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苦口「涼」藥

  提起葫蘆你會聯想起甚麼?道敎的捉鬼天師,還是風水陣?我卻想起放在涼茶舖內的藥葫蘆。經過舊式涼茶舖,總會看見一兩個銅葫蘆放在門前,葫蘆內盛滿涼茶,但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要以葫蘆盛涼茶呢?

葫蘆裏賣甚麼藥?

  漢代某一個夏天,河南地區爆發瘟疫,很多病者死去。有一天,一個老人來到長安並開了一間中藥店,店門前掛了一個盛了藥丸的葫蘆,每當有染上瘟疫的人來求醫,老人便會把藥丸給患者沖服,患者便藥到病除。(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坊》)自此以後,很多藥材舖就以藥葫蘆作標誌,然而今天葫蘆裏賣的不再是治瘟疫的藥,而是清熱解毒袪濕的苦口良藥。

「賣豬仔」不可缺少「廿四味」?

  涼茶起源於19世紀,在廣東地區流行,包括香港、澳門及廣州。廣東地區多雨潮濕,容易滋生病菌而引發傳染病,亦令人容易生病及「上火」、「熱氣」,因此,民間流行以藥性寒涼的中草藥煎成茶,喝下便能防治輕微的疾病。

  涼茶有廣狹兩種定義,狹義指的是傳統涼茶,以及其他有顯著療效的涼茶,如廿四味,這些涼茶味帶苦澀,而且有藥用性質,主要是治療疾病;而廣義的涼茶除了指傳統涼茶外,亦包括其他草本健康飲料,如五花茶、菊花雪梨茶,這類涼茶屬於保健涼茶,味帶甘甜,沒有藥用性,不是針對治療某一種疾病,而是清熱消暑,保健及預防疾病。

  1870年代,廣東地區及香港出現「賣豬仔往金山」潮,大批民工被送往美國做礦工。他們從廣東地區及香港到美國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船上並沒有完善的醫療設施,因此,當時的法律明文規定豬仔船必須有足夠的中藥材料製廿四味,以供身體不適的民工服用,而有些民工亦會自備涼茶防治疾病。由此可見,涼茶對當代的民眾很重要,簡直是他們的貼身藥囊。

涼茶發展的黃金時期

  1920-1950年代是香港涼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年代的香港市民生活水平低,而涼茶相對於其他醫療藥物較為便宜,一碗大概幾仙一毫,故此深受低下階層歡迎。另外,市民又不相信西醫,所以生病的時候,通常會到涼茶舖喝涼茶或執中藥回家煎來飲用,涼茶因而成為貧苦大眾首選的治病良藥。

  到了50年代以後,涼茶舖為了吸引顧客,除了售賣傳統涼茶如廿四味外,亦兼售火麻仁、五花茶等保健飲料,以及小食如馬荳糕等;另外,又設置收音機、唱機或電視機。由於當時電視仍未普及,所以吸引到很多顧客,不論是年輕一族,還是帶老攜幼的家庭也喜歡走到涼茶舖,喝杯涼茶、看看電視,就這樣消磨一個下午,涼茶舖彷如一個小型的電影院,每逢假日總是「全院滿座」。在這個年代裡,飲用涼茶不僅是為了防治疾病,亦是一種消閒娛樂的潮流文化,就如現代青年人喜歡三五成群到糖水店喝糖水吃甜品一樣。

西醫普及,涼茶業息微

  1970年代起,隨著西醫逐漸普及,加上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許多人生病時也會到西醫診所求診,再不是到涼茶舖飲涼茶,自此,傳統的涼茶舖逐漸被淘汰。今天,新興涼茶舖再沒有盛滿涼茶的藥葫蘆、桌上再沒有一碗碗被玻璃片蓋著的廿四味,取而代之的是一樽樽放在雪櫃的草本飲品,還有深受年青人及女士喜愛的甜品及小食。

  隨著時代變遷,涼茶在香港已經從20-50年代「著重醫療治病果效」的苦口良藥,演變為著重健康的飲食文化。雖然涼茶文化有如此大的演變,但涼茶在港人及廣州人心中,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還被列為518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