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聞「瘋」喪膽

  人的姓名,或多或少承載著父母對子女的寄望;一個地方名稱,則往往記錄著一段感人故事。大嶼山以東有一小島,它原名「坭姑洲」, 50年代卻改為「喜靈洲」。今天喜靈洲以戒毒服務而為人所認識,但島上的戒毒服務其實始於70年代中,究竟五十多年前在島上發生過甚麼故事,以致小島為之而易名?

千年詛咒

  在眾多叫我們生怕的傳染病中,近的有非典型肺炎,遠的有黑死病(即鼠疫),但論到歷史悠久,還是要數痲瘋病。這三類傳染病患者都須要接受隔離治療,記得百年前香港治理鼠疫時,華人因抗拒政府的強行隔離政策而與執法者衝突,他們寧可伴著家人的屍體也不願與衞生當局合作。但遇上痲瘋病人,情況就截然不同。千年以來,痲瘋病人都被社會排斥,外國社會視之為不潔,中國傳統也視之為鬼神詛咒,藥石難醫;所以要隔離的話,越遠越好。

  早年香港若發現傳染性痲瘋病例,會安排送往廣東省石龍痲瘋病院診治。但這安排於1949年起終止,港府需要自行為傳染性痲瘋病人安排隔離治療。1951年,政府聯同一間來自英國的痲瘋病救濟機構London Mission to Lepers,在香港尋找合適地點開設痲瘋病院,最終的選址就在坭姑洲。當時坭姑洲是人跡罕至的一個小海島,島上並無食水、電力和通訊設備供應。因著地理和資源所限,建築簡單的痲瘋病院三年後才由當時港督葛量洪爵士宣佈正式啟用,而島嶼名稱亦改為「喜靈」,取自「healing」的英語翻譯讀音。別少看這彷彿與世隔絕、毫不起眼的小病院,它是當時世界上其中一所設備最先進的痲瘋病院,不單提供診療服務,而且還是一所病理研究所,力證痲瘋並非不治之症,痲瘋病人亦絕非生人勿近。

  痲瘋令病人皮肉受損,更失去神經感覺,甚至令肢體潰爛收縮。痲瘋病雖然存在經年,但或許因著社會對它根深蒂固的誤解,過去就連西方醫學也少有對它進行的研究,直至40年代末才有突破性發展。不過,對於痲瘋病人,心靈的創傷恐怕更難治癒。當年一位在喜靈洲痲瘋病院工作的醫生曾這樣說:「每個踏上喜靈洲碼頭的痲瘋病人,都是一臉迷茫和絕望。為怕遭別人棄絕,直到身上肢體病至殘廢之前,他們都想盡辦法掩飾自己的病情。我想他們優先需要醫治的,不是那幾近殘廢的肢體,而是他們的心靈。」

連家屬也拒絕探望

  其實許多痲瘋病人的自理甚至工作能力都大致正常,為了避免他們因得此病而自我放棄,院方會盡力為他們在島上安排合適的工作,木工、雕刻、織網、搬運……甚麼也好,就是別呆在島上自怨自艾。世上少有由病人為自己興建病院,喜靈洲上的痲瘋病人卻有份參與建設該院。請看看附圖,相片裏在工作的都是60年代喜靈洲上的痲瘋病人,看他們都能如常地發揮自己所長,卻為了治病而受隔離實在無可奈何,但因誤解而受社會歧視就千萬個不該。「你看,漁船都不敢靠近喜靈洲,甚至連一些家屬也拒絕到來探望病人。『遠離痲瘋病人』這古老觀念在社會上的傳染能力比痲瘋病本身還高得多。」當年一位居住在喜靈洲服侍病人的物理治療師如此慨嘆。

  病人平均在島上居住兩年,經過藥物和手術治療,加上物理治療幫助恢復肢體的活動能力,康復的病人就可以重歸社會。不過,即使已康復的病人,仍然會面對無理對待。有康復病人受工友排擠之餘,連他碰過的工具也被要求銷毀。

  隨著醫療發展以及生活環境改善,在香港出現的痲瘋病新案例逐年減少,而喜靈洲痲瘋病院的歷史任務亦於1974年結束,未康復的病人由荔枝角醫院繼續負責治療,而喜靈洲上的院舍則於翌年由懲教署接管並改為戒毒所。今天,痲瘋病在香港每年只有零星新案例,相信新一代的市民甚至醫護人員都少有機會接觸痲瘋病人,但若在互聯網上搜尋得來的痲瘋病人照片仍可能會叫你目瞪口呆,但願昔日喜靈洲的故事可以讓你了解多一點,並對痲瘋病人多一點憐憫,還他們一份「喜」樂的心「靈」。

心有所醫:義不容辭

  十年前的某個上午,一個小生命臨到世上,正當家人都興高采烈之際,卻赫然發現小嬰孩只長有一條腿。醫生解釋,由於女嬰的臍帶在母腹中意外綑著自己的右腿膝部,以致膝下發育不健全。一家人的心情一下子跌進谷底,然而無論如何,他們都選擇堅強地與孩子一同面對現實。女嬰經醫生轉介來到義肢及矯形部,我們要為她安裝義肢,好讓她自小就學習適應,培養她對義肢的認同感。這是我當義肢及矯形師以來,最深刻又最具挑戰性的一次。

  我們最常接觸的義肢使用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以長者為主。比較多的例子是因傷口處理不善,加上其他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影響,肢體受細菌感染,為了保命而被迫折去,然後裝上義肢。相反,年輕人因復原能力高,就算遇上意外引致肢體嚴重受傷,經現今先進的外科手術接駁和處理,一般需要進行折肢的機會已比以前大幅減少。

  雖然香港的義肢及矯形服務在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但為嬰孩安裝義肢的案例還是絕無僅有。最大的困難,是找不著專為嬰孩而設的義肢組件。結果當年我花了不少時間,親手為這小生命製造一件又一件的義肢組件,直到她三歲才開始轉用現成的製品。一般義肢使用者每年可能只需回來檢查和調較一次,惟小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最頻密的時候,她每隔三兩個月就要來跟我見面了。如今這小妮子已是小學生一名,十年以來,看見她如何堅強地成長,實在欣慰;但看見社會對殘障人士仍然側目,甚至歧視,我內心還是不甘不忿。

  即使今日義肢的功能相當完善,材料亦甚為舒適,但「它」始終是假的。我常常勸導使用者別抱錯誤期望,因為要如常生活,他們難免要比其他人花更多精神和努力,兼要學懂承受周遭的目光。你有試過於繁忙時間在港鐵金鐘站轉車嗎?列車到站,人群競賽般爭相奪門,試想像當中夾著一位只能以「常速」步行的殘障人士,他所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

  近年不論城市規劃和交通配套,都已考慮到殘障人事的需要,但社會大眾對他們的包容和接納則仍有所落後。若有人希冀新式義肢的研發可以幫助他們重投社會,我更期望的,是社會大眾能早日適應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收起奇異的目光。這是你我都可以給予殘障人事的支持和幫助。

關心健康:汗止心更爽

  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有調節體温和排泄代謝廢物的作用,但是,有些人非因天氣過熱或衣著過多而出現多汗,這是一種不正常現象,醫學上叫做多汗症。

  多汗如局限於腋部、手掌、足跖等處的,多與遺傳因素有關,尤其在情緒比較激動時,汗珠如雨般的不停流淌,此種汗出多屬體質虛弱。

  日間稍動即汗出,稱為自汗。若伴有少氣懶言,疲乏無力,怕風怕冷,容易患感冒,此屬脾肺氣虛的自汗。若伴有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怕熱口渴、易食易飢、疲乏無力,大便頻繁,此屬心脾氣陰兩虛的自汗,多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患者。

  經常睡著汗出,醒後汗收,且自覺周身煩熱,疲倦不甚,這種出汗稱為盜汗,此類病者多患有某種慢性病,多屬陰虛現象。

  若僅半邊身出汗,半邊身不出汗,此多見於氣血不足,經脈不通暢的中風偏癱患者。

  另有一種情況,三歲之內的小孩睡著後經常在頭、頸、背部有少量出汗,如果小孩胃口好,發育正常,肌肉結實,面色紅潤,活潑好動,這是精氣旺盛,生機勃勃的現象。但如果長期睡著後大量出汗,而且伴有精神疲乏、煩躁,胃口欠佳,肌肉不結實,這是脾虛肝盛之現象。

  出汗過多,在飲食方面宜多選擇有補虛歛汗、益氣補血或滋陰降火的食材。如糯米、小麥、山藥、桑樹、大棗、黑豆、烏梅、鯽魚、白木耳、百合等。汗出過多時宜多飲淡鹽水以補充汗液所喪失的水和鹽。不論那一種情況引致的出汗,均可使用以下的食療方:

麥麩糯米粉

  用麥麩與糯米等分,同炒至糯米出現微黃色,研細末,每日服三錢,用米湯送下或湯水送下。有健脾益氣,固表止汗的作用。

  • 備註: 麥麩 ── 性味:甘平
  • 功效:補益脾腎、潤腸止汗
  • 治療:虛汗、盜汗、便秘、糖尿病、口腔炎、熱瘡、風濕病、腳氣、外傷。麥麩是小麥加工時脫下的麩皮,是一種高纖維食物,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族,硒、鎂等礦物質。
  • 糯米: 性味:甘溫
  •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虛汗止瀉
  • 治療:消渴、小便多、自汗、大便泄瀉

關心健康:如何選、如何揀?

  隨着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昇,大眾對健康的關注自是有增無減。

  加上資訊的發達及日益商業化的社會,市場上便出現了琳瑯滿目的「健康產品」。 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產品,以求改善健康,預防疾病。

  但當我們面對着店舖內五花八門的健康產品專櫃時,又應如何選、如何揀呢?
(先為本文所討論的健康產品下定義:標明其有效成份,無需處方,不屬藥物法例所管轄的產品。 因筆者本身之局限,中成藥、食療、及有效成份不明的產品不在討論之列。)

在選擇健康產品時,可留意以下數點:

  1. 健康產品大致可分為「廣泛補充類」及「專門功效類」。前者是各種維他命、礦物質、微養份的不同組合,所稱的益處為補充日常所需,預防衰老、心腦血管病或癌症等。後者則含特定的成份,專門針對預防或治療某種獨特的病患。例子如葡萄糖胺 (Glucosamine)可護理關節、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可紓緩經前不適、銀杏葉(Ginkgo Biloba)可增強記憶力、貫葉連翹(St.John’s Wort)可改善情緒等等。大家應首先清楚自己大致所需,到底是「廣泛類」還是「專門類」的產品。
  2. 健康產品通常都聲稱「成份天然」,並強調其安全性。 這大致上都是正確的。 但若服用過量,特別是一些脂溶性維他命(即A、 D、 E、 K類),仍有副作用的可能。若是患有長期病患或長期服用藥物者,則更應弄清楚可能的影響及藥物的相互作用,以求可更安心服用。
  3. 很多健康產品在宣傳時,都舉出不少「科學證據」,如抗氧化、對抗游離基、抗炎、改善微循環等等。某些宣傳,驟眼看來,就像科學研究報告一樣,叫普羅大眾更加相信其所聲稱的療效。
  4. 然而,必需留意的是,即使產品聲稱的科學證據為真確,卻絕不能將此直接引申為具有實際的臨床療效。若要證實其真正效用,就必需通過嚴格的「臨床研究」來證明。
  5. 即使某產品聲稱經由臨床研究證實其功效,大家都必需清楚,臨床研究的質素也可以極為參差。質素差跟質素高的臨床研究,可以有完全相反的結論。 事實上,如「維他命C預防及治療傷風感冒」、「奥米加3脂肪酸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病」、「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病」、「銀杏葉預防老年性痴呆症」等臨床功效,在醫學文獻中已有不少獨立、嚴謹、高質素的評估仔細地分析過。 而絕大多數健康產品的成效,嚴格分析後的結論卻是「沒有足夠資料支持其效用」、「沒有清楚的證據證明其用途」、「未確定的」。故此,產品即使用「臨床研究」來宣傳其功效,亦實在不應隨便輕信。
  6. 最重要的就是,當你在選擇健康產品時,到底抱有甚麼期望?是為了強健身體,預防疾病?還是在身體出現問題時,自己先當醫生,找些產品來試一下?或是有親戚好友,試過某產品後叫好,而介紹給別人使用呢?

  在選擇「廣泛補充類」產品前,可先回顧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呢?若有魚有肉有果有菜,份量充足,身體是否仍需要額外的補充呢?而在選擇「專門功效類」時,則應清楚到底是否真正「對症下藥」?若身體真的不適時,是應找些健康產品來自行醫治,還是應找自己信任的醫生看個清楚明白呢?

  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最佳保證。可惜對不少都市人來說,這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至於是否單靠服用健康產品便能得到健康,相信最佳的造法應該好像產品招紙上所說:請向你的醫生查詢。

院牧心箋 -12

可人兒燕珊:

自從五月底第三次探望過妳之後,心中不時仍掛念著妳。當我間中有腸胃氣脹和消化不良的情況,更會想起妳。畢竟我比妳年長一倍,消化系統減弱是自然的,但妳卻是自出娘胎以來,就受著腸胃功能失調的種種痛苦。

燕珊,妳留院已年半有多,每天二十四小時也得透過插在肩膊的靜脈管道引入的營養奶來活命,而鼻腔又插著另一條喉管把胃裏的分秘物抽出來。妳蒼白的面容有時會流露苦笑和無奈,然而與妳交談卻又發覺妳俏皮活潑的特質。妳那與生俱來的平和天性,叫妳能以平常心去面對不知的未來和現實的苦困。妳會將處身的病房比美為三星級酒店,會跟醫護員工玩捉迷藏(因為逃避他們在妳身上插喉打針,就藏身在洗手間或蹲身躲在床邊)。有一次,妳被推到手術室時,因為脫下眼鏡而視線矇糊,妳說:彷彿見到一個個走來走去的樹人(因醫生們都穿上全套綠色的手術制服)。喔!妳真叫我佩服,竟能在苦中作樂。

燕珊,妳年紀輕輕,正是雙十的青春年華。本該升學或工作,也該是追求感情,與戀人手牽手拍拖。可惜卻患上離奇怪病(妳叫它作大腸罷工)。我內心常常默默地為妳祈禱:「主啊!求妳憐憫珊珊,讓她經歷祢的醫治。 」妳告訴我曾經讀到一節聖經:「這病不至於死……。」然而,感受到妳在長久病患裏的苦澀和失落,仍然有心酸的感覺。作為院牧的我,我常問自己可以為妳做甚麼。除了坐在妳床邊,細聽妳在病房裏的遭遇,給妳朗讀安慰的聖經和唱一些勵志的詩歌;當知道妳可以吃糖果,就帶給妳一些糖果。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妳一點兒的支持和陪伴,希望妳感受到人間有情。

最近得知妳在手術後除掉了營養奶袋,可以嘗試進食一些絞碎了的食物,但仍間歇地要忍受腸的劇痛。我想妳已再不遷就那「野蠻」的腸胃了,盡量勇敢的把食物往咀裏送;但當腸胃絞痛時,妳忍受的痛楚卻是旁人難以明白。妳說:有時痛得向身邊的人發脾氣,大罵醫生和姑娘,甚至向天父吵鬧。我想大家會體諒妳的,上帝更知道妳肉身難耐的痛楚影響著妳的情緒,「因為天父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的人呼籲的時候,衪就垂聽。 」(聖經.詩篇22:24)

最近探妳,妳笑著的告訴我,有一位俏麗的女醫生(Dr. Luk),她很關愛妳,在忙碌的工作裏,仍會抽時間到來探望妳,給妳朗讀聖經和為妳禱告。她更在妳接受手術前,帶了妳喜愛的男歌手高皓正來探望妳,給妳唱歌打氣。為此,妳開心得不敢相信。我對妳說:「他們都是天父差來支持妳的天使。」妳將會在院中渡過第二次的生日了,相信到時妳的床邊一定會出現很多的天使。願上帝施恩醫治妳,更賜妳心靈平安有力!

常常為妳禱告的院牧

王 璇

                                                           08年10月

解開心結:駕馭壓力

  談到壓力與精神健康,我會想到一位年輕且能幹的病人。這位病人每天也非常準時上班,在公司總是忙過不停地工作。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每逢犯了小小錯誤,都會將已完成的部份拋棄,從頭再開始做,直至做到完美為止。所以她往往要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她亦常常怪責自己把工作做得不夠完美,不斷的自我批評,令她時常感到沮喪和自卑。由於只顧着要完美地完成所有工作,她很少與同事來往,社交圈子狹窄。平日沒有娛樂,缺乏運動更令她經常病倒。另外,無論上司要求她接手處理甚麽工作,她都會一口答應,從不懂得向上司說「不」。於是,她的工作已累積到一個令她不能負荷的地步,令她每天也受負面思想和情緒的困擾。最後,她患上了抑鬱症,需要接受治療。

  以上的個案反映了壓力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其實,適當程度的壓力能夠成為一股推動力,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和質素。若我們未能有效地處理壓力,或長期處於壓力當中,對於個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響。

壓力是甚麽?

  專家將壓力定義為:任何透過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經驗,引致正面或負面的心理或生理反應。簡單而言,壓力的來源可以很廣泛,包括身體、家庭、工作、社會等等。不論是面對日常事務或重大事件,我們都需要就事情作出調節,壓力的大小就視乎要作出調節的程度。例如,一個人要面對離婚所需要作出的調節比搬遷要大,要承擔的壓力大得多。所以,當我們感受到負面情緒或壓力時,就需要了解導致這些反應的壓力源,然後作出相應的紓解壓力方法去減低壓力所做成的負面影響。

  就以上的個案,當事人的完美主義性格令她在面對繁重的工作時感到很大的壓力,造成情緒和生理上一些負面的影響。但要注意的就是,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壓力源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心理學家Richard S. Lazarus提出個人怎樣去評估壓力(Appraisal)對於所產生的壓力反應有很大影響。例如員工甲視上司的意見為指責或批評,就會覺得很擔心和沮喪,想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錯誤而感到面對着無形的壓力。相反,員工乙將同一件事評估為上司善意的指點,不但沒有感受到負面情緒,反而更積極地去面對壓力。另外, Lazarus 亦提到個人怎樣去評估自己應付壓力的能力(Reappraisal)也會影響其壓力反應。就以上的個案,當事人對自己苛刻的批評令她漸漸感到無法面對工作壓力,亦開始懷疑自己的辦事能力,於是感到沮喪和自卑。

從心態和行為着手處理壓力

  若我們能夠掌握調較心態和改變行為的方法,在受壓時就能更有效地處理壓力。從心態方面着手,當面對壓力時我們應以積極和正面的態度去處理要解決的事情。要保持這種心態,就要留意自己的態度有沒有被一些思想謬誤(Cognitive Distortions)所影響。例如,一位員工在沒有證據支持下推論自己可能沒有能力去應付正面對的壓力,這種非透過客觀事實而推斷出來的論點會影響他的心態和情緒,降低他面對壓力的能力。另外,我們有時會傾向把事情災難化或估計將會有負面後果發生,這樣也很容易低估自己的抗壓能力,帶來負面的情緒和心理反應。

  行為方面,我們可以透過身心鬆弛練習去減低壓力帶來的緊張和其他負面情緒。常見的鬆弛練習包括﹕腹腔式呼吸法、肌肉鬆弛法及意象鬆弛法。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生活方式和身體狀況的鬆弛法,配合恆常練習去達致放鬆。除此之外,我們亦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減少壓力源。學習良好的時間管理技巧,以工作的重要性安排好先後次序,把較次要的工作分配給下屬,在適當的時候拒絕上司或同事的額外要求,就能減少工作過量的壓力源頭。最後,我們亦要注意作息、運動和娛樂的配合,盡量過着平衡的生活。

病癒隨心:也是祝福

  病,沒有人願意經歷;去年,家父和我都得了重病,雖然在人看來是禍不單行的事,但我們卻從中領受了各樣美好的祝福。

  06年10月,爸爸因前列腺指數高及嚴重的腰痛,反複造了一連串的檢查。直至07年4月初,他突然發起高燒,急送往醫院,住了兩天仍不退熱,後來醫生通知我,爸爸原來是患了末期前列腺癌,而且已擴散至身體多個位置。由於高燒令細菌入血,若出現併發症就會有生命危險。我知道爸爸的情況十分嚴重,心裏很是擔心,因為他是我唯一的親人;我是獨生女,媽媽在我8歲時已因病去世,所以我也是爸爸的唯一摯親,他當然也不想就這樣離開我。

  醫生建議爸爸做手術,因這樣會減低復發的機會。爸爸的心很亂,雖然知道應該開刀,但心裏又十分害怕。他於04年曾患初期腸癌,已動過一次手術,如今又要接受另一次手術,他當然是不願意。我知道他心裏很不平安,便為他禱告,而他也十分主動與我一起祈禱,求上帝給他有平安的決定和有順利的手術。結果,手術十分成功,傷口也癒合得很快,而且醫生更說他的癌指數大幅度回落,可以不用進行化療。感恩之餘,我的確如釋重負,因爸爸不用經歷化療的日子。

  本來已回復正常的生活,想不到3個月後,一天我肚瀉得很厲害,入院後才發現肚內有一個腫瘤套住了腸子,必須立即做手術。由於事出突然,又恐怕驚動了仍在養病的爸爸,我只叫了丈夫和一對子女,還有教會的師母,到醫院來為我在手術前祈禱。手術後,多天不得進食,更要接受很多檢查,身體疲憊不已,人也消瘦了很多。

  住了院10多天,終於有化驗報告,原來我患的是第二期大腸癌。當聽到這噩耗,我第一個反應是,爸爸尚要我照顧,求上帝醫治我,不要讓他老人家孤苦一人。還以為爸爸知道這壞消息後會很憂心,想不到他對我說:「第二期又不是末期,放心吧。我會為你祈禱,上帝會為你預備合適的治療。 」他的安慰與支持令我十分感動,更感謝上帝讓我們學習信心和倚靠的功課。

  聽過醫生的建議,我最後選擇了在家服用化療藥。由於藥物對身體帶來不少的副作用,我不能如常的照顧家人。相反,他們卻分擔了大小的家務,而更令我感動的是,教會小組的夫婦們按時為我們一家送上湯水和飯菜,他們就像天使一般圍繞著我們。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在爸爸和自己生病的日子中,更見上帝的恩典夠用、親情的難能可貴、弟兄姊妹的切實相愛,這些祝福實在是無價的禮物!

醫心直說:她可以出院了

  在兒科已當了十多年的醫生,期間我經常被派到「初生嬰兒部」當主診醫生,而早產嬰兒正是我常見的「病人」之一。 06年4月,一位只有25週不足2磅的早產嬰兒帶給我一個極難忘的經歷。其實這個嬰兒和其他的早產嬰兒也沒有甚麼不同,不同的反而是我自己。因為這是我信了耶穌後第一次回到初生嬰兒部工作,而信仰令我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會,而且讓我更明白人心靈的需要。

  這個嬰兒出生後,不久就出現了極嚴重的併發症——腦出血第四級(最嚴重的一種)。在過往醫學案例中,這類嬰兒將來成為殘缺的機會,如發展遲緩、不能走動、失聰等,是高於九成的。而且這麼「輕磅」的早產嬰兒,要餵養她到二公斤時,很容易會有其他的併發症,甚至隨時失去生命,因此心裏知道她的情況實在不樂觀。

  我每天都會把嬰兒的病情向她的父母匯報,每當談到嬰兒有腦出血時,他們的神情都顯得極其沉重,但我卻發現自己竟然沒有說過一句安慰的話。經過數次腦部超聲波掃描,確診了嬰兒嚴重腦出血後,我再約見她的父母。經過一番詳細的講解,他們明白到女兒將來要面對的種種問題時,媽媽淚流滿面地說:「未到最後一刻,我不想放棄。 」而爸爸就愁眉深鎖,不發一言。最後,他突然痛哭說:「若是太勉強地讓她生存,不如放棄吧!」聽到他們的說話,我心裏實在極之難過,也再次看見醫生的有限。當時心裏有一個強烈的感動,就是要去安慰這對傷心的父母,所以除了說我會盡力而為外,我還問:「你們是否願意我為你們禱告,求主耶穌安慰你們的心,並賜你們力量去面對未來的日子?」雖然他們不是基督徒,但卻毫不猶疑地應允了。禱告完後,他們的情緒也稍為紓緩下來。

  往後的日子,我每天除了做醫生的份內工作外,還會特別為這嬰兒祈禱。很奇妙的事發生了,這嬰兒順利地日漸長大,而且再沒有出現併發症。兩個月後,她的重量已達到標準,換句話說,她可以出院了!她的父母都歡喜若狂,而她的媽媽更多謝我在他們幾乎絕望的一刻,安慰了他們和為他們祈禱。她說自那天起,她也學習每天為女兒的健康和成長祈禱,而她心裏實在多了一份平安和力量。

  我實在很高興看到這位嬰兒能夠活下去,更慶幸自己能給予她的父母點點關懷和支持。這次經歷讓我更深體會到關心病者家人的重要,那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說話、一個祈禱、一刻的陪伴,對病者家人來說,都是十分寶貴!

打開心窗:生活的一部分

  老友與我分享一件事:「我從新聞看見記者訪問那些航班延誤的乘客,有一位外國人受訪時說:『的確帶來不方便,但這是生活的一部分』。 」老友說很欣賞他可以接受有些不方便是生活的一部分。

  聽老友這麼說,讓我想起在多年前,我從新加坡飛抵菲律賓,正等著轉機去香港的時候,才知道香港刮起八號風球,飛機無法起飛。結果唯有等候有關方面的安排,不知不覺等了四個小時。

  突然間,傳來一陣吵鬧聲,有一個男人大聲質問為何等了廿分鐘,卻還未為他安排好酒店。看看他,再聽聽他的英語,不用猜了,肯定是香港人。香港著重辦事效率,萬事講求快捷方便;大家都受到如此要求,所以大家也會如此要求他人。實際上這並不是壞事,更是香港先進與發達的重要因素。

  然而任何人如果長期生活在「壓力鍋」之中,常常面對「死線」(deadline)的追逼,還有各種競爭、生活環境、自我增值等問題,不但容易導致神經緊張,甚至在目光變得狹窄、心胸變得刻板時,也未必會有所自覺。

  僵硬的生活目標與方向,剝奪了人心的寬容,令人忘記了隨機應變,也剔除了隨遇而安的空間,讓人無法體會豁達與輕鬆所帶來的自在與快樂。

  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同樣是天下人「生活的一部分」(Part of Life)。總有一些事物,是在人類的力量之外。我們可以選擇氣急敗壞的面對,也可以選擇處之泰然;當然,兩種態度之間可以是一段培育與展現素養、節操、洞察力與信仰的過程。

  懷著愛與寬容,忠心與盡責,加上平常心接受生活中各種不受歡迎的「客人」,以風趣和瀟灑與逆境共存,久而久之,就沒有甚麼不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生命的情感能量也越來越豐富;天要塌下來時,先來一個微笑吧。

打開心窗:適應壓力

  經濟下滑,神舟升天。這兩件似乎亳不相關的事,但都和壓力有關。

  早前在網上流傳甚廣的短片《巴士阿叔》,一段「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未解決,未解決。 」不但成為各方笑談,同時亦引發不少共鳴。如今美國出現金融海嘯,全世界的經濟無不受影響,恐怕不少人所面對的生活壓力將會大增。古語有云:貧病交煎。如今不幸抱病的人,處境和心境都可能會更加難過。經濟崩盤,當然和升得太高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它缺乏堅實的條件,甚至只是一種泡沫,以致下跌時,摔得粉身碎骨。

  神舟問天。飛船不單衝上太空,甚至太空人還出倉揮揚國旗。這趟太空任務的成功,除了是靠火箭的推動力,更重要的是太空倉和太空衣的保護能力。太空人升上太空,走出太空倉,靠的就是太空倉和太空衣的保護,使他們可以在真空和失重之下能夠生存和活動。

  在整個太空探索行動,最危險和最關鍵的,其實不是升空,甚至也不是出倉,因為這一切已反覆計算和模擬;而是太空倉穿越大氣層,受到大氣壓力和地球引力的考驗,太空人能否平安返航,就在乎能不能解決大氣壓力的挑戰。最後,太空倉平安著陸,但太空人仍不能即時出倉,他們要待在倉內,重新適應地球的壓力,可見壓力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我們都不是太空人,也不會有機會升上太空,但我們卻都不可能避過生活、經濟,甚至疾病的壓力。如何抗壓,怎樣減壓,就是能否成功「著陸」的最大考驗。太空人靠的是科研專家的智慧和努力,並自身的堅忍奮鬥。我們呢?除了靠自己之外,還可靠誰呢?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他得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