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林子山醫生

你有聽過「明陣」嗎?明陣(Labyrinth)不是迷宮(Maze),明陣只有一條通道,迂迴通往中心,再由中心點沿路折返,所以明陣的入口,其實也是出口。踏入明陣那蜿蜒的通道,讓人慢慢走,靜靜想,與自己內心對話,與主相遇,好像信仰經歷,所以有人稱明陣為步行的默想或者步行的祈禱,我會稱它為步行的對話(walking conversation)。人生其實很像明陣,無論我們走了多少彎路,只要專心聚焦在中心點,方向自會越來越清晰,而不會像迷宮令人迷途和困惑。人生路上難免有挫折,但只要一步步繼續向前行,最終總會找到出口。

旋轉木馬的快樂記憶

坐在藤椅上,精靈的孩子就是我。

  我的童年在公共屋邨長大,單位細小,不過百來呎,卻容納了一家六口。往昔的公屋單位,家家戶戶都睡碌架床,我家的雙層碌架床,不僅用來睡覺,也是四個孩子的玩樂空間。父母人緣好,樂於助人,每逢過時過節都有許多親友來探訪,空間不足甚至要在走廊擺飯桌,好不熱鬧。

  父親工作繁忙,難得休假總會帶孩子外出。我最期待他帶我去啟德遊樂場,童年的快樂記憶停留在旋轉木馬,乘著叮叮噹噹的輕快音樂,興奮地繞了一圈又一圈,眼前盡是色彩斑斕的流動風景。

待人以寬的教導

  母親是家庭主婦,時常帶著我們四兄弟姊妹往附近的山去散步,到達山腰一處有溪水的地方去取山水,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可能山水並不衛生,但當時覺得水確是格外清凉可口。我記得每次行山過後,她總會帶我們去吃鳳爪排骨飯,為了好好享受這份美食,即使要走再長的路,也不覺得特別辛苦,而且沿途有哥哥姊姊相伴,這份簡單而知足的童年回憶,一直深印在腦海中。

一家人合照

  幼稚園時,有次默書得了零分,我本想拿著見不得人的成績讓父親簽名,但實在太羞人了,竟想到在分數前加個「10」字,當成100分來遮掩。父親看了看,溫柔地對我說:「100分好吖,下次要努力了。」現在回望,沒想到他會如此寬容地看待孩子的過錯,不點破也不責罵。他容許孩子犯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寬恕並給予機會。他把目光放在孩子長遠的成長,讓他們知錯能改,有智慧地引導他們為人處世,他待人溫厚的態度對我以後待人接物影響深遠。

與神初遇

  中學時我就讀一所基督教學校,中一開始參加學生團契,逢星期六聚會。那時返教會的心態更像朋友聯誼,打籃球、乒乓球之類的群體生活吸引著我。雖與家人、同學相處和諧愉快,只是獨處時總有份莫名的空虛感竄進心窩。有次在佈道會上,我被詩歌感動得流下眼淚,講員呼召:「誰想耶穌幫你填補這個缺口?」我毫不猶豫舉手決志。

  佈道會上的決志,那種感動來得快,去得也快。返團契主要是想和朋友一起享樂,追求信仰只是其次。之後我也逐漸怠惰,不再參加聚會了。雖然如此,初信的那幾年,我學會憑信心祈禱,凡有解不開的問題或遇到困難,都會求問神,信仰的根基也隨著歲月漸漸建立起來。

首次隻身遠赴異地

  修讀中五時,母親從電視節目得悉有個海外交換生計劃,為了兒女的前途,她鼓勵姊姊和我去報考,最終只有我獲得取錄。

  我第一次離開家人,遠度重洋,心情忐忑不安,靜下來祈禱求神給我引領適應新生活。接待我的澳洲寄宿家庭很親切,他們家有三個兒女,大兒子沉默內向,屋主夫婦為了讓他學習與人相處之道,因而申請做接待家庭。我在這裡安頓下來,大兒子依舊不擅與人建立關係,反而兩個小弟妹很喜歡跟我玩遊戲。有時候晚上一家人圍起來玩撲克牌遊戲,玩法跟香港的不一樣,例如「冚棉胎」,我們習慣的玩法是每人輪流出牌,當喊出來的數字與撲克牌上的數字相同時,就要迅速把手蓋在撲克牌上面,出手最慢者要接收所有已出的牌,那人便是失敗者。但澳洲的玩法剛好相反,出手最快的人是勝利者,可以取得所有撲克牌。我在遊戲領悟出中西文化差異,簡單來說,中國人的觀念是找出失敗者,而西方人是找出勝利者。前者聚焦於個人的失敗,被標籤為失敗者,影響自信;後者是找出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或特質,加以建立和發展。當我成為父親之後,跟女兒分享這些小故事,發現昔日的生活點滴陶造了我身為人父的教養態度。

父親臨終前得到救恩

  在異地求學半年,某日收到母親來電,告知父親病危的消息。我一聽之下心急如焚,翌日立即動身趕回香港。父親一直隱瞞自己罹患肝癌,赫然見到我站在病床前,顯得相當驚訝,連忙問:「你怎麼回來了?」那刻我真的很難過,心痛的感覺無法言喻。

  當晚叔叔和我在病房陪宿,守候父親。夜深時分,父親的神智有點恍惚,驚惶地說見到鬼魂,甚至提出要了結生命。叔叔提醒他:「你不是已經信了耶穌嗎?你把生命交給主耶穌吧,祂願意讓你留下,你便留下;倘若祂要帶你走,你便安然隨祂去吧!」那刻我才知道父親已經信主。叔叔雖沒有信仰,卻能以如此通透的態度看待生死。他倆的對話令我深感震撼。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哥哥在這半年間,一直為父親聯繫教會牧者,請他們來到醫院和家居探訪,傳遞福音,而父親也經常聆聽藝人葉特生的信仰見證錄音帶,讓福音的種子悄悄在心裡扎根。當時他的身體正承受極大痛楚,神智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延醫數日後,父親進入彌留狀態,全家人圍繞在床邊陪伴。傳道人為父親祈禱時,禱聲為他帶來平靜。最後,父親終於卸下勞苦,安詳地回到天家。

漫長的醫路

  最初萌生做醫生的想法,源於對爺爺的崇拜。爺爺是故鄉一位德術兼備的中醫,深受眾人愛戴。父親時常向我講述爺爺如何備受稱譽的故事,幫助了許多病人,因而堅定了我追隨長輩從醫的步伐。當我向父親提出回廣東省故鄉研習中醫的想法時,他勸導我繼續在香港升學,若未能考入心儀的學系,再考慮回國內學習中醫也不遲。我認為父親的分析言之有理,所以聽從他的建議。可惜世事難料,父親驟然離世,這個變故令我不得不從澳洲回到香港,在原校重讀中五。表面上看來好像浪費時間,但其實當時在海外留學時因事弄傷腰骨,曾經祈禱求神醫治背部傷患,但想不到神卻用這個方法領我回香港!好像行明陣一樣,迂迴曲折,峯迴路轉。

  聯招放榜後我最終如願考入醫學院,展開充滿挑戰的學習之路。醫學院首年的學習最為艱辛,由於中學階段未曾修讀生物科,我必須加倍努力來彌補基礎知識的不足,感恩當年有幾位同學一起組成溫習小組,互相幫助;可是我仍然有一科生理學考試不及格。按學院規定學生須於暑期重考,若再不及格便要留級。我當時心情緊張,茫然不知所措,感恩神派來了一位關心我的同學,主動伸出援手,陪我溫習,最後考試及格,往後也是年年順利升級。畢業之後我輾轉在骨科、小兒外科和耳鼻喉科服務,最後選擇以麻醉專科醫生作專業;轉科前,我記得我站在手術室門外,祈禱求神帶領往後的道路和發展。至今,我仍在公立醫院的麻醉科服務,進而深入慢性痛症的研究。

經歷靈性的高低起伏

  2003年SARS疫情突襲香港,人們經歷了一段前所未見充滿哀傷和恐懼的日子。病毒來勢洶洶,確診人數每天激增,醫護人員都束手無策,只得疲於奔命地照顧病者。由於病毒傳播率極高,病房猶如戰場,前線醫護恐怕傳染給家人,只好在宿舍休息,我也是其中一人。在烏溪沙青年新村的營地,基督徒醫護人員會聚在一起祈禱,彼此守望。每個主日的下午我們都安排舉行戶外崇拜,而且更舉行了兩場「醫療人員培靈佈道會」,其中一場出席人數更有多達八百人。

  上帝的安排總是超乎人的想像,一場疫情不僅考驗人的信心,也激發人們內心對信仰的熾熱追求。我眼中所見全是神的奇妙作為 — 藉著「疫」境,使得人的心靈甦醒,願意緊靠神。在離開營地前,我們把這段經歷和所見所聞輯錄成書,名為《一起走過非典的日子:一群曾在烏溪沙青年新村隔離的醫療人員》,為這段真實的經歷留下文字見證。

  為神作工,領人歸主,我以為這個是靈性的高峰,之後人生便會一帆風順;可是我卻走到人生幽谷,經歷低潮,不論工作或戀愛皆未盡人意,陷於情緒低落的狀態。有次我為一位懷有雙胞胎的孕婦施行全身麻醉,準備剖腹產子。如預期般,第一個嬰兒順利誕生。正當產房之內眾人等待第二個嬰兒降臨之際,孕婦的心跳驟然停止,我馬上為她進行急救,並且通知產科醫生盡快取出嬰兒。可幸,孕婦在短暫時間回復心跳,經過驚險的分娩過程後,母親和嬰兒都逃出生天,負責麻醉、手術和急救的醫護皆緊密合作,將病人搶救回來。可是,當我親眼看到生命原來那麼短暫、那麼脆弱,就像風中的蠟燭,隨時吹滅,那一刻,內心受到極大衝擊。我原以為憑著自己的專業知識,應該能應付各種狀況。但現實卻是有太多事情根本無法完全掌握。這種無力感,讓我心裡非常難受。

  後來,我試著放自己一個長假,以為休息夠了,心情就會好起來。沒想到,回到工作崗位後,依然難以集中精神,記性也變得比以前差。於是我找了醫院「心靈綠洲」部門的專業同事聊聊,透過談話和一些心理練習,幫助我慢慢解開心結。同時,我也在安靜的默想和祈禱裡,把心裡積壓的情緒釋放出來。在祈禱中,感覺像是和信仰中的力量進行心靈對話。漸漸地,我走出了絕望的低谷,重新看到希望,生活也一步步回到了常軌。

由臨床牧關教育到推廣明陣

2009年CPE導師和同儕留影

  有一段時間,我為病人施行麻醉時,我會擔心病人會否突然心跳驟停、突然死亡,這種想法令我開始對工作沒有把握,甚至懷疑人生,失望之餘,萌生放棄行醫的想法,希望成為一位院牧,轉換另一個身分繼續在醫院服務,為此我修讀了一個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修讀了一個學期的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我在課程中首次接觸明陣,得著美好的體驗。課程導師帶著我們幾個同學前往道風山,教我們先靜心思索一條問題,然後緩步行入明陣,沿著蜿蜒的路線前行,用心感受當下的每個變化,察看自己的內在情緒,感受周遭的大自然,等待有何領受和體會。明陣最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會直接給予答案,卻能引領你找到方向。當時我在猶豫應該繼續擔任全職醫生,還是轉為兼職醫生?隨著緩緩的步伐前進,腦內浮現了清晰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甚麼,那一刻頓時豁然開朗。

與香港明陣學會的義工一起帶團契長者步行明陣和製作手板明陣退修

感謝慢性痛症病人義工試行明陣以測試明陣研究項目

  雖然我最終沒有成為院牧,但卻把課堂所學融入工作中,例如運用靈性關顧問卷去評估病人的心靈需要,適時轉介給院牧跟進。而在接觸明陣之後,它把我引領到人生另一個重要方向。

每位團契長者設計的手板明陣各不相同,正如神造世人,每個人也是祂所愛、獨一無二的個體。

  明陣是一個靈性工具,也是一個全人關顧的工具。它提供了一個寧靜空間,讓參與者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對於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明陣更是一個步行祈禱,提供一個神聖空間、神聖時刻與神聖相遇。經過十年時間的研究、探討和整理,去年終於把慢性痛症病人使用明陣的經驗寫成博士論文;現在正在計劃另一個明陣研究項目,希望今年可以進行。

  未來的日子,我希望把明陣這個全人關顧工具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讓人透過行明陣聆聽自己的心聲、與人連結、與神聖相遇,經歷出人意外的平安。

(圖片來源:Lam, Chi-Shan (2024). Theologically-orientated action research on labyrinth, spirituality and pain medicine. Anglia Ruskin Research Online (ARRO). Thesis. https://doi.org/10.25411/aru.27951762.v1)

院牧心箋-100

尊敬的王先生和王太太:

  你們好!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你們離開醫院已經一個多月了。想起在醫院陪伴你們走過的那段日子,許多畫面依然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心內滿是感觸。

  記得初次與你們見面是在加護病房,當時王先生因為突發的心臟病入院,情況危急。我看到王太太你獨自坐在長椅上,臉色蒼白,眼神充滿焦慮和不安。我輕輕地走到你身邊,做了自我介紹,並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你起初有些猶豫,但很快便向我傾訴了心中的擔憂和恐懼。你說,王先生是家裡的支柱,你不敢想像如果他出了意外,這個家該怎麼辦。

  我靜靜地聆聽著,感受著你內心的無助和徬徨。我知道,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是陪伴和理解。我握著你的手告訴你,我會在這裡陪伴你,一起度過這個難關。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每天陪你聊天,聽你訴說心事。我們談到王先生的為人、你們的家庭和共同經歷的風風雨雨。在交談中,我漸漸感受到你們夫妻之間深厚的感情,以及你對王先生的愛與牽掛。

  知道王先生你的病情穩定後轉入普通病房,我開始探望你。那時的你身體仍然虛弱,說話也有氣無力。我們一起聊天,有你喜歡的園藝、未完成的旅行計劃,還有對人生的感悟。我發現,雖然病痛帶給你身體上的折磨,但內心依然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

  我記得有一次,王先生跟我說,你很害怕自己再也無法回到正常的生活。我告訴你,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挫折。重要的是,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積極地克服。我也引導你思考生命的意義,讓你明白即使在困境中,依然可以找到盼望和力量。

  在住院期間,我觀察到你們雖然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但內心深處卻有著對善良和美好的嚮往。我並沒有刻意向你們傳福音,而是透過真誠的陪伴,讓你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

  出院那天,王太太緊緊握著我的手,眼中滿是感激。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作為院牧的意義。在醫院這個特殊的環境裡,我扮演著一個聆聽者、陪伴者、鼓勵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為病人和家屬提供心靈上的支持和關顧。

  王先生、王太太,希望這封信能帶給你們一些溫暖和鼓勵。願你們在未來的日子裡,平安健康,恩恩愛愛!

張院牧敬上

從心出發:與祂的性情有分

  轉眼間,成為註冊護士已經來到第十一個年頭。感謝神,至今仍在護士職份上使用我。大專院校畢業後,我曾先後加入私家醫院和公立醫院深切治療部任職助理職系。那段日子,很想當護士的心一直沒有熄滅,後來我終於申請了大學護理系,正式被取錄,再次進入校園。雖然有過醫院的工作經驗,但那些年的臨床實習,真的沒有這麼輕易,表現未盡人意,也曾經質疑過自己是否不適合當護士,那麼勉強不如放棄。然而,想到既然付出過努力,也曾遇到前輩們用心的教導,還有離職前部門同事對我的祝福,不甘心也不捨得放棄。靠著聖經話語「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來勉勵自己。終於走到學護生涯的最後一年,在至親的家人患上重病,同時實習和臨床考試出現攔阻的多重壓力下,睡眠質素很差,工作時專注力下降並出現善忘,但當時我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已出現問題。到了考核偏偏遇上一位對學生要求甚嚴謹、被稱為「殺手」的老師。有一次,我在病房經歷不如意事,感到挫敗困擾與恐懼,是這位老師願意為我在不公的事上表達持平。鐵面無私的她卻給我最大的溫暖和安心!原來她是基督徒,默默地為我禱告。最深刻是,她送給我一張經文小卡—「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最終,我在她的手中取得臨床試合格,並完成學業順利畢業了。

  過去我常常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感到自己在競爭之下不被認同,是天父的愛使我經歷到祂的接納。在祂的創造中,只是單單的存在(being),不需刻意去討好,我以原來的本質被愛!十字架下,沒有不被寬恕。曾經心靈破碎,神的大能卻讓我體會人性情的多樣性和尊嚴價值。這一點一滴都在建立塑造我的生命,使我可以在祂的性情中有分。

  一次在值夜更中,有位伯伯癌病多重擴散及後病逝;彌留前家屬趕來,我在旁默默感到哀痛。當時留意到有位年僅幾歲大的女孩,既害怕又想看爺爺,於是我找來一張椅子,抱起女孩讓她坐下,跟她說不用怕!心中相信在日常微小之處觀察到家屬的需要,適時地給予協助,也是我們的天職。

  「同理心」是醫療工作者的老生常談。然而,在急促、講求成功的社會,人們普遍傾向爭取外間認同或單顧自己的事。能放下自我,謙卑地與人同行,「捨己」是挑戰人性內裡的驕傲。主耶穌道成肉身,親作示範以同理心施行拯救、同行,是我們的榜樣。

  後來我轉職做研究護士,聖靈感動我為參與研究項目的病人默默禱告。近年我主動向病人或同事分享信仰刊物,積極播下福音的種子,也跟正在經歷信仰上疑惑的同事傾談。即使不在前線工作,仍希望在各類的醫護崗位上,發揮神所賜的恩賜,學習愛鄰舍,努力為主作見證。

觀影心情:得寵與遺棄

  怎樣才算得寵?在貧富極度懸殊的社會裡,寵物比活人可能更得寵;又如在破碎疏離的關係裡,寵物比家人可能更得到愛!這不是說笑的風涼話,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悲劇。

  曾看過《得寵先生》這齣港產片。中文戲名與英文戲名(An Abandoned Team)的含意剛好相反,是幽默,更是諷刺。片中講述「被」退休後的佳叔脾氣暴躁,過著憤世嫉俗的獨居生活,遇上被主人遺棄卻與他很投緣的流浪狗「燒腩」。寵愛流浪狗的義工悅娜,啟發了佳叔,令他對「燒腩」及其他被遺棄的流浪狗漸漸建立起人狗之情。

  諷刺的是佳叔與女兒、悅娜與媽媽的關係同樣隱藏了很多心結。埋藏心底的愛從口裡說出來卻變成怨罵。彼此看似話少情疏,口不對心,實情是愛。劇情發展,佳叔被悅娜感化,開始當起義工,照顧那些被遺棄的流浪狗,慢慢也尋回他的生存意義,最終與女兒修復了多年來因誤解而破裂的關係。

  人與動物,都需要被愛。可惜,現實生活裡,人與動物都會被遺棄。動物沒有人愛,只能自生自滅,甚或被人道毀滅,無權生存下來。人沒有經歷愛,生存下去也感到沒有意義。曾看過新聞報導,拯救人員在戰禍的頹垣敗瓦中搜索生還者,動物義工也在同一災場搜索倖存的動物。

  生存意義、愛與歸屬是活著的人的靈性需要。理論上,「家」理應是最容易經歷愛的付出與接收的地方;可是「家」有時也是叫人與動物最受傷害的地方。二千多年前,主耶穌降生成人,為要拯救那些自暴自棄、被社會邊緣化及被遺棄的世人。聖經說,神就是愛。主耶穌來,為要尋找拯救每一個願意接待祂的人。憑著信,我們可以成為得神寵愛的兒女。

  醫院,也是一個同時看見「得寵」與「遺棄」的地方。有被醫護和義工關顧的病人,也有被忽略的病人。有時病人留意到鄰床沒有親人探訪,就會好心提示經過的院牧。院牧每天懷著主耶穌的心腸,關懷每一顆有需要的心靈,因為神看重的,是使人「得寵」,不是叫人被遺棄。

關心健康:適量食油 吃得健康

  提起食油,很多人的想法都以為是越少越好,甚至戒絕一切油份,對油「避之則吉」。事實上,成年人每日應攝取適量脂肪最少約3至4茶匙油(一茶匙為5克),否則會令頭髮乾旱、皮膚龜裂、便秘及影響脂溶性維他命的攝取。

食油

食油 飽和脂肪酸 (克/100克)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克/100克)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克/100克)
芥花籽油 7.14 64.29 28.57
橄欖油 7.14 78.57 7.14
花生油 13.33 46.67 33.33
粟米油 14.29 28.57 57.14
豬油 39.20 45.10 11.20
牛油 51.37 21.02 3.04
植物牛油 14.29 21.43 35.71
椰子油 82.48 6.33 1.70
棕櫚油 49.30 37.00 9.3

資料來源:USDA Food Data Central

  從上表可見,牛油、豬油、椰子油、棕櫚油等含大量飽和脂肪,可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水平,影響心臟血管健康,故應盡量少食。另外,植物牛油固體化時會產生副產品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不單會增加「壞」膽固醇,並會降低體內「好」膽固醇,故應盡量少食。

  從營養角度看,每種食油都有不同比例的脂肪酸成分,簡單可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飽和脂肪酸。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 (低密度膽固醇)水平,而飽和脂肪酸則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的水平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反,大部分的植物油,如芥花籽油、粟米油、橄欖油、米糠油等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都是健康的食油選擇。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成分高達約八成,可算是眾油之冠;它有助降「壞」膽固醇的同時,亦維持「好」膽固醇水平 (高密度膽固醇)。

  「煙點」是該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每一種油的煙點都不同,當油到達發煙點,也就代表它無法承受現在的高溫,正在裂變、分解,產出有害的過氧化物質(自由基)。因此,在選用油品時,建議依照煮食方式挑選煙點較合適的油,才能夠正確烹調,發揮油的價值。例如橄欖油的煙點約180-200°C,適合用作涼拌菜式如沙律或製成醬汁,以及用於煎炒焗等烹調方法。芥花籽油、粟米油、花生油等的煙點約200-230°C,葡萄籽油、米糠油的煙點亦達230°C,所以它們都可用作日常煎炒煮食之用。

  因每種油的熱量都一樣(1克脂肪等於9卡路里),所以沒有哪一種油是最好、最健康的說法,每種油同樣需注意份量攝取。另一方面,選擇食油時應配合日常烹飪的用途,因每種油都有它的利弊,視乎需要,不必偏好只用某一款食用油。

關心健康:夜間咳嗽

  夜間咳嗽是指在睡前或躺下後立即出現的咳嗽症狀。這種情況通常是在躺下不久就開始咳嗽,因此大多與平躺姿勢有關。夜間咳嗽的症狀可能源自多種原因:

夜間咳嗽的成因

  1.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中,吸入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和化學物質。
  2. 疾病和藥物: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心臟等問題;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
  3. 季節性原因:氣管過敏;其他呼吸道感染季節性流感;感染感冒或炎症時,病毒入侵會刺激呼吸道,導致夜間咳嗽。
  4. 生活習慣:攝入刺激性食物或吸煙;長期食用辛辣食物易使肺火旺盛,引發咳嗽,過飽睡前也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引起積食性咳嗽。
  5. 睡姿不當:不正確的睡姿易導致咳嗽,如趴著睡會影響肺部呼吸,平躺可能導致鼻涕倒流,需找到最適合的睡姿改善夜間咳嗽。

如何緩解夜間咳嗽?

  1. 保持空氣濕潤:使用加濕器增加室內濕度,減少喉嚨刺激,減輕咳嗽。室內過乾燥或寒冷影響呼吸道,建議維持室內濕度在50-60%,並定期清潔加濕器。
  2. 枕頭墊高:提高枕頭防止鼻涕倒流和胃酸逆流,傾斜睡姿有助於順暢呼吸,減輕夜間咳嗽。適當的睡姿可改善喉部黏液積聚,避免咳嗽。
  3. 喝溫水:適當喝溫水潤喉有助減少咳嗽,稀釋呼吸道黏液。感冒引起的咳嗽不宜飲蜂蜜水,避免甜味刺激增加痰量。對於喉嚨痛者、鼻涕色黃濃稠者,喝生薑汁可能加劇症狀,不宜飲用。
  4. 避免刺激物:睡前避免吸煙、啤酒、咖啡、辛辣食物等刺激物,減少喉部刺激。此外,甜食易引起痰液刺激,增加咳嗽。
  5. 清潔鼻子:有鼻敏感史或經常接觸到敏感源者,可以使用洗鼻器清理鼻涕,改善咳嗽。
  6. 蒸氣療法:利用熱水蒸氣可緩解喉嚨不適、清潔呼吸道並減少咳嗽。水蒸氣有助於放鬆氣管、促進鼻竇通暢,並有利於潤肺化痰。對於氣喘的人士,應謹慎考慮使用這種療法。
  7. 保持良好睡眠環境/清潔床品:確保房間溫度舒適、寧靜、乾淨。建議每周洗一次床單,天晴時曬床單和被子,避免塵蟎引起的過敏性咳嗽。
  8. 肺部呼吸鍛鍊:腹式呼吸增加通氣量,吸氣時盡量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腹肌緩慢收縮,有節律地進行,有助排出肺泡殘留氣體,改善呼吸並緩解咳嗽。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選穴按摩 — 列缺 

列缺屬肺經穴位,有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咽喉腫痛等功用。此穴在手的橈骨上,左右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的高點前凹陷處便是。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約1-2分鐘。

飲食建議  羅漢果百合茶 

  • 成分:羅漢果1/4個,百合6克,南杏10克。
  • 做法:將所有材料清洗乾淨,用3碗水煎存1碗,温服。每周1-2次。
  • 功效:清熱潤肺,止咳安神
  • 性質:涼
  • 適應症:口乾,喉乾,偶有咳嗽。

建議若咳嗽持續時間長且無改善或症狀逐漸加重,最好先就醫進行檢查以找出根本原因,以便進行全面治療。不建議自行嘗試民間療法。

温馨提示:如使用中藥或中成藥治療咳嗽,宜諮詢中醫師意見。

解開心結:面對遺憾:從反思到接納

  人生充滿各種抉擇或選擇,從選擇伴侶、病患治療方案、職涯發展等人生大事,到餐飲選擇、行車路線等日常小事。每項決定都會帶來不同結果,造就獨特的人生軌跡。在這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如意甚至追悔莫及的時刻。

  小明(化名)擁有高薪厚職,能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環境,但他始終無法釋懷多年前因赴國外工作,未能在父親病重時陪伴在側。這份遺憾讓他數年來反覆自責,時常陷入低潮。小美(化名)是位事業有成的女士,卻總為大學畢業後放棄出國留學的決定而懊悔。她認為,若當初更勇敢些,或許能在國際職場上有更亮眼的發展。這個決定令她多年來內疚不已,甚至影響了對現有工作的滿足感。

  遺憾是人之常情,就如小明和小美的經歷,無論作出哪選擇,若不能坦然接受結果,終將徒增懊惱。我們常因過去的選擇、自認的錯誤決定、錯失的機會或未達成的目標而自責。然而,遺憾未必全然消極,它可能成為成長的契機,為生命賦予新的意義與價值。

  遺憾的來源多樣:有人因採取行動而後悔,或許是做出了錯誤判斷、傷害了他人或考慮不夠周全;有人則因未有行動而懊悔,如錯失機會、放棄夢想或未能表達真摯情感。研究顯示,人們對於不作為所產生的遺憾往往更為持久,因為當中包含了無限的可能性。此外,也有源於外在因素的遺憾,如健康狀況、經濟環境或他人決定等難以掌控的情況。這些遺憾雖難以承受,卻提醒我們學會與無法改變的事實和解。

  我們的後悔往往並非建基於事實,而是想像中的「如果」。然而,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另一個選擇會帶來甚麼結果,每個決定都可能引領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拒絕接受只會徒增痛苦,唯有接納方能獲得力量

  當無法改變既定事實時,拒絕接受反而會讓痛苦無限延續,使自己陷入自責與遺憾的惡性循環。相反,若能學會接納遺憾,正視其中的啟示,才能真正放下心理負擔,專注開創未來。

  多年後,當小明再次面對親人重病需要昂貴治療時,他已能妥善安排時間陪伴家人,並提供充足的醫療照顧。他逐漸理解到當年選擇的局限性,也慶幸多年的努力讓他現在有能力為家人提供最好的照顧。這段經歷教曉他分辨輕重緩急,更有效地分配時間。

 當小美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時,她發現留在家鄉是出於對家庭的情感與責任。她漸漸明白,過去的選擇雖然限制了某些可能性,卻並未決定她的未來。於是,她開始積極創造新的發展機會。最終,她不僅接納了這份遺憾,更從中發掘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縱使遺憾令人難受,但若能學會接納,它便能轉化為正面力量,甚至能夠促進自我反思,幫助我們識別改進空間,為未來決策提供借鑒。同時,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價值觀,釐清生活目標與優先次序。不單如此,它更能激發行動與成長的動力,促使我們避免重蹈覆轍,突破自我限制,開創新的可能。

促進接納的方法

  1. 重新審視過去,轉化遺憾為學習
    問自己:「當時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從中可以學到甚麼?」理解過去的決定是基於當時的條件與信息,有助釋放內心的苛責。這些經歷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在乎的事物與價值觀,轉為成長的養分。
  2. 專注當下
    過去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現在的行動,創造未來的可能。通過靜觀與深呼吸,學習活在當下,減少對過去的執著。每一次呼吸都把我們帶回現在,因為我們既不能呼吸昨天的空氣,也不能呼吸明天的空氣。用心感受呼吸,便能更專注地面對當下的人與事。
  3. 培養自我關懷
    通過自我接納,學習寬容對待自己,時常提醒:「當時我已經盡力了。」這種態度有助釋放對過去的自責,讓我們更能包容過往的選擇,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

結語:從遺憾到接納的蛻變之路

  遺憾帶來反思,接納指引前路。當我們能夠接受過往的抉擇或選擇,才能從遺憾中汲取力量與智慧,以平和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願我們都能在遺憾中尋得意義,在接納中獲得自由,相信每個決定都可能帶來嶄新的轉機。

同行心語:艱難時候與人傾訴最重要

  丈夫在2022年4月9日在踏單車的時候發生意外,頭部重傷,送往屯門醫院搶救。當時腦部嚴重出血,需要緊急做開頭顱骨手術,清除腦內血水,手術後留院治療有半年的時間。因為疫情關係,探訪者必須有檢測報告呈陰性結果證明,才可以入病房。每次探訪我都要花兩小時,由港島東區的工作地點到屯門醫院。探訪完畢,再用兩小時趕車程,由屯門醫院坐車返回將軍澳的家。雖然路程遙遠而奔波,但每次探訪看到丈夫情況有好轉,都心感安慰!丈夫在住院日子不易過,而我也為了照顧安排與醫護人員不斷溝通和忍耐,實在心力交瘁。我唯有每日向天父禱告,求主帶領我去面對種種挑戰。感謝主!丈夫的狀況逐漸恢復,可以安排做放回頭顱骨的手術,後來正式出院回家。

  雖然我要獨力支撐整個家庭,日間要工作,晚上兼顧照顧殘疾的丈夫和兩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女兒,但我很感恩身邊有很多愛護我的親朋,包括年過七十歲的媽媽、一群愛我的好友、弟兄姊妹、上司、同事,不得不提的還有從丈夫出事至今,每日無間斷給我禱告的屯門醫院陳禮光院牧。感謝你們一直用愛去支援我、鼓勵我。在艱難的日子,懂得找尋傾訴對象是最重要的,親朋的陪伴使我有渠道去發洩情緒和肯定自己的能力,能夠繼續有足夠的動力撐下去,保護我最愛的丈夫和兩個女兒。

  各位照顧者努力呀!明白眼前的困境不易為,但不要感到氣餒!身邊一定會有人撐你!加油向前行!

醫護心語:靠我靈成事

  近年全球均有癌症年輕化的趨勢,一些四、五十歲、向來健康的男女也有突發確診患癌的情況。我在骨科病房工作,有次病房接收了一位約四十歲的男士,因為突發性腰背痛及下肢軟弱入院,及後確診為癌細胞轉移到脊椎,導致脊椎活動神經受壓而影響下肢活動能力。病者已婚,太太為家庭主婦,育有一幼子。突然罹患,令到這位原本是家中經濟支柱、太太眼中的好丈夫、兒子眼中的好爸爸,變成一個無能力自我照顧的病人。家庭遭逢劇變,太太及兒子頓時無依無靠,病人更由一個值得驕傲的父親變成「負累」,心裡承受巨大的衝擊及不安。他們那份巨大的無助感,就連同為基督徒護士的我和同事,都感到無望。

  這種無力感,纏繞了我一段時間,直至有一日聖靈感動我,明白到我們一開始只是倚靠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去處理問題,但藉著禱告及聖靈幫助,提醒我「非勢力,非才能,主說:乃靠我的靈成事」;「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靠自己的聰明」。在護士的崗位上,我們能幫助到病人多或少,不是靠自以為有的能力,而是一切都是靠上主我們的神。如果我們由始至終只是靠著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很有限;只要學懂交託、信靠,神便會親自作工,藉著我們的手提供最適切的身、心、社、靈的照顧。我明白到「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所以我們要以愛去盡力提供護理,支持病人及家人,與他們一同禱告,度過難關。後來病人太太表示,她感受到有種無法解釋的安穩,能有力量去支持家庭及丈夫;兒子也很懂性,病人亦有平安去面對疾病。雖然病者最終因為癌細胞急速擴散,在太太、院牧及我們的禱告中離開,但病人在過程中接受了禱告,由開始的無助,變成互相支持,用愛來積極面對人生。相信神的安排,無論在病人及家人生前身後都有上主的護蔭。

  回想起來,雖然家人一直接受關心和禱告,病人最終離開人世,太太及兒子亦未信仰上主;我們既救不活病人,亦沒有使家人信主,會因此氣餒嗎?不會!我們已經學懂要倚靠神,盡心用愛去照顧病人,明白病人不一定會痊癒,可是在患病的過程得到舒緩、支持和安慰,就算最終要離去,也是在愛中懷著平安且帶著尊嚴離去。我們相信聖靈的工作,主已經為家人得支援植了根,只要繼續為他們禱告,神一定會在世上照顧他們。

信仰心窗:屬靈氣質

  一個人若單單擁有美麗的外貌,即使她上了妝和穿了名牌衣飾,你也不會說她有氣質,因為氣質是從內裡一直散發出來的愛心、智慧、內涵和深度,因此,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來說,外貌往往不是最重要,站出來給人的感覺才最重要。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當下已四十多歲,她成熟沉穩,個性內斂,遇事鎮定。一天,她獲邀出席一對新人的婚禮,席間得知婚宴的酒用盡了,就主動想辦法。其實那是新郎的事、管筵席者的事,用不著她操心,只因她不想主人家陷入待客不周的尷尬處境。在緊要關頭,她背上像有一對天使翅膀,悄悄地將這事講給耶穌知:「他們沒有酒了。」一點也不嘮叨,然後去叫僕人:「耶穌怎麼說,你們就照做!」僕人聽從馬利亞的話,顯然兩者關係不錯。

  馬利亞認識自己兒子,深知耶穌不會袖手旁觀,祂要帶來實在的祝福。剛好那裡擺著六口石缸,是給猶太人行潔淨禮所用的,每口可盛兩三桶水。耶穌對僕人說:「把缸倒滿了水。」要裝滿六口石缸的水並不容易,要來來回回去舀水,更要行動迅速,不動聲色,免引人注目。之後耶穌叫僕人把酒送交管筵席的,結果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忍不住叫新郎來問:「人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人喝醉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倒把好酒留到現在!」神蹟得以成就,全因馬利亞的敏銳通達和細心洞察。

  其實,馬利亞自小以來已有其獨特的靈性素質,她大約十五六歲時,天使來找她,告知上主救贖計劃。她不知將來要發生何事,也不知上主如何處理她未婚懷孕的困局,對於不明白的事,她會晝夜思想,不會妄下判斷,安靜等候上主下一步帶領,並心甘情願順服上主吩咐,因此有氣質與否,與年紀無關;跟外在或客觀條件無關,非因貧富、出身或是否受過良好教育等因素去決定,而是她是否清楚上主給她的使命;清楚知道後,她能以神為樂,不受環境影響。她自懷孕以來一直相信她的孩子是救世主,正因這信念就帶動其母子關係和互動。

  馬利亞是眾多人物中最有內涵、最有氣質和最值得學習的人。作為母親,她不嘮叨,她相信她的兒子;作為朋友,她會細心仗義幫忙;作為上主的僕人,她真誠順服,就算到今天,她的內涵及智慧都影響著我們,展示了真正值得學習的屬靈氣質。再看《路加福音》記載馬利亞對神的歌頌(1:46-55),在這篇被後世稱為《尊主頌》的詩歌裡,充滿對神的信心、順服與謙卑。思索至此,再被她的氣質和信心打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