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相安則無事

  有一天獨自在外午膳,吃著吃著,突然喉頭一陣刺痛,啊,不好,魚骨刺進喉頭了,我可以清楚感到它卡在扁桃腺上。所有吞嚥動作,都帶來痛楚。

  家庭醫生的診所就在附近,可是要到下午三時才應診,我只好閉上嘴巴,苦苦等候。醫生用鑷子把魚骨拔出後,跟我開玩笑︰「你現在可以回去吃完餘下的半碟飯了。」

  一分鐘前我還清楚知道其位置的扁桃腺,現在只是平靜的身體的一部分。我們身體有許多器官,通常我們不會特別感覺它們的存在,要是你很意識到自己的某一部位,往往是它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胃痛叫你知道胃在甚麼位置;關節疼痛你才知道原來日常動作要動用這些關節。如果身體所有部分跟你相安無事,那就太幸福了。

  身體本來跟我們相安無事,默默服務,不過我們也許因此當它們理所當然,沒有妥當照顧,到某部位受苦過度,它就反過來叫你受苦。

  原來人際關係也是一樣,最美妙的時刻是相處安然,不用恐懼、不用憤怒、不須刻意討好。但彼此的善意若得不到珍惜,以對方為理所當然,最後關係的惡化就會帶來痛苦。無論是自己的身體,無論是家人朋友,總要珍惜彼此的相安。

打開心窗:向著光的方向走

  據說從前葵花長得很難看,身體又粗又黑,渾身是毛,一點香氣也沒有。別的花總是嘲笑她,連昆蟲們都不喜歡接近她,葵花自卑的連頭都抬不起來。

  造物主知道了,便安慰她說:「抬起頭,望著太陽吧!妳將會改變的。」於是葵花便照著上帝的話去做。當太陽升起,葵花時刻盯著,從東邊望到西邊,沒有一天停止。

  漸漸地大家都發現她變了。她的花瓣染了太陽的金黃色,她的面貌變成太陽的笑臉,並且開始結出子粒,這些子粒成熟後,是人們喜愛食用,芳香可口的葵花子。
葵花因為天天盯著太陽,連自己也變的像太陽那麼亮麗、那麼可愛,甚至連生命都豐富了起來。俗話說「相由心生」,當葵花的整個心思方向都對著太陽的時候,整個相貌與生命都徹底的改變了。

  有一句話說「向著陽光走,陰影永遠在後頭」。人貴為萬物之靈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擁有自由意志為自己做選擇。生命如何造化,還看自己向著甚麼方向走;追隨光明就走向善,追隨黑暗就走向惡。無論走到那一個地步,永遠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一個轉身,陰影就留在後頭。

打開心窗:不是廢物

  政府為了建設一個新的中環,把舊的東西差不多都拆掉了,因而引發了保衛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的抗爭。

  到底事物舊了,功用少了,是否就只有被淘汰的命運?這不單是我們對事物的思慮,而且亦是我們對自身的擔憂,因為在講求功利的社會,沒有用其實就是沒有價值的同義詞。

  如今旅遊方便,相信不少人也曾外遊。外遊時,也總會參觀一些名勝古蹟,而這些名勝景點,又大都結聚一些專賣古玩舊物的店子。如果真的是舊物無用,那麼為何古物又有價呢?

  曾經在江蘇同里水鄉的古鎮上走過一趟,但見街道兩旁都是賣些舊破爛。有些是破了的花瓶,工匠們用木板把它鑲起來,完整的一面又成了一個別緻的擺設。一些從破碗破碟中出來的碎片,因為它上面有一些圖案,或是人物的形像,於是又可以賣得價錢。

  當初把這些花瓶碗碟丟棄的人,又何曾會想到,這些已被遺棄,已經破碎的「廢物」,因為受夠了歲月的摧殘而仍然保存了自己僅有的形像,到今天,它們依然有價值。

  歲月催人老,遭遇亦可以使人破碎。但只要仍能保住自己的形像,那怕只有一片一角,仍會不失價值。物尚如此,何況是人!

真心分享:沈祖堯

搏殺的香港人,很容易會輕視我們所享有的健康,我們自以為走路走得快、進食自如、呼吸暢順,都是理所當然。要鼓勵他們注重身心健康,我想可能要待他們病倒時才會較為容易。

健康原來是那麼寶貴

  我在醫院遇過不少病人,他們之所以生病,不少是因生活壓力和精神緊張所造成。香港醫生工作時間之長是眾所周知的,但據我所知,還未及得一些金融投資者,據知他們每周工作的時間可以長達一百二十小時,甚至半夜三更也要監察著外國股市動向。其實有許多由心理引發的疾病,都是和工作壓力有關。我本身是腸胃科醫生,經常接觸一些因肚痛、腸抽筋、胃抽筋之類而入院的病人,有時候他們也不必接受甚麼治療,只在醫院接受觀察,休息數天就能康復出院。</p>

  如果疾病能迫使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暫停下來,我想這也或許是一件好事。尤其當我們從忙碌的工作崗位轉換為病人的角色時,突然間會發現許多身邊的人對自己的關心、照顧和慰問,對於平時忙得連家庭生活也沒有的香港人來說,確實也是一種意外的得著。

  在無病無痛的時候,我們都習慣活得像個強人,動作快、效率高,加上我們中國人很多都不擅於表達對身邊人的關心,若非臥病在床,尤其是醫院的病床,我們也難以察覺,原來身邊的人是這麼愛自己。

  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可能不會以為那是一分福氣,直到當我們出了毛病,那怕只是腳板底生一個小瘡,又或是咽喉生一粒「飛滋」,我們才醒覺平時能暢順地走一步路和吞一口飯,也不是必然的。健康原來是那麼寶貴,值得珍惜。

我也住過醫院

  其實平時的我,和其他人也是一樣。我在醫院也走得很快,趕東趕西,神氣得很,但我也有臥病住院的經驗。記得當時我躺在病床上,眼望天花板,然後被推往X光部。那刻我真的體會到做病人的被動和無奈,因為醫護人員要我打針,我就要打針,要吊鹽水,我就要吊鹽水。更因為同事們都認得我,緊張起來還失手幾次才成功把針喉刺好。所以無論我是多有經驗、多高級的醫生,病倒的時候,也沒有例外,也得由別人推著走,可謂肉隨砧板上,聽天尤命,究竟會否康復,也不在自己掌握之中。

  我們行醫的,清楚知道許多疾病是不能靠藥物治癒。例如高血壓,我們只能靠藥物控制它,卻不能根治它;然而,卻又常常會遇上有些疾病卻竟不藥而癒。健康,還是疾病,除了醫生幫助之外,我們自己的努力和珍惜,可能更加重要。

究竟生命是甚麼回事

  一場「沙士」叫我們突然醒覺,原來生命可以在短短一兩星期內被奪去,這大大改變了許多人的價值觀。

  我有一位舊同學,他也是一位醫生,「沙士」期間不幸受到感染。還記得他進院時,一看他的肺部X光片,我幾乎已能確定他是受感染。當時他的反應可以用「震驚」來形容,因為他接受不了自己突然要面對死亡。幸而他在住院的數個星期裡,雖然不斷發高燒、打冷震、經歷了非常的辛苦,但卻終於康復過來。

  就在這些日子裡,他有機會安靜下來,好好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內容和態度。他的太太十多年來一直向他傳福音,他從沒有回應,但在他離開醫院轉往療養院那天,他致電告訴我,他信了耶穌。其實他住院期間我們都沒有跟他提及信仰的問題,只是在他面前忙過不停,但他卻在自我反省當中,接受了耶穌為生命的主。

其  實香港人生活太奔波,都沒有時間靜下來思想:究竟生命是甚麼回事?自己的價值觀又是否正確?如有機會靜靜的坐下來思想一下,該是多好。

給病人的錦囊

  若你現正抱病在床,我鼓勵你,首先要認真放下手上的工作,讓自己有機會休息。有些病人住進醫院也不願放下工作,床頭放著數部手提電話,甚至帶同手提電腦進院,那又如何休息?

  然後,就要放開心情,接受別人的關心,接受別人的照顧。有些病人會覺得尷尬,因為從來上廁所和洗澡也不需協助。但我請你放開懷抱,接受別人的關心,別人的幫助,你會發現原來身邊許多人都很好,對你尤其好。

  有一本書叫《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談及一位要面對死亡的教授,他的身體逐漸喪失活動能力,但在這生命末段的旅程,他就讓自己享受身邊人對他的愛護,他十分正面的面對那不治之症,他認為接受身邊的人的愛護關懷,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精彩的一部分。

  其實能放開自己,除了對自己的心情甚至康復進度有幫助之外,對人際關係也有益處,一些以前破損的關係,或許也能因著一分關懷與接納而得著修補。

院牧心箋-98

親愛的望信弟兄:

  記起第一次到床邊探訪時,你主動打招呼問好,我也順著回應並展開關懷。事隔多時記憶仍然深刻,記得你開放自己訴說患病歷程,過去身體健壯,喜歡外出散步,突然無力跌倒,多番檢查驚覺患上骨癌,已屬晚期階段。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確實震憾,你感到人生無常,覺察身體漸弱;未能自理、如常活動之無力感與無奈,與日俱增,因而引發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

  當院牧專注聆聽,同理當下你在病患所面對的失去,以及心靈的不安、無盼望時,看到你流下男兒淚。院牧陪伴,以聖經神的話語安慰,並為你憂傷心靈禱告。你擦乾眼淚後,開聲多謝神,更主動分享過去對基督信仰停留在頭腦認知層面,卻沒有體會神與自己關係之密切,然而今天能感受及說出神同在、愛和看顧的真實而被觸動!之後你更接受邀請,開口禱告決定讓神進入生命裡,成為你的救主。

  院牧鼓勵你將決志經歷與摯親分享,縱然臉容疲累、身體虛弱,你然卻流露出神同在及與家人分享後的喜樂。院牧欣賞、肯定,並給予「基督信仰MP3機」,讓你聆聽見證、詩歌、經文及禱告等,藉以堅固你的信仰。我很感恩你願意聽,並與我交流當中得著及疑問。你也坦誠分享困擾,尤其身體痛楚難耐時,對神的懷疑及埋怨。每次傾訴過後,院牧也邀請你把心中的意念親自向神說出,好讓與神再次連繫。當時身體痛楚仍持續並沒有變,然而你能聚焦倚靠神而得力,心靈上多了一分接納,與痛共存而不苦。

  今天你不需再面對身體的痛楚,如你在洗禮時的期盼,願按神的時間帶你進入永恆的天家裡。感謝神!讓我們遇上,院牧和你的家人能夠在你人生最後階段陪伴前行,見證在病患低谷中有神奇妙的安慰和盼望。不得不提!神讓你意識生命倒數時,院牧和你的家人都陪伴床邊,與你回顧人生過程,你發現神和家人的關愛就是面對生命艱難之最大力量,也是令你一生所滿足的。當院牧引導家人表達彼此的愛,你形容為性格較內向兒子,說出對你的欣賞和感激時,你從心流露出幸福笑容;與兒子道謝,當下身體痛楚彷佛消退了。你也向家人表達希望他們信主的心願,你對家人的愛與連繫超越現今世界,而進到神裡永恆結連的盼望和信心,我為此而感動。這種種有笑、有淚、有神掌管的回憶,必存留在心中,成為我繼續關懷牧養的力量。

期待重聚的黎院牧

從心出發: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我是呀柴(暱稱)。記起升小六的暑假,當時我住在安置區,居住環境很惡劣,我因右腳傷口受感染,要入院接受治療,整個暑假都在醫院裡度過。住院期間,我得到有愛心的護士悉心照顧,又派我成為病房小助手,協助搓棉花球。期間我初次接觸死亡,但並沒有害怕,還協助護士拉屏風。受傷入院的經歷,反而成為美好回憶,希望長大後可幫助有需要的人。

  要成為一位註冊護士,需過五關斬六將。我除了畫圖(生理解剖)拿高分之外,其他科目都很一般,甚至不合格!單憑自己能力畢業是沒可能的。感謝神,在三年護士學校訓練中,差派了同班同學及一班基督徒師姐,在我困難時照顧我,陪伴我成長!我參加了護士團契,師姐們對信仰的追求認真,工作有擔當,照顧病人充滿熱忱,殷勤探訪傳福音,帶團契活動,照顧師妹,考試季節煮宵夜等等,都成為我的榜樣。後來到我擔任團長,繼續學習以生命影響生命!與此同時,我也為私家醫院推動院牧事工盡一分綿力,走訪了區內教會,分享院牧事工的異象和需要;及後見證私立醫院院牧事工成立。

  我很喜歡當護士,不論在醫院或診所工作,均帶來成長和工作滿足感。我也曾面對掙扎、工作壓力和靈命低潮,但漸漸地發現護士所做的實在有限,特別當我面對病人情緒上的需要,自己仍有很多不足。深感護士這幫助人的專業上,很多時都表現「好tough」(堅韌的);然而面對職場壓力、人際關係,還有生離死別的傷痛,該怎樣自處?內心的孤獨與無力感又可向誰傾訴?壓抑的情緒無法舒緩。

  我求問上主引領,究竟我人生下半場,除了在醫療體系、教會事奉和照顧家庭外,上主賜予我的恩賜,是否有其他形式的服侍?經過一段時間禱告等候,在家人支持下,放下了護理崗位,於2023年1月進入信義宗神學院修讀「同行者輔導研究碩士」課程。

  重返校園,多了安靜獨處時間,更能與主結連,「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30:15)這正是昔日我忙碌於工作而忽略的。回顧過往在工作、信仰和家庭上,反覆面對掙扎;跌跌碰碰的成長路,上主常差來許多天使,與我結伴同行與扶持,使我能走過艱難歲月。願為主所用,讓我成為別人的祝福,與人同行,將人帶回上主身邊。

觀影心情: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

  動畫電影《反轉腦朋友2》延續上集故事,今集論及女主角韋莉‧安德遜及其腦中情緒在成長中的變化。市場目標針對兒童、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背後也有心理學專家團隊作顧問。在觀賞的過程,我想到傳統華人父母和接受過西方教育的華人父母,兩者在教養子女上的分歧,也許對兩類父母都有啟發。

  回想女兒升大學前的一個暑假,相約三位男女同學去歐洲旅行。女兒因旅費不敷,於是延遲出發並縮減行程,其中一位女同學因此而瞧不起我女兒,某天大吵大鬧嚷著六千英鎊被偷了!遍尋不獲,矛頭直指我女兒偷竊,卻沒找到證據,最後四人同去警署報失。女兒對於本來美好的半天旅遊時間被枉費了,感到遺憾;被人冤枉作小偷,更是無奈。我對她分析:這幾位同學都是成績優秀的尖子,世俗認為讀書成績好,品德就一定好;人富有,品格就一定高尚。耶穌也曾多番被冤枉、誣告,須知道主會再來,會有大審判。女兒沒有因為被冤屈而發脾氣,這分處事態度值得欣賞和肯定。

  身為父母,當時常向神禱告,求讓青春期的孩子理解和正面處理情緒,達致心靈成長。意見暫時有分岐,千萬不可以打罵孩子!保羅在聖經以弗所書上勸勉「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是相向的,孩子也不應該向父母和師長發脾氣。彼此關係,要多溝通。出現分岐的時候,試試另找時間再討論。彼此之間要有愛,多加以包容和陪伴至為重要。

  人的情緒豈止喜樂、憂鬱、焦慮?人處身不同場景、面對不同的人或接收不同的訊息,就會出現千變萬化的回應。情緒本身並無對錯,最重要曉得如何及時處理情緒,不要讓情緒像番茄一樣由新鮮變成腐爛,那就難於控制了。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聖經箴言22:6)

關心健康: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是前足部常見的變形問題。拇趾外翻指大拇趾在蹠骨關節橫向(外側)小腳趾方向變形。第一蹠骨頭向內側變形,當拇趾變形角度超過15度,就被定義為拇趾外翻 。1

  有外國研究顯示,18-65歲人士之中,每四人有一人會出現拇趾外翻情況。65歲以上人士,每三人便有一人出現拇趾外翻 。2

成因

  拇趾外翻的成因雖然未被完全了解,但以下可能因素均有不少文獻支持。例如遺傳、第一蹠骨長度比較短、扁平足、足部力學問題、長期穿著尺碼太少的鞋或高跟鞋等等。有些關節炎也會引致拇趾外翻,例如痛風、牛皮癬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等。另外,拇趾外翻也常見於結締組織病 。3

拇趾外翻引起的其他足患

  如果拇趾外翻變形角度增加,便有機會出現拇趾和第二趾交疊,波子骨發大,腳前掌變闊,令穿鞋有困難4,也有可能增加跌倒風險5。除此之外,拇趾外翻的常見症狀包括第一蹠骨頭內側紅、腫、痛和腳趾之間出現皮膚繭(雞眼)或因為一、二趾之間太密,皮膚長期過濕繼而增加感染真菌的風險,形成香港腳。其他腳趾也可能因為前掌受力轉變和鞋內空間不足而出現變形,例如抓狀趾、錘頭狀趾等等。

  有些情況下,拇趾在外翻的同時也會出現旋轉變形,步行時令拇趾趾甲內、外側受壓,引致甲溝發炎,或趾甲變形。

治療方法

  主要分為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有部分拇趾外翻患者並沒有症狀,又或者症狀是由不合適的鞋所引起。這些情況下,一般在選擇合適的鞋後,就有機會舒緩症狀和減少進一步變形的可能性。有些患者適合使用鞋墊或其他足部矯正器去調節步行時的足底或趾間壓力分佈,以減輕關節、皮膚和趾甲的症狀6

  另外,也有非步行時使用的矯正器,在不負重時(例如睡眠、坐著時)協助伸展第一蹠骨關節的連接筋腱,以舒緩不適。

  當非手術的治療未能有效解決症狀時,患者可考慮諮詢骨科專科醫生有關拇趾外翻相關手術的詳情。

  如發現有拇趾外翻情況而需要治療,建議先向醫生或足病診療師求診,在經過足部檢查和評估後再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

注釋:

[1] H. B. Menz Foot Problems in Older Peopl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Churchill Livingstone, Pages 149-157, (2008)

[2] S. Nix, M. Smith, B. Vicenzino Prevalence of hallux valgu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Foot Ankle Research, 3 (2010)

[3] 同1

[4] J. Dawson, J. Coffey, H. Doll,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atisfaction with bunion surgery in women: A prospective study Foot, 17 (2007)

[5] H.B. Menz, M. Auhl, M.J. Spink Foot problems as a risk factor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aturitas, 118 (2018)

[6] 同1、5

關心健康:米飯有營 – 因爲減肥而不吃米飯?

從中醫角度看五穀

  「五榖為養」,五榖是自古至今不可少的食材,可補養不同的臟腑,有輔助治療的作用。那不吃又會如何呢?《靈樞 · 五味篇》提到:「天地之精氣(此指水穀之氣)…… 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因此嗜吃、偏吃、節食是行不通的,嚴重更會損害自己的生命。

不吃米飯臨床情況

  米飯有健脾養胃之功效。長期不吃米飯會導致脾氣虛弱,繼而出現臉色萎黃、肢倦乏力、氣虛懶言、消化不良等症。

  《内經》提到:「脾主身之肌肉」。因此脾虛消化吸收出現障礙,往往導致身體逐漸消瘦,肌肉軟弱鬆弛。

  「脾主運化,能代謝水濕」。脾虛導致水分、濕氣代謝欠佳,長時間積累在身體裡會導致大便稀爛、四肢沉重、頭重、甚至虛胖等情況。

米飯營養的價值

  五穀雜糧含有維生素A、B、C、E,以及脂肪油、揮發油、胺基酸等,可以滋養和保持頭髮、皮膚、粘膜健康,同時調節身體免疫力和改善疲勞症狀。此外,沒有過多加工的五穀粗糧含有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推動腸道蠕動,縮短食物殘渣和毒素在腸道停留的時間。

1. 粳米

  醫書中常見的粳米(大米)是我們日常作爲主糧的白米飯的一種,煮成的米飯質地較軟,性質平和。粳米具有健脾和胃、清肺潤燥的功能。加工過的粳米,即去除穀皮和穀胚,容易消化吸收,適合大衆食用;但穀皮和穀胚含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鋅、鎂、硒、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故不要輕看。

  除了我們經常吃的白米,還有糙米、紅米、黑米、小米等的種類。黑米、紅米、糙米均保留了米糠層,米糠層越厚,纖維及營養含量越高。因此建議浸軟後煮,細嚼慢嚥,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

2. 糙米

  稻穀脫殼後仍保留一些胚芽與米糠的米稱爲糙米。糙米含有豐富維生素B和E、礦物質、膳食纖維,有助調節免疫系統和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腸胃癌腫。

3. 紅米

  紅米性微溫,鐵質最爲豐富,能夠預防貧血。其次,紅米含有泛酸、維生素E、穀胱甘胺酸(抗氧化物質),有助延緩退行性疾病的發展和預防癌症。

4. 黑米

  花青素具備抗氧化功效,越深色的米,其花青素含量越多,因此黑米抗氧化能力最好。黑米亦含有豐富礦物質、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成分,具有補腎活血之功效,但其質地比較硬,宜先浸泡後煮。

5. 小米

  小米性微寒,有補氣和胃,改善失眠、利尿的功效。小米含有豐富維生素B1、B2和E、鉀、磷、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防治口瘡、改善皮膚粘膜、預防消化不良、及增强記憶力。若同蓮子、百合同煮成粥,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

中醫五穀食療保健推介

  • 米油
  • 成分:大米一湯匙(或可用小米)。
  • 做法:材料洗淨,加適量清水小火慢熬半小時以上至粥變得粘稠。關火自然放涼,表面一層米湯、米漿便是。
  •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利水通淋
  • 性質:平
  • 適應症:腹脹腹痛,勞倦乏力,瘦弱皮黑。
  • 按語
    o 米油是熬久的粥上方一層形如膏油的濃稠白糊物質。
    o 清代醫學家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米油可代參湯」;又道:「貧人患虛證, 以濃米飲代參湯」。

  温馨提示:即使減肥也要均衡飲食,配合適量的運動,持之以恆,方可健美。

解開心結:當人生遇上困苦時

  誠俊本來是一間連鎖店的業務經理,有穩定和不錯的收入,屬於中產。他也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太太是銀行職員,兒子則剛入讀中學。但想不到疫情下公司經濟大不如前,疫情過後港人又喜歡北上消費,結果營業額不升反降。公司為求生存,大批裁員,因誠俊屬於年資和薪金較高的一群,結果成了公司開刀的對象,收了大信封。他經過一年的時間也找不到相若的工作,結果只好轉行做的士司機,收入只是以前的一半。誠俊實在心有不甘,對命運的作弄憤憤不平,心生怨恨。由於自卑心作祟,他避開接觸以前的朋友,心情變得越來越低落,與家人的關係也開始轉差,結果患上抑鬱病。

  人生的際遇往往非我們所能掌控,有順境時也有逆境。在順意平穩的日子中,我們可能應付自如;然而,真正的考驗是當遇上挫折或困難時,我們的心還能否安然面對。很多人在安好的日子表現不錯,可是一旦遇上困境就陷入負面的情緒和思想之中,一沉不起。到底我們有何辦法可以自救?在困境中如何保持正面的心態呢?

  第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抱有正確的心態。我們必須接受人生會有苦有樂的事實,若只渴望一生順意,沒有痛苦,這是不切實際的妄想,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失望和痛苦!因此,我們要認知人生必有痛苦的事實,願意隨時面對要來的事情,不應逃避或輕易放棄。當我們越想逃避或抗拒困難、痛苦時,我們的內心只會越感彷徨,痛苦只會緊隨著我們。通常逃避的方法包括行為上的逃避,例如因害怕壓力而放棄一分有前途的工作,或用辭職來逃避工作壓力。有時逃避是內在的,例如避免想起某些痛苦的事情,如哀傷中的人避免想起逝去的親人,或者不想去接觸內心的感受,盡量叫自己麻木,像沒有感覺一般。這些逃避痛苦的手法也許可以減去一時之痛,短暫來說似乎有用;但長遠而言,只會造成更多痛苦,例如延長哀傷期,或因退縮的表現而失去了機會,又或情感上變得麻木,不再感受到快樂等等。

  面對逆境或困難時,你可以願意接受真實的經驗,嘗試友善地對待自己的感受,相信這些情緒或感受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可試試聆聽內心的需要,思考應如何在合乎現實的情況下,適切地滿足這些需要。否定自己真實的情緒經驗,只會帶來內心的矛盾和糾結。容讓自己在情緒經驗之中停留一會,體驗一下,並非壞事,可能對自己更有好處。

  在困苦中,除了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容讓它存在之外,我們更要留意自己可有重複或慣性的負面思想,糾纏其中,將自己的心困住,以致喪失應對問題的能力。我們有負面的想法這一點也不出奇,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了生存我們的腦袋很自然會聚焦危險或威嚇的事情,希望能作出自我保護,免受傷害。因此,憂慮是難免,但不要陷入不斷擔憂或焦慮的思緒之中,要認清想法只是我們對事實的主觀認知,不等於事實。我們要學習抽離一些,視自己的想法為一種工具,若這想法對我處理眼前的處境有用,就可繼續保持,但若沒有用處,甚至為自己製造問題,我們就應放下這些想法,專注於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不要浪費精力糾纏於這些無用的想法之中,例如我常有自己很失敗的想法;但若然我想過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就必須減少這想法對我的影響,專注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是否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已非這樣重要了。

  面對困難,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內心的需要和渴望,甚麼是對自己最重要的,即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按著這些自選的價值而活。一時的情緒和想法,就像天上的浮雲在你眼前出現、飄過,然後離去,你只需留意到就可以。只要積極向著遵從自己的價值的目標前進,即使需要負上代價,也是值得,因這樣的人生才算是精采。只要你持續地以這種態度來應對困難,漸漸地你會發現,困難不是你想像中的巨大,亦非無法克服。

  克明是一位因交通意外嚴重受傷而要截肢的病人。他失去雙腳,要坐輪椅。起初他心灰意冷,不能接受三十多歲就失去活動和自理能力,陷入嚴重的抑鬱之中,曾經試圖自殺,一心只想逃避這極大的不幸和痛苦。然而在家人和醫護人員長久悉心的照料和支持下,克明漸漸明白失去雙腳並非人生的終結,只要他願意面對現實,接受不幸帶來的痛苦,緊握自己的信念,人生仍有希望和轉機。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參加傷殘人士的運動,也做了傷健大使,更找到一分可以讓他發揮自己的工作。現在他不再感到絕望,積極的信念和行動為他帶來有意義的人生。即使他永遠是傷殘人士,但他的人生絕對可以比身體健全的人更精采,更具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