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咖啡與身體健康

  我們不時聽到醫生叮囑病人不要抽煙、少酗酒,但似乎較少提及「戒咖啡」。咖啡幾乎是世界各地最流行和受歡迎的飲品,甚至是一些南美國家的經濟命脈。近期醫學研究顯示,年齡介乎25至64歲、歐洲族裔的咖啡飲用者,其生活習慣比非飲用者較不健康,如多吃肉類、少吃生果、缺乏運動等。可是這並不表示飲用咖啡本身會對身體有害。究竟現時醫學界對飲用咖啡持有甚麼看法?選擇「齋啡」會比有糖咖啡更健康嗎?

咖啡有害還是有益?

  咖啡在釀製後含超過1,000種化學物質,其中的咖啡因(caffeine)在人體新陳代謝中,會增加血液中「壓力賀爾蒙」之濃度而使血壓上升。這些賀爾蒙能促使我們身體進入興奮狀態,產生所謂作戰或逃亡反應。當然,飲一兩杯咖啡不見得便進入如斯狀態。可是醫學文獻卻發現飲用咖啡與患上高血壓無關,甚至不影響高血壓病患者的健康情況。另外,兩項分別在日本及波蘭的研究均同時指出,咖啡飲用者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較低。因為高尿酸可能引致血管硬化及管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所以這不禁使科研學者聯想到咖啡是否可以保護心臟?

  事實上歐洲一項研究顯示,適量飲用咖啡(每天不多於300毫升——約一杯半)可減少CHD患病機會31%,但過量飲用(每天超過一升)卻相反增加患上CHD的風險達兩倍。可是在美國進行超過40,000位婦女的大型研究卻指出,即使每天喝超過6杯咖啡,對心臟反而有保護作用;但若飲用非過濾咖啡則對心臟有害,甚至增加血中脂肪水平,使血管更易栓塞,進一步增加CHD的風險。

  另外,咖啡因含有抗氧化功能,亦可能減低患上亞氏癡呆症、柏金遜病、糖尿病、肝硬化及痛風症等的機會。但又有一些針對咖啡與骨骼健康的研究,發現咖啡的利尿作用可增加鈣質從尿液中排出量,每天飲用超過四杯(即共600毫升)人士可能較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並引致骨折,特別是少進食含鈣質食物(如牛奶、芝士、乳酪)之中、老年婦女。

無糖咖啡比較健康?

  至於無糖咖啡是否比一般咖啡健康,則需從「飲食金字塔」的均衡飲食原則說起。一般而言,糖、鹽等調味料位於金字塔的最頂部,即每天用量應是最少為佳。飲用太多有糖咖啡的其一問題是會增加卡路里的攝取,新陳代謝後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容易導致肥胖。這與不少都市慢性病息息相關,例如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值得一提的是,中間肥胖(即「大肚腩」)是引致以上病患更高危的因素。

  若本身己患有以上慢性病,而工作性質屬於靜態,運動少再加上高糖份的攝取,都市病便較難得到合宜的控制,亦較容易衍生併發症。現時本港高血壓的罹患率超過27%,冠心病、腦血管病與糖尿病更分別位列「健康殺手榜」之第二、第四及第九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飲食習慣的配合實在不可或缺。所以有糖咖啡的飲用需要適可而止。

要遠離咖啡嗎?

  以上科研結果似乎很混亂、具爭議性並較難作出一些總結,亦沒有最權威之醫學實証支持或反對咖啡的飲用。此外,這些研究較多是觀察歐美人士,科研方法存在亦可能會有偏差,亦不一定適用於香港人。可是我們還是可作一些結論和建議:

  1. 根據現有醫學知識,適量飲用過濾咖啡是可以接受的。
  2. 如有任何身體毛病、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應先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
  3. 如病患有突然轉變,比方血壓控制不理想、血糖升高者,則不宜飲用,直至病患控制穩定。
  4. 已診斷為骨質疏鬆症,或有此症之高危因素人士(如45歲前停經、更年期後婦女、吸煙、飲酒及少運動者),都應減少咖啡的飲用量。
  5. 若你一向沒有飲用咖啡的習慣,不適宜因為以上對咖啡的正面描述而開始飲用。
  6. 咖啡對身體還有其他影響,如導致緊張、手震、心跳、失眠等,情況因人而異。兒童、青少年及老人較易出現副作用;孕婦亦應把每天攝取量減至少於3杯 (即少於三百毫升之咖啡因),以減少流產及胎兒異常的風險,但筆者仍建議在產前檢查時與醫生商討。如我們以咖啡提神,並出現以上徵狀,這時便是減少咖啡攝取量的時候了。

  咖啡可口味美,與三五知己相聚享用,確是一大享受。相信聰明的讀者仍會繼續健康生活的模式,保持定時運動、充足睡眠及均衡飲食等習慣,偶爾飲用適量的咖啡相信問題不大。

關心健康: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是前足部常見的變形問題。拇趾外翻指大拇趾在蹠骨關節橫向(外側)小腳趾方向變形。第一蹠骨頭向內側變形,當拇趾變形角度超過15度,就被定義為拇趾外翻 。1

  有外國研究顯示,18-65歲人士之中,每四人有一人會出現拇趾外翻情況。65歲以上人士,每三人便有一人出現拇趾外翻 。2

成因

  拇趾外翻的成因雖然未被完全了解,但以下可能因素均有不少文獻支持。例如遺傳、第一蹠骨長度比較短、扁平足、足部力學問題、長期穿著尺碼太少的鞋或高跟鞋等等。有些關節炎也會引致拇趾外翻,例如痛風、牛皮癬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等。另外,拇趾外翻也常見於結締組織病 。3

拇趾外翻引起的其他足患

  如果拇趾外翻變形角度增加,便有機會出現拇趾和第二趾交疊,波子骨發大,腳前掌變闊,令穿鞋有困難4,也有可能增加跌倒風險5。除此之外,拇趾外翻的常見症狀包括第一蹠骨頭內側紅、腫、痛和腳趾之間出現皮膚繭(雞眼)或因為一、二趾之間太密,皮膚長期過濕繼而增加感染真菌的風險,形成香港腳。其他腳趾也可能因為前掌受力轉變和鞋內空間不足而出現變形,例如抓狀趾、錘頭狀趾等等。

  有些情況下,拇趾在外翻的同時也會出現旋轉變形,步行時令拇趾趾甲內、外側受壓,引致甲溝發炎,或趾甲變形。

治療方法

  主要分為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有部分拇趾外翻患者並沒有症狀,又或者症狀是由不合適的鞋所引起。這些情況下,一般在選擇合適的鞋後,就有機會舒緩症狀和減少進一步變形的可能性。有些患者適合使用鞋墊或其他足部矯正器去調節步行時的足底或趾間壓力分佈,以減輕關節、皮膚和趾甲的症狀6

  另外,也有非步行時使用的矯正器,在不負重時(例如睡眠、坐著時)協助伸展第一蹠骨關節的連接筋腱,以舒緩不適。

  當非手術的治療未能有效解決症狀時,患者可考慮諮詢骨科專科醫生有關拇趾外翻相關手術的詳情。

  如發現有拇趾外翻情況而需要治療,建議先向醫生或足病診療師求診,在經過足部檢查和評估後再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

注釋:

[1] H. B. Menz Foot Problems in Older Peopl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Churchill Livingstone, Pages 149-157, (2008)

[2] S. Nix, M. Smith, B. Vicenzino Prevalence of hallux valgu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Foot Ankle Research, 3 (2010)

[3] 同1

[4] J. Dawson, J. Coffey, H. Doll,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atisfaction with bunion surgery in women: A prospective study Foot, 17 (2007)

[5] H.B. Menz, M. Auhl, M.J. Spink Foot problems as a risk factor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aturitas, 118 (2018)

[6] 同1、5

關心健康:米飯有營 – 因爲減肥而不吃米飯?

從中醫角度看五穀

  「五榖為養」,五榖是自古至今不可少的食材,可補養不同的臟腑,有輔助治療的作用。那不吃又會如何呢?《靈樞 · 五味篇》提到:「天地之精氣(此指水穀之氣)…… 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因此嗜吃、偏吃、節食是行不通的,嚴重更會損害自己的生命。

不吃米飯臨床情況

  米飯有健脾養胃之功效。長期不吃米飯會導致脾氣虛弱,繼而出現臉色萎黃、肢倦乏力、氣虛懶言、消化不良等症。

  《内經》提到:「脾主身之肌肉」。因此脾虛消化吸收出現障礙,往往導致身體逐漸消瘦,肌肉軟弱鬆弛。

  「脾主運化,能代謝水濕」。脾虛導致水分、濕氣代謝欠佳,長時間積累在身體裡會導致大便稀爛、四肢沉重、頭重、甚至虛胖等情況。

米飯營養的價值

  五穀雜糧含有維生素A、B、C、E,以及脂肪油、揮發油、胺基酸等,可以滋養和保持頭髮、皮膚、粘膜健康,同時調節身體免疫力和改善疲勞症狀。此外,沒有過多加工的五穀粗糧含有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推動腸道蠕動,縮短食物殘渣和毒素在腸道停留的時間。

1. 粳米

  醫書中常見的粳米(大米)是我們日常作爲主糧的白米飯的一種,煮成的米飯質地較軟,性質平和。粳米具有健脾和胃、清肺潤燥的功能。加工過的粳米,即去除穀皮和穀胚,容易消化吸收,適合大衆食用;但穀皮和穀胚含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鋅、鎂、硒、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故不要輕看。

  除了我們經常吃的白米,還有糙米、紅米、黑米、小米等的種類。黑米、紅米、糙米均保留了米糠層,米糠層越厚,纖維及營養含量越高。因此建議浸軟後煮,細嚼慢嚥,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

2. 糙米

  稻穀脫殼後仍保留一些胚芽與米糠的米稱爲糙米。糙米含有豐富維生素B和E、礦物質、膳食纖維,有助調節免疫系統和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腸胃癌腫。

3. 紅米

  紅米性微溫,鐵質最爲豐富,能夠預防貧血。其次,紅米含有泛酸、維生素E、穀胱甘胺酸(抗氧化物質),有助延緩退行性疾病的發展和預防癌症。

4. 黑米

  花青素具備抗氧化功效,越深色的米,其花青素含量越多,因此黑米抗氧化能力最好。黑米亦含有豐富礦物質、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成分,具有補腎活血之功效,但其質地比較硬,宜先浸泡後煮。

5. 小米

  小米性微寒,有補氣和胃,改善失眠、利尿的功效。小米含有豐富維生素B1、B2和E、鉀、磷、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防治口瘡、改善皮膚粘膜、預防消化不良、及增强記憶力。若同蓮子、百合同煮成粥,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

中醫五穀食療保健推介

  • 米油
  • 成分:大米一湯匙(或可用小米)。
  • 做法:材料洗淨,加適量清水小火慢熬半小時以上至粥變得粘稠。關火自然放涼,表面一層米湯、米漿便是。
  •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利水通淋
  • 性質:平
  • 適應症:腹脹腹痛,勞倦乏力,瘦弱皮黑。
  • 按語
    o 米油是熬久的粥上方一層形如膏油的濃稠白糊物質。
    o 清代醫學家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米油可代參湯」;又道:「貧人患虛證, 以濃米飲代參湯」。

  温馨提示:即使減肥也要均衡飲食,配合適量的運動,持之以恆,方可健美。

關心健康:職業治療——手部勞損

  職業治療是為一些於自我照顧、工作及娛樂三方面受影響之病者提供服務。透過有治療作用的活動、提供輔助工具、家居環境評估和改建建議,幫助病者恢復或增強獨立的生活能力,重投理想家庭、工作及社會生活。職業治療師亦會關注病者身理及心理之健康,以達至全人治療。

  在香港生活及工作急促的節奏下,隨著工作壓力、長時間工作,勞損、痛症往往成為身體患病的警號,讓大家感到困擾。以下將講解兩項常見的手部勞損痛症,分別為腕管綜合症及拇指腱鞘炎,並簡介職業治療可提供的幫助。

  首先,腕管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手部疾病,這是由於腕部的腕管中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或受損而引起,而這條神經線負責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半邊(近中指一側)的感知,所以患者在相關位置有機會感到麻木、刺痛和無力感,而症狀一般隨著工作及生活間重覆使用手腕而逐漸加劇,例如長期使用鍵盤、重覆搬運重物等,症狀通常在夜間睡覺時或長時間工作後更為明顯。治療腕管綜合症的方法包括休息、藥物治療、手術和佩戴手托等。

  另一常見的手部勞損,稱拇指腱鞘炎,又稱「媽媽手」。它是一種拇指長期重覆或受壓而引起的疾病。這是由於手腕肌鍵滑膜變厚,壓迫附近的肌腱,導致手腕近拇指一側出現勞損,部分患者有可能觸摸到增厚而受壓的腱鞘時,會感到痛楚。當拇指伸展、向下屈曲及反手用力時,痛楚會相對增加,嚴重者則有持續疼痛,提取物件時感到乏力。患者多因在不正確姿勢下處理大量家務、使用智能電話或緊抱嬰兒等。一般治療方法包括休息、適量伸展運動、藥物、手術和佩戴手托等。

  職業治療會教導患者相關的伸展訓練、強化肌肉及正確的活動姿勢,並在日常活動上運動調息,以減緩及預防症狀惡化。除此之外,在治療初期,就以上兩項的手部勞損,職業治療師會根據個人手形及需要,製作固定型手托,讓患處避免保持於不良姿勢。為了配合患者生活活動或工作需要,職業治療師亦可建議患者活動時佩戴工作型手部護托,達到減輕手部勞損及疼痛效果、改善手部功能。

關心健康:白髮

從中醫角度理解頭髮早衰

  健康美麗的頭髮,是指頭髮烏黑(或根據其天然髮色)、光澤、柔靭、飄逸、蓬鬆、稠密。

  《内經》認爲「腎其華在髮,髮為血之餘」,所以腎精充足,肝之氣血旺盛,頭髮才會生長出來,烏黑光亮。反之,身體營養不足,髮色則會由深變淺,失去光澤,變得稀疏乾燥,容易折斷。

  現代人學習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注意均衡飲食或三餐不定時,容易損傷臟腑而出現頭髮早白、脫髮,甚至斑禿等早衰的情況。由於臟腑虛損,新陳代謝失常,血液循環受阻,均會影響毛髮的正常生長,因此頭髮容易變細變軟,頭皮脫屑增多,甚至出現掉髮、脫髮等現象。當脾、腎衰弱,身體營養不足,或是肝失疏泄導致氣滯血瘀,或氣血不足,均可導致頭髮失去滋養而出現枯黃,失去光澤。

  頭髮變白常常先從顳部開始,逐漸擴展到其他部位的毛髮。老年人的頭髮不僅變白,而且變細變脆,毛囊萎縮,容易脫落,這些現象都與中醫所説的「腎虛」有關。

白髮調治與預防

  中醫根據不同原因,分別採用補腎益精、調補氣血、疏肝健脾等方法調護身體。日常注意飲食均衡,避免節食;減少攝入煙、酒、咖啡,限制高脂飲食或少吃辛辣煎炸之物,亦有助預防頭髮早白、脫髮等情況。

  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中的角蛋白、維生素D、生物素、礦物質中的鐵、鋅、碘等,就能讓毛髮健康生長。例如,可適當攝取肉類、豆製品、乳製品、鷄蛋、全穀類、海藻類、堅果類、海鮮類、深色蔬果等食品。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以下是一些美髮烏髮的參考食療:

  1. 黑芝麻糊
  • 成分:黑芝麻一湯匙,黑米一湯匙。
  • 做法:黑芝麻、黑米洗淨,加適量清水煮成粥狀。亦可將粥放入攪拌機内磨成糊狀。若做成糖水,可加適量冰糖。
  • 功效:滋養肝腎,潤腸通便
  • 性質:平
  • 適應症:腰酸乏力,大便乾結,脫髮白髮。
  • 按語:黑芝麻含有多達60%脂肪油,能夠潤腸,幫助排便。另外,黑芝麻含有煙酸、維生素E、蛋白質、卵磷脂等營養物,有利防治冠心病,有抗衰老、滋潤皮膚等作用。
  1. 桑椹茶
  • 成分:新鮮桑椹8~10粒,或用乾黑桑椹。
  • 做法:桑椹洗淨,用攝氏50~75度溫水沖泡,焗10分鐘。每周1~2次。
  • 功效:滋腎補血,養肝明目
  • 性質:涼
  • 適應症:口乾目眩,腰酸便秘,失眠多夢,脫髮白髮。
  • 按語:桑椹含有豐富花青素,但其不耐熱,避免高溫煮泡。

中醫護髮保健按摩手法 – 梳頭

  「髮為血之餘」,常梳頭能使氣血流通,有利於頭髮返黑,推遲衰老。同時,梳頭可以疏通糾纏粘結的頭髮,能去除髮間的污物,以及輸送養分至每根髮梢,從而維持頭髮的秀美和光澤。

 《急救廣生集》提到:「順手摩髮,如理櫛之狀,髮可不白。」。具體操作是以手指代梳的一種按摩手法,可以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先將頭髮梳理齊順,然後雙手插入頭髮之間從前方梳到後方,再由後到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循環往復,梳頭若10次,動作宜輕柔。雙手在梳頭同時可以輕輕按揉頭皮。

  除了指梳,也可以用梳子代之,但梳齒要光滑,疏密適中,齒尖不能太銳利,以免損傷頭皮和髮質。

關心健康:拗柴你真蠱惑

  相信不少人在運動時都曾經歷過足踝扭傷,俗稱拗柴。有些人會認為小小扭傷只需休息數天便可完全恢復,但如果處理不當,便會降低足踝活動能力,更有可能演變成慣性拗柴(即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表現!

  拗柴可分成輕微、中度和嚴重程度。輕微拗柴代表踝關節韌帶被輕微拉伸,通常經過簡單復康後可以完全復原。中度或嚴重拗柴則是一至兩條踝關節韌帶被拉伸至中度至嚴重的撕裂,足踝會疼痛且腫脹,甚至暫時無法活動。足踝的穩定性主要由踝關節韌帶的張力和足踝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決定。如果韌帶無法充分復原,踝關節韌帶會變得鬆弛,使它的張力和足踝的本體感覺減弱(本體感覺是大腦對自身姿勢和個別身體部位的感知能力)。另外,患肢若欠缺適合的復康運動,肌肉力量便會慢慢衰退,減弱足踝的控制能力。活動足踝時更有可能因錯誤使用代償動作而容易出現反覆拗柴的情況,長遠有機會演變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在曾經歷過足踝扭傷的患者中,約有46%人士表示有反覆扭傷和踝關節不穩定的問題1。

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症狀:

  • 曾經有中度到嚴重的足踝扭傷
  • 經常扭傷足踝
  • 足踝慢性疼痛或是腫脹,特別是經過一天的工作後
  • 上落斜路感到足踝不穩
  • 患肢肌肉乏力或小腿肌肉萎縮
  • 患肢平衡能力差(如:單腳站立、弓箭步)

復康運動:

  我們可嘗試透過運動來提升足踝的肌力、控制能力、本體感覺和平衡力,減少出現拗柴和踝關節不穩定的情況。

  • 使用彈力帶進行多方向的足踝肌肉訓練,從而增加肌力
  • 可做雙腳踮腳尖或用腳尖走路,需留意並控制自己的足踝位置,避免出現外翻或內翻的情況
  • 嘗試單腳站在不同材質的地面(由硬至軟),如室內地面、草地或軟墊上,訓練足底小肌肉及小腿兩側肌肉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 更進階的可以嘗試透過原地跳躍、單腳跳躍,增強下肢協調能力

  預防勝於治療。身體受傷後,我們除了要處理痛楚,還要進行適當的復康運動,避免肌肉骨骼出現慢性問題!

參考資料:

1. Lin CI, Houtenbos S, Lu YH, Mayer F, Wippert PM. 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with perceived ankle instability-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2021 Dec;14(1):1-1.

關心健康:花茶功效與宜忌

  花茶可以分為以茶葉做基底的花茶,以及直接用花朵入茶的花草茶。早在中國明朝茶典中便記載了以梅、桂、茉莉三花易茶。坊間亦有運用茶葉吸收氣味的特點,加上氣味芬芳的花朵,熏製而成的花茶。國外更有以茶葉與不同花種和乾果做結合而成的復方花茶。本文主要圍繞以乾燥花朵浸泡而成的花茶。

  以下介紹一些坊間常見的花茶種類及其功效:

玫瑰花

  玫瑰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香葉醇,以及維生素A、B、E、K、十多種氨基酸、可溶性糖、生物鹼、單寧酸。

  • 功效:疏肝止痛、活血養顏。
  • 性味:溫、甘
  • 適應症:月經失調、脅痛乳脹、抑鬱不歡。
  • 沖泡用量:玫瑰花4~5朵
  • 宜忌:玫瑰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生理期期間的女人慎用。
  • 註:
    • 市面上常見的玫瑰花分為小玫瑰與法蘭西玫瑰兩種。
    • 小玫瑰花蕾較小,呈深紫色,富含微量元素硒。
    • 法蘭西玫瑰呈粉紅色,天然烘乾後保留的營養物質更完整。

菊花

  菊花裡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緩解視力疲勞。

  • 功效:清肝明目、潤喉生津、解毒消腫、寧心安神、消脂降壓。
  • 性味:涼、甘
  • 適應症:頭眩腫痛、惡風濕痹、雙目疲勞、咽乾唇燥。
  • 沖泡用量:菊花5~6朵
  • 宜忌:菊花性質較涼,身體虛弱和血壓偏低的人士應慎用。
  • 註:
    • 常見的菊花品種可分為杭白菊、胎菊、野菊花、滁菊、昆侖雪菊。
    • 杭白菊疏風清熱力較佳。
    • 胎菊是杭白菊中的上品,是杭白菊的花蕾,其花瓣保留完整,含有較多具抗氧化作用的菊甙物質。
    • 野菊花清熱解毒消腫力較強,對痤瘡和牙痛效果較佳。
    • 滁菊(甘菊)養肝明目效果較好,具有鎮痛鎮靜等功效。
    • 昆侖雪菊是長在雪山上的耐寒菊花,其產量少,營養成分豐富,具有調節膽固醇、血糖和降血壓等功效。建議每次泡4~5朵,茶色呈酒紅色。

洛神花

  洛神花含豐富維生素A、B、C、類黃酮素、花青素、有機酸、多酚、鈣、鎂、鐵等營養物質。

  • 功效:促進消化、活血養顏、利尿消腫。
  • 性味:涼、甘酸
  • 適應症:疲勞目倦、食滯便秘、浮腫面黃。
  • 沖泡用量:洛神花2~3朵
  • 宜忌:洛神花性質較寒,身體虛弱、手足冰冷、容易泄瀉者、孕婦及生理期期間的女人應慎用。因其有機酸含量較多,胃酸過多人士不宜飲用洛神花茶。
  • 註:
    •  洛神花的花期短,市面上常見的紅色果肉是其花萼。

花茶沖泡方法和注意事項

  用熱水400ml(攝氏85度左右)沖泡3至5分鐘,可以反覆沖泡。注意過度高溫的熱水會使花茶變苦,破壞花中的多酚或類黃酮成分等。

關心健康:乳房重建手術

  乳癌,對女性來說是一個熟悉又可怕的名字。近年來患乳癌人數越來越多,乳癌已經成為香港女性十大癌症榜首。

  治療乳癌的方法有手術、化療、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手術方面,視乎腫瘤期數種類、乳房的大小等,可以進行局部切除或全乳房切除。如果病情適合,經評估及全乳房切除後,整形外科醫生負責幫助病人重建乳房。乳房是女性的表徵,很多人覺得女性要有一對完整的乳房,重建乳房是希望病人日後看到自己身體的時候,不會勾起自己曾經患癌的回憶,所以重建除了美觀之外,還對病人心理上的療愈有幫助。

  乳腺切除的技術非常之成熟,乳腺科醫生可以在切除乳腺的時候保留乳房原本的皮膚。如果乳房比喻為小籠包,醫生可以在切除小籠包餡的同時保留小籠包的薄皮,整形科醫生再用方法填充中空的位置,從而回復乳房的形狀。乳房重建可以分為一期重建和二期重建,一期重建是在切割癌症的同一時間整形外科醫生做乳房重建;二期重建則分開兩次手術,通常在癌症切除之後,和病人完成術後治療,再做二期的重建手術。

  乳房重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置入外物,另一種是自體組織的重建手術。

  置入外物重建,最常用的東西是矽膠。矽膠常用於隆胸手術,好處是不需要在身體其他地方有傷口,壞處是矽膠都有併發症。現今的矽袋是非常安全耐用,主要的風險包括感染風險,感染輕微的話,可以用抗生素處理,但如果嚴重感染,有機會要再做手術去做清創或者移除矽袋。由於身體會對外置物產生反應,造成一層硬膜,隨着時間有機會慢慢硬化,引致變形甚至疼痛。根據統計,大概一成放置矽袋的病人在十年內有機會需要重做手術。

  自身組織的乳房重建方面,主要是用下腹或背部的脂肪去做重建乳房。下腹脂肪(肚腩)的供血來自腹直肌(即我們俗稱「朱古力」的腹肌),腹直肌和其供應的下腹脂肪和血管留低,然後肚皮下做一個隧道將下腹脂肪轉移到去乳房。背闊肌是背脊的一塊肌肉(爬梯向上拉使用的肌肉),背脊的脂肪連肌肉經過腋下轉移到乳房。這種移植方法叫有蒂式移植方法,意思是供血的血管不需切斷,所以手術相對地安全。但視乎需要,我們亦可透過血管接駁手術去獲得更多的脂肪,從而可以重建一個比較大容量的乳房。選擇哪一種方式去做乳房重建很視乎病人的體型、乳房的大小、下腹脂肪的多寡、病歷例如吸煙史、平時的生活習慣和運動量去作出適當評估,從而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方案。

  當病人做完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之後,如有需要,我們可以透過抽脂和自體脂肪移植去改善左右乳房大小的相差。最後做乳頭的重建和紋上顏色,這樣乳房重建手術便完成。

  乳房重建已經成為乳癌治療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乳房重建雖然並非直接影響癌症的治療,但在病人身體和心靈上康復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關心健康:耳穴

  耳穴療法是中醫療法的其中一種。自古便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之說。外耳的輪廓像是一個倒置的胎兒,為全身的縮影,佈滿各臟腑經絡對應的反應區。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耳廓上的相應區域更有機會出現壓痛、變色等反應。因此,按摩耳廓上相對應的區域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達到輔助治療,改善身體不適症狀的效果。

耳穴療法的普及

  耳穴因其使用便利而在近代逐漸開始普及。一般耳穴刺激手法為非入侵性手法,操作上相對安全。由於刺激時痛感輕微,大衆比較容易接受。加上耳穴治療的適應症廣泛,又可進行持續刺激,因此近代多用作保健。

常用耳穴刺激法

1. 耳穴揉按法
  • 方法:運用指尖按摩手法刺激對應耳穴,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 操作:一般採用坐位,體弱患者可以仰臥。以食指對準耳前穴位,拇指放在耳背相對應部位進行揉按,可同時按摩雙側耳朵。每穴可持續按摩1-2 分鐘。
  • 注意:力量應由輕到重,以局部輕微發熱為宜。
2. 耳穴壓豆法
  • 方法:中醫師會運用附著於膠布上的王不留行籽貼在對應耳穴上,以單側耳爲主,囑患者回家自行按壓穴位,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 操作:一般採用坐位,體弱患者可以仰臥。先在選穴的皮膚上用 75%乙醇棉球消毒,然後貼上王不留行籽膠布。患者回家後以食指拇指按壓膠布,刺激穴位。每穴可持續按壓1-2 分鐘,一天按壓3-5次。
  • 注意:力量應不宜過重,以沒有不適感為宜,局部可略感痠、麻、脹。若對膠布過敏者,提前告知中醫師;若感覺皮膚瘙癢應取去膠布。每貼一般可留置3日。
耳穴應用 – 失眠

  中醫根據不同原因,選用適當的耳穴進行治療。以下是一些常用於失眠的耳穴。

  • 治療原則:鎮靜安神
  • 選穴:神門、皮質下、心、肝、胃。
  • 功效:安定心神,調節神經,抑制焦慮,疏肝和胃
  • 適應症:無法入睡,容易驚醒,疲乏心慌
  • 操作:清潔雙手,用指尖輕輕揉按選穴1-2 分鐘,以微微發熱為度。

注意事項

  按摩耳朵前先清洗乾淨雙手。穴道按摩的力道因人而異,以沒有不適感為前提,避免使用強手法刺激,切忌讓皮膚破損引致感染。

  如有外耳濕疹、潰瘍;心臟病、嚴重貧血;或是婦女懷孕期間,均不宜選用耳穴療法作治療。

  温馨提示:如使用耳穴配合治療,宜諮詢中醫師意見。

關心健康:軟組織受傷的處理手法:以前V.S.現在

  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不少人會根據1978年提出的「RICE」指引來處理急性軟組織受傷1(例如:韌帶、肌腱、肌肉拉傷和挫傷),即是休息(Rest)、冰敷(Ice)、壓力包紮(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2020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更新了軟組織受傷急救處理指引2:「PEACE LOVE」。 當中最大的不同是「PEACE」建議在急性期避免使用冰敷。另外,「LOVE」提供了急性期過後的處理手法。

  「PEACE」適用於受傷後72小時內的急性期,應對患處的紅、腫、溫熱和疼痛。首先,保護患處(Protection),急性期內應限制活動及負重,避免增加受傷的嚴重程度。其次,盡量將患肢抬高於心臟水平(Elevation),防止患肢組織液的堆積,控制腫脹。另外,避免冰敷和抗發炎藥物(Avoid anti-inflammatories)。雖然冰敷和抗發炎藥物可將患處的炎性反應降低、減少痛楚,但是炎性反應能促進生長因子的產生和受損組織的修補,過多地抑制炎性反應可能會延長身體清除代謝廢物和壞死細胞的時間,減慢身體復原。再者,使用彈性繃帶包紮受傷部位可控制腫脹(Compression)。最後,我們需認識軟組織復康的正確知識(Education),避免產生過度期待或壓力。

  在急性期過後,就可參考「LOVE」。這強調我們需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Optimism),以防受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影響,例如憂慮、沮喪或恐懼,減慢復原3。另外,在可行的情況下儘早給予受傷部位適當負重(Load),在輕微痛楚的程度內活動可促進受傷軟組織的修補和生長。適度的帶氧運動(如行路或踩單車機)可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Vascularisation),讓患處有足夠養份進行新陳代謝,加快復原。有計劃和有系統的訓練(Exercise)可增加受傷部位的肌肉關節活動穩定度及本體感覺,避免肌肉因長時間缺乏運動而萎縮,身體便可更快回到受傷前的水平。完善的復康訓練更可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當然,軟組織受傷的嚴重程度有所不同,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處理手法也會因個人情況而略有不同,例如年齡、健康狀況、受傷位置和面積等。一般市民可能難以判斷自己的情況。因此,如果不幸受傷,建議諮詢對運動醫學有認識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由他們提供針對性及合適的建議,從而加快復原和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Mirkin G, Hoffman M. The Sports Medicine Book.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2. Dubois B, Esculier JF. Soft-tissue injuries simply need PEACE and LOV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0 Jan 1;54(2):72-3.
  3. Briet JP, Houwert RM, Hageman MG, Hietbrink F, Ring DC, Verleisdonk EJ.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in intensity and physical limitations after lateral ankle sprains injury. 2016 Nov 1;47(1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