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重新生活──職業治療在精神病康復的功能

  香港人生活壓力大,近年常常從報章看到香港人患上精神病的統計,患病的比例相當高。有病便需要看醫生,但原來貼身參與精神科病人康復過程的,不只醫生護士和社工,還有職業治療師。

恢復職能的治療

  「職業治療」翻譯自英文Occupational Therapy,這香港翻譯令不少人都誤會它是針對職業病的一門治療,台灣則翻譯為「職能治療」。職業治療是一種恢復生活能力的治療,他們的服務主要針對病人的個人自理能力、工作及閒暇三個範疇。簡單來說是協助病人恢復因受疾病影響而失去的某些能力,但並不限於工作技能。例如一位家庭主婦,因為患上某種疾病而影響了她履行煮飯燒菜的責任,職業治療便嘗試幫助她,讓她可以回復這樣的能力。生理上的疾病或受傷固然可能影響病人的能力,其實精神病亦然,故此在青山醫院也可找到職業治療部門。

  醫生可以處方藥物幫助精神病人,而職業治療師則動腦筋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活動,從中訓練生活技能和評估康復進度。個別的治療活動可於病房進行,但一些群體性的活動則安排在院內特設的工場進行。青山醫院內設有多個職業治療工場,模擬了不同的工作環境,例如小賣部、時裝店、辦公室、設計及印刷工場、洗燙工場和包裝工場等等。每個工場都有既定的上班和下班時間,亦有午膳和小休時段,病人來到這裡就好像上班一樣,更有象徵式的獎勵金,可以在小賣部和時裝店消費。

  這等模擬工作環境,為病人提供一個介乎醫院與真實社區的生活環境,這裡混合了不同年紀和性別的病人,他們除了可以在這裡學得一些工作技能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可以練習與人相處。醫院病房的環境安靜穩定,有助紓緩病人的病情,而相對熱鬧的職業治療工場,則可以讓他們重溫一些生活場景和人際社交,治療師亦可以從中觀察他們的適應能力和康復進度。例如有些病人情緒容易受異性刺激,這裡就可以讓他們重新習慣與異性相處,治療師亦可觀察他們的反應;亦會有病人來到工場裡的小廚房,職業治療師會和他一起練習到市場買餸煮飯。有時候在過程中發現病人有認知方面的問題,例如善忘或注意力不集中,這裡特設的認知訓練中心就幫得上忙了。此外,治療師亦會提供不同的小組訓練,讓病人學習自我管理及不同的生活技能,為病人出院作好準備。

講求心思與創意

  或許有人對精神病人的印象,只限於瘋瘋癲癲,或是自言自語。其實有不少精神病都是受環境影響而引發,近年廣為人知的抑鬱症可算其中之一。精神病人不一定要住院,例如某些抑鬱症病人只需要接受門診服務便可。由於每位病人的致病原因都有所不同,即使病人患的同是抑鬱症,治療師也要先用時間了解病人的背景,分析他的需要,才可以進一步決定運用甚麼活動來幫助他,過程頗花心思,亦牽涉不少輔導技巧。

  在青山醫院職業治療部門服務了一段日子的一級職業治療師曾美兒姑娘,近年也接觸不少情緒病人,背景各異:有資深老師因為工作壓力而無法繼續教書,並出現驚恐情緒;有年輕在職母親因為雙職壓力而緊張失眠,甚至失去生活動力而終日躲在家中;亦有售貨員因為工傷影響了活動能力而暫停工作,卻得不到同事和家人的諒解,反而誤會他是懶散,最終不堪壓力而患上情緒病。

  幫助這些病人,曾姑娘嘗試透過不同活動助他們走出陰霾,例如安排小組活動,一同作畫、栽花,讓他們在細節過程中感受到生命有其意義;亦試過幫病人重組生活時間表,騰出時間給自己享受,紓緩了病人的情緒,亦緩和了與家人的緊張關係。經驗告知曾姑娘,家屬的理解與鼓勵對病人康復非常重要,曾經有病人連上街散步都緊張得要暈倒,但因為得到丈夫及子女的支持,才得以踏出家門一步;亦有病人眼見兄長為自己勞心勞力,才放棄輕生的念頭,並願意主動接受精神科治療。

  曾姑娘當年在理工大學半途轉修職業治療,是因為認識到可以透過這些治療協助病人恢復過往的生活職能。因為服務精神科病人需要別具心思與創意,吸引了她畢業後決定加入青山醫院工作。工作多年後,曾姑娘覺得今天社會大眾對精神病的認識仍甚片面,對精神病的病徵一知半解,以致往往產生誤會;又或是以偏概全,總以為他們有暴力傾向。其實精神病種類繁多,若我們身邊有人患上精神病,我們一定要對他所患上的病種有正確的了解,才能明白和體諒他,進而支持他接受治療。或許經過治療也不可能完全康復,即使康復了也許又會再病發,但本著職業治療的信念:「每個人都有權選擇過其有意義的生活」,曾姑娘一直悉力以赴,亦希望病人也愛惜自己,不自我放棄。

鳴謝:青山醫院職業治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