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觀賞這電影後都帶著沉重的心情離場,不論家有孩子的或曾是孩子的你我他,多少會觸動回憶,想到家裡那個小人兒或自己是如何的成長。還好,曾受傷的人最終找到繼續前行的方向,攙扶年少成長的老師也跟自己的過去復和。
我家孩子小時候有點與眾不同,怕羞怕事的程度連幼稚園畢業禮也不肯上臺跟其他同學走走跳跳完成儀式;小學跟同學不交往也不談笑,卻在球場當門將時指指點點。種種行為我們做父母的雖然有所察覺,亦曾跟老師和其他家長、社工等探討,但結論只是他較沒自信怕羞怕事。學業方面有父母輕微照料,成績尚屬中上,能夠進入英文中學。
中學階段依然没多交朋友,學業在獨自溫習下卻逐漸滑落,結果中四那年留級,情緒與行為問題亦一堆堆湧來了。先是吵鬧哭泣失眠,繼而曠課逃學,最後戴著「黑超」應考中期試,更在考卷內大讚當時在美國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然後老師來電、試後失聯……傍晚回家帶著新買的摺刀,更揚言要買軍刀!
雖則在留級初期已為他尋找輔導,也多加陪伴,可是忽高忽低的情緒未能疏理,最後唯有將他送入醫院。經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診斷,原來他有輕度自閉,不懂調節壓力,往往將問題越想越放大,繼以妄想唯有暴力才能解決困難。在他留院期間,依臨床心理學家建議,查看他的電話和電腦,發覺學業成績並非主因,而是因留級後,被他單方面視為知己的同學沒多回應他,甚至在他不斷痴纏等放小息放飯放學而不勝其煩下把他推倒,更把他踢出臉書朋友圈!
出院後我們一家人都尋求專業輔導,為父母的就很快接納他一貫「與眾不同」這先天缺憾,並隱隱的忍耐他緩慢地康復。幾年過去,仍不時受著他有輕生念頭的脅逼,唯以時剛時柔應對,日子真的過得很慢。
電影中孩子鄭有傑的輕生,是積累了父母施予的壓力和暴力,最後父親放棄施打,讓他徹底地感受被嫌棄、沒有存在價值。相信你和我,也曾或多或少經歷失敗受挫,被輕看與嘲笑,也許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那刻的無力感確實不易消融。其實鄭父並非看不到有傑可愛俊俏、率真而努力的一面(以練琴為例),只是他可能不自覺地以自身刻苦的成長經歷,貫徹地施加在兒子身上(網上可觀看被刪減的片段),對兒子越在意就越有冀望。其實為人父母即使有學歷有專業,也不一定懂得愛。
今天,我兒已長大,情緒也大致穩定,不過仍不時要我們陪伴、聽他重複的牢騷、假日留在家陪他用膳……這些生活的小事皆可視為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