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扇心窗 ‧ 信仰篇:網絡世界溝通和傳遞方式

  二十世紀的網絡通訊技術,的確為人類帶來生活方便,叫我們足不出戶就知道天下事,並且藉此將世界各地的人連結起來互通消息,網絡世界自有其獨特的溝通和傳遞的方式。

  網絡世界有圖、有聲、有畫面,容易煽惑情感。今天「有圖未必有真相」,資訊畫面和數量所帶來的激烈感受,可能已超過人們所能夠承受的,其速度之快更令人缺乏反思真假的空間。曾經有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在社交媒體發放大量疑幻似真的資訊,例如「呃綜援」假新聞,利用人們憤怒的情緒去製造高瀏覽率來獲利。

  新一代傾向使用某類通訊軟件,避免對話被留底,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轉為「一刻」的關係,更因沒有記錄就可以任意而為。網絡與流動世界影響最深的是「界線」,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工作與休息的界線亦隨著通訊軟件而改變,人隨時隨地要回應上司諮詢,沒有所謂真正的休息時間;同時帶來主權的改變:網絡在我手上,我就擁有一切,令人忘記我是活在有其他人的世界裡。

  其實,網絡的「阻隔」,令人容易忘記對方是有血有肉的人,於是有「起底」、揭人瘡疤等令人難堪的事。我們在社交媒體不只是接收者,更是發放者,網絡發佈信息背後已有前設立場,例如社會運動,起初大家容納有不同的見解,後來演變成「撕裂」,個人領受成為了絕對,彷彿以為自己就是上帝,是正義的一方。當我們運用自己在網絡的能力,不要忘記「和平」的重要。聖經說:「我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1:19)

  網絡上常出現圍爐共暖,大家同聲同氣,敵氣同仇,一呼百應,以為自己所講的就是絕對真理,甚至扮演判官的角色審判別人。有誰可以有資格審判別人?畢竟我們只是上帝的管家,小心被操控的慾望所影響。因此,我們要定期去除累積的惡毒,放下偏見,進行多角度思考。

  網絡世界多虛擬,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去到虛擬的圖書館、商店、博物館,甚至酒吧。雖然如此,但人們卻深感孤單疏離。兩個年輕人在大學宿舍房間內,寧願背對背用電腦上網交談,也懶得轉過身來對話溝通。電子媒介在某程度上將人連結起來,但有多少是心靈至誠的溝通?我們要回到現實場景中,透過閱讀和面對面交談,認識我們的世界還有其他人在生活,有他們的故事。

善用網絡,支援互助,早前有人發起連結社群,分發口罩,關心露宿者,幫助劏房孩子上網,送贈電腦,安裝wi-fi網絡。亦有人透過網絡接觸日本隱蔽青年及抑鬱症患者,大家在網上交流大約一年時間,終於有機會相約出來見面,想不到那次見面,竟是挽回一個想自殺者的契機。

其實連線不一定能夠連結,唯有進入別人的生命,才能分享彼此生命的源頭。神創造人,讓人有群體的特質。今天很多人仍需要直接、個別、專注的接觸,人要在充分感情滋潤下,才能全面成長。因此,人際之間直接的連結與互動,絕對不能被其他媒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