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接納焦慮,活出價值人生

  王先生最近頻繁出現驚恐發作,症狀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和噁心,每次持續約兩分鐘。這種情況在最近三天內發生了三次,讓他精神上感到極度疲憊。雖然他知道驚恐發作本身無危險,但仍然感到害怕,擔心是心臟病發作。王先生曾嘗試默想放鬆,雖有幫助但效果有限,所以來我診所尋求心理輔導。

  王先生認為多年來的焦慮最終導致這些驚恐發作,並覺得這些症狀可能不易消除。一個月前,他曾在夜間驚醒,出現顫抖、恐懼和發冷的症狀。最近又出現了夜間出汗和發熱的情況,讓他擔心可能患上了白血病,查閱相關資料後更感不安。

  一周前,王先生開始學習日語,上課時也出現了心悸和噁心。回家休息時,這些症狀依然會再度出現。王先生開始害怕外出,因為擔心會出現呼吸困難,即使在家中晚餐時也會發作,持續十到十五分鐘。

  作為一名基督徒,我相信心理治療和信仰的結合,是王先生走出陰霾的關鍵。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強調活在當下,順應內心真實感受,並以自己的價值觀指引人生方向。這與基督教的核心信念不謀而合 —- 神造人有美好的計劃,即使在黑暗中掙扎,只要信靠神,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接納內心的焦慮與恐懼

  王先生長期受困於焦慮和恐慌症的困擾,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經歷。然而,如果能以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內心的掙扎,反而可以成為走向自由的契機。

  「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道出了一個重要的真理 — 我們不應過度擔憂未來,而是專注在眼前的此刻。過去的錯誤已成歷史,未來的不確定也難料,唯有活在當下,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

  對於王先生而言,他需要學會接納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而非只顧著試圖壓抑或逃避。因此,王先生需要以柔和、接納的態度面對內心的掙扎,不要把它視為敵人,而是以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情緒。這需要持續的練習和努力。當他能夠放下對未來的擔憂,專注在當下,內心的焦慮自然也會逐步減輕。

重塑積極的生活價值觀

  除了接納內心的感受,王先生也需要重建自己的生活價值觀。正如ACT所強調的,我們不應過度關注情緒的消除,而是以自己的價值觀為指引,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對王先生而言,他過往一直被自我批評和過度擔憂所困擾,這些消極的思維模式不僅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也扭曲了他對自我的認知。然而,聖經告訴我們:「你要愛耶和華你的神,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祂。」(路加福音10:27)這就是我們的終極價值 —— 愛神,並活出祂給我們的美好旨意。

  若王先生能夠將焦點轉移到神的愛和自己的價值觀上,他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自然也會減輕。他可以思考:「作為一個基督徒,我應該如何活出神的形象?我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通過這樣的反思,他必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和方向。

  此外,王先生也需要培養積極的生活習慣,嘗試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並主動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如運動、默想等。通過重塑積極的生活價值觀,王先生必能找回內心的力量和勇氣,走出焦慮和恐慌的陰霾。

  當王先生再次面臨上日語課的焦慮時,他可以嘗試這樣做:先以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內心的緊張感,不要試圖強行壓抑。然後提醒自己,這只是一時的情緒反應,並非永恆的真相。接著,他可以思考:「我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面對這個恐懼,我應該如何活出我的信仰和價值觀?」以此為指引,一步步面對內心的恐懼,而非逃避。

  王先生的經歷提醒我們,人生難免會遭遇挫折和挑戰,但只要我們願意接納自己,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就能夠克服困難,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同行心語:《關心同行》A至Z的禱告

照顧這回事

  我是照顧者、罕有病患者,也是兩位乳癌病人的家屬,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走過十四年荊棘滿途的長征。香港照顧者的平均年齡是五十五歲,不少照顧者正正在身體開始衰敗的時候成為照顧者,而我則在這個階段「退役」了。十幾年以來,沒有做過一分全職的工作,現在重返職埸,做了全職工作一年,發現身體已有一定的耗損,感恩能夠過度試用期。想到許多仍在長征的照顧者,就會默默為她/他們祈禱。心底話千言萬語,從何說起呢?但願這些小故事,讓照顧者看見自己,也看見其他照顧者,並能幫助旁觀照顧者的人進到「照顧」的現場,支援和扶持有需要的人。

腦退化這回事

  腦退化症,或譯作認知障礙症,台灣譯作失智症,一個不能逆轉的疾病。其實,不能逆轉的病,又何止腦退化。現在已經很少人再用「老人痴呆症」這個名稱,因為不少病例發生在中年人、甚至年輕人身上。雖然不少疾病都可以及早發現,但是這病卻不易察覺。直至某天,老媽燒焦了幾個鑊,偷偷買回新的;煮飯時弄傷自己,案發現場一地是血;忘記帶鎖匙,呆坐在大廈的大堂,等家人下班,甚至忘了歸家的路,於是展開一連串的檢查,最後確認她患上腦退化症。

  上帝沒有忘記我們,媽媽也沒有忘記我們。醫生叮囑「我會開一些藥,延緩腦退化。你們約見醫務社工,安排日間中心做訓練,還有不可讓媽媽獨留在家,不可讓她獨自外出,不可讓她煮飯,還有……」還有更多事情要面對。牽著媽媽的手,我有點徬徨。媽媽也有點慌亂,緊緊捉著我的手。兩人手牽手,一同闖進患病的世界,驀地跌入照顧的泥沼。

祈禱這回事

  眼睜睜地看著媽媽的能力逐一失去,然而,媽媽的禱告生活從沒間斷,上帝垂聽了我們的禱告。「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雅各書5:13)我們會問,一個腦退化症病人如何禱告,如何歌頌?禱告都得有上文下理,表達清楚,以上帝的名來禱告。但是在患病的情況下,倒不用嚴格地用某種禱告形式。

  由診斷腦退化症至今十四年,媽媽只剩下這樣的禱告「感謝天父,賜我食物,求主潔淨,食過平安,奉主名求,阿們。」有一天,教會姊妹病了,未能探訪媽媽。媽媽突然開聲「謝飯祈禱」,但當時並非開飯時間,原來她想為病了的姊妹祈禱。我醒悟過來,媽媽的禱告生活並沒有停頓,她只是靈巧地更新自己的禱告生活。每位腦退化的病人,都經歷過種種的失去。然而,上帝卻讓我見證病人的靈命更新。媽媽一再綻放滿足的笑容,我也滿心歡喜。

醫護心語:弟兄中最小的一個

  我因為聽從爸爸的吩咐而當上護士,在學護的過程中,認識了救主耶穌基督。我問天父我當作甚麼,天父透過馬太福音25章的經文告訴我:「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住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我開始明白加入護士行業不是我地上的爸爸吩咐我去做,而是我天上的爸爸一早為我預備的。

  記得一天晚上,我跟一位睡不著的病人聊天。她說護士這個行業實在太辛苦了,如果她有孩子的話絕不會讓他做,並問我有沒有後悔進入這個行業。我告訴她,因為我知道護士這分職業是天父為我預備的,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能夠靠著神的恩典衝破重重的艱難和障礙,繼續服侍人。

  當護士這些日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患上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中年男士。他本來不是我的病人,但部門主管認為由我跟進比較合適,就這樣我照顧了他兩年多。因為正值中年已經患上不治之症,跟家人關係不和,又債務纏身,令他情緒不好,經常向病房同事發脾氣,又不合作。

  我認識他那天,正是病房同事需要為他插鼻胃喉,但他堅決反對。隨後的一個星期,我每天都嘗試慢慢給他餵食,結果他成功用口進食,亦因此建立了彼此互信的關係。由於他不能說話,我們都是以文字溝通。除了院牧外,我是唯一經常探望他的人。在他生日那天,我也特別為他在病房舉行了一個小型生日會。

  醫生對他的病情並不樂觀,我盡量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為他多走一步,例如不時為他送上他喜歡的麵包和檸檬茶,讓他在生命中增添一點喜悅。隨後這位病人轉到另一間醫院,我也在農曆新年往他所住的醫院向他拜年,互道祝福。

  後來從院牧那裡得悉他的死訊,他的家人看到他手機裡面的生日照片,便向我們道謝。

  作為一位基督徒護士,我們都有從主而來的召命。我們不會經常遇到以上這樣的病人,但在我們每一天的工作、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就如同遞上一杯涼水,既能祝福別人,也是作在我們的主身上。

信仰心窗:夢想成真?

  誰沒有夢想?人總是在尋覓中感到患得患失。有時我們以為是夢想,怎知原來不是對我們最好;而上主安排給我們的夢想,有時是出其不意、看不透的,卻讓我們一生受益。

  志鈞的夢想,就是名成利就。他本是一名工程師,出來創業,怎知生意做不成還欠下巨債;夢想爆破,唯有申請破產。志鈞失業一年,仍未能重回「老本行」,一家四口,面對三餐不繼,無力繳付屋租,妻子娜娜沒有因此撇下丈夫,反而鼓勵他不要灰心,甚至將自己的嫁妝變賣來幫丈夫還債。娜娜一直在他身邊,在信仰上支持他。對志鈞來說,尋覓夢想中,失中有「得」,就是身邊對他不離不棄、愛他到底的妻子娜娜;因娜娜的同在,信仰上的「得」在此出現。他想起主耶穌的話:「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枝子若離開了葡萄樹,就不能作甚麼。」他醒悟過來,原來他為了自己的創業夢,竟與支撐住他的上主越走越遠,他決心重回上主身邊。

  聖經中撒該是一位稅吏長,擁有名利與權勢。他所擁有的一切,正是一般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但他的心靈依然空虛。他沒有朋友,因為稅吏長的身分而惹人厭惡。在自以為得到世界一切之後,他卻得不到滿足。在尋覓夢想中,他得中嘗「失」。朋友,你擁有了名成利就,你真覺得是豐盛?有時我們以為得著了豐盛,但它卻不是我們一直想要的。尋覓中,失中有「得」,得中嘗「失」,哪樣是你的選擇?

  慈愛上主堅定選擇了我們,叫我們在患難中得喜樂,處處是確據。當撒該知道耶穌今天要經過,他想盡方法見主。因他生得矮小,所以爬上樹,為求要見耶穌或者聽聽他講道,已心滿意足。想不到耶穌特意停下來,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他立刻歡天喜地下來,接耶穌到他家裡,彷彿他此刻得著了一切。其實,對比起撒該的財富和權力,耶穌甚麼也沒有,卻得到萬千擁戴。撒該發覺他真正想要得的,都在耶穌身上找到了。

  他以為耶穌只是到他家中坐一會,但耶穌卻像醫生一樣診斷和照顧他的心,他內心的名利慾瞬間瓦解了,耶穌沒有提出要求,然而這個金錢至上的撒該竟痛改前非,主動將一半家產分給窮人,並承諾他若曾訛詐誰,就還他四倍。擁有財富和權力並非如他想的豐盛;心靈的充實,亦非財產名利能滿足到。

  志鈞與撒該同樣以為自己擁抱夢想,卻只是物慾的夢想,直到在患難中遇見或重遇主,在主愛中滿懷喜樂,才真正活出豐盛而有價值的人生!

生活心窗:一人有多個夢想

  追星,或許還有人在,但追夢的應該還更多。夢想似是脫離現實,遙不可及,只是想想、渴想,只望有一天夢想居然成真,那就太好了。夢想成真,興奮之情言於外,驚歎之聲由心而發。我愛夢想,因為只用想,不用花氣力,甚至會有人為我的夢想費心、費力;有時候夢想一下,已十分快樂。我愛夢想,如果可以成為有錢人;如果可以吃盡世界美食;如果可以潛進深海看那美麗世界;如果不會生病;如果不會老;如果……說到這裡,有點感到不切實際,真的在「造」夢,世界那有不勞而獲的事?

  夢想是理想的前奏,當付諸實行,就成了理想,勇於嘗試、決心朝向,理想就有機會實現,自然夢想就成真,不再是造夢。

  小時候,生活在貧乏的木屋區,生活很艱難,圍繞著我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但在某角落卻有一間「姑娘廠」,每天都有一班信耶穌的姑娘到來,給附近的天涯淪落人基本的供應:牛奶、餅乾、水果等食物;冬天時候送棉被、厚衣;更會因應需要,處理傷口,上門慰問。我也想像他們,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提供實際的幫助,不過,對於身處貧困,衣食不足的我,那只不過是造夢。

  我入讀的小學,老師們都認識我們這家人,也知道我們生活困難。有一天,我在教員室門口聽到班主任的一番話:「這分美麗的文具就給我班上的一位同學吧,她生活艱苦,仍努力學習及服務同學,她應得到這分文具以作肯定及被欣賞。」那位同學就是我。收到那分文具時,當然很開心,但較之那分美麗的文具,老師的欣賞及肯定更是重要。我也想像老師一樣,去鼓勵、欣賞和肯定缺乏自信的學生。不過,做童工、幫補家計的我,那有時間好好讀書,那只不過是造夢。

  但怎也沒想到,潛藏的夢想竟在心底一直發芽,從似是一個夢卻越來越真實,推動我把夢想成為理想,付諸實行,最後成為學校裡的姑娘,不但理想實現,先前的夢想也實現了。

  執筆之日,觀賞了一齣影片,年屆七十的老翁回想年少時要成為芭蕾舞者的夢想,可是總沒實行,七十歲了,還可以嗎?一天,老翁偶然經過舞室,夢想再次被牽動,決定身體力行,不再造夢,走進舞室,最後,踏上舞台。

  老了,病了,我愛做夢,把夢想落實,成為理想。

真心分享:李榮漢

牧羊人環顧四周,說:「這裡是甚麼地方呀?」
我:「這裡是影樓,今天《關心》來訪問我哋。」
牧羊人一臉意外:「點解唔同我講今天要拍照做訪問㗎?你看我頭髮那麼亂……」趕快用手指梳理頭髮。
我:「唔好意思呀,我幫你撥一撥頭髮先。」

  我是一位幼稚園老師,也是布偶表演者,經常帶著我的布偶「好朋友」:聖經裡面的牧羊人、來自美國維珍尼亞州的農夫Farmer Joe、為我兒子創作的Nathan the Superhero和其他的小動物去傳福音,給孩子講聖經故事。我把手掌伸入布偶裡面去控制嘴巴和肢體動作,並能運用腹語,扮演不同角色的聲線,即興地與布偶對話,輕鬆幽默的一問一答經常給孩子逗笑。你看我的嘴巴幾乎不開合,卻又能發出清晰的說話,這就是表演布偶的技巧。

崎嶇的求學路

  我生長在一個大家庭,有三個姊姊、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我排行第六。父親是個普通的工人,媽媽在家照顧孩子,兼做手工藝來幫補家計。當時我們一家住在九龍城寨,裡面的山寨廠會把部分工序外發給家庭主婦去做。我小時候已經在家裡幫手,最記得有種叫「字牌」的小塑膠版遊戲,年輕一輩大概沒有見過,工作很簡單,只是把字牌按數目字次序排好,做完了一打可以賺到幾毫子。我把一個月下來的工資交給大姊姊管理,由她一直代我儲蓄,直到結婚就全部還給我,我很信任她。由於居住環境複雜,父母一直告誡兒女,行事做人要謹慎,不許行差踏錯,沾染惡習。我們幾個都聽從父母的管教,並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勤奮、善良和節儉,一家人關係親密和諧。後來城寨清拆,我們搬到牛頭角上邨,家境稍為寬鬆。

  小學畢業那一年的暑期,我跟鄰居一位女孩在屋苑大廈偶遇一位神學生,她邀請我們參加教會的暑假活動,我本身讀天主教學校,對聖經不抗拒,於是答應了她。我們返了兩天教會,我覺得讀聖經、唱詩和玩遊戲的感覺很開心,鄰居女孩卻認為很悶不再去了。之後我一直返教會,並認識了一些外國傳教士,跟隨他們學習英文,漸漸學得流利會話。學業方面,金工、木工、繪畫都很在行,可是其他科目實在勉強。我對讀書不是沒興趣,大概是記憶力弱,跟不上程度,所以留級了。我曾經讀過瑪利諾職業中學和聖本德實用中學。家住九龍的我,還曾長途跋涉由佐敦道碼頭乘坐度輪去中環的生命英文中學。求學路崎嶇,讀到中三時已經十八歲了。以當時清貧的家境,難再負擔學費,於是盤算著不如先找工作,賺錢來應付學費,放工後去讀夜校。剛巧有位教會姊妹快要離開任教的一所英語教會辦的幼稚園,經她引薦順利地獲得該校的外籍校長聘為教學助理。學校裡面有不同國籍的小朋友,天真爛漫的個性與可愛的笑容感染了我,人漸漸變得開朗和樂觀,我越來越投入教學了。在這裡工作了一段日子後,校長對我說:這裡規模細,不如介紹你去一間大機構工作,對你的前途也有幫助。她的慷慨超出了我的預期,不僅讓我讀幼兒教師文憑,兩年後正式考取教師資格後,真的介紹我轉到另一間國際學校工作,一直至今已經幾十年了,仍然熱愛教書。當時我教英文、體育、美勞及聖經科,在我來說,教聖經等於每天跟孩子傳福音。

與布偶結緣 帶著單純的初心去傳教

跟孩子講聖經故事

  這段日子我認識了另一位外國傳教士,他懂得操作像Farmer Joe那一類的大型腹語木偶,經常帶著腹語木偶去宣揚福音。我在旁邊細心地看,怎麼能嘴巴不動卻又講出話來呢,感覺非常有趣。有時他和師母在晚間外出查經和參加祈禱會,我就陪伴他們三位年幼的女兒玩耍,變成照顧孩童的保母。後來他們要回去自己的國家,臨行前把這隻腹語木偶送給我,真是如獲至寶。從那時開始,我不停嘗試摸索控制木偶的技巧,嘴巴如何開合,如何細緻又生動地擺動頭部和四肢,試完又試竟然開了竅門。我相信這是神的恩賜,讓我在無師自通下掌握到技巧。然後我開始構思故事,思索如何講出動聽的故事去吸引小朋友。這麽難得而珍貴的腹語木偶後來因為學校裝修而不翼而飛。專業布偶的價錢並不平宜,也不容易買到合心意的,於是我嘗試自己動手造,看來似模似樣。我把他們命名為Grey Monster(小灰怪)和Chocolate Monster(朱古力大怪獸),意念來自芝麻街的Cookie Monster。

  每一天回學校,我的布偶朋友當然隨行,只要哪一天不帶著他們,學生就會追問他們為何今天不來?我會開玩笑回應:布偶今天放假!我本身的性格喜愛娛人娛己,教書風格傾向活潑生動,小孩子來上我的課,特別雀躍。因為工作關係,我有時會去外國的國際幼兒教育研討會,並趁機會參加不同類型的人偶工作坊,亦會參加創意事工(creative ministry)會議,學習他人的長處和技巧。後來越來越多人知道我會表演布偶,便邀請我去世界各地做布偶短宣及布偶培訓。我記得有一次去到印度一處偏遠的鄉村,當地人在山腳搭建小舞台,我站在上面用布偶講聖經故事,旁邊有人翻譯。許多人從不同的地方來到,放眼望去全部是密密麻麻的人頭,足有三、四萬人坐滿山頭。其實距離那麼遠,他們根本看不清楚我或布偶,卻那樣安靜地聽故事,令我非常感動。我也曾到訪南非某處惡名昭彰、被貧窮與毒品包圍的地區,但我一點也不害怕,小時在城寨生活已經練就天不怕地不怕的膽量,而且那些幫派知道我們來傳教,都尊重我們。感恩神帶領我去到不同的國家,在非洲、南非、美國、印度、台灣、新加坡、柬埔寨等等留下足印,遇到許多不同風俗的人,盡管文化各異,然而愛主之心都是相同的,跟他們的相知相遇,真正體會到主內一家的意義。

家庭遭逢巨變 人生跌落谷底

兒子Nathan未發生嚴重的交通意外前,精靈可愛、活潑好動。

  兒子六歲那年遇上一場悲劇,導致永久性嚴重傷殘。當時我太太接兒子放學,一路拖著好動的他,在兩輛停泊在路邊的車之間穿過,因為車與車之間僅有咫呎空隙,所以太太讓兒子先過。霎那間私家車在毫無預警之下倒車,小小人兒頓時被夾在兩車之間。太太嚇得驚慌失措,猛力拍打車門,司機才醒覺意外,當刻驚動了許多人在圍觀。我在不遠處跟三歲的女兒正等候著妻兒,忽見人聲喧嘩,心感不妥,立即上前察看,驚見兒子倒在血泊中,鼻、口都在流血,因無法順暢呼吸而導致腦部缺氧。危急過程中,醫護雖已盡力搶救,可是回天乏術,最終變成腦癱,從此失去視力,影響語言和智力發展,身體四肢控制困難。試問一個六歲的孩子如何承受身心的劇痛呢?手術完畢,眼睛張開,他只見到光影移動,從此世界莫名地剩下黑白灰。我們夫妻兩人實在悲憤不已,本來循公訴程序去討回公義,肇事司機卻把責任推在太太身上。官司纏繞數年,使人身心俱疲。雖然得以伸冤,但太太的身體已經拖垮了。往後幾年我只能疲於奔命去照顧太太和兒子,種種磨難亦沉重地打擊了女兒的心靈,可是我沒有間斷地懇求神聽我的祈禱。

低谷中見曙光 捉住父的手

Uncle Tony與兒女童年時一家合照

  兒子說話很慢,聽他說話要非常留心和有耐性。我一直以天父的愛去教導他。有時我問他媽媽在哪裡,他逐字吐出:「媽-媽-在-天-父-那-裡。」我又問,你將來離開世界會怎樣,他答:「返-天-家。」雖然腦部受創,但他對救恩很清晰。他喜歡聽聖詩和聖經故事,而且掌握中英語文。在旁人眼中好像是沒有作為的身軀,我卻覺得他用另一種生命特質去回應神。有時他會問何時會痊癒,「我-想-睇-到-嘢。」我說你求神醫治你吧,他回應一聲「啊」。為了刺激雙目對光暗的反應,我用上不同的方法去訓練他的反應和觸感。我把手放在他前面,說:「捉住爸爸的手啦。」,他慢慢地捉住我。我又把手放在另一位置,他又緩緩地移動去抓住我的手。

 

  他的信心是不論神是否醫治,都不會離開神。當然他也有埋怨的時候,我明白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一點也不介意,反而會為著他像個正常人一樣有情緒,不開心時會投訴、不滿意時會反叛等等的自然情感而安慰和感恩。

病患中見主恩

Uncle Tony 常帶著布偶到教會分享

  官司處理完畢,惡耗再度傳來,太太確診結腸癌。我們一直努力面對,可是病情反覆,延至末期,嘗遍中西醫診療方案,皆無起色。我工作機構的老闆(校監)建議去美國找尋一線希望。為免我們擔心,她善心地給予經濟及精神上極大支援,又聯絡了紐約一位頂尖的醫生去處理手術,可是我們回到香港,癌病又再復發,太太痛苦非常。我祈求神讓她早點脫離痛苦,心底裡越愛一個人越不想無能為力地看著她受苦。她由患病至彌留之際,對上帝半點埋怨也沒有。我握著她的手,感到漸漸變冷的體温,看著她安詳地離開,讓我很安慰,我知道是耶穌接了她回天家,對我而言也是一種釋放。

  回想起當時懷著徬徨抵達美國,人生路不熟,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捱過這段日子。感恩有很多教會的弟兄姊妹熱心地支援,有些人更是素未謀面,從朋友口中得知我們的需要,便從美、加專程前來協助,這些完全是出於神的愛,無條件地來照顧我們,因此我跟他們建立了親密的關係,至今每一年假期都會去美國不同州分及教會做見證、傳福音,做布偶培訓等福音事工。

等待浪子回頭

第一個腹語木偶,跟女兒合照。

  由意外發生、訴訟到太太病逝,整整十年時間,我們的家罩著憂傷,對女兒的成長埋下深深的傷害。她三歲的時候本來是個開心果,經常跟哥哥一起玩,但自從悲劇發生,整個人都變了。也許我把心力放在兒子身上,令她感覺孤單。就在太太的安息禮拜完成後,我倆坐在房間,她非常憤怒地哭罵自己沒有了媽媽,也沒有快樂的家庭,神也沒有醫治媽媽和哥哥,我唯有讓她發洩情緒。幾年後她決定離開香港,到美國唸書,以後不打算再回來這片傷心地,甚至有幾年時間很少跟我聯絡。大學畢業之後留在美國生活,身邊交往的朋友幾乎沒有基督徒,而且成長的經歷令她放棄信仰。有幾次我去美國傳福音,她都不願意見我。直到有一次我說:「我來找你好嗎?只要見一天就夠了。」她漸漸軟化,終於肯見我,後來更回來香港探我,最近那次竟願意跟多年不見的親朋及校監吃飯。我很感動,關係得到復和,我很相信是祈禱的力量。我提醒自己時常要懷著無限的忍耐和常存感恩的心,聖經裡面有個浪子回頭的故事,我女兒若是「浪子」,我就是等待浪子回家的父親。我在她面前學習忍耐、寬恕和盼望。我看到女兒在心態上的改變,確信神從沒有放棄她,我又怎能不去等待她回轉到父那裡呢?我希望她明白,媽媽不在了,爸爸和哥哥的愛還在,因此我鼓勵她用語音短訊問候哥哥,兄妹情永遠常存,父親對女兒的愛也是恆久不變。人生路很複雜,福音仍然是我們的答案。我對上帝的許諾就是:「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24:15)

Uncle Tony與布偶Nathan the Superhero輕鬆的對話

第一間工作的幼稚園

在烏干達難民營傳福音

在美國紐約市唐人街的公園街頭布偶佈道

院牧心箋

親愛的開心果:

  記得在妳三十七歲時,我們在醫院裡相遇,今年妳已經四十二歲了,印象中妳是一位圓面、帶著笑容的年青女孩子。當時妳患上多發性硬化症(MSD),全身肌肉無法自主控制,只有一隻手可以舉起,妳用緩慢的聲音向我說出妳的病情。後來院方建議妳回家或去院舍休養,但因家裡環境所限,入住院舍又未夠年齡,我們便用信心向主祈禱。妳說神會安排,神真的感動了院長接受入住申請,而且更奇妙的是當時還有一位年紀相約的院友入住,兩人結成友伴。

  每當我探訪妳時,都會向妳分享少許經文或講聖經故事去幫助妳了解信仰。妳說願意信主,但要先問父母意見。由決志開始妳就從內心發出單純的信心向主祈禱,每一個生活小節,都是仰望上主,我也深深被妳鼓勵。我十分佩服妳,一般人覺得很容易做到的事,在妳身上是極之困難,諸如吃飯、回覆手機短訊等,都要千般氣力才能完成,但妳從未放棄,毫無半點埋怨。

  有一天妳問我是否要洗禮才算是一位真正的基督徒。我開始思索如何幫助你返教會,並物色一位對聖經有豐富知識的傳道人去解答妳提出的問題,有系統地幫助妳建立信仰基礎。後來有位義工介紹循理會西營盤堂的傳道來探訪,幾次之後決定返這間教會。其實要返教會也不容易,因涉及輪椅接送安全的問題,而且要得到父母准許。妳最開心的是父親願意一起參與崇拜。還記得第一次返教會是2020年1月26日,當日天氣寒冷,妳的內心卻火熱。世事難料,再過一周竟然爆發新冠疫情,教會暫停聚會,一拖就等了三年才可以返教會,期間傳道及義工都沒有放棄栽培,一直透過手機視像去堅固你的信仰。

  後來妳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我們把你受洗的事放在心裡,默默禱告,傳道人也期望妳可以在教會受洗,為主作更大的見證。雖然在受洗一事上有些少波折,但妳信靠主必能成事,相信祂的時間是最好的。終於在2023年12月17日你在教會受洗,又有院牧在灑水禮中為妳祈禱。我的內心充滿感恩,其一、看見教會一路堅持的栽培,接納一位要坐輪椅,還要特別到院舍接送返教會的姊妹;其二、嫲嫲、父母和妹妹雖未信主但全部出席見證妳的洗禮,我內心歡喜得難以形容。我相信主對你的愛永遠不變,祂會拉著我們的手一直前行。

  在生命中遇見你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因為我在妳堅毅的生命動力中,看見上主一直帶領著,就算身體有多難阻,主必引導妳的一生。透過妳的生命,讓我更深切地了解上主在每個人身上的作為,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帶領我們的人生!

一直守望妳的倪院牧

從心出發:裝滿主恩的歲月行囊

  當初選擇醫護行業,並沒有甚麼宏大的理想。中學會考成績未如所願,因而無法升學,曾做過製衣業,兼讀人力管理學函授課程。後來為了追求安穩的工作而投考政府部門,最終成功入讀護理課程。三年的學護訓練(1972-75),困難重重,幾次筆試重考,人也變得沒自信,補考前後,常感到患得患失。有次在病房當值竟忘記將嬰兒床護欄拉高,幸好前輩(註冊護士)及時發現和補救,事後令我愧咎自責。

  迷茫的我一直在罪惡中掙扎,77年更因為在宿舍偷竊而被捕,全賴當時一位敬虔愛主的急症室顧問醫生的憐恤,給予特赦;同年年底藉「香港新生命」福音運動決志信主,真正重獲新生。

我照顧過許多病人,其中有兩位令我畢生難忘。一位是年輕的病友,他曾在病人佈道會決志,再次入院時直腸癌已擴散到膀胱。有一晚我受聖靈催促去探他,才知他病危。他的臉充滿驚恐,我握著他的手,在掌心寫下「不要怕,耶稣愛你」,直到破曉之際,他總算能入睡。第二天,他表示想接受洗禮,終於在臨終前完了心願。

  某次夜更當值,我發現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伯在床上用被單遮蓋著,暗中拔掉輸血針口,血靜悄悄地滲出來,我連忙幫他整頓衣物並繼續輸血。感謝聖靈使我用心聆聽老人家的心聲。他因大便出血留院,懷疑自己患癌,而且認為上天懲罰他教子無方——原來其長子在船上工作,遭指控偷竊而被人推倒,葬身大海。他只想放棄治療,提早結束痛苦的殘生。我跟他分享自己犯罪獲赦的經歷,他聽後安靜下來,願意和我合作。經診斷他患十二指腸潰瘍引致出血,最後康復出院。

  在護士的職分上,我是病人的同行者、照顧者;我也是基督的門徒,至於成為跨越文化地域的醫療宣教士,則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等候,並逐步跟隨神的差派。為了實踐使命,我從多方面裝備自己:四年神學訓練和教會實習、專科(急症室、手術室)及門診部(社會衛生科、皮膚科)護理、基本汽車維修、縫紉、阿拉伯語、烏都語和福音魔術;在91至92年間遠赴美國深造Community Health Nursing,蒙恩考獲美加兩地註册護士認可資格。我也曾多次參與短期醫療短宣隊,走訪泰國、台灣、菲律賓、黎巴嫩、柬埔寨、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更蒙恩完成一年駐外南亞訓練醫護的工作。返港後我在紅十字會當義務督導、參與聖詠事奉,以及照顧患重病的家人,直至她們離世。人至暮年今已七十歲,回顧漫長的歲月,滿有神的供應、眷顧與管教,實在不枉此生。

  「但是我不把自己的生命看為寶貴,為要跑盡我該跑的路程,完成從主耶穌所領受的服事工作,為神恩典的福音鄭重地做見證。」(使徒行傳20:24)

觀影心情:無厭其所「生」——「年少日記」

  很多人觀賞這電影後都帶著沉重的心情離場,不論家有孩子的或曾是孩子的你我他,多少會觸動回憶,想到家裡那個小人兒或自己是如何的成長。還好,曾受傷的人最終找到繼續前行的方向,攙扶年少成長的老師也跟自己的過去復和。

  我家孩子小時候有點與眾不同,怕羞怕事的程度連幼稚園畢業禮也不肯上臺跟其他同學走走跳跳完成儀式;小學跟同學不交往也不談笑,卻在球場當門將時指指點點。種種行為我們做父母的雖然有所察覺,亦曾跟老師和其他家長、社工等探討,但結論只是他較沒自信怕羞怕事。學業方面有父母輕微照料,成績尚屬中上,能夠進入英文中學。

  中學階段依然没多交朋友,學業在獨自溫習下卻逐漸滑落,結果中四那年留級,情緒與行為問題亦一堆堆湧來了。先是吵鬧哭泣失眠,繼而曠課逃學,最後戴著「黑超」應考中期試,更在考卷內大讚當時在美國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然後老師來電、試後失聯……傍晚回家帶著新買的摺刀,更揚言要買軍刀!

  雖則在留級初期已為他尋找輔導,也多加陪伴,可是忽高忽低的情緒未能疏理,最後唯有將他送入醫院。經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診斷,原來他有輕度自閉,不懂調節壓力,往往將問題越想越放大,繼以妄想唯有暴力才能解決困難。在他留院期間,依臨床心理學家建議,查看他的電話和電腦,發覺學業成績並非主因,而是因留級後,被他單方面視為知己的同學沒多回應他,甚至在他不斷痴纏等放小息放飯放學而不勝其煩下把他推倒,更把他踢出臉書朋友圈!

  出院後我們一家人都尋求專業輔導,為父母的就很快接納他一貫「與眾不同」這先天缺憾,並隱隱的忍耐他緩慢地康復。幾年過去,仍不時受著他有輕生念頭的脅逼,唯以時剛時柔應對,日子真的過得很慢。

  電影中孩子鄭有傑的輕生,是積累了父母施予的壓力和暴力,最後父親放棄施打,讓他徹底地感受被嫌棄、沒有存在價值。相信你和我,也曾或多或少經歷失敗受挫,被輕看與嘲笑,也許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那刻的無力感確實不易消融。其實鄭父並非看不到有傑可愛俊俏、率真而努力的一面(以練琴為例),只是他可能不自覺地以自身刻苦的成長經歷,貫徹地施加在兒子身上(網上可觀看被刪減的片段),對兒子越在意就越有冀望。其實為人父母即使有學歷有專業,也不一定懂得愛。

  今天,我兒已長大,情緒也大致穩定,不過仍不時要我們陪伴、聽他重複的牢騷、假日留在家陪他用膳……這些生活的小事皆可視為一種幸福。

關心健康:拗柴你真蠱惑

  相信不少人在運動時都曾經歷過足踝扭傷,俗稱拗柴。有些人會認為小小扭傷只需休息數天便可完全恢復,但如果處理不當,便會降低足踝活動能力,更有可能演變成慣性拗柴(即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表現!

  拗柴可分成輕微、中度和嚴重程度。輕微拗柴代表踝關節韌帶被輕微拉伸,通常經過簡單復康後可以完全復原。中度或嚴重拗柴則是一至兩條踝關節韌帶被拉伸至中度至嚴重的撕裂,足踝會疼痛且腫脹,甚至暫時無法活動。足踝的穩定性主要由踝關節韌帶的張力和足踝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決定。如果韌帶無法充分復原,踝關節韌帶會變得鬆弛,使它的張力和足踝的本體感覺減弱(本體感覺是大腦對自身姿勢和個別身體部位的感知能力)。另外,患肢若欠缺適合的復康運動,肌肉力量便會慢慢衰退,減弱足踝的控制能力。活動足踝時更有可能因錯誤使用代償動作而容易出現反覆拗柴的情況,長遠有機會演變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在曾經歷過足踝扭傷的患者中,約有46%人士表示有反覆扭傷和踝關節不穩定的問題1。

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症狀:

  • 曾經有中度到嚴重的足踝扭傷
  • 經常扭傷足踝
  • 足踝慢性疼痛或是腫脹,特別是經過一天的工作後
  • 上落斜路感到足踝不穩
  • 患肢肌肉乏力或小腿肌肉萎縮
  • 患肢平衡能力差(如:單腳站立、弓箭步)

復康運動:

  我們可嘗試透過運動來提升足踝的肌力、控制能力、本體感覺和平衡力,減少出現拗柴和踝關節不穩定的情況。

  • 使用彈力帶進行多方向的足踝肌肉訓練,從而增加肌力
  • 可做雙腳踮腳尖或用腳尖走路,需留意並控制自己的足踝位置,避免出現外翻或內翻的情況
  • 嘗試單腳站在不同材質的地面(由硬至軟),如室內地面、草地或軟墊上,訓練足底小肌肉及小腿兩側肌肉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 更進階的可以嘗試透過原地跳躍、單腳跳躍,增強下肢協調能力

  預防勝於治療。身體受傷後,我們除了要處理痛楚,還要進行適當的復康運動,避免肌肉骨骼出現慢性問題!

參考資料:

1. Lin CI, Houtenbos S, Lu YH, Mayer F, Wippert PM. 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with perceived ankle instability-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2021 Dec;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