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柳麗芳

做了護士三十幾年,有三分二時間在兒童癌症病房工作。有些孩童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記得他們的名字,也曾為了他們短暫的生命而落淚。在醫院工作,見慣死亡,我一直知道生老病死無法預測,只是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癌病患者。回望過去的人生,上帝厚待了我,恩典如泉水供應,我還能奢求甚麼呢?我不知道生命有多長久,但願在剩餘的日子,能為主多做點事情,我會帶著感恩和盼望,跟隨主的腳步回到天家。

在愛中成長

  我在潮州人家庭長大,排行第二。一般都說潮州人重男輕女,不過父母對待我們四姐弟全部愛護有加,從不打罵,家人關係和諧,樂也融融。七十年代的香港,正值輕工業蓬勃發展,父親從工廠接外發訂單,在家裡做燙金加工。方式是把金屬紙放在機器,以熱度和壓力,壓在塑膠玩具上面。機械操作不算複雜,不過要用很多臂力,一天之內來回推動上千次;幾個孩子之中,我最能協助父親的工作。母親有對像魔術師一樣靈巧的雙手,待孩子睡著了,她會靜靜地完成所有細碎家務。到我第二天醒來,一套縫補妥當、整整齊齊的校服已經掛在衣架上等我,早餐亦已準備,我甚麼都不用擔心。她甚至不讓我幫忙洗碗,說:「你將來嫁人,大把碗碟等你洗。」母親就是如此愛惜女兒,寧願自己辛苦。

立志成為護士

學護實習第三年,護士學校門前留影

學護實習第三年,護士學校門前留影

  母親最初反對我做護士,認為工作性質要接觸病人的排泄物和處理屍體,某程度上屬厭惡性行業,但我不以為然。我認為護士是一分專業,能增加見識,而且我的個性喜歡照顧別人。直到年滿十八歲,達到護士學校的收生要求便立即申請,當時正讀中六。由於家住西環,順利成章選擇投考瑪麗醫院護士學校。

  四十年前的學護生涯,記憶猶新,我們一群年紀相若的女孩子住進宿舍,一起上課,一起吃飯,還參加了護士團契,日子過得愉快。首階段三個月的理論課一眨眼就過了,然後四個同學一組輪流去不同的病房實習。我先後在內科、外科、骨科和婦產科病房實習,遇到不少耐心指導新人的前輩。最辛苦是連續七個晚上通宵當值,我記得在星期日上午七時放工,年輕體魄不用補眠,仍有足夠精力去崇拜和主日學。如是者經過幾年,作息顛倒的工作模式下,身體漸覺疲累,難再固定返教會了。雖說工作辛苦,薪酬並不高(當時月薪只有千八元),但吸引我留下來的,是能夠幫助人、奉獻一己之力的滿足感,這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價值和意義。

  臨畢業前,我被派去兒科病房實習,考獲專業資格後,繼續留在兒科服務。最初期的兒童病房,沒有特別劃分疾病的類型,後來才增撥專門病室去照顧癌症病童。兒童所患的癌症與成年人的種類不同,發病年齡最常見是三、四歲,不過有些遺傳性的隱疾會在幾個月大的嬰兒身上發病。隨著癌病兒童越來越多,十幾年間由四、五張病床增加至廿幾張。

忠心服侍  細心關懷

在初生嬰兒加護病房實習

在初生嬰兒加護病房實習

  年紀小小就要抵抗病魔誠然痛苦,我看著他們也覺得難受,所以一有機會,我會盡量抽空陪他們玩。當他們退燒,回復精神,我會讚賞他們的堅忍;放工後會多留一點時間陪他們看電視;在休假中也會記掛他們,買些小禮物回去病室,哄他們開心。這些久病的孩童,互相結成朋友。記得有位叫家琪的孩子跟我說:「我的好朋友一個接一個全部走了。」但是她很堅強,苦撐到最後,終於撒手塵寰。自己親手照顧的孩子離開了,真的很傷感。

  不過最痛苦的還是他們的父母,很多時候他們以為是小病,例如發燒不退,檢查結果竟是白血病;有些孩子因為癌細胞侵蝕骨骼而需要截肢……種種突如其來令人震驚的惡耗,實在難以接受。父母面對病情束手無策的處境,心情非常難過沮喪,無法控制情緒。此時,我會靜靜地等他們平復下來,向他們解釋情況及如何面對這一場硬仗。直到我生下兩個女兒成為母親,更深切體會為人父母的心痛。我記得有位母親為剛離去的四歲女兒清潔身體、換衣服,我的女兒恰巧也是四歲,那種身同感受的哀痛,使我忍不住跟她的母親一起掉眼淚。日常工作無論多繁忙我都會關心父母的需要,希望他們感受到安慰,有人陪伴理解,與他們同哀同哭。

我的可愛小天使

我的可愛小天使

  我很享受工作,這裡有一群並肩作戰的同事們,有很好的團隊精神,不計較,對待病人有愛心,因為這個緣故,在舉家移民加拿大回流香港後,我亦選擇回到同一病房工作。醫護行業的工作壓力很大,要處理大量工作卻又要謹慎細心,任何程序出錯都會影響病人,因此很容易耗盡精神體力。當看見同事面容繃緊,我會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要放下情緒,不能讓工作拖垮健康,最重要是關注個人精神健康。再者,病房氣氛太沉重會影響士氣和工作情緒。

人生轉捩點

  中年過後,身體越難適應夜班輪值,於是轉職其他機構,後來在私營醫療診所工作,跟隨一位從公營醫院轉私人執業的成人腫瘤科醫生,一直工作了七年至退休。退休後我跟丈夫四處旅行,優哉游哉。2024年1月某日,忽然發現尿液呈橙色,我馬上喝大量水,第二天小便顏色變回正常;過了兩天,尿液再呈橙色,但除此以外,身體沒有其他異樣,不禁心生疑惑。翌日約了朋友見面,她即時察覺我的臉色泛黃。當時以為自己的肝臟出了問題,於是前往曾經工作的診所,找專科醫生診斷,順道跟以往共事的藥劑師問好。我以開玩笑的口吻說:「我變做黃臉婆了。」誰不知經過一輪仔細的檢查,確診胰臟癌。作為護士的我見過太多癌症病人,當醫生宣告是第二期胰臟癌的時候,心裡驚慌得哭起來,不過情緒平復後,覺得自己能夠面對病患,便依照醫生的建議去做手術和化療。然而經過兩次化療,效果不理想,癌症指數繼續上升,再經過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快速地轉移去肝臟,代表已經到達第四期,無法根治,只能服藥去延長壽命。

家人蒙神眷顧

跟母親、姐姐和丈夫合照

跟母親、姐姐和丈夫合照

  回想匆匆幾十年的人生,神為我安排的每一步都有祂的旨意,我只不過是依著祂的安排,竟無風無浪的走到人生最後階段,由我做護士、建立家庭、移民到回流,由始至終帶領我在平坦的道路行走。神又眷顧我的家人,母親、姐弟和小女兒先後信主。

  先說我的母親吧,自父親過身,母親便搬去紐約跟姐姐同住。幾年前開始身體漸漸衰弱,幾次跌倒,每次我都趕赴美國探望,並趁機鼓勵她信耶穌,她卻一直拖拖拉拉。後來我安排了假期去陪伴她,順路探望在加拿大的女兒,出席她的受洗禮。在加國的第二天,母親中風昏迷,家人立即匆忙回美。母親的情況很嚴重,我不斷祈禱求神的憐憫和醫治,幾天後她終於醒過來。我陪伴了她一個多月,在家人的見證下,她願意認信和受洗。那時候是黃昏,我在她旁邊陪伴良久,經已累透了,於是回去稍作休息。在睡夢中我看到美麗的雲彩,形狀恍如一對手,母親就像嬰孩一樣躺在雲彩裡安睡。夢境至此,我告訴丈夫剛才夢見母親睡得舒服,此時醫院來電,告之母親剛剛離去了。

  自母親患病後,我一直擔心,萬一出現狀況,我未必趕及親身慰問。本來以為是一次平常的探親,怎料到神給我充足的時間,陪伴母親度過最後的歲月;在家人、朋友和牧師的帶領下她願意跟隨耶穌,臨終前得到安慰和救恩;我亦見證了女兒的洗禮。這一切看似湊巧,但其實全部是神的計劃。最後我把骨灰帶返香港,心無掛慮了。

  談到女兒,我覺得對她們有虧欠。由於長期輪值工作,不能時常照顧她倆,而且我非常看重工作,難免忽略了她們的感受。我一直不知道她們小時候的想法,例如她們在半夜睡醒了想找媽媽,我卻不在家;打電話到醫院,我忙著沒時間回覆;完成工作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十時了,她倆還未做完功課,我摸摸電視機,仍有餘溫,即時氣炸了,把她們大罵一頓。這些事情等到她們長大了,母女之間促膝談心,她們才告訴我當時的感受。大女兒十三歲去了外國讀寄宿學校,只靠電話聯繫,感恩她很懂事,謹記父母的教誨,沒有結交壞朋友。小女兒經已長大,有美好的教會生活,與良朋為伴,亦是恩典。自問不算是很稱職的母親,不過答應了她們的事情,我一定會實現承諾;相反她們答應了我的事,也要如實履約。這種身教是很重要,也是父母與孩子建立信任的基礎。女兒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立生活,做父母也需要改變和學習相處的態度。

患病也是恩典

女兒大學畢業了

女兒大學畢業了

  我唯一放不下的只有摯愛的丈夫,兩人相伴數十載,當某天我先離開了,女兒又不在身邊,剩下他獨自生活一定很寂寞。我希望能夠陪伴他長久一點;希望在我倆之間值得回望的記憶永恆存在;也希望他找得心靈的安慰,在我僅餘的日子,為他儲蓄「喜樂」。我會保持信心,相信上帝會按時候去作工。

  胰臟癌第四期一般能夠存活3至4個月,但下筆時我已經戰鬥了超過一年,確實是恩典滿滿。患病令我反思自己的生命、跟上帝的關係。我以前是個任性的人,認識了當時的他,決定要跟他結婚,我明白到信仰上的差異,但我不能既要討上帝喜悅又要討好丈夫,心裡覺得愧疚。當時我作了非常不成熟的決定,上帝一定很心痛,可是祂卻賜我幸福的婚姻,恩待我的家庭。祂從來沒有放棄我,一直來呼召我。我的人生經歷正是上帝的提醒,祂從沒有忘記我,而我卻一直找藉口,為了家庭而忙碌,為去旅行玩樂而把祂放在次要的位置。

  人是否在風平浪靜的日子就會忘記了恩典,直到發生問題才想起呼求上帝拯救呢?我反省自己在信仰路上的怠惰。我沒有問「為何是我」,反而覺得這一刻恩典滿滿,人生既無憾,也就安然接受祂的安排。

對病人的勉勵

感謝上帝賜福予我們一家

感謝上帝賜福予我們一家

  當身體承受病患的痛楚時,意志變得軟弱是很容易理解。生病了盡量不要經常臥床,臥床太久,會使四肢乏力,精神萎靡,負能量越重。若夠體力,起來活動四肢,做做舒展運動;若然不夠體力,只做五分鐘運動也好,總之量力而為。我有時會去公園逛一圈,欣賞大自然的花草;看見生機處處,立時精神煥發。

  我相信祈禱的力量,我在每一天向上帝傾訴,尋求上帝的指引,讓我多為祂做工。我珍惜上帝給我的家庭,也願見你們在福音裡享平安和盼望。福音令我有力量去承受病痛,祂的恩典令我繼續向前行。數算恩典,想想自己過去得到多少福氣,就會加添信心去面對當下,對將來有把握。

院牧心箋-99

親愛的星星:

  轉眼間妳已離開我們一年多了,還記得我們在病室裡相遇的片段和妳的笑臉,不知妳在天父身旁好嗎?

  記得第一次探望妳的時候,妳沒有笑容的臉令我有點怯,害怕說錯話又怕打擾妳。當我繼續探訪時,原來妳是一位非常健談的人,妳與我分享了很多生命中的點滴,更發現妳是一位慈祥的媽媽,三個女兒、女婿和孫兒都非常愛惜妳,所以妳對我說:「活到這個年紀,沒有遺憾了。」雖然面對疾病的無奈,不過我能感受家人的重要和對妳的支持。住了一個月左右妳就出院,看見妳輕鬆的心情也為妳感到高興,可以出院休息與家人多些時間相處。可惜出院三星期後就收到妳二女兒的電話,得知妳再一次入院。當天妳與我分享了兩件事,妳說信了耶穌,因為妳不想二女兒失望;其次就是妳感覺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開心是知道自己信了耶穌,耶穌會看顧,卻又心情沉重,我倆都靜默了,但妳總說已經無憾了。今次妳不是在我負責的病房,但是我總會抽時間來探望妳,每次來到,妳都會很高興。記得有一次我們聊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妳突然跟我說可否交換電話號碼,想與我保持聯絡及出院後約我去飲茶,我說好,就給了妳,妳馬上傳來訊息,簡單地打了招呼,自此妳間中都會發一些祝福的話語給我,又與我分享在醫院的生活,看見妳在醫院住得安好,我也很放心。過了一星期妳發了一張很美的圖給我,是紐西蘭的魯冰花,妳說:「早晨,復常去旅行啦,睇咗當去咗!」我看完之後已經想去探望妳,因為已有幾天沒有找妳,可是當天有很多的轉介,跟進完已經很晚了,但心裡仍然記掛。我心想明天來探妳還有時間,於是打算明天再去。到了明天的早上我就收到消息,原來昨晚凌晨妳已離世,感覺真的很突然,若果昨天我不計較時間太晚來探望,可能就可以跟妳好好說再見,可惜一切已來不及了。無論如何,我還是謝謝妳讓我可以在妳人生最後階段時有機會陪伴妳,妳也教曉我不是所有事情也有明天,要珍惜當下。

想念妳的P院牧

從心出發:疫情下的回憶

  「咇、咇、咇⋯」「呼⋯呼⋯呼⋯」

  心跳監察儀器規律的響聲,伴奏著呼吸機顯示屏節奏的起伏,成為這間傳染病深切治療部隔離病格內靜穆中唯一的聲音。眼前這位新冠肺炎的男士正插著呼吸喉,在麻醉藥的作用下安靜地睡著。此刻的我身穿全副保護衣物,戴著密不透風的N95呼吸器和保護面罩,對這位病人展開當天的醫療評估和治療。

  八歲那年,家人因沙士離世,是我年幼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死亡。過農曆年時明明還是一片喜慶洋洋,誰會料到,由入院檢查、到被傳染、半夜傳來病危的消息、最後離世,前後竟不到一個月。因感染控制措施的緣故,我連到醫院作最後探訪和道別的機會也沒有。那一年,香港經歷著一場世紀疫症,而我稚嫩的生命,也第一次體會著生命的脆弱和渺小。

  也許正是生命受過這樣的衝擊,當時我深深受謝婉雯醫生的生命故事感動。她用生命活出了信仰,她的一生雖短暫,卻成為病人的祝福、福音的見證、在死亡中散發基督的亮光。也許是那股被感動的傻勁,讓我立志長大後要投身醫學,不僅想成為一名醫生,更要成為一名見證主的基督徒醫生。

可是年幼的我並不知道,習醫之路一點也不平坦,成長崎嶇的路途也充滿著挫敗和灰心。幾經辛苦終於從醫學院畢業投身公立醫療,快被壓垮的公營醫療卻令我了解到社會破碎的一面。爆滿的病房、短缺的人手、一個個受苦中的病人都在反映著生命的軟弱無力。令人窒息的工作量和步伐,不經不覺逐漸磨滅每位醫者的初心。

  但神的亮光從不曾被黑暗掩蓋。祂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耶穌降世,以卑微的樣式來承擔我們的罪孽並施行醫治。患難、困苦、壓迫之處才是祂施恩典的地方。旁人常説人們被醫生醫治,但我認為我作為醫者的生命,卻是因主透過醫院裡的病人、家屬和其他人而得醫治和鼓勵。我還記得那位被認為生存機會渺茫的垂危女士,如何在家屬的不斷祈禱下奇蹟康復;我還記得那位癌症末期、因重肌無力症而不斷呼吸衰竭的年輕女子,如何堅強克服一次又一次的發作,重新自主呼吸並站立起來;我還記得那位家人受重病煎熬的家屬,如何微笑地對我説「醫生辛苦了,願主祝福你」;我還記得那晚黃昏疲憊之時,回頭看見院牧仍留守病房,為那昏迷病人懇切祈禱的美麗背影;最後我還記得主耶穌,在我一次旅行時藉著禱告親自觸摸我內心,並醫治了那些每天目睹生死時不經不覺累積的傷痕。

  習醫時我一直渴望畢業後投身其他科目的訓練,完全沒有想過成為一名深切治療科醫生。當天沙士爆發時那位立志成為醫生的小男孩,今天新冠肺炎爆發時已走在抗疫的前線。我望著那位男士,腦中浮現起小時候那位還沒好好道別便離世的家人。驀然回首,心中湧起的不是成就感,也不是緬懷的思念,而是一幕又一幕主恩典帶領的片段,還有那分醫治生命、救急扶危的初心。

觀影心情:《焚城》香港的一面鏡子

  「如果,禍與福都躲不過,就每天當沒明天,捉緊愛人過⋯⋯」《末日》這首歌的歌詞與旋律,不時在我腦海縈繞。筆者猜想過,人有霎時之禍福,生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上。然而,就算天意弄人,飛來橫禍,也是個人的生死。沒有很多人會想到:可能香港也會毀滅。

  電影《焚城》挑戰了香港人的安全感,將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幅射災難搬上大銀幕。在這個璀璨繁華的城市中,人們很少想像世紀大災難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縱然商場火警鐘響起,香港人也是不緊不慢地左顧右盼,然後如常活動。《焚城》中也充斥著對災難反應異常遲鈍的香港人。電影無情地撕開了香港這層看似平靜的外表,揭示香港人應對災難的經驗和知識薄弱得可憐。

  電影巧妙地以環境問題作為切入點,透過非法回收場這個現實存在的隱憂,加上颱風等天災,營造出一個震撼的災難場景,隨著經濟發展蓬勃,人類欲望的氾濫,最終可能反噬我們的家園。電影沒有美化災難,而是誠實地呈現它的殘酷。無論是專家顧問,還是消防員們,他們走向災場,堅持拯救,堅持用最後一分力拯救市民,甚至在行動中殉職亦無怨無悔,體現的正是香港人面對逆境時的韌性、責任感和團結精神。

  《焚城》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關心這城市,通過鏡頭下熟悉的維港景致、萬家燈火、翠綠山巒、新界村落,相信會勾起了生活於不同角落的香港人的情感連結。筆者最深刻的是各區消防局出動加入救災的情景,呈現的是一種眾志成城,不分彼此的付出,消防車千軍萬馬般躍然在大銀幕上,讓人熱淚盈眶——這就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擁有著一顆顆美麗靈魂的城市。

  電影雖是虛構,但也是一面真實的鏡子,讓我們反思與環境、與城市、與他人的關係。在爆炸、火光、暴雨,以及肉眼不可見的銫137背後,我城的命運掌握在每一個人手中。雖說香港是福地,然而,平安無事從來都不是必然,而是需要無數無名英雄在背後默默付出。或許在離開影院時,我們會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明白「歲月靜好」並不必然。

關心健康:中年人膊頭痛就是五十肩?齊來認識旋轉肌袖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舉起手臂,抑或提起重物,都需要用到肩關節。如果舉手時肩膊痛,中年人士或會擔心患上五十肩(又名肩周炎)。雖然五十肩屬於比較頑固的痛症(可以持續兩年),但臨床上真正五十肩的患者數目並不多,更多的患者是他們肩關節的旋轉肌袖出現了問題!

  旋轉肌袖是肩關節的重要結構,它由四塊肌肉及其肌腱組成,分別是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和小圓肌。它們起始於背後的肩胛骨,連接著上臂肱骨。四條旋轉肌共同活動和互相協調,在肩關節活動時提供協助和穩定性。旋轉肌袖與肩關節的關係好比是吊臂車與其基座,吊臂車在提起重物時需要穩固的基座。同理,我們的手臂在活動時需要旋轉肌袖來確保肩關節的穩定性。在旋轉肌袖的幫助下,我們的肩關節可以完成各種活動,包括重複性和高負荷的動作。當然,手臂的負荷越大,對旋轉肌袖的能力要求越高。假如旋轉肌太弱或者負荷過大,就會造成關節和肌腱受傷或勞損。臨床上常見有些患者平日欠缺運動,突然進行重複勞動或劇烈運動,負荷超出旋轉肌的能力而導致其受傷。他們抬高手時會感到肩關節疼痛,在手臂上提角度為60-120度時尤其明顯,嚴重者甚至難以向患肢方向躺臥,影響睡眠。不過,旋轉肌痛的患者在旁人協助下仍可以把手抬高。反之,五十肩患者即使有人協助,舉手的幅度仍是有限。

治療方法和家居護理:

  1. 控制痛楚:物理治療師會使用多種方法來減輕症狀,包括手法治療,冷熱療法及儀器等。在家時,我們可以透過冷敷(急性發炎期)或熱敷(慢性期)肩關節來舒緩痛楚和放鬆肌肉,每次10-15分鐘。
  2. 改善姿勢:不良的姿勢(如圓肩和駝背等)會增加肩膀和背部壓力,令關節和肌肉更容易出現不適。我們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姿勢,保持挺直,並養成拉筋的習慣。拉筋時應循序漸進,有拉扯的感覺便足夠。維持30秒,重覆3次。

    躺臥在毛巾捲或滾筒上,好手輔助痛手舉起伸展上背

    手臂成90度靠在牆邊,將身體前傾直至一側胸前有拉扯的感覺

  3. 強化肌力:我們可使用彈力帶訓練旋轉肌和肩關節附近肌肉,提升它們的力量,減少受傷的機會。每個動作做10次,共3組。

    手拿啞鈴或水樽,慢慢舉高

    手臂緊貼身傍,將彈力帶: 第一個動作:拉近身體

    第二個動作:拉向外

關心健康:中醫對素食的看法

  「素食者」(「Vegetarian」) 泛指主食為素菜的人,包括水果、蔬菜和穀物。素食主義因文化信仰、健康、道德或宗教而形成,分為多種類別,如純素食 (Vegan)、奶素食 (Lacto-vegetarian)、蛋素食(Ovo-vegetarian)、奶蛋素食 (Lacto-ovo-vegetarian) 和彈性素食主義或半素食主義 (Flexitarian a.k.a. Semi-Vegetarian)。有些素食者可能只食用特定肉類,如海鮮素食者 (Pescatarian) 或家禽素食者 (Pollotarian)。

素食的益處

  素食的益處包括降低膽固醇及慢性病、癌症風險。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與膽酸結合,促使膽固醇排出體外,降低膽固醇吸收和生成,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並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同時,膳食纖維也能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和結直腸癌。素食食品豐富的膳食纖維可產生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食量,幫助體重管理。此外,素食還能延緩食物消化吸收,有助於穩定血糖,對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選擇素食還有利於環保,減少碳排放,節省水資源。

素食的壞處

  素食雖然有益處,但亦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研究顯示素食者易缺乏營養素,全素飲食更需額外補充維生素B12等。此外,因許多餐廳並未提供素食選擇,外出用餐不便是素食者常見的困擾之一。

  加工素食含添加物或多油,可能加重身體炎症反應,長期食用恐增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過度精製食材,如去皮、去籽、脫醣,導致營養流失,尤其是纖維素和微量營養素。全素飲食導致膽固醇攝取不足,或影響未成年人荷爾蒙生成。因此,素食尤需注意均衡飲食及營養攝取。

素食是爲了減肥?

  現今有些減肥方法主張只吃蔬菜,甚至不吃五穀和水果,認為糖分過高。在中醫學中,「五榖為養」,五榖用於補養。「五果為助」,助於五穀的補養,有助於正氣恢復和治療疾病。「五畜為益」,補益作用助長正氣。「五菜為充」,具充實作用。最後「氣味合而服之」,提醒不要偏食,需注意食物調和。

以下是一些素食建議和注意事項:

  1. 食物顔色、種類多樣化,包括蔬菜、豆類、水果、堅果、穀物等,滿足各種營養需求。單一食物攝取可能導致蛋白質不足,加重脂肪肝問題。
  2. 素食者應關注七大類營養素攝取,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分。補充鈣質食品如甘藍、白菜、豆製品預防骨質疏鬆。補充維生素B12和Omega-3脂肪酸(如豆類、全穀類、核果類、海藻類等)以維持免疫力、修護細胞和預防貧血。
  3. 烹調需控制溫度,高溫烹調易導致營養素流失,特別是熱敏感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礦物質。過度生冷食品(如冰凍的水果,沙拉)又恐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此外,過量油脂攝入和油炸食品會增加不健康脂肪攝取,同時導致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E)的流失。

  總而言之,飲食應均衡多樣,定時定量。選擇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配合適當烹調方法、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助於維持整體健康。

解開心結:酒精的真相

  酒精在醫學上被奠定為精神活性物質(psychoactive drug ),對人的意識和情緒有直接影響,是最令人掉以輕心的合法藥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酒是一級致癌物,可引致多種癌症,並無安全使用的水平,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暴飲;若無飲酒習慣,就不要開始飲酒。為健康著想和減低患癌風險,應循序漸進地減少飲酒,直至完全不飲酒的最佳選擇。兒童、青少年及孕婦絕對不應飲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數據,全球約260萬人死於酒精相關原因,當中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導致的慢性病患、意外、暴力、自殺、和衝動性高危行為等。

酒有害身體的科學理據

  酒精飲料的基礎法學成分和一般消毒酒精並無分別,都是乙醇(ethanol )。乙醇先進入腸胃,空腹時吸收更快:大部分的酒精經負責排毒的肝臟進行代謝,小部分會通過呼吸尿液汗液排出。肝臟首先代謝乙醇成為乙醛(acetaldehyde),乙醛卻是更毒的物質,能夠破壞DNA。身體需要時間和乙醛脫氫酶(ALDH)氧化有毒的乙醛。可惜的是,40%亞洲人的基因,有ALDH功能性缺損,即是不能完全代謝酒精,令體內堆積乙醛,亦是亞洲人飲酒後容易面紅的原因。而暫時亦沒有證據有任何物質可以解酒毒。

酒精最不為人知是其強烈的成癮性

  精神藥理學專家指出,酒比大麻更難戒斷,因為酒精更廣泛地影響腦部傳遞物質。酒精是既可以溶於油、又溶於水的兩性相容物,輕易通過腸胃壁和血腦屏障,全面影響腦部。

  酒精的吸引之處,是和情緒息息相關。坊間鼓吹「小飲可怡情、無酒不歡、一醉解千愁」等。科學引證似乎更支持「酒入愁腸愁更愁」,綜合所有研究,酒精成癮和情緒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等)有高達40%-60%的共病率,兩者互相影響。

酒精是中樞神經抑制劑(Depressant)

  醫學上,酒精和鴉片類、鎮靜劑同類,是中樞神經抑制劑,由於酒精輕易穿透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對腦部產生快而強烈的效果,飲酒初期的放鬆和興奮是成癮的起始點。飲酒首15分鐘,腦部促進放鬆的γ-氨基丁酸(GABA系統)發揮其抑制腦傳導物的作用,促進多巴胺(dopamine)大量釋放,產生興奮、放鬆感覺。這些感覺對於多巴胺系統就是獎賞。飲酒的吸引正是這些即時得到的快感、陶醉、無壓力的感覺,正是人所追求「快樂」的錯覺。當酒後1-2小時後,酒精耐受性開始出現,想越飲越多。人的意識持續模糊,卻感到情緒開始波動,就是很多人留意到的「酒能亂性」階段。人為了得到更多「快感」,減少負面感覺,需要更多酒才達到一開始的效果。

  任何成癮物質都有其耐受性(tolerance),就是身體適應這些物質的結果,亦是越飲越多的危機。酒精的斷癮症狀強烈,即是停止飲酒後出現的身心不適(withdrawal symptoms)。輕度的斷癮症狀,包括嘔心嘔吐、頭痛、焦躁不安反應,如手部顫抖、出汗增加、失眠;中度斷癮症狀包括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體溫升高、肚痾肚痛、混亂感增加、忐忑、突然低落等。酒精本身讓腦部承受壓力,斷癮症狀亦會導致情緒波動和失眠等,加劇壓力,更易患上情緒病。至於嚴重的斷癮症狀可以維持48小時,包括癲癇、幻覺、極度焦慮、嚴重失眠。嚴重斷癮者需要尋求藥物等介入,不要立刻自行戒斷。

  原來不需要大喝大醉,亦可酒精成癮。成癮個案每每是由一小杯開始,飲酒和自身情緒開始聯繫。在家飲悶酒更成為高危上癮的起始點。由於酒精的戒斷症狀和失眠有關,令深睡狀態減少,就算入睡腦部仍然活躍,成為很多人倚賴酒精的原因,變成痛苦的惡性循環。

  酒精成癮對腦部結構有長遠改變。腦掃描影像研究發現慢性成癮者前額葉體積比人少10%,重度飲酒20年以上,可以減少20%,嚴重影響自控認知等能力。不過好消息是,少於五年酒精習慣的人士,如果能夠停止飲酒三至六個月,可以恢復前額葉的執行功能70-80%;即使是多於10年長期飲酒習慣的人,如果能夠停止飲酒一年,可以恢復40至60%能力,當然部分腦部損傷就無法復原。

  當我們明白酒精是一種全面的精神活性藥物,就懂得對酒精有一定的戒心。

重新反思甚麼是快樂

  甚麼是快樂?甚麼是幸福?多巴胺系統給我們的是「快感」(pleasure),原來天父造人設計下,太即時太強太多的「快感」未必是我們可承受到的,好像在提醒我們甚麼才是倚靠神真正的滿足。像聖經中智者尋求神:

  「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箴30:7-9)讓我們不要效法這世界,認清酒精對身心健康的真相,明白甚麼才在主裡面真正的滿足快樂。

同行心語:我們都是照顧者

  當我們人過中年,如果父母仍在的話,相信他們身體也總會有點小毛病:定期檢查、覆診、看醫生,都成了我們成年子女的日常。我曾經試過幾個月內我家三老輪流入院;家母的醫院在港島,老爺做手術的醫院在九龍,奶奶入住的在新界。要穿梭香港九龍新界,真的很疲累,幸好這樣的日子不算長,而且一家人齊心,使這段好不容易的日子沒有想像的難;因為愛,使家庭的凝聚力更强,回想起來,滿是感恩。

  家中長輩患病,絕對是全家的事。若兄弟姊妹同心,各盡其職,能在各自的能力範圍獻上力量,分擔照顧病老長輩的責任,這不單叫長輩感到安慰,我們作為照顧者雖然有壓力,卻因感到有人分擔而壓力得以紓緩,兄弟姊妹間的感情和凝聚力也會因為合力照顧長者,看見彼此的盡力和付出而大增。

  家母年多前因為一次驗血發現貧血,因過往病歷,醫生建議照腸胃鏡,結果發現母親患了腸癌,被轉介到淋巴血科,醫生建議做六針化療及標靶;我一聽到化療,擔心對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實在太辛苦而下不了決定,但醫生解釋說因為腫瘤很大,以家母的年紀不宜動手術,就建議用化療將腫瘤縮細,否則腫瘤變大會更危險。與家母商量後,她同意接受化療,我們就開始了半年的抗癌之旅。

  當時我弟弟要飛往美國,照顧媽媽的責任就落在我和大妹妹身上,有時我妹妹車我去探病,她在外邊等;有時我們一起乘小巴去醫院,每天菲傭姐姐也會預備我媽喜歡和易消化的食物讓我們帶去。時間能遷就得到也會視像給我媽見見在外地的細妹妹、弟弟、弟婦和孫兒們;弟弟回港後,他接力幫忙探望,送飯等;我們各人獻上自己能盡之力,互相補位,讓母親得到最好的照顧與陪伴。

  在病患中的長者,很怕成為後輩的負累,她會常常說辛苦了我們,說病得很辛苦,又說「點解咁耐都唔死」等悔氣話。這時我會給她一個擁抱,說「我知道你辛苦呀,你捱過了六針化療已很叻女!現在上天給我們多點時間陪你,我們就要好好珍惜和把握。你有孝順的子女圍在身邊,帶你吃好吃的,我們都愛你。」我與母親也坦誠分享了後事的安排,務求一切按她的意願處理。

  「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等積極的話真不用等到彌留之際才說。看今天就是最後一天,不給自己後悔與遺憾的機會。

醫護心語:相信神的醫治

  今年八月時,參加了香港醫療界生理鹽水運動的培靈奮興會。我十分認同史醫生和蘇牧師的分享,醫院確是個廣傳福音的好地方。

  我第一次認真在醫院內傳福音是今年八月尾,對象是前同事的媽媽。她因為跌倒要住院做手術,及後診斷出較罕有的腦退化病。她的思路、對答仍然清晰,但會常常跌倒,預計壽命可能在十年內。我感覺到要向她傳福音的迫切。很感恩主感動她內心,在院牧帶領下,決志信主。這次經歷令我對在職場、醫院向病患者傳福音有了強心針。

  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很盼望家人能信主,有時候我也會想像家人在甚麼時候、何種情況下信主。但我萬萬沒有想過家人竟是在患病期間一個又一個地信主,不禁讚歎神奇妙的作為。

  大約在九月左右,健康良好的阿姨(媽媽的妹妹)出現絕經後出血的問題,經初步檢查後,很大機會患上子宮內膜癌。雖然自己是醫生,但面對不熟悉的專科,也無能為力。而我深知天下間最偉大、最有醫治能力的醫生是耶穌基督。此時,我也開始邀請未信的家人為阿姨的病情天天祈禱。在幾位基督徒醫生、同學、朋友的幫忙下,很快安排到正電子掃瞄和手術;感恩掃瞄顯示腫瘤沒有擴散到肺、肝、腸等主要器官。經歷主的同在和帶領的阿姨和媽媽知道主愛她們,於是決志信主。

  手術如期進行,一切順利,掃瞄見到的腫瘤也順利切除。不過,主刀醫生在腹膜上看到和摸到細小的腫瘤,比掃瞄時為多。她亦很有耐心地逐一切除。醫生擔心說可能是第四期的腫瘤。我當下變得很憂心,這意味著病人的存活率可能不太樂觀。雖然心裡愁苦,仍然祈禱感謝主帶領手術成功。

  第二日,在主日崇拜上,牧師的講道正正觸及我和媽媽的內心,令我們感動流淚。講道的中心思想 — 要放下自己認為已經很合格、合體統的舊衣裳,即是要放下舊有一貫的價值觀,穿上神為我們預備的新衣,這樣才可以得著救恩。我知道神要我放下專業知識和醫學上的數據判斷,並全然相信主,等候主的醫治。當我再次定睛於主的同在,發現主為我們留下很多眷顧的記號,包括:在掛八號風球的日子,手術沒有耽誤;有從事醫護工作的弟兄姊妹給予專業意見,代禱及轉介主刀醫生;雖然病情比想像的嚴重,但神每次也為阿姨預留解決辦法,見證著神的恩典大於我們所想所求;神是絕對會垂聽我們微小的禱告,賜智慧和能力令醫生清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甚至其他暗藏的腫瘤;巧妙地安排院牧與阿姨很早已經認識,阿姨能夠不保留地訴說擔憂。在阿姨和媽媽決志後,院牧幫忙她們清楚信仰的核心和明白勤讀聖經的重要,要活出與福音相稱的生命。

  我們確信神的信實和應許,主會一直拖帶及醫治阿姨,也感謝主賜予我們永生得救的確據。阿姨現在仍然接受手術後的化療,我們現在每天一同用《讀經釋義》查考聖經、分享和禱告。感謝主使阿姨和媽媽的靈命成長。求主繼續保守每位病患者,垂聽他們的禱告。放心將我們的難題和心願,藉著禱告,告訴愛我們的上主。

信仰心窗:人算甚麼?

  你可曾問過:我是誰?為何生於世上?這世界和我有何關係?這有關尋找自我身分和存在意義的問題。電影《年少日記》中的哥哥選擇輕生,只因他做不到父母心目中的「好」。他認為自己不是甚麼重要的人,存在與否,不會帶給人任何感受。他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無用,不達標,是個失敗者,全因父母與兒子之間一直存在著一個交易關係:以成績決定是否可以有零用錢,能否買玩具或去旅行等。

  要讓一個人感到自己重要,就是去關心他,不因他有多少「能夠」,而是知道其「不能夠」而仍願持續關心。聖經人物以利亞是個偉大先知,因工作壓力過大而想逃避。他使命不達,自覺不及其先祖,他期望亞哈王悔改,但王不為所動,所以心感絕望沮喪,獨自逃到沙漠,坐在一棵羅騰樹下求死。難道每個人都需要成為滿有能力的人才有生存價值?

  他自認無法改變面前困境,決定結束自己生命。當認為無路可走的時候,要知困難一定會過去,世上大部分問題,都是短暫問題。他自覺孤單,無人明白他,把自己藏起來。其實此時他更要找人幫助,甚或坦然向上主陳述難處和感受,祂總有方法,用你看得見、聽得明的方式,助你重燃生存欲望。上主不單能行神蹟,祂更會用慈心來愛我們。上主讓以利亞休息,派天使給他預備水和烤餅,讓他恢復體力,然後在微聲中指派重要的任務給他,以消除其無用感。人需要找到自己願意花心機的事情,就是自己活著的理由;找不到意義的人,會輕視自己生命的價值。之後上主又讓他知道他並不孤單,有七千人可和他一起服侍。的確,有愛可以叫人較易行下去。若無愛,關係破裂,才會生不如死。

  雖然我們自覺渺小,甚至有時候,我們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正因為創造主創造我們,我們才有價值。由母親受孕那一刻開始,上主已關顧我這個胚胎,在母腹中,上主把我們揉合成形。祂精心創造了第一個人,將生命的氣息吹給人,又在人身上顯出祂寶貴的美意。上主看我們為寶為尊。

  有人以為他不能決定自己生來世上,他就要決定自己的死期。其實,我不是被動、無可奈何的來到世上。一個生命的來到人間,原來是他自己發動,其他人在配合。若寶寶不肯發動,媽媽體內哪來的催產素?生產時,媽媽要打開分娩大門,配合寶寶來到世界。產房裡的爸爸則要引導媽媽呼吸,給她愛的鼓勵,使她情緒穩定,這樣寶寶在產道裡就像坐著滑梯,以宏亮的哭聲來宣告自己來到人間。

  要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提早結束生命,多不容易。即使外人也會感到惋惜。既知我不是個偶然,那麼,我活在世上就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