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101

親愛的冬蟬(化名):

  想起去年6月在病房與妳相遇,細心聆聽妳的故事,得知妳患有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後來又發現腦部有兩處腫瘤,更有糖尿病纏身。聽到時心頭一酸,一個人怎能承受如此重病痛呢?!

  在妳住院的兩個月裡,我陪伴妳走過一小段的人生路。我們十分投契,無所不談。當妳分享到有時感到孤單,恍似獨個面對疾病,加上標靶藥的副作用令妳嘔吐和腹瀉,又擔心出院後的照顧問題。我當時深深地感受到妳的孤單、無奈和擔憂。於是,我送妳一本《日悅恩言》,並為妳播詩歌《動力信望愛》,鼓勵妳與耶穌同行!

  當妳分享到身體漸弱,因標靶藥的副作用,令妳由活動自如變成需要他人協助換尿片,是那麼難以適應的事!最令妳擔憂的是,必須要去另一間醫院覆診,深怕中途會腹瀉。我便播放詩歌《靠著耶穌得勝》來堅固妳的信心。感恩妳回來告訴我,整個覆診過程都沒有腹瀉。

  還記起有一天,妳致電給我,說很擔心星期二做手術,害怕由小手術演變為大手術,甚至希望不用動手術。妳提起上次做手術前做惡夢睡不到,今次妳丈夫正在另一間醫院接受治療,妳很擔心他的情況。我感到妳正承受很大的壓力,便送上詩歌《倚靠耶和華》來安慰妳,妳說詩歌很悅耳,我就鼓勵妳在手術時也可倚靠耶穌,向祂祈禱。感恩的是,妳的手術順利完成,妳還告訴我:「沒有做惡夢,入手術室時自己有呼求主,所以沒有害怕,心裡有平安,將來出院後一定要返教會。」感謝主的保守,妳在一個多月後終於康復出院了!

  冬蟬,妳出院後,我不時會想起妳,但總是沒有進一步行動去聯繫。直至數月後,妳致電給我說,教會有幾個人來訪問妳,妳不知如何應對陌生人,心情緊張,所以找我聊天。妳提到身體越來越虛弱,我便想翌日立即去探望妳,但妳說要視乎身體狀況,因怕不夠精神接待我。次日致電給妳,沒有人接聽。一個月後再次致電,也沒人接聽。腦海裡不斷浮現壞訊息:妳是否身體狀況突然惡化住院了?還是回了天家呢?三個月後,電話終於接通了,可是妳的家傭告訴我:妳走了!我反覆地回想妳與我最後的對話,妳說:「我很喜歡與妳傾談,因為妳很真誠,和其他人不同。」沒想到那次竟成為我們最後的對話!

  冬蟬,謝謝妳對我敞開心窗的信任,妳的生命見證,教曉我「尊嚴」這一課,讓我看到妳生命的韌性,面對重重疾病,始終堅強去面對,無憾地走完妳一生的路程!

  祝福妳在天家永沐主恩!

妳的院牧心弦敬上

從心出發:如何在護理路上保持初心?

  雖然我一心想投身醫療界,但報讀大學時,幾乎未曾考慮護理系,更未曾想過從事護理行業,畢竟在許多人心目中這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厭惡性工作。後來因未能考上心儀學科,經過低潮後,卻誤打誤撞進入護理系。神應允了我的禱告,賜我智慧、熱情、喜樂與健康地去學習,最終讓我以一級榮譽畢業。

  畢業時,我與大多數的畢業生一樣,期盼著自己能永遠保持初心,幫助那些處身於水深火熱中、飽受病痛煎熬的病人。「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然而護理路從不是平坦,初心就像一團火,時而光亮時而微弱。入行至今已數年,怎會沒有風風雨雨?不論在人事或工作上,那些風雨至今仍然記憶猶新,例如曾被上司嚴詞責罵到流淚,飽受委屈;被精神科病人惡言相向至心靈受創;犯下使我內疚的過失,萬幸未有造成傷害;在疫情時期轉去隔離病房工作卻不幸染疫,在病榻上動彈不得,以為自己要壯烈犧牲;還有無數突發急救場面。在人手不足,瘋狂輪班、返通宵班後恍如沒有靈魂般的日子裡,我跟上帝說:「太辛苦了,我不想幹了。」聖靈不斷感動激勵我,更讓我記起的鼓勵:「不要放棄。」我順服,堅持下去。上帝的恩典是夠我用的,因為祂的大能在人的軟弱中得以完全(林後12:9)。每天下班後我都需要從神裡頭支取力量,那繃緊的心才能變得平靜安穩。成長的背後必定是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難關。如果沒有那些風雨,我不會成為如今更稱職的護士。

  感恩昔日的初心仍在,即使一點微弱的火光也好。畢竟,保持熱情是做護士最大的動力,其次是同事和病人的肯定和支持—這些都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如果你問我世界上有哪份職業是最好的?我會說護士是其中之一。這職業能夠培養數之不盡的美好特質,包括智商、情商、逆商、同理心、細心、耐性、洞察力、對人事物及情感的敏銳度,以及照顧他人的能力等。這些特質是需要歲月的沉澱,特別在前線工作時,你會遇到許多挑戰,逼使你成長。記得初出茅廬,首次穿上護士制服,雖肩負前所未有的責任卻感滿有自豪,如今,我依然以能夠成為一名護士為榮。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16:9)上帝的計劃遠超過我們所想的。約兩年前,在家裡執拾舊物時,發現幼稚園的畢業冊內有「我的志願」,我在那頁紙上畫了一個戴著護士帽的女孩。原來上帝早已將這顆種子栽種在我的心田裡,靜候十多年後發芽、生長、開花和結果。我期望能成為更多人的祝福,也願這見證能成為你的祝福。前路雖未知如何,唯願順服神託付我的召命。

觀影心情:《窗邊的小荳荳》在殘破與傷害中擁抱愛與接納

  電影故事發生於二戰時期社會氣氛緊張的日本,女孩小荳荳總愛在課室中搗亂,令老師感到非常困擾,常氣得七竅生煙,最後要求小荳荳退學。然後,小荳荳成為了巴氏學園的學生。甫到學校,小林校長對她說:「把所有你想說的話,都跟校長說。」校長專注地傾聽小荳荳說了整整四小時的話來,臨別時,溫柔地對她說:「妳真是個好孩子!」

  在巴氏學園,小荳荳進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學生在退役電車車廂裡上課,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學習次序;課堂經常延伸到教室外—游泳、散步、溫泉旅行……小林校長的愛心、理想與夢想,交織出孩子們人生中最動人的時光。不幸的是,現實中的巴氏學園在1945年東京大轟炸時被摧毀,原址如今已變成一所超市。

  故事原作者黑柳徹子擔心真人版電影會破壞讀者心中對巴氏學園的美好想像,曾多次拒絕把故事改編,直到八鍬新之介導演拿著概念圖三顧草廬,最終打動了徹子答應以動畫的形式改編這個故事。最後導演以精緻細膩且清新和諧的風格,將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化為視覺意象,讓這個教育「桃花源」躍上銀幕,為觀眾呈現了日本二戰時期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

  在戰爭的陰霾下,巴氏學園讓被主流社會遺棄的孩子找到接納與成長的空間。今天,我們可能會診斷小荳荳為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孩子,給她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籤。然而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為了滿足教育體制的要求,而是要讓孩子在學習中真實融入生活。在當今教育只重結果與成就的年代,我們或許應重新思考教育對每個孩子的意義。小林校長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為教育而教育,而是為孩子而教育。」當我們面對「不一樣」的孩子時,我們是應該急於矯正他們,還是願意走進他們的世界,發現他們的光芒?在這個標籤化越來越普遍的時代,《窗邊的小荳荳》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是在殘破與傷害中,仍然擁抱愛與接納的力量。

關心健康:飲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它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和發炎。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能受到影響,包括皮膚、眼睛、肺部和心臟。遺傳和環境因素都能引發類風濕關節炎。目前尚無特定的飲食可以治療這種疾病,但從患者的日常飲食可以發現其症狀與飲食的關係。例如,連續幾天吃高糖分的食物會誘發炎症產生。目前亦有研究發現,高糖分攝取會增加體內發炎因子,令體內發炎加劇。而地中海飲食則有助於減輕發炎、疼痛和晨僵問題。

  地中海飲食含高單元不飽和脂肪比例和豐富膳食纖維;飽和脂肪量、鹽和糖的含量較低。這種飲食富含蔬菜、豆類、堅果、魚類(包括深海魚類)、海鮮、水果和天然香料。紅肉的攝取量約為每周一到兩次。橄欖油為主要食用油。地中海國家的人普遍會在用餐時飲用葡萄酒,每餐約一杯份量,並且喜歡與家人和朋友一起享受美食。

  為了將上述原則融入港人的飲食,我們可以從每周兩至三餐快餐或特餐轉換成新鮮食物開始,然後嘗試逐漸增加蔬菜攝取量到每天2碗,並在增加膳食纖維量同時攝取足夠水分。繼而觀察每周進食魚或海鮮的次數,試著以魚或海鮮取代牛肉。盡量每周進食魚兩次或以上。水果的攝取量以整個水果為主,避免果汁。建議每天攝取一到兩個完整的水果,例如一個細橙、一個蘋果、一根香蕉或一個奇異果。

  酒精方面,進餐時邊吃邊喝半杯至一杯紅酒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注意飲酒的習慣,可以不喝就不要喝了。至於茶和咖啡可以視作飲食的一部分。茶類包括中國茶、日本綠茶和英國紅茶等,連同咖啡都含有抗氧化物,可以減輕體內炎症,但它們也含有咖啡因,可導致心跳加速、失眠和頭痛。有些研究發現,飲用超過四杯咖啡與類風濕關節發病率有關。再者,茶和咖啡中的糖和牛奶會增加額外的卡路里和脂肪攝取,因此建議不加奶或用低脂奶、不加糖為較佳選擇,以避免體重增加和高膽固醇等其他健康問題。

關心健康:天灸

  天灸療法,又名「藥物灸」、「發疱灸」,是以中醫基本理論及經絡腧穴學說為指導,將具有刺激性藥物塗抹於特定穴位,於特定日子進行基本三次的中藥穴位敷貼,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效果。

天灸療法的日期選擇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這句諺語指出了中國傳統醫學中天灸治療日期的選擇。在夏天進行的「三伏天灸」利用一年中陽氣最盛的炎熱日子,外敷辛溫助陽的藥物於特定穴位,以增強人體陽氣。盡管夏至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但陽氣處於外散狀態,不易集中運用。「三伏天」則在夏至後的三個「庚日」,陽氣逐漸伏藏,利用這段時間調理身體陽氣,順應天時轉入收藏。至於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則是為了強化和鞏固三伏天灸的效果,利用年中寒冷的時節調整陰陽,此時陰極陽生,達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和「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目的。

天灸療法的藥物選擇

  天灸的作用在於溫通陽氣、扶正祛邪,透過調理整體虛寒體質,增強抗病力。各醫師在天灸治療中所選用的藥物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數皆屬辛溫類的。

適合天灸治療的人士

  天灸療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補充陽氣,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減輕及降低呼吸道敏感的症狀和發作的頻率。因此,天灸療法適合平日體質偏虛寒、抵抗力差、患有慢性肺系統疾病或虛寒性疾病的人。天灸更有助於改善慢性胃痛、腹瀉、痛經、腰痛、關節疼痛等疾病。根據異病同治的理論,對於部分肺系疾病,如新冠康復者的咳嗽、氣促等症狀,也可以諮詢中醫師意見,考慮嘗試天灸治療。

注意事項

  接受天灸療法的效果因人而異,有些人身體狀況明顯改善,但有些人可能會感到更不適。因此,在決定接受治療前,應該進行評估,了解自身狀況後再做決定。就像看病一樣,接受天灸療法也需要中醫師進行全面評估,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病史、舌象和脈象,以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有部分文獻提到,天灸敷貼位置應達到發皰,但實際應根據使用的藥物等因素而定。敷貼位置可能會出現皮膚紅腫、灼熱痕癢,少數人可能感到刺痛或冒小水皰,這些都是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在治療後並不會出現水皰,即使沒有水皰也能見效。但若出現水皰,天灸留下的皮膚色素沉著也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消退。建議在治療前與醫師充分溝通,並按照醫師的建議及時用乾淨毛巾清潔殘留的藥物。此外,在接受天灸治療期間,飲食上要保持清淡,避免攝入煎炸食物、牛、羊、海鮮等發物。

  不建議以下人群接受天灸療法:孕婦、3歲以下的嬰幼兒、哮喘急性發作、發燒、咽喉發炎、急性呼吸道疾病發作、糖尿病、肺結核患者。同時,對皮膚易過敏、有增生性瘢痕體質、皮膚創傷或潰瘍的部位也不適合進行天灸治療。對於任何身體狀況,特別是癌症患者、對中藥過敏、G6PD蠶豆症患者,建議在接受治療前應詳細諮詢註冊中醫師。

解開心結:從人的治療步向神的恩典

  在心理治療中,我常運用專業知識協助受助者。然而,當人的努力與神的恩典相遇,所迸發的療癒力量,常遠超我的預期。這讓我更認識到,真正的醫治,是一段從人的治療步向神恩典的旅程。

  讓我訴說一位受助者路德的故事,她因長期失眠、焦慮、對自我價值及未來的深度困擾而求助。她堅信「沒有達成目標就沒有價值」,飲食行為亦出現困擾,嚴重影響生活。

掙扎的幽谷:路德的治療初期

  路德的困擾根深蒂固。家庭關係的張力,特別是與父親的矛盾,使她情緒混亂。她習慣以衝刺方式追求目標,對「慢下來」充滿恐懼。其思維與情緒長期被自我價值與成就感綁定。治療紀錄揭示了她更深層的痛苦:PTSD癥狀、飲食失調經歷,以及習慣性自我批評。家庭壓力下,她常感自己是「代罪羔羊」,以暴食來紓壓,並對身體形象極度焦慮,社交困難。

  治療過程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協助她辨識身心反應,強調自我照顧;引導她覺察自身經驗,學習接納情緒;釐清個人價值與行為的關係,引入自我同情概念;並針對暴食行為討論怎樣改變核心思想信念的元素。

  然而,進展並非一帆風順。路德多次對進度緩慢感到焦慮不滿,希望盡快解決。這種焦慮反映了她對掌控的渴求及對痛苦的難耐。有時,她出現強烈的閃回(flashbacks),伴隨憤怒、悲傷與困惑。

恩典的曙光:一封書信的啟示

  就在治療看似拉鋸之時,路德寫給我的一封書信,如曙光般照亮了她內心的轉變,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神的恩典如何在治療中運行。

  信中,她細數了我們之間一些溫馨的互動片段,視為珍貴回憶。然而,最觸動我心的,是她接下來的剖白:「一直以來,我求問神,究竟這段治療關係是否用金錢來維繫的?一旦我再無力支付診金,關係就是以結束為目標?…但神今天讓我頓悟了:我們這段是恩典關係,是神所賜的『愛的禮物』,是醫好我傷痛的良藥。感激您和您太太給了我平安、保護與供應…神藉著您們對我顯明了祂的應許。」

  這段話揭示了路德內心深刻的屬靈轉化。她從對關係功利性的疑慮,轉向對「恩典關係」和「愛的禮物」的領悟。我相信,這是聖靈在她心中的工作。她所感受到的「無條件接納」,已昇華為一種「神聖的愛」的領悟。

永恆的印記:在治療中重尋意義

  路德在信末引用傳道書3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她寫道:「祂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我也把您們給我的溫暖放在永恆裡,在我心裡延續和轉化。」

  這與她初期對進度緩慢的焦慮形成對比。如今,她似乎開始理解和接納「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的屬天節奏。她體驗到的溫暖與愛,不再短暫或有條件,而是可以被「放在永恆裡」延續和轉化。這呼應了靈性成長中對生命意義的重尋。

  路德的故事提醒我,人的治療,無論多專業,都有其局限。心理學可助人疏理情緒、改變認知,但那份源於神、觸及靈魂深處的醫治,卻是神的恩典。治療師的角色,除了專業知識,更是成為一個讓人安心的「安全器皿」,讓受助者有機會經歷神的同在。

  當路德寫下「我們這段是恩典關係,是神所賜的『愛的禮物』」時,她宣告了在神的恩典中,重新找到了被愛、被接納的確據。這份確據,超越了她對自我價值的懷疑、過去創傷的恐懼及未來的焦慮。

盼望之路,恩典同行

  路德的經歷,讓我再次深刻體會到,在人的軟弱中,神的恩典何等真實豐盛。她的信,見證了即使在最幽暗的心理掙扎中,當人願意敞開心扉,人的專業協助與神的無限恩典可以美妙結合,引領人走出陰霾。

  這是一段從人的治療步向神恩典的旅程,或許漫長,但正如腓立比書4章6-7節所應許:「應當一無掛慮…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盼望每位讀者,都能在各自的生命挑戰中,經歷這份出人意外的平安,並在與人連結、彼此扶持的關係中,瞥見神恩典的榮光。因為祂的恩典,足以讓人在破碎中被重建,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絕望中重燃希望。

同行心語:雖艱難,仍堅持和珍惜照顧的機會

  兩年多前,丈夫在一次意外中被車撞倒,下半身受到嚴重創傷。隨後的半年時間裡,他在醫院經歷了多次手術和治療。作為家人,我只能信任醫護人員,無法為他做更多的事情。每次看到他傷勢嚴重的模樣,不禁感到情緒低落。每當接到醫護人員的來電,都感到巨大壓力,擔心他的傷勢是否出現變化。在這段艱難的時期,院牧不間斷的關心和支持,讓我重新找到了信仰的盼望,讓我的心稍微安定下來。

  半年後,醫生告訴我:「我們已經盡力了,你丈夫將永久傷殘,日後需要依靠輪椅生活。」聽到這消息,我忍不住流下淚水,心中充滿悲傷。面對這殘酷的現實,我唯有強忍眼淚,為他尋找院舍,並開始一段漫長的照顧生活。我不禁問自己:「這段日子何時才會結束?」然而,我也明白如果這段日子結束了,意味著我將永遠失去丈夫,心裡的掙扎與矛盾讓我無法平靜。

  轉到院舍後,丈夫除了雙手有些微活動能力外,其他身體部位都無法活動,見到他的模樣,內心充滿了無法言喻的情緒。為了丈夫,我只能默默承受,承擔起長期照顧的責任。在照顧的過程中,看到丈夫心情好,我的心情也會隨之好起來;當他情緒低落,我會給他擁抱鼓勵他。可是每當我踏出院舍的那一刻就痛心流淚;每當看到他痛苦,我的心也更加疼痛。

  最艱難的時期是丈夫在院舍住久了,身體內不斷滋生細菌,需要轉院接受治療。我跟隨他進出不同醫院,日子久了,我疲憊不堪,但我無法離棄他,更不想兒女擔心,便選擇獨自承擔照顧的重擔,壓力自然相當大。有時我會與他人比較,安慰自己我並不是最不幸的一個;有時我向上天訴說我的苦楚;有時心中也會陷入空虛;有時甚至失去回家的方向,但我仍堅持和珍惜仍能照顧的機會,免得留下遺憾。

  最終,在2025年初,丈夫回到天家了,一切漸漸恢復平靜。當我整理丈夫的遺物時,看到他手抄的聖經紙張,我深信,他緊握著主的應許,已經回到祂的懷抱了,這份信念讓我倍感踏實。回想過去的艱辛,我在這段人生最徬徨無依的時候,遇到了院牧。她親切的眼神和安慰深深觸動了我心靈,讓我感受到溫暖與支持。

  我經歷了情緒上的困擾和疲憊,感受到作為照顧者的無形壓力。若壓力過大,無疑會影響身心健康。因此,找到合適的對象和信任的朋友傾訴,是愛惜自己和家人的有效方法。學習開放自己與人分享不僅能舒緩壓力,也讓我在艱難的日子裡,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與勇氣。

醫護心語:陽光大叔

  從事護理工作近三十年,我的職業生涯從普通外科轉向結直腸癌的個案經理。我在過往的日子曾處理無數的個案,當中有一個情景令我留下印象深刻。

  在一個炎夏的巡房下午,我看到一位蜷縮在被窩裡的病人,旁邊坐著一位垂頭喪氣的老伯。他們之間沒有交流,老伯呆坐良久後便離開了。後來從同事那裡得知,這位病人是四十多歲的趙先生(化名),剛剛被診斷出直腸癌,而那位老伯正是他的父親。

  第二天早晨,我主動向趙先生打招呼。在交談中,得知他早已察覺病徵,於是在私家診所做腸鏡檢查,結果被確診為直腸癌。盡管正電子掃描顯示腫瘤未擴散,但磁力共振顯示腫瘤應該是第三期,並且腫瘤細胞已侵佔附近的組織。醫生建議他先進行電療和化療,以便在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

  趙先生的情況相對嚴重,因為腸道已經出現阻塞,醫生建議他進行臨時的「人造肛門」手術,簡稱「造口」(利用手術將排泄系統的出口,由原來的肛門改在腹部上)。可是,他非常抗拒,因為日常工作需要接觸很多人,無法接受使用「造口」來排便的現實。我細心聆聽他的顧慮,試圖理解他的爭扎。

  他的父母年事已高,作為獨子,對於如何向父母解釋自己的病情感到困惑,特別是在「造口」問題上。閒談中,我得知其父母是虔誠基督徒。他小時候常和父母一起去教會,但長大後因工作繁忙已不常參與聚會。我用經文來鼓勵他:「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5:7)

  我鼓勵他正向面對家人,接受由我安排他與父母、妻子一起家庭會談,正面地了解問題所在。首先,我讓他們各自表達對當前情況的理解和感受。他們都猜到情況不妙,但又不敢直接詢問趙先生,心中充滿了擔憂。我試著用簡單的詞彙和身體結構圖去解釋目前的病況。經過講解,他們對臨時造口的功能和日常護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內心的擔憂也減少了許多。

  我還聯絡了香港造口人協會的志願者來探望趙先生,相信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更具有說服力。最終,趙先生願意接受造口手術,並開始進行電療和化療。

  他的術前治療持續了近半年,化療引致體重下降,但每次覆診,總是面帶笑容。他告訴我,這段時間讓他重新回到了信仰的懷抱,從神那裡獲得了力量。最終,腫瘤縮小到可以切除的程度,但可惜腫瘤仍然非常接近前列腺。醫生建議除了直腸外,還需要切除膀胱,這意味著他除了大便造口,還需要小便造口。我本以為他會難以接受這種狀況,沒想到他卻爽快答應,因為他認為生命比任何事物都重要,而且希望能看著兩個女兒長大!令他感到安慰的,是大女兒已經學會幫他更換造口袋。

  由於手術時間較長導致腸道不動,術後需要住院一段時間。醫生們稱他為「陽光大叔」,因為他總是面帶笑容,喜歡與醫護人員開玩笑。他的開朗樂觀使他成為我們的義工,願意與其他病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即使依賴造口袋,也能過正常的生活。

  當人們得知自己患上癌症時,確實會感到恐懼和焦慮,彷彿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作為專科護士,我能在病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陪伴他們和家人走過人生的低谷,感到無比榮幸。尤其看到病人康復,重新投入生活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快樂和無比的感恩!

信仰心窗:帶甚麼去天家

  我不喜歡搬家,但若是百年歸老,要從地上的家,搬到天上永恆的家,我會毫不諱言地說我渴望要去,正如保羅所說的:「好得無比!」我可以很輕鬆地走,因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離世那刻,也就沒有甚麼可以帶走。天家的主人,你認識祂嗎?祂是創造主,天下萬物都是祂的,你不用擔心有何欠缺。祂又是父親,已為我預備一切,我不用帶甚麼過去。耶穌在世上曾對祂的學生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

  不過,不是人人可以進天家。耶穌曾說:「不是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就可以進去。」天家的主人認識你嗎?若你與祂沒有甚麼關係,祂不可能讓你進去,正如你不會讓一個陌生人進你家一樣,因此無祂允許,無人可進去。凡接受基督救了自己,罪已被清理,就賜他權柄作兒女。

  作為上主的兒女,我們豈會兩手空空去見珍愛我們的父上帝。想像我們會跟祂一起看甚麼或做甚麼?會是翻看相簿嗎?有天,我在朋友家看見桌上一本精美相簿,是她親自利用電腦軟件,將過往十五年跟丈夫外遊的照片,輯成相片集。每一張相片都經過精挑細選才放進去的。朋友說:「這是我畢生中最寶貴的東西,每張相片,都蘊藏著我和丈夫濃濃的情意,有一天我百年歸老,我緊抱著這本相簿離去,已很滿足。」

  其實相簿內也滿載著我們與上主同行的印記,每一次我們向上主祈求,那個街市、洗手間、睡房、辦公室等,就成了神聖的空間。若能把自己每天的感恩日記,化成情書送給天父也不錯。曾有位母親,二十五年前,她的長子離家出走,她竭力尋找,始終音訊全無。每一天她在日記裡撰寫一篇短箋給兒子,告訴他每天的生活軼事。她已寫了三本滿滿的母愛短箋,期待某天兒子會回家,即使在她身故之後,兒子亦可讀到她在生之時寫給他的情書。

  假如與神傾訴,來個生命回顧又如何呢?從前我在日間長者中心工作,有一位老友記想我趁著她的記憶力尚未衰退,仍能憶述其心路歷程時,把這些珍貴回憶記錄下來,最後在她生日當天,我將印製好的生命故事集送到她面前。後來她身體日漸衰弱,最後安詳地回天家,在那裡與上主重述她的人生故事。

  又或是與神一起摘菜,一起煮食?記得在小說《小屋》裡,上主為了療癒男主角喪女之痛,煮東西給他吃,帶他去划艇,行山爬洞穴等,即使要花上很多工夫,但祂沒有嫌煩,祂就是這樣默默付出祂的愛。

  朋友,你可曾發現,上主所要的不是世俗定義的成功,而是我們的生命中享有祂的足跡、同在和同行。當你領悟這一點,你會帶甚麼去呈獻給這位天上的主呢?

生活心窗:喜歡搬家嗎?

   至目前為止,我的搬家記錄快接近20次了,因著種種原因,最少一年,最多三年,我就搬家一次。

  第一次搬家時,因為要準備的形形色色的事情,又要處理繁多的家中物品,心裡很煩躁。舊居要整理,新居要安排,哪些該要丟棄?哪些該要保留?有不捨的,也有要珍惜的,究竟該搬去新居,還是送走?

  搬家次數多了,漸漸學會每次買東西前都三思,這樣下次搬家時較輕易決定物品的去留。不過實行卻不易,有時看到減價商品還是不能忍手,遇上鍾愛的更是難以抗拒。

  三年前,我又搬家了,那次搬家並非預定的計劃,而且要搬去離老家很遠的異地。當年,抱著旅遊的心態,只拿著一件裝滿必需品的行李箱就出發了,沒想到一住就三年。所幸那次搬家不是預先計劃的,否則,若是要把所需的東西都帶上,恐怕要訂購貨櫃,然後安排航運。

  這三年間,我常抱著一種心態,那只是寄居之地,隨時都會搬回老家的,因此購物就成了需要慎重決定的事情。每當看到好用的東西都想據為己有,加上當地食材便宜,外吃昂貴,朋友們都愛自家煮,各種煮食工具自然列入了願望清單中。只是一想到日後搬回老家時這些都會成為累贅,我還是選擇忍手,縱使內心慾望不斷想說服我別考慮太多,我的購物清單最終只剩消耗性東西。朋友說我過著修士般無欲無求的生活。其實不是,我也有慾望,只是想到日後搬回老家時該如何處置這些物品就更煩惱,所以寧願選擇了不買。後來發現沒那些想買的東西,生活仍是豐足,更激發了創意,也越來越享受那「無可無不可」的簡樸生活。

  最近搬回老家,三年前一個行李箱來,三年後,目標是一個行李箱走。朋友說不可能,但我確實做到了。

  回到老家,走在街上,積聚了三年的物慾突然甦醒,被埋在願望清單中的物品開始蠢蠢欲動。我已回老家啊!雖說若再搬家是有點煩,但至少應該不用租貨櫃,安排航運吧。這時頓然醒覺,即使是老家也是寄居之地,太多的擁有終究是負累。回想到我是如何過那三年的日子時,我選擇不被物慾控制,我決定繼續保持簡樸,以寄居的心態去生活。相信下次再搬「家」會來得輕易,家人也不必在那一天為處理我的東西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