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生,也有一死。從生理角度嚴格來說,人只得生一次,也只會死一次。所以,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渴求,有生之年要活得好,臨終之時也要死得好。然而,這看似合理的渴求,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理所當然。近年,坊間有不少團體致力推動生死教育,鼓勵人更開放探討及積極面對這人生的必修課。基督宗教的生死教育總題,可以說是「出生入死,出死入生」。
哲人有云:「人出生便是邁向死亡。」這話雖然真,但人不是為死而生,死亡並非人生存的目標,只是一個結局,卻可以不是終局。自從死亡從創造的世界出現之後,沒有人不會死,也沒有任何條件能確保人可以倖免肉身的死亡。聖經說:「凡有血氣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歸塵土。」(約伯記34:15)人不能絕對掌控壽數長短,也不能絕對逃避死亡來臨,因為「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傳道書8:8)
人的生命包括肉體與靈性。肉身的死亡固然使人與人分離,靈性的死亡更叫人與那位創造主關係隔絕。人與創造主的隔絕比肉身的隔絕後果更嚴重,影響更深遠。當肉身與靈性的死亡已成為人類不能改變的事實之後,上帝因著愛決意救贖挽回人類的生命。祂為了愛,願意付上沈重的代價,叫人的生命可以不至永遠死亡。聖經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這個愛的救贖計劃,藉著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早已完成。「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6-8)
無論是肉身抑或靈性的死亡,都是一種失去。但願失去教人珍惜。基督宗教的生死教育,喚醒世人珍惜有生之年重建豐盛的生命。人如何選擇活在當下,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活得豐盛,比設法逃避或尋求死亡更合乎創造主的原意。正如飽歷人生的詩人摩西,晚年之時向上主禱告:「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既知道人不應尋求死亡,同時也不可能逃避死亡。上帝定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幫助人迎向死亡及超越死亡的轄制。信心是得著永生盼望與確據的可靠方法。臨床經驗顯示,得著永生盼望與確據的人,更能勇敢與安穩地迎向死亡,因為他們相信肉體死後,靈魂便會歸回上帝的懷抱中得享安息。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那裡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但願我們在有生之年可以盡力活好,到死亡來到之時,得著平安與盼望進入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