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余德淳

很多人問我為甚麼多年來不斷的推動情緒智能(EQ)教育,甚至有些人認為我總是把EQ掛在口邊。相信大家也聽過一句說話:態度決定高度。其實「態度」就是我們的EQ,而EQ對一個人實在有很深遠的影響。

遇上EQ(情緒智能)

  在大學時我是主修社會科學的,畢業後曾在理工大學(當年是理工學院)任教。主要教授的範疇是組織和行為訓練,那時對EQ這門學問並沒有認識和接觸。直到95年,有一次接受《突破雜誌》訪問,訪問出版後,我當然要看所刋出的內容,但視線卻被同期另一篇介紹EQ的文章所吸引。那是引述一本EQ的書,指出每個人「今天」的心情,都是由「昔日」所累積的感受而來。如果我們不仔細處理這些積存在心裡的感受,很容易就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和思想,甚至形成消極的心態。我開始對EQ這個學問有興趣。因為在接觸學生的過程中,我留意到他們常常流露出一種不求進取的態度。

  他們經常遲到,又不準時交功課,當問到畢業後有甚麼理想時,他們大都沒有甚麼抱負,只求找到一份不用拼搏的工作就算了。對於這些才20出頭的青年人,我感到既詫異又失望,因為他們絕對不應該這樣毫無鬥志。從EQ的研究中,明白到原來問題源於他們深藏著自我否定的情緒。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所讀的並不是最頂尖的大學,心裡有一種遺憾感,但一直都沒有正視和正確的處理這種感受。當我對EQ有更多的認識,我也對學生的問題有更多的發現。也更確定,原來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或長輩對他的性格塑造和待人處事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每個人都必需好好的「處理」自己的成長經歷,而這就是EQ的學習。

  96年,我離開了理大的教職,從事關於EQ的寫作和培訓工作,並有四年的時間受聘於政府培訓署,參與訓練公務員。在培訓的工作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每當學員觸及到孩童或求學時期不愉快的經歷時,他們經常會有很強烈的情緒反應,即使是40多歲的男子漢,也有不能自控的哭出來。這樣的表現不獨是公務員,其他行業的都是一樣。不論是商界,或是教師,都有不少人因為童年的挫敗或創傷,以致一直缺乏對工作,甚至對人生的動力和遠象。

  這是後來我開設訓練機構,並以兒童和家長為訓練對象的原因。

改變是可能的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思想和感受。 EQ的訓練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有效地運用思想來管理情緒。簡單來說,一般人都是「感受先於思想」,而EQ訓練就是要學習「思想先於感受」。但這對於成年人往往不能一蹴即就,而對小朋友就更加要有耐性,並且不同性質的問題和不同的人,更要用不同的方法。

  舉一些具體的例子,接受我們訓練的學生中,有一些是要接受心理或精神輔導的小朋友,他們的品行比較差(其實往往都是欠缺情緒管理的能力),對人常常懷有敵意(其實往往是沒有建立對人的信任感)。他們在學校裡總是被「標籤」,不受老師和同學歡迎。然而,這一類小朋友不少卻是高智商(IQ)的,只是學校講求服從和一致性,他們往往會因為失言和不守秩序,而被處罰和孤立。

  對於這樣的小朋友,最重要的是接納他們的特殊性,並且不再用「聽話」的框框來對待他們。這些小朋友其實並非不喜歡上學,只是他們的表現未能被學校和其他同學接納和欣賞。因此, EQ的訓練就是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融入群體,懂得尊重別人和培養自己的風度,並且願意遵守「遊戲」規則,透過分明的賞罰,幫助他們「懂得」在規範之中說話、行動和競爭。多數的小朋友經過一段日子的訓練,他們都會有明顯的進步,並且能夠更加融入學校的群體。

  至於一些「過動」的小朋友,他們的表現常常是操控人、好勝,甚至大叫大嚷,引人注意。那麼訓練的目標就是要他們學習自我發現和自我反省。我們會設計EQ劇場,由導師(或家長)演繹他們的行為,並且請他們自己提出改善的意見。我們的經驗是,其實這些小朋友大部份都願意思考和討論,甚至會主動的提供改善建議。漸漸他們就會懂得不再用粗暴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和對待別人,亦明白公平的重要性。

  有效的訓練,除了課堂之外,更要在學校和家中應用所學的EQ原則。而家長在孩子有改善的表現時,就應該馬上給他表揚;當他們有明顯進步時,更要給予「獎勵」。我們有不少成功的個案,足以證明表揚和獎勵對改善小朋友的EQ其實是重要的,而且是有效的。可惜仍有不少家長誤以為只要對小孩子嚴厲一點就可以了,當小孩子長大之後,他們便會自動變乖,其實,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控制和壓抑,只會增加一個人的「負能量」,如果沒有解決,這「負能量」最終還是會以不同的方式爆發。這就是我們看見很多人生活不開心,工作不積極,甚至有情緒病或破壞性的原因。如果我們(以及幫助孩子)能盡早懂得管理情緒,我們的人生都會更正面和積極面對逆境和困難,並且更有創意和更快樂。

最真實的EQ考驗

  二十多年來,我差不多每天都在談EQ的課題,也由EQ的研究延伸到AQ(逆境智能)、 MQ(多元智能)。因為訓練工作的緣故,也曾經幫助過一些小朋友,他們的父或母在病危之中,甚至因癌病離世,以致他們的情緒出現問題。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他們那份徬徨和失去至親的難過心情。只是沒料到,我和太太還算是「年青」的夫婦倆,一直生活正常,身體健康;但太太在06年因一次小病而檢查,竟然驗出患上癌症,對我們來說這不但是一個噩耗,更是一個最真實不過的逆境考驗。

  由於我太太是一位資深的護士,所以她有相當的醫學常識,而且她對自己的健康向來十分留意,但病發之前她的身體毫無異樣。所以當醫生確診她患上胰臟癌時,我們實在詫異萬分。也許就是EQ訓練所致,更可能是由於信仰的原故,很快,真的得快,我們就冷靜下來,並且接受了患癌的事實。因我們相信凡事臨到我們的身上都必定經過神的允許,而且我們亦明白到憂慮不能改變患病的事實,重要的是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病。結果,我們共識了不要懷疑和埋怨,因為這樣不僅對病情無補於事,更會削弱了我們順服和倚靠神的心。話雖如此,要實行出來卻絕不容易。所以我們一直常常互相提醒、同心禱告,彼此守望。

  醫生說癌細胞已經擴散,而且胰臟的附近有大動脈,因此能夠切除腫瘤的機會只有十分之一。雖然成功機會很微,但經過思想和禱告之後,我們決定一試。手術的結果出人意外的順利,醫生更告訴我們,肉眼所見的腫瘤都全部切除了。我們實在喜出望外,更是感恩不已!一般而言,手術後仍需要進行化療,但醫生卻認為既然癌腫瘤已經完全切除,就無需再進行化療。由於這決定十分重要,我們當然向不同的朋友請教,而他們都建議我太太進行化療,以求更徹底的根治。但最後我們還是接受了醫生的建議。

  手術後半年,太太再次感到身體不適,診斷後證實有癌細胞,換句話說,就是癌症復發了。當下我們都心裡一沉,並且不期然的有忿怒的情緒:醫生為甚麼要建議不進行化療?是否因為沒有做化療和電療,以致癌症復發?但隨即想到,既然當時我們都認為手術成功,並且最後選擇了不進行化療和電療,如今就不應該把責任歸咎於醫生身上,更不應埋怨他。我們寧願相信醫生已經盡了力,而且醫生也是有限的。記得當我們複診時,醫生不安的對太太說:「妳的病已經無法可治,我也不知道妳尚有多少日子!」感恩的是,我們的心裡還有平安。我們知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仰望神,並且嘗試尋找其他可能的醫治方案。從那時起,我們知道最重要的是要珍惜和善用餘下的日子。

出人意外的平安

  後來經關心我們的朋友介紹了一位醫生(我們相信是神的恩典),太太進行了一個遲來的化療療程。在「無法可治和不知道尚有多少日子」的情況下,竟然又過了兩年。期間太太雖然接受過12次化療和15次電療,這兩年間只發過3次病。更感恩的是化療的針藥並沒有帶來太多副作用,因此她基本上是如常的生活。不但繼續參加教會的詩歌班,還有足夠體力去游泳,而且每次是游30次直池(1.5公里)。她又為小朋友補習英文和數學,每一天都過得十分充實和有意義。身邊的朋友和親人都很驚訝她的能量,常常問她為甚麼可以這麼積極和樂觀。我們相信這是EQ訓練的結果,更是神的保守。

  雖然太太似乎異於一般的病人,但她依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癌症末期病人。 08年9月的一個晚上,太太半夜時份突然不醒人事,送往醫院時她已經沒有呼吸和脈搏似的,我也以為她已經死了。沒想到,急救後她又奇蹟地醒過來。當時醫生告訴我,因為她的血糖下跌到只有0.7,一個人如果跌到2就會昏迷,低於2的一般都不能再甦醒過來。但我太太竟然只有0.7,所以連醫生也說她是一個奇蹟。那一刻,我和太太更加體會到聖經所說:「生有時,死有時。 」是多麼的真實,而這一次的經歷也給她更大的信心,讓她更無懼死亡。如此,我們又再多了相聚的日子。

  在不久之後的一個星期六早上,太太一時疏忽,為自己注射了過多的胰島素。需要進食較多食物來中和過多的胰島素,因此引致不停嘔吐而要入院。醫生診斷她只是腸塞,需要做一個簡單的通膽管手術就可以解決。但後來卻再診出是細菌入腸,而且腸臟將會在5小時內壞死,換言之,太太只剩下不多於5個小時的性命。雖然我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但那一刻仍然是感到晴天霹靂和十分矛盾。雖說腸塞的手術,成功機會是零,但我也堅持一試,因為太太已經準備好了要做手術。

  由於太太仍以為自己只是做通膽管手術,所以她進手術室時還是帶著微笑,而我也對她微笑,我們都舉起V字的手勢。當她被推進手術室還不到3分鐘,醫生就出來告訴我,手術還未開始,她已經安然的停止脈搏和呼吸。我立即進入手術室,見到她好像睡著了一樣,十分安詳。那一刻,我雖然難過,但更多的是感恩。因為由太太患病以至離世,神都賜給我們無法測度,出人意外的平安。即使到了最後的一程,太太都是帶着平安而去。雖然身邊的親友都說我們有很好的EQ,而我也不否定我們的確懂得如何轉化負面的情緒,但更知道是因為神與我們同行,我們才有這樣的力量。們才有這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