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直說:用「心」醫治病人

  沙士那年,我剛剛開始畢業後的實習。懷著熱誠,不怕辛苦,只想作個願意用心醫治病人的醫生。

  但不足半年,愛心已給繁重的工作磨滅了九成。在連續不斷值班的晚上,看著病人尚有家屬陪著有說有笑,心裡多麼渴望自己可以和家人開開心心的吃晚飯。無奈每次以為快可以放工回宿舍休息之際,傳呼機就會響起,又有工作。回到宿舍,累得倒頭就睡到天亮,連晚膳都沒有,早上又上班去。

  正開始厭倦這種不見天日的生活之際,父親竟然患上了末期肺癌,而且情況危急,生命似乎只剩下數星期。很想在父親人生的最後一程多點陪伴他,但身為實習醫生的我,卻往往要連續三日on call 36小時,又怎能有時間陪伴父親呢!唯有向上司請了三個月的無薪假。

  在這三個月我由醫生的角色,變成了病人家屬,卻讓我親身體會到病人和家屬的感受。原來醫生平時無意的一句說話,聽在家屬耳中是多麼的令人討厭!

  當我重新返回醫生的崗位後,就開始學習從另一種態度去對待病人。

  有一個病人,他和姊姊一同來覆診。一進來,我已經感到他們充滿敵意。但我還是要如實的讓他們知道,病人的腎功能減弱,需要轉介腎科,並且要開始考慮洗腎。怎料當病人一聽到要洗腎,立即質問我為甚麼上次為他診症的醫生說他的腎沒有事。接著還問了一連串尖銳的問題,幸好他是當天的最後一個病人,我可以有充裕的時間給他解釋。

  談了一會之後,他的態度軟化下來,並開始訴說過往的經驗如何使他對醫生失去信心。我一邊聽,一邊點頭表示明白,心裡慨歎為甚麼醫生會給他這麼一個壞的印象。離開前,他問了我的名字。他的姊姊更悄悄的問我可否下次再看他的弟弟。我說不一定,他姊姊問我是否怕了他。我向她解釋並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被派到門診看症,並向她強調今次多一點解釋是希望令他們的心平靜一點。

  又有一個自少失聰的病人因流感住院 , 我其實沒有做過甚麼特別的事情,卻收到他的感謝信。原來只是因為我願意以文字來和他溝通,並且肯脫下口罩讓他可以透過讀唇來了解自己的病情。就是這 小小的動作已令他很安心。

  曾經有一個病人,在繁忙的門診中把那個寫滿鼓勵說話的心形摺紙放在我手中,然後說一聲「加油!」。

  又有一次,當我餓著肚子想盡快把房巡完時,有病人關心的對我說:「醫生,吃了飯沒有?」

  沙士十年,醫護與病人的關係由當年的感謝和互信,似乎漸漸變成不信和埋怨,這是很令人痛心的。沉重的工作壓力的確很容易令醫護在不知不覺之間失去耐性和體諒。病人和家屬感受不到愛和關心,只感到醫生流水作業,護理人員冷漠。醫護和病人都是受害者。聖經上說:「要激發愛心,勉勵行善。」讓我們同心彼此鼓勵,把似乎不能成就的理想,在現實中一點一點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