法,就像天上的浮雲在你眼前出現、飄過,然後離去,你只需留意到就可以。只要積極向著遵從自己的價值的目標前進,即使需要負上代價,也是值得,因這樣的人生才算是精采。只要你持續地以這種態度來應對困難,漸漸地你會發現,困難不是你想像中的巨大,亦非無法克服。
克明是一位因交通意外嚴重受傷而要截肢的病人。他失去雙腳,要坐輪椅。起初他心灰意冷,不能接受三十多歲就失去活動和自理能力,陷入嚴重的抑鬱之中,曾經試圖自殺,一心只想逃避這極大的不幸和痛苦。然而在家人和醫護人員長久悉心的照料和支持下,克明漸漸明白失去雙腳並非人生的終結,只要他願意面對現實,接受不幸帶來的痛苦,緊握自己的信念,人生仍有希望和轉機。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參加傷殘人士的運動,也做了傷健大使,更找到一份可以讓他發揮自己的工作。現在他不再感到絕望,積極的信念和行動為他帶來有意義的人生。即使他永遠是傷殘人士,但他的人生絕對可以比身體健全的人更精采,更具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