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鄧藹霖

雖然離開了電台的工作已有10多年,但不少朋友還以為我仍在「開咪」。其實現在只是以特約形式主持一個親子節目,所以大家偶然也會聽到我的聲音。雖然97年已放下工作,當上全職媽媽,但我常常形容自己是一個終身學習的人,特別成為母親之後,我感到人生不單更加充實,而且對生命也有更多領悟和學習。

從反叛走過來

  由於家境清貧,父母沒有能力給我太多物質的滿足,別人有的東西,很多我都沒有。因此常常覺得比不上自己的朋輩,而且學業成績又不好,所以心裡感到自卑,久而久之更產生了一種反叛的性格。上了中學,不但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覺得人生毫無目標,更覺得生命沒有甚麼價值,不如死了更好。

  15歲那年,有一次跟學校的修女和社工到醫院探訪,見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伯伯,由於他患了末期癌病,所以身體十分瘦弱。那時除了感到他很可憐之外,更有當頭棒喝的感覺——原來生命是可以如此脆弱的。在關心這位老伯伯的同時,我留意到旁邊的另一位伯伯,他的家人頻頻追問醫生,他能否活到明天?原來明天是伯伯的生日,他的女兒很想買他最愛吃的燒鵝脾給他嚐嚐。她更對家人說,即使爸爸不能吃,讓他用舌頭舔一舔,也總算圓滿了他的心願。我聽到他們的對話,整個人呆了,心裡想,這伯伯還不知道能否多活一天,但他的家人卻如此珍惜,並且為他花盡心思。為甚麼我年青力壯,反而覺得活著沒有甚麼意義?這個經歷實在給我很大的反省,並且使我開始積極起來。

  雖然我的學業成績不好,但在朗誦和演講方面的確有點天份,並曾在校際朗誦比賽中得過冠軍,所以很想在這方面發揮。而且我知道即使完成了中五,父母也未必有能力繼續供我讀書,不如盡早踏足社會。由於當年常常夢想自己能成為一位唱片騎師(DJ),於是一有機會就到電台應徵,最後更僥倖被港台取錄了。但家人卻不贊成,因為他們認為這份工作並不適合我,但我堅決不放棄這個機會,他們也就只能由得我一試。只有17歲的一個黃毛丫頭,就這樣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職場。

  在電台工作的日子,的確開了不少眼界,但同時亦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特別是知識領域的貧乏。於是我努力儲蓄,希望能夠到外國讀書,充實自己之餘,更可以體驗外國的文化與生活。五年之後,我實踐對自己的承諾,放下了算是「當紅」的DJ工作,到加拿大修讀我所喜愛的心理學。當我有機會自由自在地在加拿大生活的時候,心裡反而不期然惦念著香港的家人。從前總覺得他們管束自己,但到只有自己一人的時候,卻又十分渴望得到家人的關心和支持。

父親最後的一程

  由於我一向都是「自把自為」,所以我以為家人都不會關心我的學習和生活。直到有一天收到爸爸寄來的信,那一貫公正的字體我一眼就認出了,信內寫滿了爸爸擅長的四字成語,每字每句都是鼓勵的說話。更令我感動的是,爸爸每次寄來的信總會附點錢,說是用來幫補我的學費和生活費。我知道他的收入不多,所以必定是節衣縮食,才能省下這些錢來給我。爸爸的苦心實在令我無言感激,所以我對自己說,一定要努力完成學業,不可辜負他的期望。並且暗暗的許願,畢業後回港一定要陪爸爸飲茶,因他最愛吃點心,而且還要帶他去酒店的中菜廳,讓他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美味點心。

  到我終於學成歸來,步出機場的時候,心裡既興奮又緊張,因為期待著與家人見面。當我和他們逐一揮手時,發現唯獨不見父親,而且各人的神情都顯得有點古怪。還來不及問他們是否爸爸出了事,就已經被送上計程車,目的地竟然是一間醫院。在車程中我知道爸爸病了,但當我看見他時,仍難以相信躺在病床上的那位就是我的父親。爸爸瘦得很,就好像當年我探訪的那位老伯伯。原來爸爸患了末期喉癌,體重只剩下從前的一半。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在我考畢業試的時候,爸爸已經病重,只是他想我專心考試,叫家人不要告訴我。

  我一直期待回港後帶爸爸去飲茶,但這個小小的心願最終竟然也無法達成,心裡感到十分難過,更是一生的遺憾!往後的一個月,我每天都到醫院照顧爸爸,因為我很珍惜能夠陪伴他的每一刻,而這也是我唯一可以為他做的。當父親離開了,我才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息」的意思。從前自己叛逆,我行我素,不理家人的意見和感受,到如今我成長了,以為可以有很長的日子,很多的機會去孝順和回饋父母,卻明白到原來生命可以轉瞬即逝。

從過來人到服務別人

  在陪伴父親最後一程的日子裡,我對醫院的環境又多了一點認識;更發現醫護人員的角色十分重要,因為他們的一句說話、一個表達都會為病人和家人帶來很大的影響。我遇過一些很有愛心和耐性的護士,他們體貼病人的需要,使病人和家屬們在艱難中得到不少安慰。

  爸爸離世後,我和醫院再沒有太多的接觸,直到大兒子兩歲時,因為有一次持續高燒不退熱,需要入院治療,我又再次對醫院有一些深刻的體會。那段日子,我七日七夜,有如不見天日的在病房中,廢寢忘餐地照顧著兒子。別以為我是唯一一個偉大的母親,原來在兒童病房內有很多不眠不休的母親,她們同樣是累得要命呢!那一刻我曾經心裡想,有誰能為這些筋疲力竭的媽媽打一打氣?心裡暗忖如果日後有機會到醫院做義工,兒童病房必定是我的首選。

  這個想法終於在97年實現了。由於那年我辭去了工作,有較多自由時間,我便到一間醫院的兒童病房講故事,我每星期都去,每次逗留兩小時,如是者有三、四年的時間。由於小朋友困在醫院裡實在太悶,所以做母親的大多要長時間陪伴,還得千方百計逗他們開心。我在兒童病房當義工的那段日子,除了為小朋友帶來一點歡樂,也可以讓母親們得到一點歇息的機會,因為她們可以趁我講故事的時候睡一睡,讓體力和精神可以稍為恢復。我實在很體會到休息對這些母親是多麼的重要和適切,因為我曾經是過來人,完全明白照顧病了的孩子是甚麼滋味。

要做會笑的母親

  由於在電台主持親子節目,經常會被邀到學校和社區中心主講親子講座,似乎成了一個「親子專家」。其實,每次我都會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我和大多數母親一樣,覺得要子女聽教聽話、努力讀書,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要求,而且是作為家長的責任。所以我一直都用這種態度要求我的大兒子,每當他不服從或成績欠佳,我都會嚴加管教。但我發覺當他越長大就越反叛、越要和我抗衡。兒子8歲那年,有一次又被我懲罰,我當然知道他十分惱怒,但沒想過他竟然說十分憎我,甚至用「巫婆」來形容我!

  雖然兒子的話令我非常憤怒和傷痛,但冷靜下來後,不得不反省與兒子的相處是否出現了問題。我發現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是板著臉,彷彿就像個不會笑的母親,難怪他眼中的母親是個兇惡的巫婆。再想深一層,自己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他、聆聽他和了解他。每當他犯錯,就只會打和罵。思前想後,心裡感到十分內疚和擔憂,那時又正懷了第二胎,所以決定辭去電台的工作,專心照顧家人和修補與兒子的關係,慶幸丈夫對我這個決定十分支持。

  原來要做一個會笑的媽媽真的並不容易,但經再三觀察和請教身邊的朋友,我終於改變了一些固有觀念和態度,並且實行四個「不」,就是「不打」、「不鬧」、「不恐嚇」、「不黑面」。當我願意先改變自己,兒子也很快的改變了他的態度,我們彼此的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整個家庭的氣氛也變得融和多了。直到他上了中學,我亦不用太過擔心他的功課,因為他會主動的溫習,更對自己的成績有要求。今年他已經大學畢業,還準備繼續修讀碩士。看來「四不」不單只不消極,而且還很有作用呢!

  我從不敢誇口自己有一套教子良方,但常常都會提醒家長,千萬不要有一種「我沒有錯」的心態,因為父母也會有判斷錯誤的時候,有時甚至會不自覺地傷害了子女的心靈。家長要敢於放下所謂的尊嚴,並且要明白改變兒女其實是要由改變自己開始。如果我們不願意突破自己的限制,又怎能期望對方可以!

照顧病人和親子一樣

  雖然我在電台主持的是親子節目,但也常常接到一些長期病患者,或是他們的家人打來的電話,這些朋友都顯得沒有出路和背負著沈重的壓力。孩子沒有長進和健康出現長期毛病,照顧孩子和照顧長期病患的親人,當然是兩回不同的事,但其實當中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同樣令人感到看不見希望和筋疲力盡。

  不少患慢性病的朋友,因為長時間面對疾病都會出現情緒問題,又或者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累,漸漸與家人的關係變得疏離。但其實他們更不應該自我閉封,反而要坦誠與家人分享心裡的感受,擔憂和意見。更不要變得自我中心和有「應份」的心態,要懂得欣賞和感謝家人的照顧和付出。

  至於病人的親屬,則需更多從病人的角度出發。很多時候,病人都會不斷重複自己的苦況,我們不要以為他們的訴苦只是一種習慣或投訴;相反,應該設身處地的用心聆聽。因為聆聽就是對他們的接納。即使問題不能因此解決,但「有人聽我講」已經可以讓病人得到安慰。若我們能給予病人更多體諒,他們也會更容易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