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轉危為機

  危機、危機,轉危為機。「危機」這一個詞語,不知是誰鑄造。我可以說,第一個掌握了「危機」的人,必是有很高智慧,生命力極強的人。

  危機潛伏或顯現在凶險的變化中。愛默生說︰「人的偉大不是體現在目標上,而是體現在他的變化中。 」那就是機會之所在。有變化,才見成長。

  逃避變化似是人之常情,因為都很害怕「危危乎」的感覺。一遇到危機就想逃,不惜一切的避免危機發生。這不單是個人的心理狀況,我們的文化也這樣教導我們。沒有人願意聽到和「痛苦」有
關的事,一遇見痛苦,就要把它掩藏,把它用掃帚掃到地毯下,把它埋藏了。
危機可能是一個危險時期,但那是成長的好土壤,讓我們轉變、更新和長大。生、老、病、死等人生事態的變化,身份的改變,如結婚、離婚。又或者是工作的轉變,如:失業、轉工,又或者是搬家、甚至移民。有時,是天然的災禍,或政局的改變。都可能是讓我們成長的好土壤。

  懼怕危機是沒用的,因為它要來就來。它把我們推到一個「去而不復返」的處境,是自己不願意的。那都是外在的形勢,最要緊是調整我們的內心狀況,不能以老辦法去面對轉變。外在的環境,生命的規律,沒有人能享豁免優惠。最要緊是學習應變的秘訣,如聖經中有一位常經變故的人物保羅,他能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腓立比書4:11-13)他藉信仰,超越了人生種種危機。他的秘訣很簡單又不簡單︰

  1. 按聖經定人生策略。
  2. 憑上帝給他添力量。
  3. 調整自己生命方向。
  4. 迎向轉變並不逃遁。
  5. 臻於無入而不自得。

  值得我們向他偷師。

打開心窗:未覺途程遠

  醫院裏佈告板上貼著病友送給醫護人員的謝卡。有些卡上面是孩童的畫,有些寫上恭敬的謝句;繽紛的色彩與圖文透出被關顧心靈的回應。

  常言醫護人員要懂得在抽離與投入之間取得平衡。把治病護理看成當值時的事務,不牽情,病人便變成疏離的客體。讓別人的病患上心,看顧無微不至,莫怠莫忘,則情緒負荷過度,難以履行職責。在醫院裏面對這種張力,大家都說理性與感性須調節得宜。

  你用醫者的專業知識與關懷治療小朋友的血癌;孩子大量脫髮仍稚氣地咧嘴而笑,叫人低徊。他對你說希望見到喜愛的藝人哥哥;因著你和有心人的奔走,這願望竟實現了。孩子終離世,但在他最後的路途上,有你的足印。女病友患上惡疾,情緒不穩,身為護士的你不斷被她責罵,但你細心看顧,並無慍色;她康復出院,其後你收到她及家人的謝函。

  參與別人生命中的重要一程,是莊嚴的美事。在悲歡交錯的病室日子裏,令醫護人員超越工作上感情收放考量的,是對軟弱者不離不棄的心,是與病者同行的那份莊嚴。

打開心窗:情書

  對於寫作或投稿的喜愛,除了興趣,不知道與當年寫情書,是否也有一些關係?

  時下資訊發達,通訊快速,只消幾秒鐘就可以天下通;現代人已經很少寫信或收信了。說起來,真的蠻懷念那種感覺。

  從接到情書開始,心跳已經加速。再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小心翼翼的打開,生怕把它弄皺了。然後,細細咀嚼對方的每一個心意,每一份關愛,讀到心甜的字句,忍不住發出會心的偷笑。

  往往讀一遍是不夠的,有點像是上癮似的,多讀幾遍,讓心窩多溫暖幾回。等到幾乎可以把那好幾頁的情書背熟了,就開始回信。對方的每一個字,幾乎都可以逐一回應,同時也加入自己的心聲與點滴,寫啊寫啊,不知不覺就寫了好幾張紙。有時候,一整個晚上的時間,都花在寫信上面了。

  經過如斯的訓練有素,對於寫文章的純熟程度或速度,怎麼可能沒有影響?想起來,當年的中文寫作功課,未曾起過草稿,向來都是下筆成文。加上雙方都喜歡咬文嚼字,經過一段日子的互相切磋,要中文不進步也難。這一切,可都是拜寫情書所賜。

  最後,還要謝謝先母從未沒收我的情書,這樣才有回信的機會,對於寫作完全是有助無害啊。嗯,謝謝寫情書的人,謝謝寫情書的日子。可惜沒有留下當年的情書,否則就可以像潘霍華的情書那樣,結集出版啊。

打開心窗:尋找地衣

  小時候我不知道甚麼是地衣,但我常常看到它。地衣除了長在石頭上,也長在樹皮上。那時候年紀小,甚麼都不懂,看到樹皮上一搭一搭灰綠暗褐的東西,直覺以為是髒東西,不敢去踫它。在我的小心靈中,以為那是樹木的皮膚病。

  現在我知道地衣是藻菌共生體,而且它跟空氣質素很有關係,空氣好的地方地衣生長蓬勃,空氣不好的地方地衣長不了。因此,看看周圍環境中有沒有地衣存在,可以推測一個地方的空氣是否清潔。我認識地衣以後,才想起來,近年來不常見到它們。現在城市中的樹,大多都「皮光肉滑」,沒有甚麼附在上面,不要說地衣,連螞蟻都不常見。

  想想現代人真可憐,深受外表迷惑,無論是人是物,悅目就是好的。光潔豔麗的水果、肥大整齊的蔬菜,就此連同高量的農藥和殺蟲劑,進入我們的身體。不但是一切食品,連同人體,都是包裝先行。鞋子不是用來保護雙足,更多時候是用來殘害骨骼。追求伴侶不是考慮終身相處,而是此刻討好。時間、金錢、心思,都投放在外表的修飾上,至於人格的修養,不在考慮之列。美,難道只在外觀上嗎?皮光肉滑,就等同甚至重要過健康嗎?

  至於我,我喜愛樹皮上的地衣,因為我喜愛看不見的清潔空氣。

打開心窗:不可失真

  近年實在很少看電視,直到和張堅庭為今期的〈真心分享〉約談,仍沒曾看過任何一集的《一擲千金》,甚至連遊戲的玩法也不知道。

相信大家都知道張堅庭是基督徒,並且頗為熱心向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但他作為一位節目主持,卻不能把個人的信仰帶進節目。相反,一些信風水和運程的,卻可以毫無禁阻,在節目中表現出來。張堅庭說他就曾遇過在節目中吹噓怎樣算過運程,所以必勝的人。還幸他們雖然出盡八寶,最終仍是失意收場,否則真的有導人迷信之虞。

  因為做了今期《關心》,才特意看了由許冠文當嘉賓的那一輯〈一擲千金〉。當晚許冠文不改笑匠本色,還請了風水師麥玲玲作軍師。麥玲玲說他不應穿黑衣,紅色才當旺。他就拿了兩個紅咕,又穿上一件紅衣,但結果他只拿到1000元,算是失敗的結果。

  相信許冠文並沒有在節目中宣揚風水和運程等動機,因為他由始至終都不太認真!所以他一時問麥玲玲該當如何,一時又說或者上帝要他怎樣。可見他的表現與信仰無關,而是純粹要好玩。

  或許有人會以為信仰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並不好玩。其實信仰雖然嚴肅,但卻不失喜樂。聖經更鼓勵我們要常常喜樂。信仰給人嚴肅的感覺,只是因為信仰要求認真。還看張堅庭,他可以主持一個令人覺得好玩的遊戲節目,也處理得十分使人開心。但他從不會把自己的信仰作為「玩」的一部份,這就是對信仰的認真。任何人如果把自己的信仰作為「好玩」,那麼他的信仰就失真了。

打開心窗:味覺旅程

  憶想起一些地方,常從味覺開始,可以舊地重遊,不在風景,而在食物。

  在個人的旅遊扎記上,留下最多筆墨與口水者,只有日本的關西。

  遊關西,最好以大阪為住棧據點,作放射式的三都遊──大阪、京都與神戶,領略城市風韻,尋覓獨特美食。

  京都的每一口空氣都透發著古雅的情味,是日本慢食文化的殿堂,全日本都在賣「懷石料理」,卻沒有比京都所炮製的,更臻不時不食的懷石文化,仿如京都的佈局,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協調,一石一流,都蘊涵著獨特的韻調,在此享用真正的懷石料理,吃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神戶以牛柳聞名,一啖千金,吃的不單是牛肉,更是牛的文化,教人想起了中國庖丁解牛的故事,每一個根節,每一片肌理,都成了味覺人生。

  大阪是日本的大廚房,美食的大舞台。關西人對飲食太講究,太熱情,次一級的食肆根本無法生存。在大阪梅田車站「阪急十七番街」十七樓有間標榜Slow Life, Slow Food的食店叫「里山の食卓」Solviva,採開放式設計,可以看到一群快樂的廚師用音樂劇的節奏感炮製美食,餐房入口處有漢字寫著「身土不二」,比喻人與土地本來就合一,生生不息,不容破壞,選取材料和烹調,都以時令為先,清淡健康,是我每次必到的地方,吃出了人間細味,快樂悠閒。

打開心窗:相遇不偶然

  星期六和朋友走在路上,遇上賣旗的人,朋友猶豫了一會,對我說:「這間賣旗的機構似乎沒聽聞過……」

  我對他說:「有空的時候,何不認識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慈善機構多一點?這對我們肯定有好處的。」

  我們處身的社會之所以如此安定和諧,實在有賴許多社會服務機構、慈善機構的默默耕耘和付出。所以,有時間的話,上網看看他們的機構介紹、服務範疇,既可增加我們對自己社會的熟悉程度,也是增廣見聞的途徑。

  譬如,由我姑母常去的老人中心,我認識到老人服務對老人家的重要性。這些老人中心的服務、活動可以令老人家的生活變得充實、心情變得開朗、身體也健康些,實在分擔了為人子女者的重擔。對於老人中心職員的細心與付出,我實在敬佩。

  對於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服務機構亦然,上網、留意新聞報道,了解一下我們社會的青少年面對甚麼問題、有甚麼困擾?服務機構會如何應付、有甚麼忠告?知道多一點,對身為家長的有很大幫助。

  當然,多認識了這些社會服務機構、慈善機構,會由關心關注引發我們的社會責任感,令我們更想回饋社會、多捐點錢、多做義工、多關心身邊人的需要,這樣,不是最好的收穫嗎?因為,施比受更有福啊!

打開心窗:一念地獄,一念天堂

  由吉隆坡乘飛機回香港,臨入閘登機才得悉航機因小故障要延遲兩個小時,乘客有失望而回的,有鼓噪而群情洶湧的,也有似乎不覺一回事而到附近閒坐的。香港人多屬頭兩類,外籍人士多屬第三類。

  未幾突聞爭執嘈吵聲,兩個大男人扭作一團正要打起來,幸好很快被人勸止分隔開,但仍以廣東粗口互相漫罵,看來似是香港人居多。據云爭吵的原因是一方怪責另一方把行李放在地上差點絆倒他,以該機場如此寬敞的面積,這理由實在牽強,看來是有人因航機誤點而心煩氣燥引致衝突的可能性較大。

  大約半個小時後,在候機室的書店又遇見其中一個男人,只見他心平氣和的在閱讀一本英文書,神態自若輕鬆,謙謙君子,和剛才的樣子判若兩人。有云「世事多奇妙,人類居其首」,人真是千變萬化,這一刻是地獄下一刻可以是天堂;剛才兇像屠夫,剎那間又立地成佛。

  想到如果不是有人勸交,口角引致動武的機會極大,除有可能流血受傷,更有可能被當地警察拘捕,控以行為不檢或傷人罪。在大馬坐牢不如香港那麼文明,只因航機誤點而差點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你說值不值得,抑或只是咎由自取。

打開心窗:為轉變找尋意義

  怎樣去應付人生的每一個改變?

  人生的階段如季節,有春、夏、秋、冬。季節是氣候的轉變,人生也有轉變。自出生以來,我們經歷各種改變:生、老、病、死,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

  從前孩子入學時,家裏的長輩會為他行「入學禮」,長大了又有「及冠禮」,表示孩子成年了。有些教會有洗禮和堅振禮,標示一個信徒的成長。學校有開學禮、畢業禮;結婚要行婚禮、生孩子彌月設薑酌等。每作一次這些儀式,表示我們的人生列車又到達另一個站。

  人生的列車不能老是停在一個站,它必須開出。一個階段結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如成年了,就不再是小孩。有些轉變,會帶來損失,或關係的破裂,叫我們不免迷惘,甚至不能接受。可是若單單為求變而轉換環境,似乎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路,但原來只是原地踏步,甚至重蹈覆轍。問題出在哪裏?

  因為我們需要為一切的改變,或人生的經歷,找尋意義。那些生命轉變的儀式,就是讓我們在轉變中,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定義,訂立新的目標,從而獲得內在的力量和學習到新的處事做人之道,面對新的開始。

  沒錯,無論遇到甚麼改變,是好是壞、是禍是福,全憑那內在的力量。那個力量的源頭,是從上面(信仰)來的,心靈裏發出的。

打開心窗:舊物舊情

  路過都市繁盛的街道,在人多擠迫的街角,有一位老婆婆蹲在垃圾箱旁,伸手進箱中找尋報紙、鋁罐,可是,這些剛才都給另一人撿走了。婆婆在嗟嘆之餘,撿起一把破得不能再破的雨傘,左看右看,最後決定拾回家去用。

  站在一旁的一位先生看見了此情此景,他從錢包裏抽出一張二十元紙幣,遞給老婆婆說:「這給你。 」老婆婆問:「甚麼?」他答:「給你喝茶的。」老婆婆搖頭說:「不要,我不需要別人施捨。」

  這句話,讓我想起香港人自六、七十年代流傳下來,自力更生的精神。

  經過了繁盛的街道,走到一條公共屋邨,疲累的我在一眾舊式茶餐廳坐下來。環顧四周,來幫襯的都是街坊,都是這兒的熟客,餐廳老闆在親切地和街坊閒話家常。

  茶餐廳的食物價廉物美,餐廳的老闆與侍應都待街坊如家人,這種濃厚的街坊之情,同樣令人珍惜。

  今天,我們常見爭取保護有歷史價值建築物的行動,這些載有集體回憶的事物,當然值得保存;可是,更值得保存、珍惜的,是這種上一代流傳下來刻苦耐勞、自力更生、街坊鄰里間的守望之情,卻少有人再去提及、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