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著電視劇集的效應,急症室服務廣為人識。提起急症室,就必然聯想起救護員以及救護車。《關心》曾經介紹過,香港第一所西醫院成立至今已經有120年歷史;但是,比較具規模的救護服務原來要遲數十年才出現。
由第一輛救護車說起
香港開埠初期,救護服務由當時的醫務衛生處提供,在未有救護車的時代,運送病人只靠人手拉動的鐵皮車。及至1919年,第一部救護車從英國引入,由消防處管理,政府提供的緊急救護服務從此就交由消防處負責。除了消防處,救護服務多年來還有其他機構輔助,例如醫療輔助隊和聖約翰救傷隊,他們都擁有自己的救護車隊,一同為市民服務。
原來在過去的日子,救護車服務並非完全免費的,例如早在第一輛救護車服役時,私人緊急召喚的收費是2元,但由警務署指派的服務則免收費;到50年代,市民在非緊急情況下召喚救護車,市區收費為15元,郊區到市區為25元,過海則為10元。以50多年前的生活指數推算,相信不會有濫用救護車的問題出現。直到1974年,消防處因應當時法例的規範,取消了收費的指引。
發展迅速三十年
隨著時代進步,我們的救護員隊伍也不斷提高他們的服務水準,例如在過去數十年所發展的現場傷者處理和院前輔助醫療服務,成績有目共睹。70年代末,消防處為了應付一旦發生大型意外時的大量傷者,將一部消防車改裝為流動醫療車,車上備有外科手術器材、獨立發電機以及空氣調節。請留意,當時香港公共交通工具還未有空調設備。而為了應付香港路面擠塞的問題,80年代開始引入救護電單車,以盡力確保能在最短時間內到達傷者現場。
另外,離島地區的救護車服務則面對道路狹窄的問題,除了大嶼山在60年代開始有救護車駐守外,其他人口比較多的離島例如長洲和坪洲,到80年代仍然只能倚靠備有基本急救裝備的手推車接送病人。直至90年代,消防處與機電處合作,特別為離島設計了獨特的鄉村型救護車投入服務。時至今日,消防處救護總區一共有救護車超過250輛、流動傷者治療車4輛、鄉村救護車4輛以及35輛救護電單車。以2006年為例,一年的奉召次數超過575,000次,相比70年代每年出動110,000次,數十年來增幅超過五倍。
對於一般市民,或許未必了解救護隊伍多年來的勞苦與進步,但對他們所使用的救護車則可能自小就感興趣,尤其是它那潔白的車身加上響號與閃燈,簡直是一種世界語言。事實上,單就它的外型設計而言,救護車確是一代比一代有型有款;然而看看它們上幾代的舊照,儘管是數十年前的設計,但似乎也散發著同一樣的雄風。
參考資料:
http://www.hkemergency.net/
http://www.geocities.com/stbadhk/
http://www.hkfsd.gov.hk/home/chi/organization.html
http://hk.geocities.com/amshkena/amsgallery/Ambulance_Aid_ca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