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鼠年憂患

  今年三月,一隻現身於旺角商場食肆的老鼠,喚起全港市民對城市衛生的「再」關注。要不是牠如此亮相,恐怕這近年多番當上電影和卡通片主角的東西,已經成功地換了形象。說來,今年還正是鼠年呢!或許這正是檢討香港鼠患的提示,免得重蹈一百年前的覆轍。

  香港開埠早期,華人的生活模式和環境基本沒有改變,仍然十分傳統和簡陋。當時華人主要聚居在港島上環太平山街一帶,所住的房舍一般是樓高三兩層的磚屋,若單以外觀看來,也挺整齊。不過,內裡卻是烏煙瘴氣:一屋多伙、窗戶細小、空氣不流通、人與禽畜同住、地台沒有地磚。

  當時政府還沒有為華人社區興建地下排污系統,屋內自然也沒有抽水厠所。有些居民將糞便和污水倒進用來排雨水的去水口,但那些破舊的水渠時有淤塞,以致污水穢物四處流瀉。食水方面,華籍居民所飲用的,多數來自他們自行挖掘的簡陋水井,有的在室外,有的在室內。但無論如何,由於污水處理不善,水井的衛生根本得不到保障。 1890年代香港人口雖只約25萬,但人口密集地區的基本衛生建設卻仍停留在農村年代,遇上疫病來襲,情況可一發不可收拾。

嚇跑三分一人口

  當時香港鄰近地區時有疫症爆發,當中叫人聞風喪膽的「鼠疫」,傳聞早在1880年代已於廣西爆發,並成為風土病,隨著人口的流動,逐漸蔓延到廣東省一帶。 1894年2月,鼠疫在廣東省大規模爆發,死亡個案數以萬計。因著香港與廣東省地理相鄰,加上正值春節和清明前後,人口流量高,病毒滲入香港,似乎無可避免。

  鼠疫由一種名為「鼠疫耶爾森菌」引起,再由老鼠身上的帶菌跳蚤叮咬人類而傳播。常見的鼠疫有腺鼠疫和肺鼠疫,前者通常不會人傳人,但後者則可透過空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且傳染性和死亡率極高。

  1894年5月8日,香港終於發現第一宗鼠疫個案, 3日後宣佈疫症爆發,一個月後已經導致1,900人死亡,太平山一帶成重災區。雖然夏天過後情況稍緩,但全年仍錄得2,679個病例,當中2,485人死亡,死亡率高達92.7%。但這只是當年醫務部的記錄,並不包括在街上發現和直接送往墳場安葬的屍體,加上還有一些逃避政府防疫措施而返回內地的病人,相信真實的數字會更駭人。事實上,當年為了逃避這場瘟疫, 80,000華人離開了香港,佔總人口三分之一。

抗戰30年

  為何當年的華人會逃避政府的防疫措施呢?這是基於文化差異而形成的互不信任。當年港府發現事態嚴重,立即實施一系列逐屋搜查病人和強行隔離的措施,並接受西醫診治。但由於當年華人對西醫存在偏見,哪還接受得了甚麼隔離診治和屍體解剖?他們千方百計把患病家人藏起來,甚至與搜屋的警員衝突。想不到一場鼠疫挑起了管治危機,連砲艦也開到太平山區對開的海面戒備,而一幕醫療改革亦同時借勢掀起。

  除了治療,政府在太平山區展開大規模的清洗和消毒,俗稱「洗太平地」,又焚燒病人用過的家具。當然,短期要治標,長期還要治本。政府於1895年收回太平山區一帶土地,清拆民居重建,並整治地下排水道。而位於普慶坊及太平山街之間的土地,則改建成「卜公花園」。今天你還可以在公園內找到紀念是次疫情的牌匾。

  這場抗疫戰打了超過30年,期中1914年的發病數字仍高達2,146,而平均死亡率高逾90%。治療鼠疫的方法,其實也經多年研究後才發現,即使以今日的醫療技術,染病者若不馬上得到醫治,生存機會仍然限微,故必須防患未然。俗語有話:「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看來,老鼠還是留在卡通世界裡好了。

心有所醫:兩餐以外的滿足感

  不經不覺,原來已經在醫院工作了廿多個寒暑。當年中學畢業,沒多考慮就順著老師和長輩的鼓勵,踏上這一條路,彷彿以為女孩子長大了就應該當護士哩!

  可能由於護士的形象一向鮮明,就像醫生、警察、消防員,所以沒多少人會對我的工作內容產生好奇。其實護士的工作範圍非常廣泛,在病房當值只不過是其中一種最為人熟悉的崗位,過去我也曾在病房工作了十年,之後有機會轉職到放射診斷部門,一做又是十多個年頭,直到今日。

  簡單來說,放射診斷是藉著X光、超聲波和電腦掃瞄的協助來替病人診斷。例如利用超聲波協助針抽組織檢查和酒精注射治療,以及在X光協助下進行肝臟化療和動脈血管造影等,皆是我們經常處理的診斷程序。當病人的主診醫生認為有需要進行此類診斷,就會安排病人到我們這裡來。由於這些程序往往花上個多小時才得完成,一天能參與處理的個案最多也只限三數個,眼見長長的輪候病人名單,想趕工也趕不來。

  在過去的廿多年,我見證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診斷技術愈來愈仔細、精確,愈來愈快得出結果,診斷方法也愈來愈多。能夠更全面地幫助病人,當然叫人開心。不過,要應付重重的診斷程序,對病人和醫療體系都有一定壓力,甚至是吃力。一些非緊急的診斷個案動輒也要輪候半年以上,病人固然不滿,自己也萬分無奈,只能盼望每位病人能夠早日痊癒。

  在我接觸過的病人當中,對一位「長期顧客」的印象特別深刻。當年我加入放射診斷部門不久,認識到一位年青的男病人,他不幸患上腎病,由於長期洗腎令到血管收縮,醫生轉介他定期到我們的部門來接受擴張血管的診療。當年的一位年青伙子,今日已是中年男子,轉眼就「招呼」了他十多年,大家都成了朋友。近年他終於成功接受了換腎手術,結束了種種相關的折磨,我們都十分替他高興。現在他雖然情況穩定,但間中還要到醫院來接受觀察,每次他都會特地到我們這裡來打個招呼呢!

  雖然我沒有甚麼懸壺濟世的抱負,事實上我自覺跟一般打工仔沒有兩樣,不過,回想自己能夠在醫院裡料理了病人廿多年,總好像有一點說不出來的滿足感。

關心健康:失眠的成因與治療

失眠,是一種症狀,大致上有三種形式:一、入睡困難,二、過早清醒、不易再睡,三、間歇性睡醒等。

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 心理因素:如精神過度緊張、興奮、焦慮、抑鬱等。
  2. 生理因素:如患病或不適,因工作或旅遊而致「生理時鐘」受到擾亂,以及服用興奮性飲品或藥物等。
  3. 環境因素:如外界嘈雜、光線刺激、室溫太高或太低;床褥太軟或太硬;睡眠環境突變、或有蚊叮蟲咬等。

根治失眠,最好找出原因治理,亦可參考以下處理方法:

  1. 調節生理時鐘,起居生活要有規律,作息定時。
  2. 消除心理因素,放鬆心情,樂觀開朗,不要為明天憂慮。
  3. 改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寧靜舒適,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光線宜暗,床鋪被褥乾淨舒適,枕頭軟硬適中。
  4. 每天要作適量運動,以助鬆弛身心。
  5. 日間經常梳頭,能鬆弛頭部神經的緊張狀態,每日3至5次,每次3至5分鐘。
  6. 臨睡前用熱水浸腳,可消除全身及足部的疲勞,減少惡夢,改善睡眠。
  7. 臨睡前聽一些輕柔的音樂,亦有催眠的作用。
  8. 睡前不宜太餓或太飽,也不宜喝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飲品。
  9. 若失眠持續或沒有改善,應即請教醫生,切勿自行購買或長期服用安眠藥。若選擇中醫藥治療失眠,可請教中醫師辨証論治。

若經常受到失眠的困擾,可採用以下的食療方:

蓮子百合瘦肉小米粥

  • 材料: 蓮子3錢、百合3錢、豬4兩,小米1兩
  • 製法: 蓮子、百合、小米清水洗淨,豬洗淨切片,將以上材料用清水4碗煲粥,加鹽少許調味即成。
  • 服法: 溫服
  • 功效: 滋養和胃、養心安神。
  • 主治: 脾胃虛弱,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多夢,精神煩躁、神經衰弱等。
  • 性質: 平和

備註:

  1. 蓮子: 味甘、澀,性平,有養心安神、益腎固澀、健脾止瀉的作用。
  2. 百合:味甘、微苦,性平,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3. 小米:味甘,性涼,有健脾除濕、和胃安眠、清熱解渴的作用。小米營養價值高,其中所含的色氨酸,能促使一種讓人產生睡意的血清素—五羥色氨,所以小米是一種很好的安眠食品。

關心健康:突如其來的風暴 — 中風的成因與護理

  中風,俗稱爆血管,是繼心臟病及癌症之後的第三大殺手。香港每日有9人死於中風,每年中風人數達3萬人,對病者和家人帶來不少生活問題。

  中風原因分為腦栓塞和爆血管,成因有異,但後果相若。了解中風及其引申的併發問題,有助大家照顧中風病患者,與病者共渡時艱。

病人會有甚麼改變

  中風初期,因應中風的部位和嚴重性,症狀和身心障礙亦有所不同。嚴重的中風病者,往往昏迷不醒而需要深切治療。這段時間,醫護團隊會細心檢測,例如量度維生指數、腦水腫、腦內壓等等。高危期過後,病者和家人雖作好心理準備,並了解病人在康復期間的身心障礙。

  意識上出現的障礙包括認知能力改變、意識不清、終日嗜睡和注意力差。通常意識神志喪失越久,全面復元的機會越少。

  身體機能亦會變得衰弱,影響最大的包括呼吸無力和吞嚥無力,直接影響吸收養份。在功能恢復前,需要用胃喉幫助進食和靜脈注射,保持身體養份及能量。其他如四肢無力、言語困難和痙攣都是有可能出現的後遺症,復元過程需要醫護人員和病者家屬耐心合作,支援病者,接受需要重新學習活動功能的事實。

  其他大腦有關的功能衰退如視覺模糊、記憶力減退、穿衣困難和大小便失禁,都需要病者及家人重新適應。長期的併發症包括肺炎、尿道炎、冰凍肩和褥瘡。因著以上的問題,病人的性情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家人的諒解支持,至為重要。

我們可以如何幫忙

  中風除了病者本身身體機能受損,因為康復期長,問題往往需要從多方面應付。

  個人方面,病者工作能力或需要重新評估,原本的家庭和社會角色都得重新安排。工作方面需安排病假,另外有關保險、申請援助、銀行戶口特別安排等,醫院社工可以提供意見。家庭方面,由於病者由負責者變為受照顧者,家庭內其他成員責任需重新分配,以照顧病者;另外家居設備和日常用品都可能要作出配合,職業治療師是這方面的專家,可以向他們求助。日後還要和日間中心、社康姑娘互相協調,以得到專業支援。

  家人的情緒往往因接受不到事實而大受影響,而小孩在學校的表現可能也會受影響,成年人可和老師溝通,觀察孩子有沒有異常行為,有需要的話應找社工或家庭醫生安排輔導。

我也會中風嗎?

  中風雖然事發突然,但發病前往往出現一些先兆預警。由於中風最主要是由動脈血管問題引致,要預防中風,我們可以多加留意以下高危因素:

  1. 年齡和中風病發成正比,所以高齡人士要特別小心。催人的歲月正是一個提醒你的警號,健康非必然,坐言起行,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體能,方為上策。
  2. 血壓高無疑是一個最大的警號。不少高血壓病者輕視長期服藥的重要性,以為沒甚麼病徵,就不願經年累月地服藥。要知道正常的血壓可減低一半中風機會,所以必須按時服藥。
  3. 曾經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的病人。這類病者有如經歷小中風,但視覺和語言的障礙在24小時後會完全康復。此種病者當中每年有百分之七會患上嚴重血管病如中風和心臟病。
  4.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服用薄血丸者、心臟衰竭等等,都是高危一族。
  5. 高胆固醇、高脂血症者,糖尿病人血濃度越高,中風機會越大。
  6. 吸煙人士由於血管受尼古丁剌激而容易發炎,血小板功能也受改變,增加病發機會。
  7. 服用避孕丸人士。研究指出,避孕丸,吸煙和肥胖,中風機會倍增。
  8. 家族遺傳,尤以糖尿及血脂新陳代謝最為緊要。家中如有成員年輕得病,其他成員需作預防檢驗,控制這些因素。

  中風雖然對病者和家人的生活帶來莫大困難,但憑著家人互相支持,加上善用相關醫療資源,康復的路仍是充滿希望。

解開心結:培養病人的正面情緒

  住院的病人呆在醫院病房,受著院規的活動制限,陣陣消毒藥水氣味撲鼻而來,醫護人員在身旁來來往往,鄰近病人的咳嗽或呻吟聲聲聲入耳……。

  病房與家中的環境顯然天壤有別,而傷病引致的不適或疼痛、健康狀況和治療過程的種種不確知因素、往往構成很大的壓力、使病人未能適應、心情焦慮不已,不少病人因此愁眉苦臉、默不作聲。有些更表現煩躁、埋怨吵鬧。怎樣才可以減少上述情况對病人身心的負面影響,從而增進醫療護理的果效,對醫護人員、甚或病人及其他持份者都有需要知道。

從負面到到正面

  心病固然可以心藥醫,接受臨牀心理輔導是個辦法。 A君首次和我見面時,剛剛接受腦科手術,身體看來相當虛弱,面容和言詞都表現出他內心十分焦躁。當他知道自己需要接受手術保命時,感覺仿如晴天霹靂,過往的他一直無病無痛,因此一時之間實在難以接受。他埋怨上天為何這樣對待他,因病而令他失去了許多許多,還有他將不能回復病前的工作能力及體力,以及要支付醫療費用等都困擾他。他的家人也表示他們看著病人在患病中受苦,不知該怎樣幫助他,感到很無奈及無助。接受輔導後,他們明白到病人身體上的問題只能交給醫護人員處理,他們可做的是在病人住院期間探望及陪伴病人,多安慰鼓勵,聆聽及了解他的需要,使他在情緒上得以紓緩及漸趨正面,幫助他住院及日後的適應,對病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支持。

  A君接受輔導後,嘗試把思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積極面對及正面思想,學習如何放鬆自己。他亦逐漸能接受自己的病情及處理自己的情緒,並能以較平靜的心去面對手術後的生活。 A君經過提醒,遵從醫護指示,也用功改善自己情緒,康復進度令人滿意,月內將可出院。他笑容可掬地對我說,他從前只是著眼自己已失的種種,埋怨自己的倒運,卻忽視了人生許多正面的東西。現在的他,會時常提醒自己仍然「擁有」的和值得感恩的事情,覺察到很多東西不是必然的,而自己其實還擁有很多,有他的信仰,有家人和朋友。他說在輔導過程中,已學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情、更深刻地去感受世界,更積極地生活,盡量體驗當下(here and now),珍惜每一天。我留意到他不自覺中娓娓道出了他已「內在化」了(internalised)若干正面情緒的點子,真為他的努力和康復感到高興。

儲備正面能量

  許多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正面情緒,諸如平靜、滿足、感恩、希望等,都是可以累積存儲,不時提取,以優化自己的心境。也就是說,時常經驗到正面情緒,可作為面對逆境時的一些「正面能量」儲備,減低事件對身心的負面衝擊,擴闊注意能力、增加個人面對逆境的適應能力,啟動有建設性的思想及行為的良性循環。病人學習培養及維持正面情緒,有助康復。

  要注意的是,要承認並接納自己在面對壓力時會有情緒反應,如感到焦慮、悲傷或憤怒,有負面鑽牛角尖的想法。要容許和給予自己時間及平靜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培養正面的行為習慣,實際地放眼於自己日常可以控制的範疇上,自我掌握一些心理技巧去調節情緒。學習如何放鬆自己,能夠紓緩負面情緒,增加正面感覺,並讓自己有一個緩衝期,定一定下來,然後才繼續去處理壓力問題。

  一個人在平靜、放鬆的狀態時,思想往往會較積極、有彈性和創造力。放鬆的方法有很多種,可隨著個人喜好和習慣而定。深呼吸、聽音樂、洗澡、按摩是一些最簡易的方法。聖經記載:「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羅馬書五章三至四節)。傷病是一種患難,成就忍耐、老練和盼望,有需要提升正面思維,增強正面情緒,身體力行正面的行動。放眼立身處事的層面上,也正是這樣。

院牧心箋 – 9

燕:

  很久沒有與妳見面了,願妳個人的身、心、靈,與及妳的家庭都是常常安好。

  去年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病房護士告訴我,因她見妳的情緒十分低落,甚至因為妳曾經向她索取剪刀自行了斷,於是便急call我到病房與妳會面、傾談。

  當時,我實在為妳感到擔憂,加上當我細閱妳的病歷記錄時,知道妳常有抑鬱的困擾,這使我感到為難,不知可以為妳提供怎樣的幫助。及後,妳告訴我,妳已患有二十多年類風濕關節炎,經常有著難以言喻的痛楚,而且也常常受著妳其中兩個女兒的行為問題所困時,更叫我為妳所面對的感到難過。

  雖然,妳所面對的情況是艱難的。但是,我卻很欣賞妳對痛苦的堅忍,妳為了照顧家庭而情願忍受難以言喻的痛楚。我記得妳曾對我說,為了希望用多些時間照顧那兩個在行為上有問題的女兒,直到去年才為已經痛了兩年的左邊膝蓋做了手術,今年再做右邊膝蓋。然而現在你入了醫院,管教不到她們,妳為此感到難過,也感到自己很無用。但妳不是說過,妳有一位十分愛妳,甚至願意與妳生死與共的丈夫,妳甚至感到驕傲。妳說當妳向丈夫講述妳求死的想法時,他甚至對妳說:「若果妳死了 ,我也會跟妳一齊死。 」當然,這只是為了對妳的鼓勵,但也是他的真情。妳也曾對我說,妳還有一位女兒十分自立,也很自律,無論讀書與運動也是十分出色,不單能夠自我照顧,從不用妳操心,更懂得關心妳,我也因此為妳感到高興。從妳面上流露出的微笑,我可以肯定,妳心中必定會為妳有這女兒而感到滿足。這豈不是從上帝而來的恩惠嗎?

  雖然痛楚並不會忽然離妳而去,但妳丈夫和妳女兒對妳的愛,同樣也不會離妳而去,我深信上帝對妳的愛,更不會離開妳。

  願妳能漸漸更多認識創造我們的生命,又是天天背負我們的重擔的天父上帝,每天從祂得著祝福和加力。

院牧
凌銳輝
2008年5月

病癒隨心:帶著感恩的心去過活

  「你雙手證實永久局部殘廢?」清早,保險公司來電,要確認醫生的診斷。

  為何又是我?幾年前才發現有腫瘤,經歷過生死的惶恐;這次雖然死不去,但我還年青,如何面對將來呢?這只是另一次的考驗嗎?眼淚,沒法控制的流下。心裏很彷徨。真想就這樣躺下不起了。

  夜深,痛得完全沒法入睡,終於體驗到「十指痛歸心」、「千支針刺在心」的難忍。時而肌肉抽搐,時而頸項不能轉動。上半身至大腿痲痺……。食藥,又藥物敏感,身心都快要崩潰了!

  我開始懷疑,那位我自年幼便認識的天父,此時此刻到底在哪裏?我用盡僅餘的氣力,大聲的告訴祂高估了我的忍耐力,那並不是我可以承受的痛!思緒混亂之中,似是有聲音溫柔的說:「我的恩典夠你用。」身感乏力,心感無奈。忽然,有一股出人意外的平安湧進心內,不知不覺的睡著了。

  我告訴一位朋友我的病況,他鼓勵我要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我接受事實,放開懷抱,選擇以喜樂的心去面對。

  在過去漫長的20多個月裏,身邊的朋友為我做飯,照顧我,更為我祈禱。他們安慰我、開解我、鼓勵我。我由沒法自然地吸一口氣,到可以緩緩步行,情況一天比一天改善。我每天都告訴自己痊癒的日子比昨天又近了一天。

  在手傷的日子,反而我寫得最多情書給家人和摯友。兩次重病,令我更珍惜每一天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天都可能就是最後一天。於是把握機會,告訴他們,我愛他們。我為從前曾經傷害他們的事致歉和求他們寬恕,更感謝他們帶給我的祝福。

  最近又發現我的內分泌嚴重失調,再加上一個小小的肺積水作「額外獎」 (bonus),醫生說很難完全康復,但我已選擇活在當下,就以平常心面對。

  雖然疾病仍然纏繞我,但我也仍感謝天父為我預備最優秀並充滿愛心的醫護人員,為我安排了許許多多的朋友給我關心。即使我暫時面對著經濟上的難處,祂也叫我不至缺乏。即使這些病可能不會成為過去,我仍會帶著感恩的心去過活。。

醫心直說:身體還需心藥醫

  「醫生,我頭又痛了! 好似上次一樣,痛到要食止痛藥先返到工!」

  「我好驚呀!會不會有甚麼大病?我尋晚驚到完全瞓唔著覺啊。 」

  「醫生,我好驚呀!你話我係咪要再照一次磁力共振呢?」

  認識黃太已經有數年,她令我印象深刻。她大概是我認識的人之中,最「精於」凡事憂慮的一個。從小事到大事,父母子女,近親遠親,甚至家中天天發生的瑣事,她都憂心忡忡。至於自己的身體,她更緊張非常。從頭痛到腳痛,眼睛痕癢,鼻塞喉痛,心肝脾肺腎,腸胃婦科,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器官會被她忽略。她所做過的身體檢查多不勝數,你數得出的她大都做了,包括各式各樣的血液尿液檢查、全身的X光檢查、胃鏡、大腸鏡、癌病指標、腦掃瞄、磁力共振、全身的正子掃描(PET scan)等。她近乎傾家盪產的做盡各式各樣的檢查為求心安,縱使檢查的結果表示正常,但她卻從未安心,仍然害怕還有未查出來的隱疾。我知道要真正幫助黃太,必須要幫助她明白,最重要的問題不在於身體的感覺,而是她的過份憂慮。

  在公立醫院全科門診工作,可說是見盡不同的求診者。來看醫生的,大都帶著不同程度的憂慮,絕大部份病人的憂慮我們也不難理解。但醫學不斷的進步,診斷的準確性,治療的成效也越來越高,卻不能為病人帶來安心放心,反而病人的憂慮指數卻是越來越高。無憂無慮,樂天知命,心裏平安喜樂的人彷如鳳毛麟角,買少見少。

  為了幫助黃太,我用了約一年的時間,定期約見她大約十次,在忙碌門診之後用額外的時間輔導她,幫助她漸漸明白問題的所在,讓她可以積極並正面地對付她的過度憂慮。到現在她的身體狀況好多了,也不需要更多不必要的檢查,也不再天天一味的憂心忡忡了。

  雖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適當的憂慮是有建設性,因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警覺和避開一些危險的事情,但作為醫生,我們更清楚知道,過份的憂慮反而對病人的身心有損無益。千萬要記得,若要身體健康,必須具備健康的心靈。

打開心窗:禮多人不怪?

  當教師的朋友告訴我,她最喜歡有禮貌的學生,那些遠遠看見她就向她敬禮,大聲和她打招呼的學生,令她感到備受尊重。她說,所謂「禮多人不怪」,對待有禮貌的學生,有時候明明是想罵他們,也會不忍心,這就是禮貌的魔力。

  然而,我並不完全同意她的話,就以我今天遇上的事情為例。今天到快餐店吃下午茶,在這段時間,通常快餐店廚房的員工也會休息用膳,坐在鄰桌的一位太太記起自己那桌,正是最近廚房,每天廚房員工都會坐在這張桌子吃東西。

  她看見一位員工拿著食物找位置,連忙向那位員工道歉,說:「真對不起啊!佔了你的座位!」那員工回了句「不要緊」,就坐到附近的桌子。坐下不久,這太太又再鄭重向他道歉,之後,索性辛辛苦苦地把自己的食物搬至另一張桌子,對那已把食物吃了一大半的員工說:「我還是把你慣坐的桌子還給你吧!」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位太太很有禮貌,可是,太多禮卻會令人不自在,不但那位快餐店員工吃不安樂,連帶坐在旁邊的我,也感到拘束、不安。

  最近姐姐身體抱恙,我和家人為她奔走、找合適醫生。每次,我們幫了點少忙,姐姐也會千多萬謝,而且常感到麻煩了我們不好意思,這令身邊的人也感到有點不安。其實大家是一家人,互相照顧是應該的,我知道一旦我有病她也一定會樂意照顧我,那又何必太拘禮,常因麻煩了別人而內疚呢?

  一位牧師朋友早陣子染了急病,教友紛紛來探望,他請每一位來探望的教友也和他一起禱告,教友們當然很樂意,這位牧師又絲毫沒有因麻煩了別人來探望而感到不安,於是,服侍人的和被服侍的人也安樂、愉快,互有得著。

  看來「禮多」不一定「人不怪」,相反,大家打開心胸互相服侍,才是最好的相待之道哩!

打開心窗:靜與停

  從電台直播室到不同場景的講台,我習慣以聲音來傳播訊息,不會也不能受個人的心境與際遇影響,只要對著咪高峰,必然進入最佳狀態,既要專業,更須負責。

  在現實生活中,我卻是個不太喜歡說話的人,看重個人的空間與時間,喜歡在獨處中擷取生活的養分與能量,享受寧靜的樂趣。

  城市生活充斥著太多的噪音,無謂的資訊,來不及消化,也不求甚解。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流動電話的鈴聲比午夜凶鈴更可怕,高談闊論,旁若無人的大聲對話,更是莫大的缺德行為,終日在人聲、車聲、廣告與爭論聲中生活的香港人,難怪大家都變得神經兮兮,憂鬱緊張。

  基督徒每個星期天上教會,叫做「守安息日」,安息的意思,就是要放下,放下世俗煩情,放下思慮纏擾,唯有進入上主的寧謐中,才能享受心靈的饗宴。
聖經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三十15)點出了靜中得力的真諦,與中國人寧靜致遠的境界相近,但聖經更將得力與得救並論。

  心靈的救贖,是一種由死入生,由暗轉亮,由混亂進入秩序的過程,這一切都從寧靜、獨處、安息開始。

  中國人造字,有意境、有美學。「停止」的「停」字,就是意味著一個人經過亭子時,需要停下來,歇息一下,欣賞最美麗的風景──亭,通常建在最佳的景點上。

  唯有讓身心停下來,才能聆聽天地最美的聲音,叫做「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