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醫:義不容辭

  十年前的某個上午,一個小生命臨到世上,正當家人都興高采烈之際,卻赫然發現小嬰孩只長有一條腿。醫生解釋,由於女嬰的臍帶在母腹中意外綑著自己的右腿膝部,以致膝下發育不健全。一家人的心情一下子跌進谷底,然而無論如何,他們都選擇堅強地與孩子一同面對現實。女嬰經醫生轉介來到義肢及矯形部,我們要為她安裝義肢,好讓她自小就學習適應,培養她對義肢的認同感。這是我當義肢及矯形師以來,最深刻又最具挑戰性的一次。

  我們最常接觸的義肢使用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以長者為主。比較多的例子是因傷口處理不善,加上其他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影響,肢體受細菌感染,為了保命而被迫折去,然後裝上義肢。相反,年輕人因復原能力高,就算遇上意外引致肢體嚴重受傷,經現今先進的外科手術接駁和處理,一般需要進行折肢的機會已比以前大幅減少。

  雖然香港的義肢及矯形服務在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但為嬰孩安裝義肢的案例還是絕無僅有。最大的困難,是找不著專為嬰孩而設的義肢組件。結果當年我花了不少時間,親手為這小生命製造一件又一件的義肢組件,直到她三歲才開始轉用現成的製品。一般義肢使用者每年可能只需回來檢查和調較一次,惟小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最頻密的時候,她每隔三兩個月就要來跟我見面了。如今這小妮子已是小學生一名,十年以來,看見她如何堅強地成長,實在欣慰;但看見社會對殘障人士仍然側目,甚至歧視,我內心還是不甘不忿。

  即使今日義肢的功能相當完善,材料亦甚為舒適,但「它」始終是假的。我常常勸導使用者別抱錯誤期望,因為要如常生活,他們難免要比其他人花更多精神和努力,兼要學懂承受周遭的目光。你有試過於繁忙時間在港鐵金鐘站轉車嗎?列車到站,人群競賽般爭相奪門,試想像當中夾著一位只能以「常速」步行的殘障人士,他所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

  近年不論城市規劃和交通配套,都已考慮到殘障人事的需要,但社會大眾對他們的包容和接納則仍有所落後。若有人希冀新式義肢的研發可以幫助他們重投社會,我更期望的,是社會大眾能早日適應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收起奇異的目光。這是你我都可以給予殘障人事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