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極度恐慌

  四十多歲的程先生是一名教車師傅,一向身體健康。每天八時多開始工作,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時多,天天如是。星期六、日更是工作的搏殺時候,找他學車的學生一個接一個;有時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程先生努力工作的目標,為的是全家人有更舒適的生活,為子女日後升學多儲點錢。他可以說是為家人拼了命去工作。

  兩年前的夏天,程先生大清早準備工作,突然感到胸口一陣的緊縮,心臟砰砰亂跳;急促的心跳持續了十多分鐘,而他總覺心跳狂亂得會隨時停止,氣也開始喘不過來。程先生感到自己將會失控,怕會就此死去。起初他以為是天氣太熱,令身體不舒服,但這樣的發作竟一次又一次的突襲。

  程先生為此進了好幾次急症室,抽血、心電圖、胸部X光等檢查全作了,各種檢查結果也是正常的。程先生為此擔心不已,總覺是他的心臟出毛病,只是醫生不夠經驗,查不出來;不然為甚麼他的「發作」仍然不斷?於是在這兩年來,他跑過不少心臟科的醫生,花了不少錢作檢查,但結果也顯示他的心臟沒大問題。程先生情緒逐漸變得不穩,晚上難以入眠,整天擔心會再病發。「要是在教車途中病發暈倒便出大問題了!」越想越擔心,更怕的是自己會突然病發死去,尚在念初中的子女和妻子沒人照顧;也因發作不斷,程先生變得不愛獨自出門,因擔心發作時沒認識的人在旁,自己會失救而死。

  其實程先生出的問題不是他的心臟,而是他的情緒。他患上的是「驚恐症」(Panic Disorder)。「驚恐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必定曾經歷一次或多次的「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在無法預知下,感到極度驚恐,通常在十分鐘內達到嚴重程度;其症狀包括:心跳突然加速、出汗、發抖、呼吸困難、胸口痛、頭暈眼花、喉嚨硬塞、噁心或腹部不適、痳痺、打冷顫或血湧上頭而感到臉龐發熱、害怕自己會死、精神失常...如同時有以上四個或以上病徵,而在一次驚恐發作後一個月內不斷擔心再度出現驚恐;又或者驚恐發作後而導致行為上有明顯改變,那便可判斷為「驚恐症」。

  「驚恐症」並不罕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2002年4月以隨機抽樣形式,訪問了3004位年齡介乎15至60歲的人士。調查結果顯示,超過百分之四的受訪者可能患上「驚恐症」;以此比率推算,全港15至60歲的人口中,有十二萬人可能為「驚恐症」患者。約有93%的受訪者,驚恐發作時會感到心跳加快得很厲害,所以他們會誤以為自己患上心臟病。而約有20%患者為此進入急症室。調查亦顯示,每位患者的醫療開支由數百至超過十萬元不等。有些患者會願意花很多錢去做身體檢查,但大部分病人在求診或作身體檢查後,病情也沒有改善,也查不出患病的真相。

  「驚恐症」的成因,包括遺傳、外在壓力、突發事件引致等。而腦部傳遞物質失衡亦是醫學界公認的原因之一。治療「驚恐症」,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往往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新一代的血清素令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回復平衡,經過一段療程後,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會有明顯的進步。

  「認知行為治療」亦被很多研究證明,能有效醫治「驚恐症」。由於患者往往把突然出現的生理反應誤當作災難性後果的先兆(例如呼吸急促,心悸等反應會造成心臟病發或猝死)。患者非常擔心災難後果的出現,因心情緊張而致心跳和呼吸加速,繼而加劇緊張的情緒,惡性循環,令身體反應更強烈,更易引發另一次的驚恐發作。臨床心理學家首先會令患者明白形成驚恐發作的惡性循環,幫助他們檢視現有的思考模式,明白後果的嚴重性並非如想像中厲害。患者也會學習利用鬆弛方法(如腹部呼吸法)以紓緩驚恐徵狀。有時患者因怕驚恐突發而逃避一些塲合或活動(例如獨自乘地鐵、升降機或到人多的地區),心理學家會和患者定立恐懼程度表,由淺入深,逐步去克服本來不敢面對的場合。親身的實習能讓患者了解到,他們一直恐懼的情況不會發生,以改變其災難化的思想。

  程先生最終經朋友介紹,求診於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在服用藥物和參與「認知行為治療」後,他的驚恐症病徵明顯減少。更重要的是程先生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模式。現在他不會貢獻所有時間給工作,他會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去運動,更重拾遺忘多年的彈結他興趣。畢竟一個令人身心平衡的生活模式便是預防和對抗情緒問題的最佳辦法。

解開心結:停不了的焦慮

  五十多歲的母親阿蓮,年輕時個性已比較敏感,且事事追求完美。十多年前她的丈夫因癌病過世後,阿蓮便要肩負教養四個孩子的重擔。這些年來,她經常覺得疲倦,但晚上又難以入眠,必須依賴安眠藥入睡;也會因肌肉酸痛、頭痛而服止痛藥。她也有長期胃痛、腹痛的困擾。緊張時更易有胸悶、呼吸不暢順的感覺。阿蓮為此看了不少醫生及作了不少檢查,但也找不到特別的問題,症狀時好時壞。

  阿蓮總是忍不住擔心生活上每一件事情。當孩子年幼時,她對他們的學業、飲食、生活習慣、說話方式、交友,都時常提醒;弄得家中的氣氛相當緊張。隨著孩子長大出了社會,阿蓮的擔心也沒有減少。若孩子因加班晚歸,她隨即會擔心他們是否遇上意外。於是她會經常致電孩子,確保他們平安。其實阿蓮知道每個孩子都算獨立懂事,但總停不了擔心他們。

  有一次,小兒子遲了兩天才交家用給她。阿蓮便擔心兒子是否最近投資失利,陷入財困;還是他被老闆減薪,飯碗不保?如果兒子被減薪裁員,她的積蓄只可維持三兩個月的家庭開支,以後的生活怎麼辦?難道要拿綜緩?她的親戚朋友會歧視她嗎?最差的是自己年紀大,找份工作也不易,幫不上忙… 想著想著,一個一個的擔心如電影片段播出,沒完沒了,越想越糟,越想越憂心。阿蓮眼睜睜的到半夜三時也睡不著,胃部又隱隱作痛了…

  其實,焦慮是正常的情緒。當我們預計有危險時,我們的身體會出現變化(例如:心跳及血液循環加快、身體會出汗…),其作用是令我們面對危險時,使身體作好準備,進入戰鬥或逃跑的狀態。焦慮也會使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威脅上,思想會集中於負面的可能,令我們準備應付的方法。少許的焦慮也可以提升我們的表現:例如面對考試,學生多會擔心成績不合格,這些焦慮會促使他努力溫習。

  但過份或長期的焦慮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2004年的研究,估計在香港15至60歲人口中,約有11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經常焦慮症」。「經常焦慮症」的定義,是指過去半年內曾出現經常擔心許多不同的生活事情(如工作、家人、經濟等)。那些焦慮比一般人強烈,難以自控。患者亦有以下的身體或情緒徵狀:坐立不安、容易疲倦、易怒、肌肉繃緊、難以專注、睡得不好…患者會有一些「焦慮行為」:透過做一些行為(如經常打電話給家人確保他們平安)或逃避某些環境(如避免閱讀傷亡的新聞報導)以求短暫減低焦慮情緒。

  「經常焦慮症」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病。成因除個人性格和環境外,患者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去平衡是重要因素之一。可惜很多患者面對焦慮症的病徵時也以為是工作過勞,情緒少不免緊張;伴隨出現的身體徵狀,往往只以為身體有病,不知病源是來自「心」而不是「身」。「經常焦慮症」是可以治療的。目前醫學界主要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近年醫生多採用新一代的情緒調節劑,因其治療效用已被確認,而長期副作用亦較少。不過,無論服用何種藥物,都不要自行停藥,要和醫生商量配合,而認知行為治療法是透過改變患者的思想謬誤及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紓緩患者困擾。此外,學習一些鬆弛練習(例如肌肉鬆弛法、深呼吸、意象鬆弛法)也能幫助緩和焦慮的情緒。若發現家人或朋友患上焦慮症,應鼓勵他們及早求醫,及向臨床心理學家或輔導員尋求協助。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作息有時、做帶氧運動、安排一些為自己帶來喜悅的活動,避免喝過多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茶或可樂…),亦能使我們生活輕鬆,能更有效地處理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