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工業意外,讓王先生失去自信,終日留在家中發呆;一次交通意外,讓阿儀失去左腳踝,不想穿最愛的短裙,不能蹦跳追車,原來的生活姿采也漸漸褪色;一場午夜火災,讓明仔如驚弓之鳥,常擔心睡後的安全,以致難以入睡,偶爾淺睡卻惡夢連連。誰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創傷事件包括交通意外、工傷意外、軍事戰鬥、暴力襲擊、虐待及天災等。它們的特色都是對人的身體或生命造成重大威脅,亦可能引發一些心理反應及困擾。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心理反應:
1. 重複想起創傷事件的影像
創傷事件的片段重複地在腦海中重現,這些片段可能包括事件的經過、救護的情況、有關人仕或自己的傷勢及住院經歷等。
2. 產生負面思想
創傷事件可帶來教人感到不安的負面思想,例如:出外不安全、入睡後會很危險或自己不能平安地橫過馬路。
3. 避免接觸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
例如交通意外後避免乘坐車輛或橫過馬路、工傷後避免回到出事地點,亦有些人會迴避有關或類似的新聞報導或涉及傷亡的消息等。
4. 表現強烈的情緒反應
每個人的情緒反應都各有不同,常見的有驚慌、無助、悲傷、忿怒、暴躁或麻木抽離的感覺,這些不同的情緒反應,足以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使人失去生活的樂趣。若果創傷事件涉及其他人仕傷亡,內疚自責的感覺亦可能出現。
5. 出現精神過敏的身心反應
這些反應包括容易感到驚嚇、提心吊膽、處處提防、不能安睡、心跳、頭痛及胸口不適等。
6. 憂鬱的情緒反應
除了感到不快外,亦可能會對以前喜歡做的事失去興趣、失眠、疲倦、沒有動力、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及無法集中精神等。
經歷以上的心理反應,有些人會感到很不安、無助,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精神失常。原來大部分經歷創傷事件的人,都可能會出現這些反應,因為它們都是一般人面對危難時的正常反應。情形就好像割傷手指會流血一樣,流血的情形會令我們不安,但流血卻是割傷時常見及應有的反應。
其實,要明白如何調節心理,我們亦可一窺生理創傷的復原過程。不小心割傷手指,要如何讓它復原呢﹖ 是否需要很努力的處理傷呢﹖似乎不是。患處會啟動一種自我修復的機制,自然愈合。心理的傷患,其實亦有自然復原的機制。
一般來說,上述的心理反應大都是暫時性的,通常約維持一個月,隨著時間流逝或/及在適當處理後便會平伏過來。
可是有一少部分人,像文章開首的三位主角,在創傷事件後的數周或數月內,會經歷嚴重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可能會揮之不去及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這時他們便應尋求專業治療。很不幸地,很多創傷故事的主人翁,都因不願再面對及回憶相關的經歷而逃避求助。但是,我們應留意,常見於創傷事件後的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往往對醫療系統以致社會資源構成沉重的負擔。作為患者的親友或醫護人員,你可積極把握機會鼓勵他們求助,以便及早識別及治療,讓他們盡早重回正軌。
面對如斯逆境,選擇面對,循序漸進的減少逃避,便是克勝心理創傷的竅門。在臨床的個案中,我遇過不少受助者,願意藉逐步面對創傷,將傷痛的時間縮短,且發掘到一種生命的新意義,亦為他們的生活注入新力量 —
「我發覺原來我一直忽略了家人對我的關心,以後我要努力生活,報答他們。」
「原來我比我想像中堅強。」
「這生命是我失而復得的,我要再好好規劃我的生命,重訂各事物的優先次序。」
「我看到自己的弱點,這使我更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
其實越是逃避,相關的情緒徵狀就可能會越發增強及延續,亦令自己陷入長期的煎熬中。即使重回昔日光境是困難,展開新一頁亦不容易。但一步一步學習接受當下的自己、面對創傷經歷,長痛不如短痛,轉禍為福,我們是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