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蔡少芬

在現實生活中,可幸我沒有經歷過大病,只在《妙手仁心》的劇集裡,飾演過患有腦畸型的醫生——唐姿禮(Jackie)。Jackie這女子好倔強,愛將感情收藏,就算病情愈來愈嚴重,也不告訴任何人。其實當時的她,很是孤單。

心靈深處的幸福

  有些人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會堅持自己單獨去面對,不要別人可憐自己,也不想人家因自己而傷心,但身邊的人豈可真的撇下你不管嗎?《妙手仁心》的結局裡, Jackie最終願意敞開自己,接受程至美(劇中男主角)的愛,手牽手的共同面對前路。縱使她仍然要經歷疾病的煎熬,但她的心靈深處所感到的卻是幸福。

讓他感到有人關心

  九年前,我最疼愛的公公躺在病床上,當時我和公公一同接受教會弟兄姊妹的關懷和幫助,這成為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片段。

  公公晚年居住在潮州,後來因年老體弱,又患上了老人痴呆症,因此被家人接回香港入住老人院。我覺得這是天父的眷顧,使我能夠與公公多年後重聚。可能有親人在身邊,公公回到香港之後情況漸漸好轉,開始認得人了。

  而教我最欣慰的,是公公懂得體諒我們。有時候,我看見他雖然很辛苦,但他不會埋怨,也不會要人家可憐他。他常說:「你有時間就來探望我,沒有時間就不要來了。」每當看見公公主動跟周圍的人聊天,我就會很高興。見他懂得自處,沒有「收埋」自己,沒有愁眉苦臉,我就較為放心。但身為孫女的我,仍是會心痛他時常孤伶伶一個人。

  當一有空閒時間我就去探望公公,但拍劇的生活日夜顛倒,可能整個星期也沒有一次機會。教會的弟兄姊妹知道我很疼愛公公,基於他們愛我,也愛我所愛的人,竟然輪流探望公公,與他聊天、跟他下棋,有時候還會透過電話告訴我他的情況,我真的很感激他們。其實公公生活很簡單,只要見他一面,讓他感到有人關心,就已足夠。後來有天,公公意外在老人院跌倒,被送到醫院,他就在那時候決志信主了。縱使兩個月後他離世了,但他給家人遺留下來的,是重聚的盼望。

愛是付出與接受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愛的關係上,假如我們願意接受別人的安慰和幫助,其實是很美好的事。

  上帝給我們許多愛,有天父對我們的愛,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愛,正如聖經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只要我們嘗過了,就會明白愛這樣東西有多重要。好像《妙手仁心》裡的Jackie一樣,當初她以為選擇逃避會令自己好過一些,然而這卻令身邊的人更難過;最後她想通了,願意接受別人的關懷,縱然人家未必能夠在疾病醫治上給她幫助,最少大家也可以一起同行。這就是我從自己的經歷與角色中領悟出來的「愛的真締」,你同意嗎?

  香港人普遍工作壓力都很大,我不也例外。記得有一次感到自己軟弱無力時,恰巧收到一位姊妹的短訊:「努力呀,我好掛住妳,今天讀聖經看到這一句很想送給妳:『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雖然這一節經文我一早已經認識,但這刻卻帶來了適切的安慰。

你微笑,所以我微笑

  不論是誰個的人生,或多或少也會遇到困難。有一次我面對很大壓力,當時剛巧身在異鄉,自己又患上重感冒,感覺很難受。不論誰對我表達關心,我全都拒絕,甚至埋怨神要我受這麼多的苦。後來有些姊妹看見我這麼痛苦,叫我躺下來,替我按摩背部。當她們輕輕按摩我的背,我就問自己:「我是誰呢?竟然值得人家這樣疼愛我?」原來安慰一個人,並不需要有高深學問,也不必有特異功能。愛心的輕輕一觸就已足夠。

  正因為也曾經歷困難,我也明白困難中人的需要。可能我們只要坐在他身邊,讓他知道就可以了;不用說太多,或許與他一起哭,他是會明白的。我很認同聖經所說:「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愛是需要付出與接受,才能發展下去。一個微笑,背後是一份愛;一滴眼淚,代表著感同身受。假若你現在正不幸抱恙,我盼望你此刻仍能發出微笑,亦願意接受家人和醫護人員及院牧的微笑。

真心分享:陳敏兒

我的幼子諾諾離世差不多一年了,最近回到醫院與醫護人員聚會分享,一位院牧問我要不要順道到兒童癌病中心走一趟。

回到醫院

  其實,我一直都想回去重遊舊地,尋回一些感覺和回憶,畢竟那兒是我生命裡一個重要的地方,一個經歷過驚濤駭浪的地方,一個承載著我成長經歷的地方。我無意迴避,但在沒有心理準備之下,面對這個突然的邀請,我不禁擔心自己的情緒會不會失控。結果還是鼓起勇氣,踏進了C.C.C.(兒童癌病中心)。

  兒童癌病中心有一些改變,重新髹過油漆,房間光猛了許多。但每個位置,各樣的陳設,仍舊是往日的模樣。恍如昨日,但也恍如隔世。再見諾諾住過的病房,睡過的病床,他玩樂過的遊戲室,和院牧談起以往諾諾在這裡留下的足跡,憶起許多當時的片段,雖然物在人杳,但心裡卻有出人意外的平安。

與醫護人員的關係

  我是一個過度保護孩子的母親,從來都抗拒讓孩子住進醫院。因為怕他們不適應,怕他們會受驚。怎料到,諾諾竟然患上血癌,無奈地要長期住院。還記得與諾諾入院,漫長療程的第一個晚上,我在病房裡看著醫院對面的萬家燈火,心中不禁怨嘆,為何別人可以安坐家中共享天倫,我們卻被「囚」在冰冷的醫院中承受苦難!?內心十分苦澀。那時,我甚至有點「恨」

  某一兩位醫生,因為是他們宣佈我的兒子患有不治之症,並且一次又一次帶給我壞消息。我接受不了兒子患病的事實,就這樣不可理喻地遷怒他們。

  療程還未完成,諾諾的癌病又告復發,但當醫生告訴我這個壞消息的時候,我看到她的眼睛閃著淚光。盡管她已強抑著自己的情緒,但仍躲不過我作為一個演員特有的觀察力。我看出她的內心有一份難過,那一刻,我的心因而感到安慰。因為她眼中的淚水告訴了我,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的噩耗,於她也是感同身受。她看我的兒子不是一個編號、一個個案,她為這個受苦的小生命而心痛,在我眼前的,不只是一位專業的醫生,更是我的同行者,我的戰友,看著她那泛著淚光的眼睛,我深深被感動。

  從此,我對醫護人員多了體諒,我想,若非有悲天憫人的心腸,就不會選擇壓力又大,工時又長的醫院工作。他們每天都要面對苦難眾生,既要滿懷愛心,卻又不容自己隨意流露真情,其中的壓力和矛盾可想而知。我實在十分尊敬他們偉大的委身,更感激他們並未宣之於口的情義。

醫院成了我的生命學府

  我的兒子曾經經歷過多番治療,甚至在療程中也曾遇過事故。有一次,注藥的導管給姑娘意外剪斷了。身邊好友都奇怪我這個「緊張媽咪」為甚麽沒有大興問罪之師,為何不投訴興訟?按「正常」的反應,或許我也會如此。但經歷過在醫院磨鍊的日子,我學會了包容體諒。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偉大的母親,直至我有一個長期病患的兒子,才體會到「久病床前無孝子」是那麼的真實和無奈。長期留在醫院照顧經常哭閙的諾諾,曾經叫我身心俱疲。甚麼愛心、忍耐,都被磨得所餘無幾,我亦曾經有過失控和發脾氣的時候,甚至有過逃之夭夭的念頭。盡管我已經盡心歇力、無微不至的去照顧諾諾,卻還是會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也有出錯和軟弱的地方。

  這些日子的經歷叫我發現人的限制,我們並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我們都會有缺失的時候。但上帝卻是不斷包容接納我們這些不足的罪人。我是最愛諾諾的母親,尚且也有不足和犯錯的時候,何況這位天天要照顧那麼多病人的姑娘,我不應該體諒包容嗎?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和別人都要求很高,凡事都希望做到完美。但這一段在醫院的經歷改變了我,令我明白只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就已經足夠,過程和態度比結果更重要。醫院成了我的生命學府,讓我上了很多生命的功課,更新了我的觀念,陶造了我的性情。生命原是一場學習,在醫院裡,在醫院外,大家同樣都要面對各自不同的難處。我們每個人都置身於不同的教室,學習不同的課題。或是在醫院之外,或是在醫院之內,或是作醫生、護士,或是作家人、親友,或是作病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課題。場所和角色或許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建立提升,那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