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貧血與血虛如何分辨?

  臨床發現,有些中醫說「血虛」的病人,雖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面色蒼白等不適症狀,但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沒有下降;而有些西醫說「貧血」的病人,也不見得有頭暈、心悸、失眠、乏力的表現。究竟,貧血和血虛如何區分?

  貧血是一個症狀,不是具體的疾病,有多種疾病都可伴有貧血。臨床上常見的有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和失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其他如營養不良、潰瘍病出血、痔瘡出血、月經過多、瘧疾、鈎蟲感染等,因少量反覆出血而引起嚴重貧血。各類貧血都有共同的臨床表現,其理化指標都是血紅蛋白減少,血液攜氧能力減低,全身組織和器官都有一系列的缺氧變化等。所以,病人一般以皮膚粘膜變白和面色無華,活動後氣促、心悸心慌、食欲不振、月經失調等症狀為主。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正常人血紅蛋白的含量與紅細胞的數量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多,則血紅蛋白的含量也相應地高,反之亦然。

  中醫所講的「血虛證」,是指一組症候群,表現有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手足發麻、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脈細弱等症狀。

  中醫認為血的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而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又要靠血液來滋養,故此,治療血虛證時,雖然一般用補血法,但根據以上理論,補血法又常與補氣法同用。

  綜上所述,「貧血」的臨床表現與「血虛」的症狀頗為類似,但並不完全等同。臨床上發現,當貧血越嚴重,即血紅素降至越低(少於9度以下),則「貧血」與「血虛」兩者的關係會越密切。當身體發生單純而嚴重的貧血時,機體會產生一些代償反應及變化,如心跳增強、心跳次數增加、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臟擴大或有雜音;因而表現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中醫所講的「血虛」症狀。

  由此可見,西醫所說的「貧血」並不完全等於中醫的「血虛」,而中醫所述的「血虛」範圍較為廣大,治療「缺鐵性貧血」也在中醫學裡「血虛」的範圍內。

  不論血虛或貧血,也須注意均衡飲食,避免勞累,做適量運動,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調節情緒等。

  以下介紹食療方:杞子南棗煲雞蛋。有補虛勞、益氣血、健脾胃、養肝所的作用。可治療貧血、以及體質虛弱、頭暈眼花、健忘、視力減退的血虛證患者。方法:用杞子三錢、南棗五枚、雞蛋一隻。將材料清洗,用三碗清水煎煮,蛋熟後去殼取蛋再同煎,煎至一碗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