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少小抑鬱、輕視不得

  不少青少年踏入青春期都會有些時候表現得情緒化、脾氣暴躁、投閒置散,有時家長都會誤以為是一般的情緒低落及青春期的反叛行為。然而,如果孩子長時間都表現得情緒很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經常投訴身體不適卻找不到原因,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抑鬱症的病人有一種扭曲了的負面想法:容易掉進一個負面情緒、想法及行為的惡性循環。如果青少年有傷害自己或自殺的傾向以及日常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就必需尋求專業意見。

  青少年抑鬱症的表徵跟成年人相近,家長可在以下多方面去留意子女有否出現情緒困擾,如感到抑鬱、無緣無故鬧情緒、沮喪、表現過份擔憂;在思維上充滿負面的想法,如感到前路很絕望、覺得自己成為別人的包袱、失去自信、感到不公平、覺得自己很不受歡迎、被排斥、自己一無是處,所有做的事都是錯的、生命沒有意義或價值、不合理的內疚和自責及自殺的念頭;行為上表現得不能集中精神或冷靜思考、對事物和活動提不起勁、做事急躁、行動緩慢、沒有朝氣、自我隔離及逃避社交活動;在身體方面,食慾突然增加或減少、睡得過多或失眠、早醒卻不能再入睡、容易感到疲勞乏力、以及找不到原由的身體痛楚如頭痛、肚痛、心口不適等。

  除了以上徵狀,抑鬱的青少年亦可能同時出現其他問題,包括焦慮、行為問題、進食失調或濫用藥物等。

成因

  抑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一般涉及先天遺傳、生理、心理、環境因素及生活壓力。我們無法改變先天的因素,但我們可以盡量改善其他的因素以減低患抑鬱症的機會,例如學習處理生活上的壓力。然而,也有些情況,抑鬱症的出現並無明顯原因。

青少年的壓力來源

  1. 突發事件:人生各種打擊及不幸遭遇,如失去至親、好友、永久的身體創傷、診斷有絕症或嚴重疾病等,令青少年人剎時間不能適應及接受而帶來情緒困擾。
  2. 家庭關係:香港有不少雙職的父母,由於工作的關係,很多時都把孩子交到外傭或其他親戚朋友照顧。有些甚至在幼兒期長時間在別人的家中託管,令致與父母關係疏離,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而近年離婚個案不斷上升,製造了不少破碎家庭,令孩子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或感到被遺棄。
  3. 人際關係:青少年期是建立社交關係的重要階段,一般都很著重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形象及地位。他們心理上需要朋友的接納和認同。當他們感到不被朋輩接受,往往會感到不快和沮喪。
  4. 學業:本港家長一般對孩子的學業成績非常注重,很多初小的孩子已經天天「進補」,放學後再返補習社,空閒及休息的時間不多。再加上連綿不絕的功課、課外活動、其他學習經歷與考試都令學生普遍感到沉重的壓力。
  5. 發展階段的轉變:青春期心理及生理轉變的適應,由一個事事可以依賴父母照顧的孩子漸漸要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年青人,要為自己的將來努力和打算,尋找自己的方向。他們亦開始探索人生意義,確立自我的形象和價值觀,在這過程中可能會感到迷失。

治療

  1. 藥物:對於情況嚴重的個案,必須尋求精神科醫生的醫治,醫生會因應青少年的病情而決定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2. 心理治療:對於青少年及較輕微抑鬱症 ,現時一線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這治療方法幫助青少年改變導致抑鬱情緒的想法和行為。除此之外,人際關係治療和家庭治療都是經常採用的治療方法。

預防

  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自小應養成積極人生觀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定時的作息時間、運動的習慣、有益身心的消閒活動和興趣。參與社團服務、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掌握解決困難及社交技巧等,都可令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充實、變得有自信及增強抗逆能力,並可減低患抑鬱症的機會。

  面對青少年抑鬱情緒,父母要多點耐性去聆聽孩子的心聲和觀察他們的需要,不要誤以為他們懶散、詐病、玩對抗、逃避現實、無心向學;反而要多花時間去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