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皮毛不膚淺

  黃先生因傷風求診,順便請醫生檢查他背後已出現多年的肉粒,看看有否切除的需要。醫生診斷肉粒為良性粉瘤,安撫他毋須擔憂,但也可考慮割掉它,此外,還發現其背部患有汗斑,髮邊有紅疹,手臂的皮膚異常乾燥,還有 ……

  上述個案在門診中甚為普遍。一般市民患有皮膚毛病,若非嚴重,多會先使用坊間的皮膚護理產品或過往曾使用而效果不錯的藥膏,觀察塗後反應才決定看不看醫生;也有些市民像黃先生般把問題留待下次生病時才一併求診。這些做法,有利有弊,但站在醫生立場,當然希望病人及早把問題弄清楚,並在確診後才用藥。

常見的皮膚病

  皮膚問題種類繁多,常見的成因包括:一,感染 ─ 細菌(暗瘡、膿瘡)、過濾性病毒(疣、水痘、生蛇、麻疹)、真菌(香港腳、股溝癬、汗斑、灰甲)、寄生蟲(疥瘡、頭蝨)及較罕見的分支桿菌(結核、癩病);二,過敏 ─ 濕疹、風癩、接觸性皮膚炎如主婦手;三,免疫系統失調 ─ 牛皮癬、白蝕、紅斑狼瘡、斑禿(鬼剃頭);四,老化 ─ 色斑、乾燥性皮膚炎;五,細胞病變 ─ 皮膚癌、黑色素瘤,也有部分屬成因不明、與遺傳或其他身體疾病有關。

  雖然很多皮膚問題都很顯眼,但也有不少皮膚病甚為穩閉,如股溝癬、斑禿、皮膚腫瘤及在遮蓋部位的皮膚病等,若病人沒主動提問,醫生便可能走漏眼。由此可見,皮膚問題的診斷並不容易,需要病人坦誠合作及醫生的詳細評估。

  常見的皮膚病徵包括::表層病變如紅疹、發炎、粗糙化、起水泡、色素改變及變厚等;:痕癢、疼痛;:腫塊、肉粒、潰爛等。這些病徵大多源自皮膚本身的疾病,但也可以是其他器官或全身性疾病的徵狀,如糖尿病、風濕病、癌症甚至愛滋病等,只是其皮膚病徵易被發現,而其他病徵如疲倦、發熱、關節痛及體重下降等則可能被忽略。所以,醫生在評估皮膚問題時,要仔細查問皮膚病徵、病情的演變及其他身體不適,也要了解病人過往健康、心理狀況、工作/家庭/環境因素、家族病史、藥物紀錄、病人對其問題的理解、擔憂、治療期望、曾嘗試過的治療及其反應等等。

  皮膚檢查也要很詳細。患處要仔細評估,有時還要用上放大鏡及紫外光燈等。例如檢查黑痣有否病變,便要留意ABCDE五項 ─ 不對稱Asymmetry,周邊Border,顏色Colour,直徑Diameter及凸出厚度Elevation。醫生按病情分析,也會檢查其他皮膚部位、指/趾甲、毛髮及作相關的器官系統檢查,並根據患病皮膚的分佈,從而作出準確而全面的診斷。例如,真菌很容易經手部接觸由腳部傳播到股溝,醫生遇到香港腳病人時,便應查看有否股溝癬或手癬;評估主婦手時,醫生會檢查其他皮膚部位,若發現手肘前及膝彎後也有炎症,其診斷便可能是濕疹,而非因外在因素刺激手部所引致的接觸性皮膚病。此外,醫生也會按情況進行化驗,如將皮膚碎屑或趾甲樣本作顯微鏡檢查或種菌以確診真菌感染、進行皮膚測試以識別過敏原等。

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只要診斷正確,對症治療,很多皮膚問題經藥物、手術、激光或冷凍治療等均能治癒。抗真菌藥膏或口服藥能有效消滅各種真菌,混合使用類固醇藥膏潤膚劑及抗組織胺能治癒大部分皮膚炎;然而,若糊亂使用藥膏,以類固醇塗於真菌感染的皮膚,非但會助長真菌生長,耽誤病情,更可能引致皮膚變薄、微絲血管增生及萎縮紋等。此外,對於一些慢性或較頑固的皮膚病,如牛皮癬及嚴重濕疹等,則要醫生長期跟進,減少誘發病情惡化的環境因素,並須注意病人的心理狀況及家庭關係,作出全面的治療方案來控制病情。

如何護理皮膚

  除小心用藥外,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珍惜你的皮膚,以下是筆者推介的六項保護皮膚的好習慣:

  1. 防曬 ─ 使用陽光防曬系數SPF15以上的防曬用品,在戶外穿著合適衣物、戴帽、開傘子及避免在正午時分進行戶外活動;
  2. 戒煙 ─ 以免皮膚過早老化、生皺紋;
  3. 請教醫生如何選用合適的潔膚及潤膚用品,不要用過熱的水沖涼或浸浴太久,在沖涼後應立刻塗潤膚劑;
  4. 使用去縐膏、美白皮膚等產品前,宜先請教醫生;
  5. 避免在剃鬚時弄傷皮膚,無論怎麼痕癢,也要制止自己抓癢;
  6. 均衡飲食,戒煙少酒。

  從今天起,珍惜你的皮膚,養成以上的好習慣及不要胡亂用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