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清早,我收到了通知去病房接見一位年約三十歲、患了嚴重抑鬱症的女病人,她有自殺傾向,最壞的時候,曾想過與她只得半歲大的小兒子一起結束生命。因為病情嚴重,她被送進醫院接受治療,當我第一次接見她時,她已在精神科病房住了兩個多星期,但藥物對她的幫助似乎不太理想,她依然感到絕望和痛苦。
難以接受的標籤
這個第一次的會談,流著淚的她有著說不盡的難過、內疚與恐慌。這數月來的經歷,令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衝擊。她自小努力、自負,在老師眼中是一位高材生;在朋友眼中是一位既能幹又幸福的人;在工作上,大學畢業後便找到一分很好的行政工作,一直受到主管的欣賞。直至次子出生後,她情緒變得很不穩定,常常因小事而動怒,對嬰兒的哭聲更是感到十分討厭,那時又剛換來了新主管,對她諸多批評,再加上她持續的失眠,動力下降等問題,她終於倒下來了。其實在出現問題後,她一直不願意去面對,認為情緒問題是軟弱的表現,應靠自己的意志去解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結果情況不斷轉壞,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入院後,雖然醫生已診斷她患有抑鬱症及為她處方藥物,她仍然不停地責備自己,覺得自己很失敗。她又很抗拒抑鬱症的標籤,也很討厭自己與精神病拉上了關係,入住精神科病房更叫她丟臉,失去自尊,因此她也不接受朋友們的探訪。她雖然理性上不斷催迫自己要堅強,但卻力不從心,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她顯得更焦急更低落。
康復始於認識與面對
要讓她認識抑鬱症和積極接受治療便成為我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整個治療中最困難的一環。她固執、自我和追求完美的性格曾經為她帶來成功與認同,但現在卻成為治療的絆腳石。幸好,她的丈夫對她一直關懷備至,常常探望她,給她支持與體諒,她也很掛念家中的兩個摯愛小兒子,最後她還是有勇氣去面對病情,去暫時放下自己的執著,去接受別人的幫助。
現在她已漸漸康復,離開醫院後,她重新建立與家人的關係,也慢慢返回工作的崗位。但回想起那段「抑鬱」的日子,仍猶有餘悸,對於那段經歷,她感到有點兒無奈,恨不得它從沒有出現過。可喜的是,今天她認識了抑鬱症,明白到它的性質、症狀及對病者帶來的各種心理及生理影響,而更重要的是,她漸漸地懂得如何去面對困難和逆境,學會了接納自己與珍惜身邊的人。
抑鬱症的成因與療法
事實上,抑鬱症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病,可以發生在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身上,包括性格堅強和開朗的人,當然它的出現很多時與生活上的打擊或身體的變異有關,但抑鬱症絕不等同性格軟弱與無能,可是這些誤解往往會令病者拒絕面對問題,亦延誤了治療,繼而進一步影響生活與健康。患有抑鬱症其實並不可怕,也不絕望,因大部分患者於接受治療後,情況均有所改善,甚至得到痊癒;而愈早求助,痊癒的機會便會愈大。
抑鬱症的症狀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首先在情緒方面,患者會感到持續的鬱悶、低落和愁苦,但有些人會出現煩躁和易怒的情況;在思想方面,患者會出現悲觀、自責、無望與無助的想法,嚴重者更會產生輕生的念頭;行為方面,患者會顯得退縮、缺乏動力和失去興趣;最後在身體方面,患者會有睡眠失調、食慾轉變和體力下降的問題。
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種,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必須由醫生處方,並依指示服用;而在心理治療中,認知行為治療法對抑鬱症患者則有較佳的效果。最後,家人對病者的支持和幫助也非常重要,若發現親人患上抑鬱症,應鼓勵他及早求醫或向專業輔導員和臨床心理學家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