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當穿上了病人服

  下午四時左右踏入病房,一股混雜了消毒藥水和其他味道的空氣撲鼻而來。

  在白色光管下,醫生、護士和其他同事正忙於照料病人、討論個案、填寫記錄 ……
已是探病時間,看到幾位家屬也在爭分奪秒的四處張羅,為在病床上的家人抹臉、預備晚餐 ……

  在這放置了八張病床的大房內,是幾個驟眼看來很相似的病人,他們都穿上了由深綠和白色組合成格子圖案的病人服。此時,他們的身份、地位、是貧是富,彷彿已不再重要,這套一式一樣的衣服,直截了當地向每一個人(包括病人自己)說:「我是病人。」

  在一眾病人當中,我徐徐走向一位準備探望的病人床邊,她半坐半臥在床上,愁眉不展的凝視著在她視線範圍內的東西。她今年七十歲,一頭半黑半銀的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床邊小櫃上的東西也是十分整潔,因此我推斷她是個愛清潔的人。醫院的環境對她來說會難以適應嗎?

  這幾十年來,除了高血壓和糖尿病,她的健康尚可,從未進過醫院,今天是她暈倒在街後,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第六天。夜半時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加上鄰床病人的叫喊聲,使她難以入睡。為著裹腹,就算是不合口味的醫院飯菜,也得通通的倒進肚子裡去。過往十年,她每天會到公園做早操、逛逛街、午睡、到街市買菜,為家人預備晚飯。

  留院這幾天,她要將十年來的習慣一下子改變過來:定時定候的早、午、晚餐和睡眠時間,一日數次的基本檢查,偶爾又要被推往照X光等等。一切接觸的人和事對她來說都是非常陌生,她心裡時常想著:「點解要做咁多檢查?檢查的結果係點?我幾時可以出院?之後又會點樣?」環顧周遭的病人,她心想:「我會唔會有一日差到好似嗰個病人咁?」

  每天大部份時間她都躺在床上,有時納悶得倒頭再睡。等待兒女下班後來探望是她的動力來源,可是,她對兒女的愛護卻又顯得有點矛盾。「佢哋要搵食,又有個家,嚟探我會好辛苦,我都叫佢哋唔好嚟。 」說罷又是一個無奈的表情。由一個向來照顧家人的角色,反過來要其他人照顧和擔心,這個轉變,相對要適應醫院的環境和節奏,才是最大的挑戰。

轉變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留院雖然以治療疾病為主,但千萬不要忽略病人的心理反應和需要,而第一次的住院反應更為強烈。這些適應期的反應(adjustment reactions),包括日常生活的調節。由一個自由自主的世界,轉到一個規律有限制的環境,加上身體出現的毛病和一切未知之數,當中那種頓時失去控制能力的感覺,會令病人感到焦慮、無助和失落,這轉變是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在臨床經驗中,不少疾病很容易使人產生災難性的思想模式(catastrophic thinking),即是對某件事/某種狀態的發展或結果,看得極其負面和嚴重,例如:「我咁耐都未出得院,係咪我嘅情況好差呀?」「今日醫生話要照X光,係咪我有好大問題?」冷靜地想想,這些想法通常都是缺乏客觀的證據,可能是道聽途說,可能是病人將自己直接代入其他病人的情況當中。遇到這類病人,可以讓他們想想那些想法是否有證據支持,探討他們真正的憂慮,發掘可行的解決方法,如果是因為缺乏資料或是誤解情況,不妨建議他們直接跟主診醫生和家人溝通。

  每個病人都附帶著一個受助者的角色,有些病人會不習慣被照顧,覺得自己是負累,有時更選擇隱藏自己的需要。倘若你是病人,請謹記,家人對你所付出的,都是關心和愛護的表現。接納自己是受助者,欣然接受別人的關懷,正確地了解問題所在和採取適當的解決方法,才是最有效減輕家人負擔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