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石頭記──調景嶺靈實醫院

  自從醫院管理局於1990年成立,負責管理全港公立醫院,隨著舊醫院的重建,新醫院的落成,公立醫院不論在制度、設施與效率,都在市民心目中建立了新的形象。然而,相信年長一輩的香港市民,對於那些歷史悠久的「老」醫院當年如何本著各自的宗旨與特色來服務大眾,依然記憶猶新,而創立的事跡,許多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例如──「靈實醫院」。

  靈實醫院之前身為靈實肺病療養院,建立於1955年,然而若要追溯其來龍去脈,則要從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的特殊變化談起。

一顆慈愛的種子

  二次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延續數年的國共內戰迫使大量難民流出中國,而當時仍身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正是他們熱門的南大門。適逢日佔時期外流的香港居民戰後回港,儘管各民間慈善組織和志願機構都竭力照顧貧苦大眾及難民,惟數年內倍增的人口數字實在令當時的港英政府頭痛非常。1950年,政府在調景嶺設立簡陋的難民營,原先安置了大約七千名難民,但聞風而至的難民短時間內已將數字翻了兩翻。

  國共內戰引至難民離國,而緊接的韓戰則迫使國內西方傳教士離開。他們亦大多南下經香港返國,當中有的看到在港難民的需要,就動了慈心,毅然留下來服務他們。美國傳教士麥瑪莉是其中之一,她本身具有豐富的醫療護理經驗, 1951年開始在調景嶺為難民贈醫施藥和教授疾病常識,當時只以一塊大石為診桌,就這樣開始了調景嶺基督教醫務所的服務。

  其後數年,不同的海外教會相繼加入服務調景嶺難民之行列,既派來醫務傳教士,亦在財政上給予重要支持。於是醫務所由露天診桌發展為蓋搭簡陋的診棚,再由診棚改建為用磚和石塊蓋建的診所。

驚濤駭浪中扎根

  50年代正值肺結核病(即肺癆)肆虐香港,調景嶺難民營內亦有數以百計患者。由於此病具傳染性,病人需要隔離治療,醫務所得著政府及其他慈善組織之協助,在地方資源上得到臨時的調配,得以同時間兼顧多類病人。奈何那搭建在海邊,臨時且簡陋的病房在1954年被颱風「艾黛」嚴重破壞,在危急關頭疲於安頓病人的司務道教士更險被海浪捲走。風災過後,一眾醫護人員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決心要認真興建一所肺病療養院。

  當時香港負責治療肺結核病的診所不多,政府對他們的熱心甚表欣賞,並答允批地,卻沒有資助建築以及營運經費。經過一番努力,由尋覓合適院址,到籌措經費,到動工興建,到第一期院舍落成,只用了不足一年時間!療養院於1955年啟用,命名「靈實肺病療養院」,取《聖經》「聖靈所結的果實」之意。

  據《聖經》〈加拉太書〉第五章22至23節記載:「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今天,靈實醫院還是沿用這些「聖靈的果實」作為病房的名字。

  雖然靈實肺病療養院在資源上可謂捉襟見肘,但因著醫生和護士的悉心照料,病人的康復情況卻叫人欣喜。一年後,政府醫務衛生處醫生到來巡視,更主動邀請當時護士長司務道向政府申請資助,這可謂對一眾醫護與工作人員之愛心和努力的認同。

照顧社會需要的分枝

  其實除了主力於醫療服務,靈實協會(早期稱為「調景嶺基督教醫務所委辦會」,1957年易名為「將軍澳區醫援會」,1990年再易名為「基督教靈實協會」)在發展初期已經同時著眼於其他社會需要,例如在靈實肺病療養院成立當年,亦同時成立助理護士訓練學校,培育本地護士;另為了臨時照顧肺癆病者的子女,1961年創立了恩光護幼院。隨著肺癆病案例逐年減少,1976年靈實肺病療養院重新命名為靈實醫院,而恩光護幼院亦改為寄宿學校,服侍及照顧嚴重智障學童。

  經過數十年發展,今天靈實協會數十個服務單位遍佈將軍澳,服務範圍包括醫療健康、長者、家庭以及復康,照顧現時將軍澳超過三十萬的人口。將軍澳的新居民,相信難以想像,環抱著整個將軍澳的靈實協會服務,原來當初只有一塊石頭,和一顆慈愛之心。

心有所醫:心病還需心藥醫

  近日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他劈頭就問我:「你在醫院裏當『臨床』心理學家,那有沒有『離床』心理學家呢?」這真是一條好問題。

  除了臨床心理學家,的確還有其他的類別,例如專門研究教育範疇的有「教育心理學家」,而從事一般心理研究的,也稱為「心理學家」。所謂「臨床」,其實是翻譯自英文Clinical,可以簡單理解為會直接接觸病人,並且進行評估、診斷與治療。此外,我們亦會進行相關研究,以及為醫院同事和社區提供有關情緒與心靈健康的訓練與講座。

  雖然是臨床,但卻別誤稱我們為心理醫生,其實社會上根本沒有所謂心理醫生。我們所接受的是心理學科訓練,當完成以實習及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之碩士學位,就合資格成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們會根據心理學原理來替病人診斷和治療,並不使用藥物。

  在醫院裏,當病人的主診醫生發覺他們情緒上面對較嚴重困擾,就有可能被轉介到來讓我們協助,有需要的時候,我們還會約見病人的家屬。我們主要的工作是評估病人的情緒狀況,例如是否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和有否自殺傾向,又或是評估病人的性格,行為和和認知能力等等。治療的目標是舒緩病人和家屬的情緒困擾,提升他們的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此外,偶爾遇上院內有病人突然情緒失控或自殺,我亦要即時處理這些突發危機。

  入行七年以來,雖然工作中要面對世界非常的一面,也是一般人少有機會接觸的一面,但因著過往所受的訓練,即使大部份個案都叫人感覺沉重,面對情況較嚴重的病人更甚具壓力,我還不覺得算是苦差。其實每當見到病人的問題有所改善,看見他們的臉容由起初的緊繃到後來的從容,我都覺得很開心。能夠陪伴哀傷者一同走過人生的難關,得見他們經過指導和舒緩後能勇敢地踏上前路,表面上似是我幫了他們一把,其實我也在他們的生命中學習到不少人生道理。

  話說回來,我那位新認識的朋友還問了一個有趣問題:「我還以為心理學家老是跟人催眠解夢,偌大的會見室奉旨放有一張黑色豪華真皮臥椅,就如《無間道》裏陳慧琳的房間一樣。」其實我們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許多,催眠與解夢只是其中一類;至於工作間的裝修陳設,亦非必定有一張豪華臥椅。若想了解臨床心理學家的工作,還是別過分相信電影和電視劇集的演繹好了。

關心健康:豬蹄的特殊功效

  現代人知道膠原蛋白可以護膚美容,其實膠原蛋白並不是甚麼神奇食物,日常的食物,如:魚皮、豬皮、雞皮、牛筋、豬耳朵、豬腳、雞爪等,都含有豐富的膠質,這就是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的好處也不是現代人才知道,早在兩千年前,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已有記載,認為豬皮有「和血脈、潤肌膚,可美容」的功效。清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中更詳細記述豬蹄的功效,認為豬蹄能「填腎精而健腰腳、滋胃液以滑皮膚、長肌肉可癒潰瘍、助血脈能充乳汁,較肉尤補。 」有些史料還記載武則天喜食豬皮,這就是她常保青春的秘訣。

  豬皮、豬蹄,是膠原蛋白的最好來源,能促進和改善組織細胞的貯水功能及營養狀況,增強肌膚的彈性和韌性,有效地防止皮膚鬆弛,乾和起皺,使肌膚顯得滋潤豐滿光澤。

  豬皮、豬蹄,除了有養顏作用之外,還可修補組織損傷,使毛髮堅固、不易斷落,保持骨骼堅韌,緩解關節發炎,預防骨質疏鬆,保護並強化內臟機能,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促進傷口癒合,幫助止血,並有通乳作用等。現介紹食療方如下:

冬菇花生栗子甘荀無花果豬手湯

材料:冬菇8隻、花生連衣3兩、栗子10粒、甘荀半斤、無花果4粒、豬手1隻約1斤、生羌2片

製法

  1. 冬菇去蒂洗淨浸軟、留浸冬菇水,
  2. 花生連衣用清水洗,
  3. 栗子去衣用清水洗,
  4. 甘荀去皮洗淨切小塊,
  5. 無花果洗淨切小粒,
  6. 豬手去毛切塊洗淨出水,
  7. 生羌去皮洗淨切片,
  8. 將所有材料及冬菇水,用清水10碗煎,
  9. 大火煲滾,改用小火,
  10. 煎煮至5碗湯即成。

用法:溫服、飲湯食渣

功效:補血益氣、健脾補腎、滋養生肌

主治:宜氣血虛弱、脾腎不足之患者,症見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眩暈耳鳴、面色暗滯、胃口下降、皮膚乾。手術後傷口癒合緩慢、體重減輕。治療後白細胞、紅細胞、血少板減少等。以及婦女產後貧血、乳汁缺乏等。

性質:平和

關心健康:醫生是家庭的一份子

  很多人都會問,甚麼是「家庭醫生」?是一家人都應該看的醫生,或是另有所指?家庭醫生是病人第一個應該去見的醫生。

  在外國,「家庭醫生」的概念是十分普及,不少人在少年時已開始由一位「家庭醫生」照顧,直至他長大。所以家庭醫生對他的身體狀況和病歷都十分清楚,以致可以在治療方面提供適當意見。反觀香港,看醫生大多像選餐廳,求其方便、便宜,因而往往延誤病情。家庭醫生是以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生,為男女老幼提供持續性和全面性的醫療服務。他建立的關係就好像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溝通比檢查更重要

  家庭醫生和病人能夠建立一個互相信任的關係,以致身心每有不妥,能從「全人」角度去解決病情。家庭醫生要在溝通上接受培訓,要對病人的感受、心裏的疑問能敏感和理解;能用以人為本,關心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的良好態度去幫助病人。他會為每個病例尋找病源,從而設定適合病人的服務。

  醫生和病人的溝通在診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醫生沒有瞭解病人求診的原因或憂慮,病人便會失去信心,也會不滿意和不跟隨醫生的指示去對付病況。但因為家庭醫生和病人的關係是經過一段時間,在不同環境下建立起的,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能夠使治療更有效果。一般的診症過程都是從病人的病徵開始,再加進其他有關資料。但家庭醫生卻常常會留意有病徵而檢查後卻沒有發現不正常的病例,並尋求其他致病的可能。這較體檢和高科技的檢查往往更有用。

維護病人健康上的真正益處

  家庭醫生除了為病人提供治療之外,同時亦以維護健康為目標。在診症過程,會積極向病人推廣預防疾病的知識,鼓勵健康生活的習慣,並配合病人的工作、家庭及社交生活的情況,作治療的建議。因為現時社會進步,但精神壓力也日漸增加,我們居住的繁華都市充滿污染,人口密集。家庭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建立,能幫助提供廣泛而深入的醫療服務,協助病人改良身體機能、心理情緒及社交生活,以致獲得全人的醫治。

  其實要建立一個理想的醫生與病人的關係,病人也有責任,每個病人去看醫生都有不同的期望,有些只想解決某些病徵或身體不適之處,也有些充滿疑問,所以尋找醫生對某些症狀的診斷。但有些時候病人會有不合理要求,如要求利用醫療保險付一般保單不包的服務;更有些病人甚至要求醫生用自己名字開藥給家人,有些則要求醫生配給維他命。有些病人因吃喝玩樂弄到混身疲倦,就找醫生寫病假紙,亦有因為買了保險,要求作不必要的專科檢查,但家庭醫生應只按照病人真正的需要作考慮。可惜仍有不少病人不理解醫生的角色,不讓醫生好好分析病情作適當的轉介,往往只尋求醫生寫介紹信,確保得到醫療保險的利益。但家庭醫生的著眼點,卻完全不是這些方面,而是病人健康上真正的益處。

與醫生建立一個有意義的關係

  病人和醫生的關係真的可以一家人比喻,這關係是在互相信任下建立,並會在共同面對困難中穩固下來。病人要信任醫生,醫生也要以誠懇和愛心爭取病人的信任。一般病人對家庭醫生的重視不夠,以為他們可以提供的服務的價值也不高。事實上,注重病人的家庭背景、學歷文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治療的方法和結果。因此和一個家庭醫生建立一個有意義和延續性的關係,將成為維護健康的重要考慮。

  根據外國的研究指出,以一萬人計算,每增加一位家庭醫生每十萬人中將可減低70人死亡,這相等於減少9%的死亡率。在某些國家的社區,當全科的「家庭醫生」比例高於專科醫生的情況下,醫院門診及急症室求診,以及住院治療的使用率都會明顯降低。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以家庭醫生為中心的完善醫療體制是改善公眾健康狀況的最佳方法,此方法不但節省金錢,而且更能有效地妥善利用高昂的專科處理。」因為穩固的基層醫療結構和醫療服務的效用是相輔相成的;穩固的基層醫療結構與公平分配的健康保健服務亦是互相聯繫的。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的角色必須相互配合,各展所長,才能有最大的醫療效益。

院牧心箋 -11

樺:

  認識你已有一段時間,除了因為身體輭弱的原因外,每星期四傍晚五時左右你就會出現在醫院裏,樂此不疲地與我一起邀請精神科的院友到院牧部參與聚會。想深一點,真的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有時我太忙,不能向你說聲問候就要全程投入在聚會中。其實,你每次的出現都帶給我莫大的安慰,因你的出現使我更確信在醫院裏的事奉是有價值的,倚靠神的人必有上帝所賜的平安和福樂,這福氣甚至也使你身旁的人得著恩典。

  樺,你真的可算是身經百戰,大大小小的病痛令你受盡折磨,但你仍咬緊牙關地繼續生活下去。最近聽你分享,你要往覆診的專科是骨科、精神科、內科、乳病科和耳鼻喉科,有時候身體的毛病令你睡得不好,你會禱告和請人為你代禱。你對天父很有信心,知道祂必保守看顧;而且你也重視靈修,這或許就是你不明白弟兄姊妹為何忙得連靈修也說沒有時間的原因。樺,我深信主知道你的心,主必定繼續賜你力量。當我和你在病房邀請病人時,如果姑娘或病人認得你,你必定會有禮貌地回應他們,並告訴她們你正在院牧部當義工,你也會鼓勵病人努力不放棄,等候調較藥物。我想如果我是病人或那些職員,必定會從你的說話中得到鼓勵,因你也是「過來人」啊!曾幾何時,你也有抑鬱或幻聽,但我很欣賞你,因你會主動找人幫忙和自己要求入院治療,我想你必定是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能靠主站起來。

  還記得你很愛你那年事已高的母親,你事母至孝,但約十年前,你已很清楚知道,你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神去照顧一個有病的長者,而你的媽媽起初確不想進護老院,所以你心裡有很大的矛盾。現在事隔多年,我相信你的媽媽已適應了護老院的生活,而你也應放下這個包袱,不要再自我怪責,因為若她住護老院,要算是你身體不適,媽媽的照顧也不會成為問題,對你和她都是好的呢!

  最後,請你原諒我,當我初來醫院事奉時,可能不太習慣和你溝通,那時或許會出現一些誤會。但日子久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坦誠溝通,很多的誤會也可迎刃而解,因主愛你和我,祂正在我們當中帶領,使我們更有默契的配搭,只要我們在主裏,我們的目光在主那裏,我們就能繼續為主同工,不知你覺得我們現在是否已更「合拍」呢?

  願在往後的日子裏,繼續與你同行和同工。主恩的確夠用!

愛你的

羅婉慧院牧

25.8.08

解開心結:情能解、意能平

  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每一位病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都背負著一生的情意結來見輔導員,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聆聽他們人生中最不開心的事情。但我卻常為此感到開心(當然不是幸災落禍),因為我有幸可以聽到看到人生最真實並且是最真心的一面,而且還可以參與這改變人的偉大工程。

丈夫有了外遇

  有一位婆婆,一早就知丈夫有了外遇。令她困擾的不是丈夫的婚外情,而是丈夫對她不離不棄。她百思不得其解,以致不知如何日夕相對。她問我:「如果佢喜歡我,就唔會有外遇;如果佢唔喜歡我,又為甚麼對我那麼好?」我對她說:「世界上從來不會有人告訴妳,一個男人只會愛一個女人,是不是?至於他『做不做出來』就是他個人是否守承諾的問題。至於妳『要不要他』,則是你個人的選擇問題。 」

  婆婆聽完我這番「有違」道德倫理的說話,似乎有所釋然,也開始明白到自己的困擾不在於丈夫的婚外情,而是不解為甚麼丈夫仍要對她那麼好。其實認識婆婆也有一段日子,知道她如果想離婚的話,絕不會等到今時今日,我只是將她心裏的結稍稍解開,以助她解脫心理上的枷鎖罷了,反而一起在旁聽的學生很驚訝我是如斯的開放。其實,我只是實話實說。

  原來不論是如何聰明的人,遇上了感情問題時,連一些清楚不過的問題也會被「蒙蔽」起來。這位婆婆和很多有情緒病的人一樣,一方面受制於傳統道德思想,另一方面亦很愛自己的丈夫,所以一些顯而易見,千載不變的人間定律也看不見了。我們的工作,首先是明白病人所處困局的核心思想,指出這些思想上的「謬誤」,從而為他們解開心結。

  一夫一妻制是行之已久的道德規範,但男人(女人也是)會喜歡多過一個人,卻也是古今常見。以上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會說那個丈夫不對,但其實婆婆一早就知道丈夫有外遇,但她為甚麼不一早計劃自己的將來呢?那總有她的原因。但是她卻也不能接受自己竟然可以把丈夫分給別人罷了。我不是在這裏推廣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而是要清楚指出,人是有選擇權的。當婆婆發覺自己有選擇權,並且能作出個人的選擇之後,她就釋懷了。

兒子霸佔了家

  另有一位婆婆,夫妻倆一生勞碌,為的都是三餐一宿和養育子女,但得到的卻是住了幾十年的家,給剛已結婚的兒子霸佔了。失了家又失了兒子,逼不得已要住女兒家中。每次見婆婆,她總是滿心怨艾,數算自己一生的不幸。就算丈夫和女兒整天陪伴在側,女婿和孫兒也服侍得相當體貼,婆婆還是只著眼失去了的東西。無論我如何費盡唇舌也未能打動婆婆,於是我嘗試把婆婆轉介到我們的「老友天地」。

  起初婆婆總是諸多推卻,不願接受新的環境。但在半推半逼之下,婆婆總算落腳在「老友天地」,並且和一班「老友」盡訴心中情,而我也樂得完成使命。相信婆婆在「老友天地」裏找到的不只是新的東西,更是她學會了珍惜已有的好東西,所謂「唔怕貨比貨,最怕唔識貨」 —— 好老公,好女兒,好女婿,好孫兒,其實她都擁有,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罷了!原來一個人不開心,不單是因為有令她不開心的事情,亦可以是她忽略了令自己開心的事情。

  這位婆婆,她訴說的不幸,是千真萬確的,是有事實根據的。很多想幫助她的人都會叫她「唔開心的事唔好想」。試問如果說不想就可以不想,世界上就不會有這麼多的人不開心。這位婆婆,在認知層面上的負面思想並不容易改變,所以倒不如在行為層面上動動腦筋。「老友天地」為她製造了愉快的環境,讓她有機會笑一笑,打開了抑鬱情緒的缺口。有了這種愉快的感覺後,思想也可以鬆一鬆。又或是她已覺察到原來有些人的景況比她更惡劣,因而慶幸自己仍得到其他子女的愛護。其實這道理不難明白,如果戀愛中的男女需要羅曼蒂克的環境製造氣氛,抑鬱的公公婆婆更需要開開心心的環境,才能紓緩綁得緊緊的心結。

病癒隨心:雖然上天拿走了我一條腿

  「這是甚麼地方?為何你們都在這裏?」當我甦醒時,見到全家人都圍在我的床邊,神色凝重。之後,一位醫生走過來,對我說:「我是你的主診醫生,你的右腳感染了食肉菌,一直上到大腿,差點兒你就沒命了。在你的家人同意下,我們把你的右腿切了。你在深切治療部足足昏迷了30天,你確實是從鬼門關走出來!」

  聽完醫生的說話,我的腦海一片空白。原先以為只是扭傷腳腫,怎會料到感染了食肉菌,心裏不禁說:「為何偏偏選中我?」還幸上天給我既來之則安之的樂天性格,我只有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心想還幸保得住性命,尚可見到丈夫和兒媳,這豈不已是不幸中之大幸嗎?

  手術後三個月,醫生替我安裝義肢,接著便是一連串的物理治療和學習步行。一切好像由頭開始,就像小孩一樣,一步一步地學著走路。在醫院足有一年的時間,我在骨科病房認識了很多病友,他們有的十分年青,因為意外成了殘廢的人,有些甚至連吃飯也要人餵;傷感之餘,我也盡量鼓勵和安慰他們,因為他們前面的日子仍是漫長,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堅持下去。

  這一年來,丈夫和兒媳分擔了家中的大小事務。他們輪流來探望我,因知道我吃醫院的飯都吃悶了,媳婦每天下班後還送飯來給我,我實在很感激我的家人,若沒有他們的體諒和支持,恐怕沒法熬得過這一年住院的日子。我還要感謝院牧,因當我在ICU的一個月,她每天都來為我祈禱;雖然我並不是信教的,但我十分感激她對我的關心。轉到骨科病房後,她也經常來探望我,就好像朋友一樣那麼親切,所以現在每月到醫院覆診,我也會約她見面。

  回家後,要重新適應生活也有一定的困難。以往一個簡單的動作,現在需花上數倍的時間才能做到,有些事情想做但卻力不從心;從前我十分活躍,經常外出,現在卻多選擇留在家中。感謝上天給我開朗的性格,以致不會怨天尤人,並且在這段日子我漸漸體會到原來簡單的生活也可以很有樂趣。

  不少親友都為我的遭遇難過,同時更佩服我的勇氣。或許活到這輩子的我經歷過不少風浪,所以能夠承受得起這個難關。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關鍵在於我們選擇以甚麼態度來面對。雖然上天拿走了我一條腿,但路仍然是要行的,那就珍惜我所有的,好好活下去吧!

醫心直說:祝福自己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聖經這句話是真的,只是人生總有低谷。醫學院畢業後,這二十年間,面對自己、家人、朋友和在內科及老人科病房的工作,也有難以喜樂的時候。慶幸自己有一個真實的信仰,叫我可以經歷擔子得卸,絕處中重新得力。一個人,連原本可以有的開心也失去,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事實上,開心除了是一個感覺,也是一個决定。我有一個小錦囊,常常都會和病人分享,希望有需要時,你也用得着:「願平安康泰,歸與近處的人,也歸與遠處的人。 」(聖經)

裏面是有兩個我

很多有都市病的人,都會描述自己很樂觀、很積極。這固然是很真實的,只是身體上的壓力反應,例如頭暈、心跳、精神恍惚、疲倦、整天慌失失等的反應,正是另一個我的表現。兩個都是同一個我,兩個都要處理。頭腦上覺得自己是強者,處理得到壓力,但另一個我卻在發出求救訊號,要自己好好地調理一下。有知識和勇氣去承認另一個心靈上的我出了亂子,肯接受別人的幫助、學習新的知識,每次都是重尋喜樂平安的第一步。

控制不了的回想

很多時候由於控制不了的回想帶來憤怒、自責和恐懼,心靈會變得乏力。病人來看專科門診前已看了幾遍醫生,我們多問幾句,他們便會和盤托出。曾有病人因氣喘心痛求診,原來他是獨子,母親患肺癌,他不獨照顧母親的起居飲食,還有她的大小二便,又怎能不心力交瘁!母親氣喘無助的陰影長久揮之不去,甚至以游水減壓時,情景仍是歷歷在目。作為醫護人員,我們的職責就是向病人作出適當檢查後,詳細解釋,其實他身體沒有病,可是心靈不健康,但引導他脫離這種回想,卻比要為他治病更難。有時,真的覺得醫生和病人,其實都在面對同一樣的問題,因為我們自己也一樣不容易控制回想。

擔心自己唔夠健康

對於自己的健康,是否常常有不必要的憂慮?覺得有應該要吃的保健藥品,健康的食物;應該要服用的延年食譜,應該要做健康檢查。誰不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所以無論在甚麼境況,讓我們一同來祝福自己,學習以喜樂的心渡日,讓那個開心的我陪伴自己更多。至於回想,有時是總會難免,但擔心實在應該放棄。

打開心窗:心之所繫

  我們平日的生活,不一定觸動心靈最深的層面。

  我們為學業、事業與家庭努力,在或簡或繁的人際網絡裏取態或冷或熱。生活有甚麼難處,我們就盡量泰然待之。這樣已是踏實地生活,我們想。

  許多人在患病的時候,才發現平常沒有發掘的心靈層次。對於鍥而不捨地追求的目標,原來從沒有反思;對於一些人際關係,原來一直都想當然,未曾投入;對於生命的意蘊,原來以往有意或無意地不屑去探討。

  臥在病榻,一切都變得明澈。當生命在明滅之間,人會重新思想生活目標的優次;當意識到自己有可能離開身邊的人,才珍惜、檢視同行的腳蹤;念天地悠悠、千里雲月,方感悟生命的蒼茫,覺察內心的信仰情操。

  有人犬儒地詮釋,認為這份澄明,無非是身心軟弱時的反射作用:若生命氣息將盡,又得不到要得的,自然質疑所定目標;自己或將逝,與眼前人大別,當然不捨;面對世外的不可知,便寄望於永恆的歸宿,而所謂信仰,如此而已。

  也許,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忖心靈的深層是否原屬虛幻。人生目標的輕重是否不需要估量?人與人的關愛是否沒有本質上的價值?信仰是否僅為尋找永遠寄托的逃世心態?還是,病患委實給我們時間與空間去打開一扇從未打開的門,叫我們抬頭面對天上人間,低頭思念安身立命之所。

打開心窗:先醫好個「心」

  有句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甚麼叫「心病」?「心藥」誰來處方?

  跟人有「心病」,看別人總是看不對眼。聖經裏有一段耶穌談論待人之道,就是著名金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耶穌說,人與人相處,貴乎「和」。在奧運開幕禮上千人砌的字盤所現出的「和」字,代表我們所追求的一個心靈和人際的境界。

  「衝突」是怎樣發生的?與人有心病怎去醫?耶穌說到有些人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那是問題之所在。別人眼中有刺,看不順眼。但是,應該先察覺自己也有嚴重的眼疾,先醫好自己的眼睛,才去挑人家的刺。

  耶穌說的那隻眼睛是心靈的眼睛,祂關心的是我們內心的澄明,那是「病」的源頭,也是人的「死穴」、盲點。別人的死穴,你看在眼內,自己的盲點,也暴露在別人之前。看人不對眼,跟人過不去,自己也不好受,日子也不好過。

  要心境復歸平和,對別人好,對自己好,要為自己的心靈照一照「內窺鏡」。內省,能使內心澄明。體己之道,不是看別人之不是,也不是跟自己過不去,而是敞開懷抱,在造物主面前得到祂無限的體諒。

  那是一服最有力的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