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款款:同出一舌

很久以前聽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叫舌頭的故事。話說從前有一個國王,他很喜歡新奇的事物。有一天,他召了各大臣前來,命令他們找出天下間最美好同時又最醜惡的東西,並做成一道菜來給他吃。大臣們都十分苦惱。過了幾天,國王將各大臣召到殿中,並問他們想好了沒有?⋯⋯

  有沒有想過,人是怎樣思想的呢?又或是我們的思想過程是怎樣的?我們每天都在思想,同時又希望知道別人如何思想,甚至有些人更希望改變他人的思想。那麼,究竟甚麼是思想呢?

每句語言都有自己的思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語言」。語言往往承載了人的思想,而思想其實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我們會從別人的說話去理解對方的想法。我們如果希望知道自己的想法,就應留意自己跟自己說甚麼。以下一些例子正好表達了兩種不同的自語(自我對話)方式:

方式一 方式二
 我做不到  我有什麼欠缺的呢
 那麼難,我放棄  還有甚麼需要學習才可解決這個難題
 實在太困難了  我需要更多的心思氣力來把它完成
 我不能做得更好   如果努力嘗試可以做得好
 我不明白  我可以鍛煉我的腦袋
 做錯了   錯誤帶來學習

  不同的說法帶來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帶來不同的行動,不同的行動最終帶來不同的結果。

換了說法 別有洞天

  如果換了不同的說法,就能帶來不同的想法; 那麼,透過不同的說法, 一方面可以肯定說話者的正面動機, 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對方擴闊及豐富內心世界, 從而把一些限制性的信念或懷疑的態度, 轉化為開放或更有效的信念。

  以下我們看看如何運用不同的說法來改變對方的思想:

「治療過程太辛苦了,好想死,好想放棄!」

  1. 動機—用正面動機回應對方,例如:「你這樣說,其實很關注家人對你的擔心。」
  2. 重新定義— 把句子中一些字眼以新的字眼來取替,例如:「是的,當我們辛苦的時候,很多時都會有一些不顧後果的念頭湧上來,不是嗎?」
  3. 後果— 引導當事人將注意力轉移到正面信念的果效,例如:「當我們有自殺的念頭時,是時候細想一下生命的重要性。」
  4. 比喻/隱喻— 通過比喻/隱喻幫助對方,例如:「聽說你過去都經歷過一些十分辛苦的日子, 但都被你一一跨過。 現在的辛苦你必定能夠跨過,人生有時需要經歷先苦後甜。」
  5. 另一個結果—從信念所指向的目標或意義中跳出來, 轉換成為另一個目標,例如:「辛苦的治療希望可以帶來康復。」
  6. 向下歸類— 將句子的元素分拆為更少部分,例如:「你說得對,治療的過程有部份真的是很辛苦的。」
  7. 向上歸類— 將句子一般向上歸類,成為一個更大的類別,從而產生一個新的角度或充實的理解角度,例如: 「所有治療過程都有辛苦的一面。」

所以我們下次可以嘗試這樣回應:

  「是的,當我們辛苦的時候, 往往會有一些不顧後果的念頭湧上來, 不是嗎?你說得對,有部分的治療過程真是很辛苦的。所有治療過程都有辛苦的一面。 辛苦的治療希望可以帶來康復的。聽說你過去都經歷過一些十分辛苦的日子,但都被你一一跨過。 現在的辛苦你必定能夠跨過,有時人生需要經歷先苦後甜。當我們有自殺的念頭時,是時候讓我們細想一下生命的重要性。你這樣說,其實很關注家人對你的擔心。(然後再安慰對方並解釋康復是個過程,當中出現負面的思想是人之常情。 並讓她看見一些正面的思想和感受。)」

  以上說明了,透過不同的 「說話技巧」 可以讓對方脫離 「問題導向」,而用 「結果導向」 或「回應導向」去重整自身的思想。 換了不同的說法, 慢慢就換了內心的想法。 從「死路一條」換成「別有洞天」。

  正當各大臣「你眼望我眼」的時候,朝中最聰明的大臣,站出來吩咐他府上的廚師,為皇上獻上一味「五香牛舌」。國王看了看, 不明其所以,就問其因由。大臣解釋,皇上要的是天下間最美好同時又最醜惡的東西。所以微臣特意為皇上獻上這一道菜。原因很簡單,舌頭可以說出美麗而動聽的故事,講出安慰人的說話,也可以用來鼓勵人,所以舌頭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 國王聽了點點頭,但仍有點不明白,問為何又是最醜惡的東西呢?大臣繼續解釋說, 舌頭可以說謊,捏造是非,謠言惑眾,可以說出惡毒批評的話語,又可以製造爭端與挑釁,所以又是最醜惡的東西 。

讓我們能夠善用舌頭說出安慰和建立別人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