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醫:要經得起「化」驗

  我是一位化驗師,作為醫療界的一份子,我有一個工作目標,就是希望病人得醫治。雖然我不是擔當前線醫護工作,與病人會面的機會近乎零;然而我現在謹守的崗位,每天同樣為病人得醫治而努力。

  提起化驗,或許你會立刻聯想到驗血、驗尿,複雜一點的可能是細菌培植、病毒培植、組織化驗等。其實化驗工作一般可分為四個範疇,包括:

  1. 組織病理及細胞科、
  2. 化學病理科、
  3. 血液及血庫科和
  4. 微生物及病毒科。

  單憑字面來看似乎有點難明,但其實他們所負責的測試工作可能你已略有所聞。例如坊間近年流行的體檢套餐中,血液檢查就屬於血液及血庫科的工作;而一些器官功能例如腎臟功能和肝臟功能,以及糖尿病和痛風症等檢查,則屬於化學病理科。至於微生物及病毒科的工作相信近年更為人認識了,市民常聽見的甚麼病毒或抗體測試也好,那種流感有沒有變種也好,皆屬他們的工作範圍。而我則屬於組織病理及細胞科,負責化驗病人的身體組織和細胞,例如測試病人腫瘤的組織是良性還是惡性,抑或其他發炎之類。

  雖然化驗室的工作如此分工,但我們往往需要一同為病人進行化驗,比方一位小朋友因發高燒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而來到醫院求診,他的血液樣本會送到化學病理科、血液及血庫科和微生物及病毒科進行不同的化驗,因為既要驗明小朋友所染的病症,也要留意他身體其他器官功能有沒有受影響。

  我們負責的雖然是幕後工作,但同樣要跟時間競賽,面對情況危急的病人,前線醫生能否及時作出診療,除了對病理的知識和經驗,在最短時間內得到病人的化驗報告也十分重要。為了應付分秒必爭的化驗工作,現時醫院設有24小時綜合化驗室及血庫,支援醫療前線。

  或許化驗工作給人的印象總是科學得很,化驗結果理應非正則負,但事實往往卻非如此黑白分明。化驗儀器的確可以為我們列出一堆客觀數據,但我們真正要完成的,是一份結合數字和經驗分析的化驗報告。化驗工作對我的吸引力和挑戰,不單在於切合我愛研究、愛分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我要完成一份又一份能準確地協助醫生治療病人的化驗報告,每次任務完成所帶來的滿足感,實在難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