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拗柴、抽筋、瞓厲頸──認識關節與創傷

  做運動前要熱身,相信大小朋友都知,不過多數人對此預備步驟都不甚認真。可能我們都視運動為消閒活動,按理不會像英超聯或NBA那麼激烈,那些球星每隔數場比賽就受傷一次,所以熱身才是他們的必須步驟。不過,就算不參與運動,我們平時走路也有機會「拗柴」,對於我們身體的活動機能,我們還是應該多加認識,並加以保護。

  要認識身體如何活動,可以從認識關節入手。我們的身體依靠骨骼支撐,骨與骨之間的接觸位置為之關節,由關節囊及一些細小有彈性的軟組織連接著,這些組織就是我們所認識的靭帶。靭帶固定了骨頭之間的位置,亦決定了該關節的活動幅度。骨頭與靭帶本身並不懂得自主活動,負責操作一個關節活動的,是肌肉。

  肌肉一樣連接著不同的骨頭,但所連接的位置與靭帶不同,可以說是跨過關節來連接著,然後靠肌肉本身的伸展與收縮能力來活動關節。連接著骨頭的肌肉部分稱為肌腱,即一般所稱的筋。肌腱與肌肉的長短比例每條都不同,差距可以很大,例如控制手指的肌腱非常之長,由手指經過手掌一直伸至前手臂,相比起二頭肌(俗稱「老鼠仔」)的肌腱長許多。

  肌肉除了負責控制關節活動,還要負擔保護關節的重任。因為靭帶雖然固定了關節位置,但它本身的堅韌程度有限,所以要靠肌肉的力量來加以保護,才能面對外來的衝力和抵擋不適當的關節扭動。例如我們落樓梯,腳踝會因應梯級的高度,控制附近的肌肉做好預備,以致能承受衝力和震盪,然後穩定身體,再踏落下一級。由於同一條樓梯每級的高度相同,於是我們每步都會做同樣的準備。若我們一不留神,樓梯的級數比估計多了一級的話,那我們便會以踏平路的預備姿勢來落樓梯,發現出錯時可能也來不及反應,這樣的情況可能你也試過,後果輕則給嚇一跳,重則會拉傷缺少了肌肉力量輔助的靭帶。所謂「拗柴」就是類似的創傷。

  肌肉有保護關節的功能,所以它就有受傷的可能。每組肌肉的力量都有限,當肌肉正在收縮時遇上相反的阻力強行拉扯,就有可能出現所謂拉傷的情況。另外,肌肉運動時會產生包括乳酸等廢物,當血液循環速度未及把它們帶走,積聚至一定程度時會使肌肉不自主地抽緊,即所謂抽筋。

  活動的時候有機會受傷,那麼安坐家中是否一定平安無事?又不一定。其實人體靜止時的姿勢若不正確,後果同樣嚴重!

  許多人也試過落枕,即廣東人俗稱「瞓厲頸」。為甚麼一覺醒來,脖子又痛又僵硬?是半夜捱了枕邊人一拳嗎?這個未嘗無可能,不過更有可能是由於睡姿不正確。照常理,一個不正確的姿勢若維持一段時間,會自然令你感覺不舒服而轉換。但若然你睡得太甜,管不了讓頸項辛苦了一整夜的話,你也怪不了它要向你報復。

  任何不正確的坐姿與睡姿,都會對脊骨構成傷害。但為何總是「瞓厲頸」,卻少有「瞓厲手」或「瞓厲腳」?其實形成「瞓厲頸」的原理簡單來說與「拗柴」類似,但手腳的關節活動範圍較廣,靭帶比較長,因此對於承受不正確姿勢的耐力也較頸椎強。脊骨(特別是細小的脊椎面關節)的結構比較複雜細緻,每節的活動範圍相對較小,對痛楚又特別敏感,所以相對地容易受傷,更加需要好好保護。

關心健康:皮膚物語

  「沙士」教香港人認識個人衛生的重要, 700萬市民重新學習洗手,直到今日,呼籲市民勤洗手、有病帶口罩的廣告仍然常見。但數月前,在英國有一位名叫泰利的女士反其道而行,連續6個星期不化妝、不洗澡、不洗頭和不刷牙。

  據8月25日《明報》報道,原來這位英國的電視記錄片製作人,因為發現自己每日使用的清潔品和化妝品含超過200種化學物質,於是決定進行這個大膽的測試,以對照平時使用的效果。結果發現,她的皮膚比6個星期前反而更光滑,似乎證明了那些昂貴的化妝潔膚用品對她的皮膚作用不大。不過,身體發出的異味直接影響她的人際關係,而檢查亦發現她皮膚表面的細菌量比原先高出5000倍。

皮膚有一定的抵禦功能

  5000倍的確是個駭人的數字,若沒有這位女士的大膽示範,相信我們也鮮有留意到,原來我們皮膚的抵禦力是這麼強。其實皮膚對細菌的抵禦力遠比我們想像中高,事實上我們由早到晚都與細菌接觸,在人體表面找到細菌幾乎是必然的事。皮膚能否長期成功抵禦它們的入侵,關鍵在於是否完好無缺。那麼,我們也可如泰利一樣6個星期不洗澡嗎?

  其實影響個人衛生的因素有限多,簡單而言,氣候、個人體質和生活習慣都有直接影響。以香港為例,我們位處亞熱帶地區,春天潮濕,夏天更加炎熱,稍稍勞動都難免大汗淋漓;再加上空氣污染嚴重,往街上走一會已經黏著一面灰塵,單就生活環境而言,已經不可能與泰利的例子相提並論。

皮膚需要清潔

  皮膚表面有一層由油脂腺體排出的油脂分泌,它既可阻隔外來的細菌、病毒和癬菌的入侵,也滋潤著皮膚,減少皮膚水分流失。若然我們忽視清潔,任由周圍環境的灰塵污物積聚,它們有機會堵塞毛孔和汗腺,影響皮膚正常的排泄功能。另外,皮膚可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脂肪,當中真皮層和皮下脂肪的結構相對比較穩定,但表皮層則好像指甲般不斷更新,大約每4至6個星期就會完全更新一次。理論上,死皮會在皮膚跟外物接觸時磨擦掉,例如穿衣服、搔癢和握手,但若我們刻意不清理皮膚,死皮則會厚厚地停留在表皮之上,這樣亦會大大影響皮膚正常的分泌及排泄,削弱其保護功能。

  再者,過厚的死皮正是許多細菌和癬菌的糧倉以及繁殖的安樂窩,亦是泰利皮膚表面細菌量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若然皮膚有甚麼小傷口或弱處,那管只是肉眼不能見的微小破口,都好容易會被細菌入侵。是以在乾燥季節有需要使用潤膚品來滋潤皮膚,避免出現龜裂,即所謂「爆拆」。不過即使細菌不從皮膚入侵,它們也可從我們的眼、耳、口、鼻入侵我們的身體,任由它們大量地繁殖在身上,始終百害而無一利。

清潔的方法

  簡單了解過身體表面清潔的需要,接著要知道的,就是如何清潔才算理想。就上述情況而言,理論上我們要清理的就是那層沾污了的油脂分泌以及死皮。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適量肥皂洗刷,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單用清水是難以洗淨那層油脂分泌,所以要用肥皂或清潔劑。換句話說,我們日常用肥皂洗手和洗澡已經合乎清潔的需要。

  有些人會使用一些消毒劑例如火酒來清潔,其實並非必要,一來火酒對皮膚屬刺激物,過分使用可對皮膚做成傷害;二來火酒只有消毒作用,卻未必能把身體表面的多餘物帶走,所以不能代替用水沖洗。又有一些人使用磨砂潔膚用品,他們也要小心,雖然磨砂能磨走死皮,但過分使用會令皮膚變得過薄、變得敏感甚至受損。其實過猶不及,就算只是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洗得太頻密也會令皮膚乾燥,因為那層具滋潤和保護作用的油脂分泌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被洗走了。

  至於病人,礙於精神不佳、行動不便,根本不可能如常每天洗澡,或許你也正因而擔心個人的衛生。其實病人可以放心,因為醫院有空氣調節,病人在休息的狀態下應該甚少出汗;盡管因著各類病症聚集,細菌甚至惡菌必然較其他環境多,但正因如此,醫院對衛生防護的處理又是絕對地認真,所以就算病人不能履行每天洗澡的習慣,在醫護人員的料理和安排下,個人的衛生應該不成問題。

  若然病人在家中休養但不便洗澡,可以清潔外露於空氣的部分,例如洗面、洗手、洗腳以及排泄部分。若身體上有傷口,就要小心包紮好,避免觸及外物,以防細菌感染。

關心健康:身心運動掃走抑鬱

  香港有百分之八的人口患有抑鬱症,情況十分普遍卻治療不足。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去年的研究顯示,女性、長者、失業人士或長期痛症患者似乎較易罹患抑鬱。此病不但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素和生產效率,嚴重者甚至衍生自殺傾向,也間接為公共衛生開支帶來沉重負擔。

增強抵抗力 簡易「自療」法

  2006年在美國有一學術研究[註1],有趣而發人深省。實驗參與者被分為不同組別,分別閱讀令人感暢快(如:哇!我的感覺非常好!)或傷感(如:唉,我真的希望長眠不起……)的句子,及以不同速度閱讀(分別以每秒六個字或二十個字閱讀;正常情況下閱讀速度一般為每秒十二個字)。結果發現,閱讀令人感暢快句子有助產生積極和喜悅的情緒;如果閱讀速度更快,效果更為明顯。
研究者總括,當人陷入抑鬱情緒時,加快思想及腦袋「轉數」或能幫助掃走抑鬱。這顯示當你有抑鬱時,拿起一些內容輕鬆正面的雜誌、書本閱讀可能已減輕抑鬱的情緒!

  另一方面,香港人並不喜歡運動,超過一半市民在一星期內沒有做任何最少十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而曾做過劇烈運動的只有約三分之一。其實醫學上已有不少研究顯示一般休閒運動,例如慢走、游泳、園藝、騎自行車、柔軟體操等,對情緒皆有正面果效,定期帶氧及耐力訓練運動更能減少五成抑鬱情緒及改善睡眠質素。

  以上發現雖較初步,但足以顯示「心理的運動、積極正面的思想」都可能有效地針對抑鬱。當然,「身心運動」只是處理抑鬱症的其中一種方式,筆者並非建議患者只運動不求診。心理輔導、藥物治療等都是有效的良方,家庭醫生及有關專業人士的跟進實在不可或缺。

掃走康復路上的絆腳石

  治療抑鬱需要時間,過程中不少病患者都有兩大疑問,值得在這裡探討。

我應該告訴別人自己患有抑鬱症嗎?

  這問題背後反映患者一方面盼望內心景況與病患感受可得到傾訴,卻又擔心此症可能帶來的標籤效應及他人負面的眼光,以及引致家人掛心等。事實上,有不少個案顯示與家人及朋友分享病況對此症有不錯的果效,情緒亦可得到一定疏導。有些志願組織更設有病人互助小組,讓患病同路人可以互相支持和鼓勵。可是在選擇分享對象時也需謹慎:他是否一位良好的聆聽者?你為甚麼選擇向他傾訴?你放心與他訴說心底話嗎?他是否明白你的感受等等,都需要考慮。其實有適當、選擇性的社交網絡作支援是有幫助的,但對周遭的親朋好友,我們還是有保留個人空間與私隱的權利與需要。

抑鬱症會一世跟著我嗎?我有痊癒的希望嗎?

  已確診的抑鬱症患者若得不到治療,病程會持續數個月至幾年不等。但抑鬱病幾乎總可以好轉,尤以年青人而言。有數據顯示,約三分一病者於一生中只會復發一次,另三分二病者在首次患病後二至五年間發作一次。雖然只約三分一患者症狀持續或有波動,經歷社交障礙,但亦有百分之十五嚴重抑鬱病者最終走上自殺的不歸路。這顯示及時求診的重要性。

  所以,雖然醫護人員不能確保患者可必定根治,但藉著定期的診治大部分患者都可得到治癒。

  至於停藥方面,醫生需考慮不少因素,如病情嚴重程度和患病年數等,通常在抑鬱症病情緩解後可維持原藥服用若一年,一般不少於半年。若較易重複發病者需服用更長時間,平均二至五年,並遵從醫生建議作其他生活模式之調整。其實患者不用太擔心藥物服用的時間問題,因抗抑鬱藥並不會引致成癮。

  戰勝抑鬱症,是需用一點心機,加上一分堅持。抗病可以是一條不孤單、不絕望的道路,讓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成為復康更強大的動力!

註1:Pronin E, Wegner DM. Manic thinking: independent effects of thought speed and thought content on mood. Psychol Sci. 2006 Sep;17(9):807-13

關心健康:強化背部運動

  「腰酸背痛」可能是你我都習以為常的都市病,但別輕看它,本港因下腰背痛而需入住骨科病房者其實非常多。有不少背部疼痛患者是由於背肌緊繃或勞損引起;不論是住院太久而缺少運動者或經常坐立的上班一族,總之坐姿不良、背部長期受壓之人士都較容易有下背疼痛問題。其實游泳是促進背部健康的最佳運動,但實際生活上甚少人能夠做到經常游泳。以下介紹一套強化背肌的簡單運動,若能配合醫護人員的評估,對長期背痛有一定果效。在預備運動前應在地面舖上適當地氈。

練習一:背部仰後

  身體立正,相足稍為分開至與肩膊同寬並指向正前方,雙手放在背部支撐下背,手指指向後。此時進行深呼吸,呼氣時上身向後仰,下身避免屈曲;維持姿勢五秒後還原,然後重複以上動作五次。

練習二:屈膝提腿

  身體仰臥,提起左腿並屈曲膝部,以單手抱緊膝下,頭部向前傾向膝部;維持姿勢五秒後還原,右腿重複相同動作。

練習三:直膝提腿

  身體仰臥,保持雙腿伸直,盡量提起左腿然後還原,右腿重複相同動作。如感疼痛不應勉強伸展。

練習四:下肢擺動

  身體仰臥,雙手向兩邊伸展放平;保持雙腿伸直,盡量提起左腿後以弧形向左側擺下,維持姿勢五秒後擺向右側,擺動五次後於右腿重複相同動作。

  以上練習可每天做兩次,每次選擇做其中兩至三個練習不少於五分鐘,動作與動作之間略為休息。練習初期可能有點不適,重複練習次數不宜多過三次。若感到在某練習中特別疼痛應馬上停止。

  當以上練習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有助背肌不斷強化,習慣後亦會感到動作更自然、更舒適。

關心健康:陪著你走 ─ 病歷電子化

  或許我們印象中還有那塊掛在病床尾的病歷牌板,以及那個載著X光片,比大學畢業證書還要大的雞皮紙袋。香港醫學科技先進是世界公認的,除了眼見的先進儀器之外,你我曾在公立醫院留下的那個牌板和雞皮紙袋,今時今日已可以「自由行」於港九新界各大醫院,甚至正準備走進你家居附近的私營診所和安老院。原來香港有一整套叫我們七百萬人引以自豪的臨床醫療資訊管理系統。

  由2000年開始,電子病歷系統已駁通了醫院管理局各區域的醫院及門診,到04年更開始把病人的放射診斷資料分階段電子化,意即病者在公立的甲醫院所拍的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乙醫院的醫生在病人求診時可以透過電子病歷系統一覽無遺,讓市民得到更高醫療服務質素和縮短候診時間。

  因為病歷資料本身就非常多樣化,使香港成為極少數成功把電子科技應用於市民健康的城市,殊不容易。相比歐美其他國家,本港的系統容易操作,在公立醫院及普通科門診中能方便使用。市民不須到指定醫院,電腦系統亦可顯示病人醫療記錄,這不單快捷、方便,也減省了重覆檢查、斷診及處方出錯的機會,亦能減少醫療開支。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出色的系統成本只佔醫管局總開支約百分之一,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的百分之五至八。

  香港醫療資訊系統的成功端賴幾個重要元素:一是此系統屬於醫管局中央統籌,在運作上非常集中,更具成本效益;二是公立醫院的使用率高,有助中央系統更易建構;三就是每位香港市民都有一個獨特的身分證號碼。 03年「非典型肺炎」一疫,這資訊管理系統就在爭分奪秒的時刻中提供了及時的消息互通。

  現在醫管局正全力發展一套讓公私營醫院機構接軌的「電子病歷互通計劃」。此計劃於06年4月試行與私營醫療集團合作,願意參加計劃的病人會獲發一組密碼,當去到私營醫療機構求診時,求診者可向醫生提供有關密碼,授權醫生查閱有關健康資料,醫生就可以在病者同意之下透過互聯網清楚了解他在公立醫院中的病歷、曾接受的手術、醫療步驟及服用藥物資料等。這創新理念,贏取了不少國際性獎項!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可登上醫管局相關網頁http://www.ha.org.hk/p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