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認為體質虛弱者,就需要進補,但為何又會說「虛不受補」呢?
所謂「虛不受補」,就是說體質虛弱的人服用補藥或補品後,出現口乾、唇熱、煩躁、睡眠不安,以及消化不良、腹脹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由於患者脾胃虛弱,平時消化吸收功能已減弱,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而許多補品特別是補血滋補之品,如鮑魚、嚮螺、水魚、阿膠、花膠等,比較滋膩礙胃,不易消化,脾虛者服後會腹脹胃滯、消化不良加重。
另一種原因是由於「補不對症」,例如,陰虛體質者盲目地用溫熱補藥,會使原有的陰虛証候加重。所謂陰虛體質,即身體由於久病、房勞、多產、熱病後期或情志內傷等,身體的機能不斷地消耗,導致體液不足(陰分不足),神經系統功能不平衡,大多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陰分不足所表現的症狀(即陰虛症狀)有:低熱顴紅、手足心熱、失眠盜汗、口躁咽乾、視力減退、頭暈耳鳴、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數。而大部分補養藥,如補陽藥和補氣藥,這些溫補藥物能興奮神經系統,尤其是交感神經系統,使人體功能亢盛,使原有的陰虛症狀(虛火)加重。
在使用補虛藥時還有一點需要留意,就是防止「閉門留寇」,「寇」即「病邪」,泛指一切炎症或毒素,對於病邪(如外感、瘡瘍)尚未完全清除的病人,補養藥不宜過早應用,以免「留邪」,因為,許多補養藥有收歛、抗利尿、止瀉、止汗等作用,不利於病邪(毒素)從大小便或發汗而解,所以說「留邪」「留寇」,若果必須應用時,也要與祛邪藥配合,以扶正祛邪。
所以,在使用補養藥或補品時,必須根據體質選擇進補方式,或清補、或平補、或溫補等,注意消化功能,防止「虛不受補」、「閉門留寇」,同時,不要依賴補品,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加強適量運動,這樣做已有調補強身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