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的病人呆在醫院病房,受著院規的活動制限,陣陣消毒藥水氣味撲鼻而來,醫護人員在身旁來來往往,鄰近病人的咳嗽或呻吟聲聲聲入耳……。
病房與家中的環境顯然天壤有別,而傷病引致的不適或疼痛、健康狀況和治療過程的種種不確知因素、往往構成很大的壓力、使病人未能適應、心情焦慮不已,不少病人因此愁眉苦臉、默不作聲。有些更表現煩躁、埋怨吵鬧。怎樣才可以減少上述情况對病人身心的負面影響,從而增進醫療護理的果效,對醫護人員、甚或病人及其他持份者都有需要知道。
從負面到到正面
心病固然可以心藥醫,接受臨牀心理輔導是個辦法。 A君首次和我見面時,剛剛接受腦科手術,身體看來相當虛弱,面容和言詞都表現出他內心十分焦躁。當他知道自己需要接受手術保命時,感覺仿如晴天霹靂,過往的他一直無病無痛,因此一時之間實在難以接受。他埋怨上天為何這樣對待他,因病而令他失去了許多許多,還有他將不能回復病前的工作能力及體力,以及要支付醫療費用等都困擾他。他的家人也表示他們看著病人在患病中受苦,不知該怎樣幫助他,感到很無奈及無助。接受輔導後,他們明白到病人身體上的問題只能交給醫護人員處理,他們可做的是在病人住院期間探望及陪伴病人,多安慰鼓勵,聆聽及了解他的需要,使他在情緒上得以紓緩及漸趨正面,幫助他住院及日後的適應,對病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支持。
A君接受輔導後,嘗試把思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積極面對及正面思想,學習如何放鬆自己。他亦逐漸能接受自己的病情及處理自己的情緒,並能以較平靜的心去面對手術後的生活。 A君經過提醒,遵從醫護指示,也用功改善自己情緒,康復進度令人滿意,月內將可出院。他笑容可掬地對我說,他從前只是著眼自己已失的種種,埋怨自己的倒運,卻忽視了人生許多正面的東西。現在的他,會時常提醒自己仍然「擁有」的和值得感恩的事情,覺察到很多東西不是必然的,而自己其實還擁有很多,有他的信仰,有家人和朋友。他說在輔導過程中,已學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情、更深刻地去感受世界,更積極地生活,盡量體驗當下(here and now),珍惜每一天。我留意到他不自覺中娓娓道出了他已「內在化」了(internalised)若干正面情緒的點子,真為他的努力和康復感到高興。
儲備正面能量
許多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正面情緒,諸如平靜、滿足、感恩、希望等,都是可以累積存儲,不時提取,以優化自己的心境。也就是說,時常經驗到正面情緒,可作為面對逆境時的一些「正面能量」儲備,減低事件對身心的負面衝擊,擴闊注意能力、增加個人面對逆境的適應能力,啟動有建設性的思想及行為的良性循環。病人學習培養及維持正面情緒,有助康復。
要注意的是,要承認並接納自己在面對壓力時會有情緒反應,如感到焦慮、悲傷或憤怒,有負面鑽牛角尖的想法。要容許和給予自己時間及平靜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培養正面的行為習慣,實際地放眼於自己日常可以控制的範疇上,自我掌握一些心理技巧去調節情緒。學習如何放鬆自己,能夠紓緩負面情緒,增加正面感覺,並讓自己有一個緩衝期,定一定下來,然後才繼續去處理壓力問題。
一個人在平靜、放鬆的狀態時,思想往往會較積極、有彈性和創造力。放鬆的方法有很多種,可隨著個人喜好和習慣而定。深呼吸、聽音樂、洗澡、按摩是一些最簡易的方法。聖經記載:「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羅馬書五章三至四節)。傷病是一種患難,成就忍耐、老練和盼望,有需要提升正面思維,增強正面情緒,身體力行正面的行動。放眼立身處事的層面上,也正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