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全民醫療保障──費用全免治肺癆

  二次大戰前後的香港,肺癆肆虐,六七十年代時,我正在政府肺胸診療所工作,可算適逢其會。當年政府開設了許多肺胸診療所,每間一般有三兩位駐診醫生,五六位護士,還有醫務社工和一些叫TB Worker的工作人員,這職位是當年專為探訪肺癆病人而設的,現在已沒有了。

  肺癆傳染性高,而當時的香港生活環境擠迫,飲食營養又不足,所以患病者眾多。有說肺癆是「窮人病」,但其實當年也有富裕的人染上,雖然私家醫生也會診治肺癆,但由於此病治療經年,私家診所收費必定高昂。所以當年對付肺癆的擔子主要落在公營醫療系統,而衛生當局亦不負所托,做得非常全面妥當。

  市民若懷疑自己染上肺癆,都可以到肺胸診療所就診,診所會為病人照肺和驗痰,確診者將接受為期一年以上的治療,每天要到診所打針,後來改為服藥。病者的家人亦需要照肺,若有人已被傳染,便一併接受治療。為怕病人半途而廢,政府規定病人要每天到診所在護士監督下服藥,記得當時診所開診時間為上午八時至晚上七時三十分,但人潮卻沒有集中在上班前後,人龍總是從早到晚都圍著診所。

  「肺癆甚於輕彈!」這是當年流行的一句口號,可見市民對其恐懼可比今天的沙士。既是人人皆怕,醫治卻又費時,為了吸引諱疾忌醫的病人現身接受治療,政府對肺癆病人實在格外「關照」。整個治療過程費用全免不在話下(當年政府提供免費治療的疾病只有肺癆和性病,俗稱「花瘤」),若病人因病面對經濟困難,診所的醫務社工還會負責「出糧」。當然,逃兵總是少不了,那些TB Worker便是專責登門造訪,勸籲病人歸隊。

  那時候還未發明應付肺癆的疫苗,理論上我們醫護人員都是非常危險,但想起來也奇怪,我們當年竟連口罩也沒有帶,主管甚至鼓勵我們不要帶,免得「焗病」。早期曾實施過一項防護措施,就是每人每天獲派兩支鮮奶,讓我們吸收足夠營養。或許我們見慣肺癆病人,實在一點也不害怕,而印象中十多年來也只有一兩位同事染上了。今天我已經退休超過二十年,偶爾因咳嗽而見醫生,醫生知道我當年的工作背景之後,反而立刻彈開了,實在令我啼笑皆非。

鳴謝:「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