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我真的患上了抑鬱症嗎?

很多醫生在診症時會諮詢及紀錄病人的吸煙習慣,並嘗試引導和協助吸煙人士戒煙。自2007年禁煙條例實行以來,筆者發現願意戒煙的人多了,實在令人鼓舞。

其中,能戒煙成功的人為數不少,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以下的四個故事,希望能給予大家一些啟發,及早開始戒煙。

一切事在人為

陳先生是一名退休倉務員,抽煙已有五十年,共有三次戒煙失敗的紀錄。這次他因心臟病進醫院,自言當天已踏入鬼門關,幸得醫生們將他搶救回來,當真命大。他在醫院住的十多天,被他形容為人生的轉捩點;期間認識了很多敬業樂業的醫療人員及一些同病相憐的病友,彼此互相扶持;他承諾今後要珍惜這原已終結的生命,多作善事及幫助有需要的人。

戒煙自然是他的其中一項改變。從住院至今,已有半年,他一口煙也沒有抽,還經常勸人及早戒煙,並分享自己戒煙成功的反思──要放棄,總有藉口;要成功,總有辦法,一切事在人為, to be or not to be......

家人支持,事半功倍

三十歲的李先生任職保險,自從去年結婚,便開始戒煙。太太不喜歡他吸煙,但沒有迫他戒;他自發地戒煙,是為了讓太太不用再擔心自己的健康。他嘗試將每天抽煙量逐漸遞減,數星期便減至每天五支。然而,計劃進行下去卻不太順利,有時還會反彈。有見及此,不想半途而廢,他便去請教醫生。

醫生認為他與吸煙的朋友相處時自制能力會較差,建議他將戒煙的決定公告天下,並邀請太太作他的戒煙教練。在身邊人的協調與幫助下,不出一個月便完全戒掉。

重拾精神與健康

張小姐是一位大忙人,兼任記者、專欄作家及補習老師。這幾年來,工作有增無減,睡眠時間愈來愈少,健康亦每況愈下。她喜歡在趕稿時抽煙,平均每天十支。她當然知道吸煙危害健康,卻不能自拔,且相信吸煙能幫助思考,甚至舒緩壓力。

她的家庭醫生留意到她健康的改變,探問下發現她不單是承受不了工作壓力,思想與情緒皆過份負面,應接受專業治療。經過數月的輔導及藥物治療,她的情況漸漸好轉,更抽少了煙;她後來還接受了衞生署的戒煙服務,成功戒掉。現在,她應付交稿死線從容了,寫作亦更上一層樓。

方法眾多,各適其適

黃先生在醫院當男護士已十多年,一向都有抽煙,經常不忌諱地把煙盒放在衣袋中。他承認自己做壞了榜樣;同事和家人皆未能改變他,每次聽到戒煙的忠告他都會顯得很不耐煩。

最近,醫生朋友向他介紹最新的戒煙藥如何有效控制戒煙途中的脫癮徵狀,並告訴他藥物的戒煙成功率可達六成。一向以來,他認為吸煙是個人自由,但卻認同尼古丁會作怪,令人上癮依賴;這次他姑且以玩票性質試服藥戒煙,怎知,未完成三個月的療程已成功了。自此,他經常找醫院裏吸煙的病人勸勉一番──只要找著合適的戒煙方法,一定可以成功的!我得,你都得!

吸煙人士中,大部份都試過戒煙,而且失敗過。希望你不要放棄,失敗確實是成功之母。只要檢討過往失敗的原因,找對方法,你的家人、朋友、醫生及戒煙團隊皆可助你一臂之力。

按年齡及性別劃分的習慣每日吸食香煙的人士數目

合計
年齡組別 人數 (’000) 佔所有男士 比率 人數 (’000) 佔所有女士 比率 人數 (’000) 佔所有人士 比率
15-19 11.3 4.9% 4.4 2% 15.7 3.5%
20-29 93.5 20.9% 28.8 7% 122.3 14.3%
30-39 149.1 29.4% 34.6 5.8% 183.7 16.6%
40-49 176.2 27.4% 20.7 3.0% 196.9 14.9%
50-59 126.9 28.6% 9.7 2.2% 136.6 15.4%
³ 60 122.0 24.2% 16.1 3.0% 138.1 13.2%
合計 678.9 24.5% 114.3 4% 793.2 14%

解開心結:培養病人的正面情緒

  住院的病人呆在醫院病房,受著院規的活動制限,陣陣消毒藥水氣味撲鼻而來,醫護人員在身旁來來往往,鄰近病人的咳嗽或呻吟聲聲聲入耳……。

  病房與家中的環境顯然天壤有別,而傷病引致的不適或疼痛、健康狀況和治療過程的種種不確知因素、往往構成很大的壓力、使病人未能適應、心情焦慮不已,不少病人因此愁眉苦臉、默不作聲。有些更表現煩躁、埋怨吵鬧。怎樣才可以減少上述情况對病人身心的負面影響,從而增進醫療護理的果效,對醫護人員、甚或病人及其他持份者都有需要知道。

從負面到到正面

  心病固然可以心藥醫,接受臨牀心理輔導是個辦法。 A君首次和我見面時,剛剛接受腦科手術,身體看來相當虛弱,面容和言詞都表現出他內心十分焦躁。當他知道自己需要接受手術保命時,感覺仿如晴天霹靂,過往的他一直無病無痛,因此一時之間實在難以接受。他埋怨上天為何這樣對待他,因病而令他失去了許多許多,還有他將不能回復病前的工作能力及體力,以及要支付醫療費用等都困擾他。他的家人也表示他們看著病人在患病中受苦,不知該怎樣幫助他,感到很無奈及無助。接受輔導後,他們明白到病人身體上的問題只能交給醫護人員處理,他們可做的是在病人住院期間探望及陪伴病人,多安慰鼓勵,聆聽及了解他的需要,使他在情緒上得以紓緩及漸趨正面,幫助他住院及日後的適應,對病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支持。

  A君接受輔導後,嘗試把思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積極面對及正面思想,學習如何放鬆自己。他亦逐漸能接受自己的病情及處理自己的情緒,並能以較平靜的心去面對手術後的生活。 A君經過提醒,遵從醫護指示,也用功改善自己情緒,康復進度令人滿意,月內將可出院。他笑容可掬地對我說,他從前只是著眼自己已失的種種,埋怨自己的倒運,卻忽視了人生許多正面的東西。現在的他,會時常提醒自己仍然「擁有」的和值得感恩的事情,覺察到很多東西不是必然的,而自己其實還擁有很多,有他的信仰,有家人和朋友。他說在輔導過程中,已學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情、更深刻地去感受世界,更積極地生活,盡量體驗當下(here and now),珍惜每一天。我留意到他不自覺中娓娓道出了他已「內在化」了(internalised)若干正面情緒的點子,真為他的努力和康復感到高興。

儲備正面能量

  許多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正面情緒,諸如平靜、滿足、感恩、希望等,都是可以累積存儲,不時提取,以優化自己的心境。也就是說,時常經驗到正面情緒,可作為面對逆境時的一些「正面能量」儲備,減低事件對身心的負面衝擊,擴闊注意能力、增加個人面對逆境的適應能力,啟動有建設性的思想及行為的良性循環。病人學習培養及維持正面情緒,有助康復。

  要注意的是,要承認並接納自己在面對壓力時會有情緒反應,如感到焦慮、悲傷或憤怒,有負面鑽牛角尖的想法。要容許和給予自己時間及平靜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培養正面的行為習慣,實際地放眼於自己日常可以控制的範疇上,自我掌握一些心理技巧去調節情緒。學習如何放鬆自己,能夠紓緩負面情緒,增加正面感覺,並讓自己有一個緩衝期,定一定下來,然後才繼續去處理壓力問題。

  一個人在平靜、放鬆的狀態時,思想往往會較積極、有彈性和創造力。放鬆的方法有很多種,可隨著個人喜好和習慣而定。深呼吸、聽音樂、洗澡、按摩是一些最簡易的方法。聖經記載:「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羅馬書五章三至四節)。傷病是一種患難,成就忍耐、老練和盼望,有需要提升正面思維,增強正面情緒,身體力行正面的行動。放眼立身處事的層面上,也正是這樣。

解開心結:乘風破浪

  上星期,我有機會為前線的醫護人員舉辦一個有關開心工作的講座。在講座中,許多同事都訴說了他們工作的壓力,同時也摯誠地分享他們在醫院工作很多開心的片段和經驗。

  前線的醫護工作,讓我們有機會對病人和家屬提供直接的支援和幫助,給予我們個人、工作上的意義和價值。亦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醫護人員很多時候要面對病人和家屬的痛苦,生、老、病、死等人生悲痛的情景,這些都會帶給我們複雜的感受,個人的情緒也容易受到掀動。此外,醫院的工作節奏急促,同事要面對繁重的工作以及突如其來的個案和緊急事故,壓力實在不少。就如近日流感肆虐,多間醫院收症率加增,工作量不斷。就像一般巿民,同事會擔心流感對自己和家人的影響。作為父母的同事,會擔心孩子會否受感染,怕自己受感染而影響家人等,心理壓力再加上繁重的工作,令同事更感百上加斤。

嘗試放下「照顧者」的角色

  我在醫護界工作後,最深刻記得一位前輩的分享「要照顧別人,先要懂得照顧自己。 」作為醫護人員,我們很懂得和習慣照顧別人,別人也對我們有著同樣的要求和期望。平時工作上「照顧者」的角色,容易令我們不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忙和支援或照顧自己的需要,這或許也算是「職業病」的一種吧!

  工作壓力大的日子,照顧好身心更為重要。如外在環境能配合,適宜的工作量和足夠的休息時間,確是重要。但外在環境因素很多時未能在我們的控制和掌握之中,所以增加個人平衡心靈的方法,是照顧身心重要的一環。

  身心的健康是互為影響的。面對壓力和危機時,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及懂得處理內心的感受,有助減低壓力對我們的影響,穩定情緒,提升抗逆能力。在工作以外,可以的話,嘗試放下「照顧者」的角色,接受別人的關懷和幫助。面對困難時,別人的體諒、支持和鼓勵可舒減我們內心孤立不安的感覺。多與親友保持聯絡,建立良好的支援網絡,主動告訴家人、朋友和同事您的需要。

  當然,您也可主動關心身邊人,利用不同的方法與他們保持聯繫,例如:致電問候、電郵、送上或轉寄一些有用的資訊和鼓勵性的說話和文章等。有研究指出,擁有良好的支援網絡,有助醫護人員提升抗逆能力。研究亦發現,一些能夠明白他人處境,並主動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援和關顧的同事,不但能對他人帶來正面的幫助,對個人亦有所裨益。對個人的正面影響包括:較佳的身心健康,美滿的人際關係,比較注意健康和安全,以及能有效地實行保障個人健康的措施。

增加正面情緒的經驗

  要照顧身心,可嘗試安排一些個人的時間,除了多做運動外,亦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或練習身心鬆弛技巧,以助減壓。特意為自己安排一些消閒和令情緒歡愉的活動,例如:看令人開心的電影,聽柔和的音樂、烹調美食等,通過一些活動讓自己放鬆和增加正面情緒的經驗。

  近年美國心理學界提出「正向心理學」,研究人類正向心理發展和心理素質,包括正面情緒的好處。研究發現,正面情緒能中和壓力和減低負面情緒對身心的影響。愉快的情緒不單使人感覺美好,更能增強個人的抗逆能力,使人能有效地處理壓力和困難。學習感恩是另外一個提升正面情緒的好方法。要培養感恩的心,您可以在每晚睡前,寫下二至三件當天您覺得美好的事情。記緊,並不一定要大事,一些生活瑣事和小事都可以是美事(如:與好朋友共餐、早上遇到一個友善的巴士司機、吃了一件美味的蛋糕)。每晚記下美事,並感謝這美事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有效提升正面情緒,增強抗逆能力。若您對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心理測驗、練習和課程有興趣,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
http://www.ha.org.hk/oasis

“我們雖然不能靜止波濤,卻可以學習滑浪的技巧。”
約翰、卡伯爾辛

參考文獻:

  1. Seligman, Martin E.P.(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Free Press.
  2. Fredickson, B.L.(2002). Positive Emotions. In C.R.Synder S.J.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120-13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羅苑華、潘惠玲、蕭碧銀著《活得好 –– 活用正向心理學》。
    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

解開心結:照顧病患家人 更要照顧自己

我的太太患了癌症

  「如果可以,我寧願病的是我。 」一個患末期癌症病人的丈夫哭着說。自從太太入院後他都寢食難安,最怕是夜半的電話聲響,生怕又接到甚麼壞消息。工作有時可助他分散注意力,卻有時因惦念著在病床上的太太,工作也不能集中精神。平時工作至晚上八九時的他,這段時間也準時下班趕往醫院,為的是爭取在那每天只有三個小時的探病時間內陪伴太太。本來帶著愁容的他,對著太太時便會裝著若無其事,細緻的詢問太太一天裏所發生的大小事情。他一邊緊張地問問太太的胃口如何,一邊又為太太四出張羅洗澡的用具,怱怱的三小時過去,他要離開病房了。今天,他太太的精神和心情也不錯,極倦的他終可帶著絲絲微笑地走了。這個多星期以來日日如是,他還說一點也不疲倦,或許,這只是他不容許自己疲倦的反話罷了。

我的爸爸是中風病人

  「小時候爸爸好錫我,他會教我一步一步的學走路,教我計數,又會餵我吃飯……」一個中風病人的女兒一邊扶著他爸爸練習行路,一邊帶著無奈的語氣說。陳伯伯今年六十八歲,跟太太和女兒同住,一個週末早上陳伯暈倒在家,之後被診斷為中度中風。這突如其來的病患,令陳伯失去了語言能力,右邊身體不能移動,日常起居飲食都需要別人照顧。陳伯的女兒也是為口奔馳的上班一族,但每晚也會來醫院探爸爸,為的是鼓勵爸爸積極參與復康練習。望著平日健步如飛、跟她談笑風生的爸爸,今天躺在病床上眼淚、唾液滿面的他,除了感到傷感之外,她也為爸爸日後的照顧而苦惱;幾經深思熟慮和考察後,入住護老院可能是她和陳伯最無可奈何的選擇。

這「工作」絕不簡單

  患病的雖然只是一人,但病人整個家庭,無論是在家中的角色和關係、生活細節,甚至是經濟方面,也會受到衝擊。病人家屬更會承受著不同程度、來自照顧和情緒上的壓力,而病者的病情是其中最重要的壓力來源。如上述的例子,大部份癌症病人的家屬均承受著非一般的身心壓力,除了照顧問題外,他們看著家人受著病痛煎熬,於他們來說實是切膚之痛,就算想盡辦法為病人尋求醫治或補身的方法,但是病情往往不能在掌握之中。在死亡之威脅下,反覆不定的病情和對治療患得患失的感覺,都令人感到沮喪、徬徨、恐懼及焦慮,這些都是說不出的無形壓力。另外,老人痴呆症、嚴重中風等病患者的家屬要面對的,是病患者離院後的長期照顧和經濟壓力。此類病患者大多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從起居飲食、個人衛生、覆診吃藥等各方面都需要別人照顧,這「工作」絕不簡單。有些家屬會感到身心俱疲,而在長期受壓及缺乏支援下更會導致身心出現毛病。

保重自己的身心靈健康

  研究顯示,家屬會因照顧和情緒帶來的壓力導致高血壓、免疫系統減弱等生理毛病。另外,有研究指出,女性照顧者患上抑鬱症或出現焦慮徵狀的機會比非照顧者的女性高出六倍。因此,要照顧患病的家人前請先好好保重自己的身心靈健康。以下是一些處理壓力和情緒的建議:

  1. 向醫護人員正確了解病情,與病人坦誠溝通,一同定立治療方向。
  2. 要對有關疾病和照顧方法有正確認識,不可盲從沒有根據的資訊。
  3. 理解及接受自己和客觀環境的限制,嘗試欣賞自己所付出的。
  4. 接納自己的情緒,容許有悲傷、憤怒、無能為力等負面情緒。與家人或朋友傾訴心事,有助紓緩
    壓力。
  5. 切勿忽視身體的小毛病,也要留意自己的壓力和情緒反應,有需要請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6. 與家人保持溝通,一同面對問題,一起分擔責任。
  7. 尋求別人幫助,減輕生活上其他方面的壓力,如找鄰居暫時照顧小朋友,騰出時間探望病人。
  8. 保持均衡生活,給自己空間休息。

解開心結:當穿上了病人服

  下午四時左右踏入病房,一股混雜了消毒藥水和其他味道的空氣撲鼻而來。

  在白色光管下,醫生、護士和其他同事正忙於照料病人、討論個案、填寫記錄 ……
已是探病時間,看到幾位家屬也在爭分奪秒的四處張羅,為在病床上的家人抹臉、預備晚餐 ……

  在這放置了八張病床的大房內,是幾個驟眼看來很相似的病人,他們都穿上了由深綠和白色組合成格子圖案的病人服。此時,他們的身份、地位、是貧是富,彷彿已不再重要,這套一式一樣的衣服,直截了當地向每一個人(包括病人自己)說:「我是病人。」

  在一眾病人當中,我徐徐走向一位準備探望的病人床邊,她半坐半臥在床上,愁眉不展的凝視著在她視線範圍內的東西。她今年七十歲,一頭半黑半銀的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床邊小櫃上的東西也是十分整潔,因此我推斷她是個愛清潔的人。醫院的環境對她來說會難以適應嗎?

  這幾十年來,除了高血壓和糖尿病,她的健康尚可,從未進過醫院,今天是她暈倒在街後,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第六天。夜半時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加上鄰床病人的叫喊聲,使她難以入睡。為著裹腹,就算是不合口味的醫院飯菜,也得通通的倒進肚子裡去。過往十年,她每天會到公園做早操、逛逛街、午睡、到街市買菜,為家人預備晚飯。

  留院這幾天,她要將十年來的習慣一下子改變過來:定時定候的早、午、晚餐和睡眠時間,一日數次的基本檢查,偶爾又要被推往照X光等等。一切接觸的人和事對她來說都是非常陌生,她心裡時常想著:「點解要做咁多檢查?檢查的結果係點?我幾時可以出院?之後又會點樣?」環顧周遭的病人,她心想:「我會唔會有一日差到好似嗰個病人咁?」

  每天大部份時間她都躺在床上,有時納悶得倒頭再睡。等待兒女下班後來探望是她的動力來源,可是,她對兒女的愛護卻又顯得有點矛盾。「佢哋要搵食,又有個家,嚟探我會好辛苦,我都叫佢哋唔好嚟。 」說罷又是一個無奈的表情。由一個向來照顧家人的角色,反過來要其他人照顧和擔心,這個轉變,相對要適應醫院的環境和節奏,才是最大的挑戰。

轉變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留院雖然以治療疾病為主,但千萬不要忽略病人的心理反應和需要,而第一次的住院反應更為強烈。這些適應期的反應(adjustment reactions),包括日常生活的調節。由一個自由自主的世界,轉到一個規律有限制的環境,加上身體出現的毛病和一切未知之數,當中那種頓時失去控制能力的感覺,會令病人感到焦慮、無助和失落,這轉變是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在臨床經驗中,不少疾病很容易使人產生災難性的思想模式(catastrophic thinking),即是對某件事/某種狀態的發展或結果,看得極其負面和嚴重,例如:「我咁耐都未出得院,係咪我嘅情況好差呀?」「今日醫生話要照X光,係咪我有好大問題?」冷靜地想想,這些想法通常都是缺乏客觀的證據,可能是道聽途說,可能是病人將自己直接代入其他病人的情況當中。遇到這類病人,可以讓他們想想那些想法是否有證據支持,探討他們真正的憂慮,發掘可行的解決方法,如果是因為缺乏資料或是誤解情況,不妨建議他們直接跟主診醫生和家人溝通。

  每個病人都附帶著一個受助者的角色,有些病人會不習慣被照顧,覺得自己是負累,有時更選擇隱藏自己的需要。倘若你是病人,請謹記,家人對你所付出的,都是關心和愛護的表現。接納自己是受助者,欣然接受別人的關懷,正確地了解問題所在和採取適當的解決方法,才是最有效減輕家人負擔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