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身心運動掃走抑鬱

  香港有百分之八的人口患有抑鬱症,情況十分普遍卻治療不足。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去年的研究顯示,女性、長者、失業人士或長期痛症患者似乎較易罹患抑鬱。此病不但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素和生產效率,嚴重者甚至衍生自殺傾向,也間接為公共衛生開支帶來沉重負擔。

增強抵抗力 簡易「自療」法

  2006年在美國有一學術研究[註1],有趣而發人深省。實驗參與者被分為不同組別,分別閱讀令人感暢快(如:哇!我的感覺非常好!)或傷感(如:唉,我真的希望長眠不起……)的句子,及以不同速度閱讀(分別以每秒六個字或二十個字閱讀;正常情況下閱讀速度一般為每秒十二個字)。結果發現,閱讀令人感暢快句子有助產生積極和喜悅的情緒;如果閱讀速度更快,效果更為明顯。
研究者總括,當人陷入抑鬱情緒時,加快思想及腦袋「轉數」或能幫助掃走抑鬱。這顯示當你有抑鬱時,拿起一些內容輕鬆正面的雜誌、書本閱讀可能已減輕抑鬱的情緒!

  另一方面,香港人並不喜歡運動,超過一半市民在一星期內沒有做任何最少十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而曾做過劇烈運動的只有約三分之一。其實醫學上已有不少研究顯示一般休閒運動,例如慢走、游泳、園藝、騎自行車、柔軟體操等,對情緒皆有正面果效,定期帶氧及耐力訓練運動更能減少五成抑鬱情緒及改善睡眠質素。

  以上發現雖較初步,但足以顯示「心理的運動、積極正面的思想」都可能有效地針對抑鬱。當然,「身心運動」只是處理抑鬱症的其中一種方式,筆者並非建議患者只運動不求診。心理輔導、藥物治療等都是有效的良方,家庭醫生及有關專業人士的跟進實在不可或缺。

掃走康復路上的絆腳石

  治療抑鬱需要時間,過程中不少病患者都有兩大疑問,值得在這裡探討。

我應該告訴別人自己患有抑鬱症嗎?

  這問題背後反映患者一方面盼望內心景況與病患感受可得到傾訴,卻又擔心此症可能帶來的標籤效應及他人負面的眼光,以及引致家人掛心等。事實上,有不少個案顯示與家人及朋友分享病況對此症有不錯的果效,情緒亦可得到一定疏導。有些志願組織更設有病人互助小組,讓患病同路人可以互相支持和鼓勵。可是在選擇分享對象時也需謹慎:他是否一位良好的聆聽者?你為甚麼選擇向他傾訴?你放心與他訴說心底話嗎?他是否明白你的感受等等,都需要考慮。其實有適當、選擇性的社交網絡作支援是有幫助的,但對週遭的親朋好友,我們還是有保留個人空間與私隱的權利與需要。

抑鬱症會一世跟著我嗎?我有痊癒的希望嗎?

  已確診的抑鬱症患者若得不到治療,病程會持續數個月至幾年不等。但抑鬱病幾乎總可以好轉,尤以年青人而言。有數據顯示,約三份一病者於一生中只會復發一次,另三份二病者在首次患病後二至五年間發作一次。雖然只約三份一患者症狀持續或有波動,經歷社交障礙,但亦有百份之十五嚴重抑鬱病者最終走上自殺的不歸路。這顯示及時求診的重要性。

  所以,雖然醫護人員不能確保患者可必定根治,但藉著定期的診治大部份患者都可得到治癒。

  至於停藥方面,醫生需考慮不少因素,如病情嚴重程度和患病年數等,通常在抑鬱症病情緩解後可維持原藥服用若一年,一般不少於半年。若較易重複發病者需服用更長時間,平均二至五年,並遵從醫生建議作其他生活模式之調整。其實患者不用太擔心藥物服用的時間問題,因抗抑鬱藥並不會引致成癮。

  戰勝抑鬱症,是需用一點心機,加上一份堅持。抗病可以是一條不孤單、不絕望的道路,讓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成為復康更強大的動力!

註1:Pronin E, Wegner DM. Manic thinking: independent effects of thought speed and thought content on mood. Psychol Sci. 2006 Sep;17(9):807-13

關心健康:強化背部運動

  「腰酸背痛」可能是你我都習以為常的都市病,但別輕看它,本港因下腰背痛而需入住骨科病房者其實非常多。有不少背部疼痛患者是由於背肌緊繃或勞損引起;不論是住院太久而缺少運動者或經常坐立的上班一族,總之坐姿不良、背部長期受壓之人士都較容易有下背疼痛問題。其實游泳是促進背部健康的最佳運動,但實際生活上甚少人能夠做到經常游泳。以下介紹一套強化背肌的簡單運動,若能配合醫護人員的評估,對長期背痛有一定果效。在預備運動前應在地面舖上適當地氈。

練習一:背部仰後

  身體立正,相足稍為分開至與肩膊同寬並指向正前方,雙手放在背部支撐下背,手指指向後。此時進行深呼吸,呼氣時上身向後仰,下身避免屈曲;維持姿勢五秒後還原,然後重複以上動作五次。

練習二:屈膝提腿

  身體仰臥,提起左腿並屈曲膝部,以單手抱緊膝下,頭部向前傾向膝部;維持姿勢五秒後還原,右腿重複相同動作。

練習三:直膝提腿

  身體仰臥,保持雙腿伸直,盡量提起左腿然後還原,右腿重複相同動作。如感疼痛不應勉強伸展。

練習四:下肢擺動

  身體仰臥,雙手向兩邊伸展放平;保持雙腿伸直,盡量提起左腿後以弧形向左側擺下,維持姿勢五秒後擺向右側,擺動五次後於右腿重複相同動作。

  以上練習可每天做兩次,每次選擇做其中兩至三個練習不少於五分鐘,動作與動作之間略為休息。練習初期可能有點不適,重複練習次數不宜多過三次。若感到在某練習中特別疼痛應馬上停止。

  當以上練習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有助背肌不斷強化,習慣後亦會感到動作更自然、更舒適。

關心健康:陪著你走 ─ 病歷電子化

  或許我們印象中還有那塊掛在病床尾的病歷牌板,以及那個載著X光片,比大學畢業證書還要大的雞皮紙袋。香港醫學科技先進是世界公認的,除了眼見的先進儀器之外,你我曾在公立醫院留下的那個牌板和雞皮紙袋,今時今日已可以「自由行」於港九新界各大醫院,甚至正準備走進你家居附近的私營診所和安老院。原來香港有一整套叫我們七百萬人引以自豪的臨床醫療資訊管理系統。

  由2000年開始,電子病歷系統已駁通了醫院管理局各區域的醫院及門診,到04年更開始把病人的放射診斷資料分階段電子化,意即病者在公立的甲醫院所拍的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乙醫院的醫生在病人求診時可以透過電子病歷系統一覽無遺,讓市民得到更高醫療服務質素和縮短候診時間。

  因為病歷資料本身就非常多樣化,使香港成為極少數成功把電子科技應用於市民健康的城市,殊不容易。相比歐美其他國家,本港的系統容易操作,在公立醫院及普通科門診中能方便使用。市民不須到指定醫院,電腦系統亦可顯示病人醫療記錄,這不單快捷、方便,也減省了重覆檢查、斷診及處方出錯的機會,亦能減少醫療開支。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出色的系統成本只佔醫管局總開支約百份之一,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的百份之五至八。

  香港醫療資訊系統的成功端賴幾個重要元素:一是此系統屬於醫管局中央統籌,在運作上非常集中,更具成本效益;二是公立醫院的使用率高,有助中央系統更易建構;三就是每位香港市民都有一個獨特的身份證號碼。 03年「非典型肺炎」一疫,這資訊管理系統就在爭分奪秒的時刻中提供了及時的消息互通。

  現在醫管局正全力發展一套讓公私營醫院機構接軌的「電子病歷互通計劃」。此計劃於06年4月試行與私營醫療集團合作,願意參加計劃的病人會獲發一組密碼,當去到私營醫療機構求診時,求診者可向醫生提供有關密碼,授權醫生查閱有關健康資料,醫生就可以在病者同意之下透過互聯網清楚了解他在公立醫院中的病歷、曾接受的手術、醫療步驟及服用藥物資料等。這創新理念,贏取了不少國際性獎項!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可登上醫管局相關網頁http://www.ha.org.hk/p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