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生命的篇章

  每個人都可以想象自己成為一本書,不求別人完全的接受與解讀,更需要自我的創作與編寫。

  書中每一個篇章Chapter,是由不同的生活細節組成,篇章與篇章之間,有著起承轉合和種種互動關係,有的輕描淡寫,有的沈鬱猶疑。

  作為生命的主人,你可以撰寫自己的篇章,不應由別人去操控把持,儘管客觀環境未必盡如人意,自我的肯定,願景的拓立,轉化的能力,都有著很強的自主性。
有些人愛抱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隨遇是平常心,而安卻不易求,真正的情況是,隨遇而不能安。

  積極而正面的人生觀,應該有生命的藍本,包括路線圖與時間表,從容不逼,按步就班地,擬寫人生的篇章。過程中難免有不可預測的橫逆與意外,需要有人生風險管理意識,達致動態的平衡效果。

  不要讓你的生活被任何一種支柱與力量所支配,即使有退倒或橫逆,不要讓它成為趨勢和常態,在混亂的日子,更需要保持私人時間,冷靜地反省。這一頁篇章雖或褪色,要記住下一篇來得會特別精彩。

  甚麼時候是需要另起篇章,有甚麼感覺與徵兆可以佐證?

  • 當你感到不斷地重複自己
  • 沒有甚麼新的目標吸引你繼續前進
  • 發現自己走錯了原來的軌道
  • 生活中再沒有甚麼優先次序
  • 拒絕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
  • 太重視別人的評價與導向

  在篇章與篇章之間,總會寫下一個小句號。句號,意味著片刻的休止,讓人重新釐清自己的需求,價值與目的。

打開心窗:「有用」與「沒用」

  年長的人常說自己沒用,病了,更覺自己沒用。

  我的教會有一位姊妹,年紀不小,卻十分活躍。常常探訪街坊,誰需要幫忙就幫忙,帶他們上教會。最近病了,身體虛弱,在家休息,好像甚麼也不能做,連教會也不能回來。我們到她家裏去探訪,她很開心,面帶著笑容,和我們一起讀經、禱告、說話。

  有一天,收到消息,她在家裏跌倒,腿骨斷了,送入醫院療養。我去探訪她。她卧在床上,愁容滿面。她一見到我,就說自己沒用。

  一個人年長了,體力會不如前。病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從前能做的事也做不來,更需要別人照顧自己,就覺得自己沒用。我對這位姊妹說,不要說自己沒用。有用,沒有,用的都是主的恩典,不是自己的力量。年輕時,或沒病的時候,主的恩典夠我們做很多事,幫助別人。身體軟弱了,或無論任何境況,主的恩典總是夠用的。

  那位姊妹聽到我不住對她說「不要說自己沒用,要說主的恩典夠用」,她再度露出笑容,跟著我說主恩夠用。

  主耶穌的恩典為誰用?夠誰用?祂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聖經哥林多後書12:9)我們力強之時,或者沒有想過要靠上帝的恩典才可以支持下去,直至我們知道自己有軟弱,需要上帝靠助。

  覺得自己「無用」,正是主的恩典「有用」的時候。怎樣去支取這恩典?可以向主耶穌禱告,祂的能力就臨到你身上。

打開心窗:人生滿是風景

  李嘉誠是全球華人首富,許多人都羨慕他,說如果有他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身家已心滿意足。但有一次記者問李嘉誠:「你最大的快樂是甚麼?」他的回答竟然是:「在沒有人認出我的情況下,一個人到公園走走。」

  在財富上你我都比不上李嘉誠,但論到快樂李嘉誠卻極可能遠遠遜色於我們。港九新界的大小公園,如濕地公園、九龍公園、香港公園,我們都是常客,可以自由自在地進出遊玩,從來不擔心其他人認出我們。即或遇上熟人,揮揮手打個招呼即可。至於李嘉誠先生呢?前後左右都是保鑣,連上厠所也是前呼後應,試問還有甚麼樂趣?

  原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心無牽掛、自由自在、從容輕鬆,原本就是快樂。早上到茶餐廳邊嘆奶茶邊讀報紙,日間有工作做,晚上有家可歸,周末周日到公園逛逛,即使生病了也有醫生看,有家人在旁照料慰問,其實已經很幸福。聖經說:「凡事謝恩」,就是在生活一切際遇中看到上帝的恩典和保守。

  德蘭修女曾說:「喜樂是愛,付出最多的人是懷著喜樂付出的人。一顆喜樂的心是一顆燃燒著愛的心,它終必結出果實。」願我們心中有愛,有喜樂,像在公園看到人生滿是風景。

打開心窗:榻間情蹤

  仰卧病房一隅的他們,念前塵,思來日;那一端,床沿几畔,是慰勉問暖的温語。在走廊,在病室,醫蹤護影,帶來或徐或疾的跫音,帶來昐望與支點。在醫院裏,生命分外澄明。

  唸中學時,在暑假患上急性肓腸炎,進醫院動手術。幾年後,染上氣胸病,心肺疼痛,留院個多星期。歲月如流;去年,因著急性腸胃炎,周末在醫院度過。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住院,病榻前陪伴的面孔也不同:頭兩趟,母親與情同家人的老傭細加看顧;去年,照護的是太太,而雙親已經不在了。

  有人說,卧病在醫院,撇開百務,變得較敏銳,能夠檢視自己平日的生活。其實,探病也可以是洗滌心靈的經歷。整天為這樣那樣的事情折騰、籌算,或是一心計劃如何享受人生;踏進醫院,探望親人、朋友,或許你連手機也不想關掉,希望跟外面的事務與消遣保持聯繫。但是,到了床邊,你起碼會安靜下來,尊重面前的病人。他的身心狀況呈現在你眼前,讓你看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瞬間,你彷彿站在人生邊上,感悟到生活中各樣事情的優次。那一刻,在健康與軟弱的張力面前,你多了一分謙卑;對悲歡離合,多了一分內省。

  病室也可以饒有生趣。這邊廂,中年病友還在看馬經;那邊幾個病人盯著電視新聞議論滔滔,針砭時弊。角落裏一名病友對人說:這個地方不錯,相對清靜,可以避開太太和孩子的聒噪。

  在醫院裏,生命委實分外澄明。

打開心窗:反思同理心

  月前某次在乘西鐵到元朗途中,忽然嘔吐大作,弄得自己身上、座位上都是嘔吐物。當時,連坐在對面的乘客也爭相走避,無人施援,幸而旁邊的女士為我遞上幾張紙巾,但她對我說的是:「快點抹乾淨座位,不要令下一位乘客不便,要有公德心才對!」

  當時暈得差點昏倒的我,聽了這話感到有如針刺,為甚麼她關心這車廂座位,竟多於關心一個患病的人呢?

  我想起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小朋友突然嘔吐,嘔得書上、桌上都是,這時課室中的校工大罵:「都叫你不要吃得太飽來上課的,一定是剛才跑得太緊要,現在才會嘔的,還不快點把桌子和書本抹乾淨!」在旁邊看書的我,馬上到洗手間拿了濕布,為孩子抹乾淨身上的嘔吐物,又為她清理了桌上、書上的穢物。

  孩子會嘔吐一定是身體不舒服,怎的還罵她?清理嘔吐物雖然不潔,但手上沾了的骯髒可以很快洗淨,心中有了惡念、惡意、不懂憐憫別人的污點卻更難潔淨呢!

  因此,我重溫了《晚禱》這詩歌的歌詞,並以此警惕自己:

  「若我今日傷害他人心靈,若我今日使別人走錯路,若我今日照己心意偏行,求主赦免。

  若我今日言語不合體統,若我今日不關懷人需要,因此使別人受傷害虧損,求主赦免。

  若我今日對人冷落頑梗,若我今日只顧貪圖安逸,不願堅守神所交付職分,求主赦免。」

打開心窗:將困境化成珍珠

  生命有如四季;有時春意盎然,有時夏日炎炎,有時秋高氣爽,有時嚴寒難耐。有專家甚至指出,人每隔七年就會遇到一些重大事件,衝擊與考驗自己的人生。

  雖然人人都知道「生老病死」乃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但人最怕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情或打擊。所以,人應該在平常的日子就「儲蓄」好生命的能量,好在磨難的日子可以站立得穩;除了鍛鍊身體,也必須鍛鍊靈魂,培養受苦的心志。

  做足了「防範措施」之後,生命的真相也告訴我們,切盼一個「零意外」的一生是不切實際的。恐怕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人生困境的「特訓」。這時候,我們必須把自己當成將要吐露珍珠的蚌。

  當海水中的異物如沙粒或細菌侵入到蚌的體內時,套膜中的一部分便會「包裹」起這種異物,以減輕它對蚌的刺激。隨著外套膜不斷分泌出碳酸鈣和有機質,一層層地包裹起這些異物,經過若干年,人們從海裏撈起這只珍珠蚌時,便會發現其內有一粒閃爍出迷人光彩的珍珠。

  人生面對「異物」的襲擊時,必須「分泌」信心、盼望、愛心,把異物包裹起來。不怨天尤人、不操之過急、不執著成敗、不心懷不平,學習等候,與不如意的事共存。運用智慧,經過堅忍,困境將化成珍珠。

  除了自己,沒有其他人有義務為我們的人生付出代價。如何品嚐一痛而不苦、悲而不凄、憂而不鬱的人生,端看我們是否將困境化成珍珠了。

打開心窗:《關心》創刊隨筆

  香港原是一個美食天堂,但近年卻因為不斷出現問題食品,使我們都感到搵食艱難,但搵食容易亦未必是好事。

  我的一位朋友帶著孩子到美國黃石公園旅遊,他的孩子很希望可以餵飼那裏的小松鼠和猴子,但公園內是禁止餵飼動物的。小孩子心裏很不高興,也不理解。為甚麼不可餵飼牠們呢?看看,小動物都期待著遊人給牠們食物啊!

  朋友唯有向孩子解釋,如果這些小松鼠和猴子吃飽了遊人給牠們的東西,牠們就不會再吃樹林裏的果實了。但這些小動物卻必須吃樹林裏的果實,才可以有足夠的營養熬過漫長的冬天。因此遊客給牠們的不是活命的東西,而是害命的東西。

  其實這樣的道理並不深奧,也不陌生。如果小孩子把零食當作正餐,父母又怎不擔心!大人嗜吃、亂吃,也會引致各種疾病。身體的健康和吃有關,心靈的健康又何嘗不是。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因此心靈的食物,亦比身體的食物重要。可惜不少人只重視關乎身體健康的食物,卻忽視那關乎心靈健康的食物。

  身體的食物是用口去吃,心靈的食物則是以眼和耳去接受。我們每天所看和所聽的,正是為自己心靈提供食物。但今日隨處可見,隨意可聽的,不少都是刺激人感性情慾,慫恿人逐利惡人的「垃圾食物」。試問如果我們的心靈每天只有這些食物,又怎能健康呢?

  臥病在床,身體的食物也要特別料理,何況是心靈的食物呢!如果我們在醫院的日子,不單好好調理身體,也能調理心靈,相信不單可以痊癒得更快,甚至會活得更美好。

  《關心》的出版,就是希望為醫院提供一份健康的心靈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