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102

親愛的馬姊妹:

  妳最近好嗎?一直惦念著你。還記得我們初次見面的情景嗎?那天,妳的女兒因感染甲型流感,在急症室急救未果,最終離世。護士見妳面對驟然失去至親,神情卻出乎意外地平靜,擔心妳的狀況,因而轉介了院牧。當時你也感染甲型流感了,面容憔悴,面色蒼白,額頭貼著退熱貼;我慢慢走近妳,正猶豫著此時展開傾談會否令妳感到吃力,但當妳望向我時,眼神流露的信任,瞬間讓我們的心靈相連起來……

  我細聽妳對女兒突然離世的感受,既震驚、自責、難受、不捨及掛念;也細聽妳回憶與女兒之間充滿愛的對話、昔日共處的點滴,溫馨回憶中夾雜淚水,見證妳們深厚的母女情,深深地觸動了我,也讓我感受到與至親分離的痛楚。那天,我們就在床邊傾談了兩個小時。

  隨著病情好轉,妳出院了。不久,我再次收到妳的電話,得知妳正面對的艱難:除了承受喪女之痛,還要協助警方的死因調查,更需要顧及住院的三個兒子的感受——該如何向他們傳遞這哀傷的消息?當時的妳,已無法再承受更多壓力,擔憂壓力會誘發更大的情緒崩潰。我知道妳是基督徒,但你坦言已很久沒有去教會及親近神。妳問我:「為何神要讓我經歷這些痛苦?」「神是否要考驗我?」那一刻,我雖沒有全然智慧的言語來解答疑問,但我深相信神的應許:「祂會靠近傷心的人。」(詩34:18)祂必安慰受苦的人,我告訴妳說:「神明白妳的痛苦,祂很願意在妳傷痛時陪伴妳,抱著妳走前面的路」。能夠陪伴妳走過那段最艱難的時刻,三個兒子陸續康復出院,妳也可以暫歇重擔,稍作喘息,是我深感安慰的事。

  數個月來,我一直想向你問候,直到最近,竟傳來令人驚喜的消息,妳懷孕了!這在哀傷中萌生的希望,令我幾乎反應不過來,我想親身探你。當我來到病房探望妳時,發現妳不再一樣了,在妳臉上綻放出久違的溫煦笑容;看著妳凝望孩子滿足的神情,我心中滿是感恩!妳說:「這是神再賜給我的孩子!」我們凝視著大家,無言中,有著心領神會的共鳴。

  感謝妳對我一直的信任,讓我在妳最徬徨無助時陪伴在側。我也深深欣賞妳的堅強,以及對子女無私的愛,這份愛成為妳為家人全然付出的動力。請妳不要忘記,妳的神是愛妳的,祂必定會一直不離不棄地陪伴、帶領著妳。

  願在未來的日子,主耶穌賜福妳們一家,滿滿健康、平安與屬天的喜樂!

陳院牧敬上

從心出發:毋忘初心!退而不休?— 行醫三十載後記

古希臘醫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這句名言很有意思。

  “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有時治癒,經常減痛,總要安慰)

  當中的道理,一讀就銘印在心,難以忘懷,成為我的初心,影響著我多年來如何行醫。

  診治癌症重病,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沒有十足把握。經歷連串的醫治過程,病患家庭也常擔心病症會復發。

  懷著退而不休、繼續服務病困的心,在此與關顧同行者分享我的事奉錦囊:

1. 不要低估「整全」福音「醫治」的大能

  學習實踐堅持:

  信 —— 上帝一直掌權
望 —— 在困境中仍然堅持著盼望
愛 —— 感受耶穌基督甘願犧牲的愛,以此為愛的動力,感恩地活著

  常禱告自己能有更多機會分享在軟弱如何能倚靠神。堅持面對逆境,環境雖沒有改變,情況亦沒有改善,仍然尊重上帝的主權。在不同處境中學習多聆聽別人,不是以自身的出發點去解決他人的問題,而是更多體驗他人的狀況和需要。

2. 去作「小事」的小意見

  對於癌症照顧者的家屬(caregivers)來說,我不時提醒他們休息一下,去「唞一唞」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起耶穌時刻呼喚門徒「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可6:31),與關顧者同行的過程中,我知道這「小事」實在是恢復(Resilience)的動力來源之一。

3. 榮辱文化的轉化

  基於「盟約之愛」(Covenantal Love)的觀念,我們竟獲得上主的重大承諾,小子只是「披戴」基督,卻享有立約下的榮耀尊貴,這不是「賺取」自以為應得的,也不能靠「努力」使自己更加多愛。神賜人自由意志,可以「選擇」從神而來的上好福份。感謝神,因為上帝同樣忠誠於與人盟約的關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7)知道父神作事,我們也作事,縱然是作「小事」。我們只是「披戴」主耶穌基督,(羅13:14)「榮辱文化」的依據只在乎上帝!祂愛我們到底。

結語:憑著信靠著愛

  我們信心在乎講求所選的對象(Who),既然我們知道上帝一直掌權,就要對祂的心意和安排有絶對的信心。縱然我們在世上會有病患苦難,但是因著「信實」的倚靠,可以容許自己有盼望的勇氣。(約16:33)在艱難當中我們需要忍耐,經過忍耐的鍛煉就會生出神所喜悅的性格,我們的盼望必不至落空。(羅5:1-5)神就是愛,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祂對我們的心意澆灌在心裡。因此,我們能夠被轉化,繼續持守這份盼望。或許我們所盼望的,在我們有生之年也未能實現,但仍要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必定「保守」我們在苦難中有堅持的動力。(來11:39-40)這動力就是從上帝而來的愛,神的愛幫助我們體會甚麼是長久忍耐又有恩慈,也是維持我們繼續活著有盼望的動力。

  病患絕境中必須學會抓緊盼望的秘訣,人生雖然脆弱不堪,但在世上卻隱藏著上帝豐富的「實在」——乃是恩典。當我們遇上困難甚至絕境,通常都會感到絕望和沮喪,更會感到抑鬱或有輕生的念頭。請𧫴記「恩典」是從這種「無力」走向盼望!願所有信徒醫護人員在不同群體中學習,接納他人,彼此關顧,同心同行!阿們。

觀影心情:障礙豈止言語

  記得小時候,看見不少家長強迫天生用左手寫字的小朋友改用右手,在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下,認為這才是「正常」,否則是一種缺憾。

  生活上我們也會不經意地用某些辭彙來形容各種障礙,例如:視障稱為「盲」、聽障稱為「聾」、語障稱為「啞」、體障稱為「殘」、社障稱為「宅」、心障稱為「閉」、智障稱為「低」。前兩字單純地描述功能上的限制,最後一字卻是簡化為帶有偏見的負面標籤。

  感謝《看我今天怎麼說》這齣港產電影,帶我短暫走進聽障人士的內心世界,感受人造耳蝸輔助下的溝通品質、體驗助聽器放大後的聲音效果,恍如戴上模擬聽覺困難的裝置,進入聽障者的感官世界。戲中三位主角,自幼聽障,成長路上各有自己的選擇,但實情卻是周邊的人和文化環境給他們塑造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他們有多少選擇?誰賦予他們選擇的權力?又由誰來決定這些選擇?

  戲中情節觸發我回想起生活與事奉中的片段。記得從前在醫院探訪,曾遇到說著家鄉方言或外語的病友,導致雙方難以溝通。粵語是我的母語,時下普遍被視為生存基本的兩文三語,我勉強還可以應付。作為院牧,我會想盡辦法與對象溝通,打破語言障礙。對那些因病而失去溝通能力的院友,我亦會盡量透過身體語言傳遞關懷,建立連結。我深信:只要有心,必定能找到合用的溝通方法。

  但若沒有心,即使彼此說著同一種語言、聽覺健全,也會話不投機、難以溝通,甚至拒絕交流。我沒想過,原來手語是先天聽障人士的母語。想起我在外地生活的日子,深深體會到能夠自由暢快地用母語溝通,是多麼爽!

  造物主創造人類之後,最重視三重關係:即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創造主的關係。無論你的母語是甚麼,主都喜悅你能夠與自己、與身邊的人,以及與祂跨越障礙地相通。慈愛的神,祂的母語正是「愛」,這份以愛為本的語言,才能跨越所有溝通障礙,消弭人心的藩籬。

關心健康:長者骨折復康 — 職業治療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面臨多種健康挑戰,骨折是其中一個常見且嚴重的問題。骨折不僅影響身體功能,還可能對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動造成深遠影響。長者常見的骨折包括髖骨骨折、腕骨骨折和脊椎骨折,這些骨折往往是由於跌倒或輕微的外力造成,導致疼痛、腫脹以及活動能力的下降。面對骨折,長者可能需要依賴他人照顧和經歷長期的臥床,因此有效的復康計劃顯得尤為重要。

  職業治療在長者骨折後的復康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主要目標是幫助長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提升自我照顧的獨立性。職業治療師會根據每位長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復康計劃,著重於疼痛管理、增強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與協調、日常生活技能訓練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這些措施不僅能緩解疼痛,還可以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在復康過程中,輔助工具的使用是提升長者生活能力和安全性的關鍵部分。職業治療師會根據長者的具體需求,推薦適合的輔助器具。例子如:

  1. 浴缸座椅和防滑墊:在浴室中,滑倒是常見的危險。浴缸座椅可以讓長者在洗澡時坐著,減少站立的風險。防滑墊則能增強浴室地面的摩擦力,進一步降低滑倒的機會。
  2. 起床輔助器具:如起床扶手或可調式床,這些工具幫助長者更輕鬆地從床上起身或坐下,減少因為動作不便而引發的受傷風險。
  3. 餐具和日常生活輔助器具:專為長者設計的餐具,如加粗手柄的刀叉或防滑盤,可以幫助他們更輕鬆地進食。此外,長者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輔助器具,如穿衣器、拉鍊輔助器等,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我照顧的獨立性。

  照顧者的角色在這一過程中同樣至關重要。職業治療師會針對照顧者提供專門的訓練,以確保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長者的需求,有效地支持長者的復康,並正確使用這些輔助工具,減少照顧過程中的壓力和焦慮,從而提升整體的照顧質素。

  長者在骨折後的復康是一個多方面的挑戰,涵蓋生理、心理和社交等層面。職業治療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幫助長者重建生活的獨立性和自信心。隨著復康計劃的推進,長者將能夠逐步恢復日常生活,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透過專業的指導和家庭社區的支持,長者可以在面對挑戰時,找到重新融入生活的希望與力量。同時,照顧者的訓練和支持也將確保長者在復康過程中獲得最佳的照顧,進一步促進他們的康復。

關心健康:中藥藥引

中醫學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中藥藥引猶如導引者,針對經絡、臟腑和身體部位治療。在應用中,中藥藥引根據不同時間、人群、地區和疾病特點進行調整。藥引是中藥配方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藥效和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

藥引的作用

藥引的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調和藥性:平衡和調節不同藥材的性能,如甘草的調和作用可以緩和藥力。
  2. 相畏相殺、制約毒性:如生薑與半夏、生薑與天南星同用可抑制其毒性。
  3.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藥引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4. 除臭掩味、矯味作用:某些藥引可除臭或掩蓋药味,改善服用口感。
  5. 顧護胃氣、保護胃腸道:如粳米入藥可固護胃腸道。
四性五味、升降浮沉、歸經

《神農本草經》最早提出藥物有五味和四性,分別涵蓋酸、鹹、甘、苦、辛五味,以及寒、熱、溫、涼四性。四性針對疾病表現的寒熱不同選用藥物,五味則針對虛實不同作用。《本草備要》指出:「辛能散行,酸能澀收,甘能和緩,苦能燥泄,鹹能下軟,淡能滲泄」。

在臨床實踐中,醫師會根據疾病的表現、症狀和病變部位選擇藥引,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他們根據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調節體內氣機,驅除外邪或直接針對病變部位,以發揮治療效果。

歸經是根據臟腑經絡理論選用藥物,針對特定人體經絡和相應臟腑的病變發揮主要治療作用。例如,桔梗開宣肺氣,常用於上焦病症;牛膝補腎強筋,常用於下焦病症。針對不同部位頭痛的引經藥物有不同選擇:治療太陽經病使用羌活、防風;治療陽明經病使用升麻、葛根;治療少陽經病使用柴胡等。

根據方劑療效選擇特定藥引

引經藥因種類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質,針對的疾病也不盡相同。

以酒為例,雖然黃酒和白酒同屬酒類且具有辛溫性烈的特性,均用於理血止痛之功效,但其釀造方法、氣味和功能各異。黃酒溫補脾胃,白酒則溫通血脈。同樣地,紅糖和冰糖各有其獨特性質和功效,例如紅糖性溫,有補脾緩肝、活血散瘀、調經和胃等作用;而冰糖則性涼,有和中緩急,生津潤燥等功效。

因此,選擇引經藥時應了解其性質和病症特點,就像選擇酒或糖一樣,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疾病情況,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其他根據功效分類的常用引經藥:

理血止痛類
  1. 醋:具有酸味,可入肝經,收斂固澀,散結止痛。
外感疾病類
  1. 生薑: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生薑可用於發表,炮製後可溫中止血,薑皮可用於解脹,薑汁可用於和胃止嘔。
  2. 葱白:辛溫通竅。
  3. 薄荷:辛涼清熱,能止痛止癢。
補虛類
  1. 蜂蜜:潤腸通便,同時調味潤肺,適用於補虛類病症。
  2. 粳米:健脾益氣,和胃止瀉。
  3. 大棗:養血益氣,緩和藥性。
  4. 淡鹽水:清火涼血,通便解毒,滋腎固齒。

總括而言,臨床經驗的累積是中醫藥引理論豐富發展的主要原因。醫師若能正確運用藥引於開藥處方中,通常能事半功倍,使病症得以迅速緩解。

解開心結:認識內心的GPS:內在家庭系統治療

  小慧,26歲,患有抑鬱症。問題始於大學時期,因無法應付讀書壓力和人際關係,開始情緒低落,出現負面思想、失眠、欠缺動力、拖延和社交逃避等情況。小慧的父母均是專業人士,從小對其學業要求極高,期望她入讀頂尖學府,並從事專業和高尚的職業。父母婚姻不和,經常發生衝突,平日甚少關心小慧的感受,缺乏親密溝通,母親更常以打罵方式管教。小慧自小缺乏自信,自覺做得不夠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中學時因讀書壓力常感焦慮,身體也出現各種不適的症狀,如頭痛、腹瀉等。

  人際關係方面,小慧也遇上不少麻煩。因缺乏自信,一直都容易敏感於他人對自己的觀感,常覺不被接納和喜歡。一旦認定朋友接納自己,就會非常緊張這段友誼,極力去討好對方。在大學一年級時,小慧開始拍拖,因過於著緊這段感情,導致對方感到壓力而提出分手,此事對她打擊很大,成為日後出現自殺傾向的直接原因。

  畢業後小慧曾從事數份工作,總希望得到上司的認同而很努力地表現自己,經常加班,導致生活失去平衡,缺少休息和自我照顧。她與同事的相處也總是患得患失,自覺難以融入同事的圈子,產生被拒絕和孤單感。最近,她發現原來飲酒可令自己容易入睡和放鬆心情,暫時忘記內心的痛苦,於是漸漸養成飲酒習慣,且越飲越多,尤其在心情低落時。

  內在家庭系統療法(Internal Family System Therapy, IFS)是近年非常受歡迎的心理治療,透過這療法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慧的心理障礙。IFS的創立人Dr. Richard Schwartz本身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治療師,他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有如一個內在家庭系統,有很複雜的不同部分,代表人內心不同的經驗。 這些部分大都是由童年時已開始形成,可說是慣性的心理模式。這些部分可以歸為三種角色:流放者(Exiles)、管理者(Managers)和消防員(Firefighters)。最深層的痛苦經驗部分被稱為「流放者」(Exiles),包含著成長中的創傷經歷,例如在關係中被拒絕、被嚴斥、被虐待、被遺棄等,以及這些經歷所帶來的痛苦情感和信念。我們通常都不想觸碰這些痛苦經驗,希望將它們封鎖於內心深處,因觸碰會帶來新的痛苦感受。小慧自幼要承受父母嚴苛的要求和批評,也缺乏父母溫馨的愛和關懷,因而產生被拒絕和遺棄的感覺,成為她內心的流放者;相關的信念包括「我不夠好」、「我是失敗者」,而相關的情緒則包括焦慮、抑鬱、內疚等。

  為了逃避和封鎖這些流放者的內心痛苦部分,IFS指出人會用兩種常見的手法來達到此目的,構成兩種內在的「保護者」(Protectors)。第一種被稱為「管理者」(Managers),其功能是將流放者放逐,以免它們干擾我們的生活,通常透過控制情況和人際關係來實現,從而避免心靈受傷。例如,通過追求完美或內心的批評來避免失敗感,或者通過取悅他人來避免被拒絕的感受。然而,管理者並非每次都能成功,有時流放者可能會被觸發,而此時第二種保護者「消防員」(Fire Fighters)就會介入。

  「消防員」旨在控制和熄滅由流放者引發的痛苦,直到流放者再次被封鎖起來。消防員通常通過分散注意力來實現這一點,例如購物、吃東西或刷社交媒體。然而,一些更極端的消防員可能會表現出有害行為,因為它們的唯一目標是消除流放者的痛苦,因此會不顧後果地採取任何措施,例如使用藥物、上癮、甚至自殺等極端行為。

  IFS認為,這些保護者是在我們經歷創傷時發展出來的,用來管理這些痛苦的情緒。流放者攜帶負面情緒,管理者努力防止這些傷口被觸發,而消防員則在觸發時抑制這些情緒。IFS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所有部分都是被歡迎的,盡管不同的部分可能對我們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

  小慧也有兩種內在保護者,她的管理者經常以極高自我要求的形式出現,因這樣可避免犯錯,而她最害怕的是被人指責和拒絕。小慧另一個管理者的部分則是嘗試討好別人,為的是避免受別人拒絕,甚至遺棄。至於消防員的保護者部分,小慧明顯是用飲酒來逃避內心的痛苦,希望忘記壓力和負面情緒,甚至上癮也在所不惜。這些保護者只能帶來短暫的減痛,但長遠來說會令小慧陷於負面的漩渦之中。

  IFS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核心自我(Self),這是我們智慧的中心,具有八個C的特徵,包括:信心(Confidence)、平靜(Calmness)、創造力(Creativity)、清晰(Clarity)、好奇心(Curiosity)、勇氣(Courage)、慈悲(Compassion)和連繫感(Connectedness)。這些特質都是積極的品質,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和理解自己,並轉化那些負面或極端的內心部分。因此,IFS的治療目標是讓核心自我(Self)成為自然的領導者,觀察、理解並認可每個部分及其角色,引導它們減少極端表現,更有效地共存;通過請求管理者或消防員稍微退後一些,最終可以處理和釋放流放者的負擔。

  小慧在接受IFS的治療後,就好像開啟了一個導航系統,開始了解內心的矛盾和掙扎,明白保護者的角色和功能,也願意接觸內心流放者的痛苦,能夠用接納和仁慈的態度看待這些部分,運用核心自我去作自主的決定和引導內心各部分,達致內心的平衡與和諧,而她的抑鬱也明顯地有所改善。

同行心語:彼此陪伴面對危疾

  人生恍如登山旅程,有平坦也有崎嶇。婚後不久,我太太突然患了罕見免疫系統疾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她的免疫系統會異常地攻擊自身的中樞神經系統,這種疾病在嚴重時可導致功能喪失。其病因目前尚未確定,也無法根治,現階段通過生物製劑控制病情並預防復發。回憶起太太患病留院時,正值COVID抗疫期間,家屬不能進病房探望,只能通過電話視像作有限度溝通。由於她大腦發炎導致言語運用不暢順,有時更需要醫護協助溝通。在那段艱難的時期,我內心非常焦急和擔憂,但靠著禱告、家人支持及教友的鼓勵,我們得以度過難關。

  感恩醫生及時診斷並作出適切治療,有效控制腦炎情況。出院後,她需要定時用藥和覆診,還接受中醫針灸和中藥治療。我陪她進出醫院和診所,又查找營養學及該病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她減少復發。面對不可根治的病,我起初感到無力和憂慮,但太太比較樂觀,有時反過來安慰我。因為她很感激神的保守,相信神已為她安排了最合適的醫護,讓她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如今,病情已穩定下來,更有體力參加不少活動。信仰在我們家中至關重要,藉著禱告我們把病患交給神,學會放下擔憂。太太得病,我們多了一個身份:長期病患者與照顧者。我漸漸適應新身份帶來的轉變,如:需預留時間陪太太覆診、注重健康生活習慣、珍惜與家人相處時光、接納因病情轉變而來的壓力情緒、學習禱告將未來交託、時常察看當下的恩典等等。我答應過太太需保持身心靈健康,才有體力照顧及陪伴她。記得在婚盟中,我曾承諾不論日後外間環境或身體狀況轉變,我都會不離不棄,守護在她身旁。

  明白疾病和衰老是人生必經的歷程,我們學會了接受提早到來的生命歷程。盡管疾病改變了生活方式,但我們依然有機會嘗試新事物,體驗人生,熱愛生命。在她病後,我們參加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包括前往西班牙徒步行走聖雅各之路、參與毅行者慈善活動、學習跑馬拉松及修讀專業課程等。彼此陪伴能使我們有力量面對該危疾。我們在行山郊遊之際,不時會想起聖經經文:「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121:1-2)我們感受到神在患難中的陪伴和幫助。陪伴對患病者的生活有積極幫助,祝願各位照顧者身心健康!能夠與家人同行,互相陪伴支持。

醫護心語:珍惜每個能作見證的機會

  這是一個年過三十的年青男士的故事,突如其來的不適讓他前往急症室求診,初步診斷為心臟衰竭,需要留醫深切治療部接受體外膜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亦稱人工心肺機治療。

  由開首已有的心室頻脈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即使用了人工心肺、強心藥、改善心律不正藥物、還有經靜脈心臟起搏(Transvenous pacing)器的支援,但還是改善不了持續的心室頻脈(VT),經歷無數次的去心臟纖顫(Defibrillation)後,情況還是反覆不定。

  那天,我有機會趁他清醒、還能說話的時候與他聊天,談到了很多他的過去和當刻的感受。他經歷這麼多的事真的很痛苦、亦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與家人一起的時光;人生無常,我與他分享寶貴的福音,也分享了過往曾經與一些遭遇不幸的病友禱告片段,最後他亦接受了邀請一起禱告。 他緊緊的握著我的手,不單禱告求天父醫治,亦求天父賜他最大最真實的平安和恩典。禱告後,我勉勵他無論如何亦不可放棄,亦鼓勵他有機會就要好好與家人、女友表達自己的愛和感受。

  他與我勾了尾指。

  翌日,院牧探望他時帶領他作決志禱告,隔天更接受了灑水禮!

  經歷過兩次懷著到瑪麗醫院治療的盼望,最後卻因身體突如其來的狀況取消了原來計劃。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他情況一直未見好轉,甚至急轉直下。他的女友表示他住院期間有努力與家人和好,亦有努力撐過一次又一次痛苦的難關。

  最後,生命還是走到了盡頭。

  遺憾的是,最終他也撐不過這一關。

  感恩的是,他得到了永生的確據。

  醫療技術、儀器和藥物再先進,也拯救不了人的靈魂;醫護人員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拯救生命。

  寶貴的是,有機會與他和其女友一同面對和經歷這麼大的艱難,有機會分享他決志這麼大的喜悅,看到他安心地讓愛他的醫護去照顧。

  各位仍在前線拚搏努力的戰友,好好珍惜每個能作見證、能傳福音的機會,不論是朋友、同事、病友或鄰舍。因為你我都不知道,生命還可以走多遠。我們確知的是,惟有福音能真正拯救靈魂。

  互勉之。

轉載自: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於《明報》刊登的「談天說道」專欄「護理人生」

信仰心窗:留甚麼給下一代?

  我們總希望留給下一代的,都是對他們有價值、能觸動心靈、傳遞愛意的東西;但願睹物思故人,在心中留下溫暖美好回憶。

  身為父母,在世時未曾善待兒女,即使死後留下金錢、房產、股票等有形財產,子女們亦未必會感動,只因他們從未感受到親情。相反地,故人留下慈愛、品格、為人處世的典範等無形財產,遠比有形財產更為重要,也更深刻銘記。

  我所認識的周世伯,為人隨和,平易近人,說話時臉帶笑容,不慍不火。且聽子女心中,他所留下的身影,是甚麼樣的無形財產:

  「爸爸非常勤儉,生前與媽媽經營藥材鋪,為人診症三十年,每天朝八晚八,一年只休息三天。他很愛顧家人,原本打算退休後,跟媽媽到處遊山玩水,但當知道大哥開辦中西藥房,便立即以中醫師身分坐陣,支持大哥創業,五年來勞心勞力。後來大哥結束生意,爸爸因憂心過度而病倒。四年來,他經歷了多次大小手術,靠著上主勇敢地跨過。每次手術前後,都有上主差派的『天使』來為他打氣、祈禱。這種神的祝福,爸爸常掛在嘴邊,滿心感恩。」

  「爸爸影響我最深的是他好學不倦的精神。年青時他在祖父的藥行邊做邊學,除了勤讀醫書,亦會參加中醫師工會開辦的課程來增值自己,最終成為香港政府第一批認可的中醫師。為了確認藥材的藥性及藥效,他甚至親身試藥。他處事待人皆用心至誠,退休後街坊仍特意找他診症,亦有人想向他拜師學習。晚年爸爸又習水墨畫,留下的作品題材豐富,有牡丹、魚、鳥、竹、鶴、蟹、荔枝等,多不勝數。」

  子女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觀察父母的行事為人,學習其一言一行。這些無形的薰陶,一生一世受惠於父母的嘉言善行,遠勝於承繼有形的財產。

  對於留下甚麼給子女,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人會留下人脈關係,即一份「爸爸生前好友的名單」留給子女,希望能為他們的未來人生鋪路。有人如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女兒出生後捐出自己持有的99%公司股份,以女兒之名建立慈善基金,推動醫療、教育和科技發展,為女兒建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還有我認識的英先生,感激得到別人許多的幫助,因此在離世前立下遺願,將遺體捐贈給醫學院作解剖課及教學用途,好讓更多人得幫助,以此祝福別人。這份無私與分享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的女兒。她亦簽署了器官捐贈同意書,仿傚父親,遺愛人間。

  所有善心善事,都不會被遺忘;不單人會記得,上主也必記得。聖經記載,天使來找哥尼流,對他說:「你的禱告和施予,已上達上主面前,上主非常喜悅你所做的善事。」人若想為人記念,他的心總要往好處去想,步亦往好處去邁,身影才會在人世間留痕。

生活心窗:誰人記得我

   讀者們經歷過黑膠唱片的年代嗎?我人生第一次購買黑膠碟是初中時候,還記得放學後去唱片店尋寶的時光,但這些日子並不長,當時正處於黑膠式微而鐳射唱片CD蓬勃的全盛時代。直到黑膠唱盤壞了,一整箱黑膠碟只好封存。近年來,年輕人圈子忽然掀起黑膠熱,各種復刻版、新出限量版唱片及許多新穎設計的唱盤湧現市場。我考慮良久,終於買了一部「入門級」來重溫年少的美好時光。

  有次我在二手唱片店裡找到一張五十七年前出版的膠碟。你們相信唱片也有自己的命運嗎?這暗紅色的膠碟不知經過幾多人的手,漂洋過海最終來到香港。幸得互聯網資訊發達的強大,輕易查考到演奏家的生平及唱片出版資料。忽發奇想,如果我一直保存這膠碟,又在世上多活幾十年,當後人整理這些幾近百載的遺物時,他們會如何解讀這片膠碟承載的歷史?會珍惜這件古物嗎?會對收藏者如我的人生故事有興趣嗎?

  三年前,有位相熟的伯伯拜託我找尋失散六十年的舊友。由於事隔一甲子,往事遙遠記憶已模糊,不過對方送給他的禮物,一直珍而重之,其中包括一張45轉唱片。我把零碎的資料放上社交媒體,得到不少迴響,例如有人提醒我這唱片收錄的歌曲曾於某年大熱,如此這般逐步收窄範圍。事情迂迴曲折,得到網絡友好的支援,數月追蹤,最後真的尋回舊友。兩人白髮相擁,解開多年心結,令人感動。一年後,伯伯病逝。他遺下大量舊物,子女無力也沒心思去處理,決定用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去解決——丟掉、送贈、低價賣出。唱片的命運流落何方,無人關心。

  人走如燈滅,誰人會記著自己,有那麼重要嗎?也許在世的人,很想留下憑據,證明自己活過、存在過,認為這樣的生命才有重量。於是,當預知生命來到盡頭,通常會留下一些東西給後人,那怕是不值錢的東西,只要看到此物,就會想念前人,彷彿氣息仍在,牽絆感情。

  而我崇尚斷捨離,可以的話我希望盡早處理家裡各項雜物,不要增添別人的麻煩,而且「看見」後人把我珍惜的物品丟的丟、賣的賣,我想會非常心痛,不如自己早早處理罷了。但願留下來給人懷念的只有快樂的笑容,這是最好的禮物,是伴隨終生的回憶,而且不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