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接納焦慮,活出價值人生

  王先生最近頻繁出現驚恐發作,症狀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和噁心,每次持續約兩分鐘。這種情況在最近三天內發生了三次,讓他精神上感到極度疲憊。雖然他知道驚恐發作本身無危險,但仍然感到害怕,擔心是心臟病發作。王先生曾嘗試默想放鬆,雖有幫助但效果有限,所以來我診所尋求心理輔導。

  王先生認為多年來的焦慮最終導致這些驚恐發作,並覺得這些症狀可能不易消除。一個月前,他曾在夜間驚醒,出現顫抖、恐懼和發冷的症狀。最近又出現了夜間出汗和發熱的情況,讓他擔心可能患上了白血病,查閱相關資料後更感不安。

  一周前,王先生開始學習日語,上課時也出現了心悸和噁心。回家休息時,這些症狀依然會再度出現。王先生開始害怕外出,因為擔心會出現呼吸困難,即使在家中晚餐時也會發作,持續十到十五分鐘。

  作為一名基督徒,我相信心理治療和信仰的結合,是王先生走出陰霾的關鍵。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強調活在當下,順應內心真實感受,並以自己的價值觀指引人生方向。這與基督教的核心信念不謀而合 —- 神造人有美好的計劃,即使在黑暗中掙扎,只要信靠神,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接納內心的焦慮與恐懼

  王先生長期受困於焦慮和恐慌症的困擾,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經歷。然而,如果能以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內心的掙扎,反而可以成為走向自由的契機。

  「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道出了一個重要的真理 — 我們不應過度擔憂未來,而是專注在眼前的此刻。過去的錯誤已成歷史,未來的不確定也難料,唯有活在當下,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

  對於王先生而言,他需要學會接納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而非只顧著試圖壓抑或逃避。因此,王先生需要以柔和、接納的態度面對內心的掙扎,不要把它視為敵人,而是以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情緒。這需要持續的練習和努力。當他能夠放下對未來的擔憂,專注在當下,內心的焦慮自然也會逐步減輕。

重塑積極的生活價值觀

  除了接納內心的感受,王先生也需要重建自己的生活價值觀。正如ACT所強調的,我們不應過度關注情緒的消除,而是以自己的價值觀為指引,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對王先生而言,他過往一直被自我批評和過度擔憂所困擾,這些消極的思維模式不僅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也扭曲了他對自我的認知。然而,聖經告訴我們:「你要愛耶和華你的神,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祂。」(路加福音10:27)這就是我們的終極價值 —— 愛神,並活出祂給我們的美好旨意。

  若王先生能夠將焦點轉移到神的愛和自己的價值觀上,他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自然也會減輕。他可以思考:「作為一個基督徒,我應該如何活出神的形象?我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通過這樣的反思,他必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和方向。

  此外,王先生也需要培養積極的生活習慣,嘗試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並主動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如運動、默想等。通過重塑積極的生活價值觀,王先生必能找回內心的力量和勇氣,走出焦慮和恐慌的陰霾。

  當王先生再次面臨上日語課的焦慮時,他可以嘗試這樣做:先以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內心的緊張感,不要試圖強行壓抑。然後提醒自己,這只是一時的情緒反應,並非永恆的真相。接著,他可以思考:「我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面對這個恐懼,我應該如何活出我的信仰和價值觀?」以此為指引,一步步面對內心的恐懼,而非逃避。

  王先生的經歷提醒我們,人生難免會遭遇挫折和挑戰,但只要我們願意接納自己,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就能夠克服困難,活出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