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關心》創刊隨筆

  香港原是一個美食天堂,但近年卻因為不斷出現問題食品,使我們都感到搵食艱難,但搵食容易亦未必是好事。

  我的一位朋友帶著孩子到美國黃石公園旅遊,他的孩子很希望可以餵飼那裏的小松鼠和猴子,但公園內是禁止餵飼動物的。小孩子心裏很不高興,也不理解。為甚麼不可餵飼牠們呢?看看,小動物都期待著遊人給牠們食物啊!

  朋友唯有向孩子解釋,如果這些小松鼠和猴子吃飽了遊人給牠們的東西,牠們就不會再吃樹林裏的果實了。但這些小動物卻必須吃樹林裏的果實,才可以有足夠的營養熬過漫長的冬天。因此遊客給牠們的不是活命的東西,而是害命的東西。

  其實這樣的道理並不深奧,也不陌生。如果小孩子把零食當作正餐,父母又怎不擔心!大人嗜吃、亂吃,也會引致各種疾病。身體的健康和吃有關,心靈的健康又何嘗不是。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因此心靈的食物,亦比身體的食物重要。可惜不少人只重視關乎身體健康的食物,卻忽視那關乎心靈健康的食物。

  身體的食物是用口去吃,心靈的食物則是以眼和耳去接受。我們每天所看和所聽的,正是為自己心靈提供食物。但今日隨處可見,隨意可聽的,不少都是刺激人感性情慾,慫恿人逐利惡人的「垃圾食物」。試問如果我們的心靈每天只有這些食物,又怎能健康呢?

  臥病在床,身體的食物也要特別料理,何況是心靈的食物呢!如果我們在醫院的日子,不單好好調理身體,也能調理心靈,相信不單可以痊癒得更快,甚至會活得更美好。

  《關心》的出版,就是希望為醫院提供一份健康的心靈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