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血仍未夠 – 血液收集的難路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人類雖然不斷投放資源去研究新的醫療儀器、藥物和療法,但有一樣必須品卻至今仍然未見有完全的代替品發明出來,那就是我們體內的血液。在香港,今天我們都知道醫院所用的血液,全賴香港紅十字會從熱心捐血的市民身上收集得來,因此偶爾聽聞一些地區仍有窮人賣血的新聞時,我們或會覺得難以接受。不過,香港人熱心捐血的習慣實在也非源遠流長。

無償熱血的源頭

  志願捐血者收集血液的服務始於1952年,當時英國紅十字會在香港成立血液收集服務部,即今日的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前身。其實早年華人對捐血充滿誤解,認為此舉對身體有害,甚至連向近親輸血也不情願。所以雖然血液收集量在服務開展後一直上升,但首十年裏,來自本地華人的血液仍佔不足10%,最低一年甚至只佔總收集量的2.8%,其餘超過80%是來自英軍和外地軍人,另外10至15%則來自居住在香港的英國和外國人。

  初期從紅十字會收集得來的血液數量非常有限,第一年全年只收集到約400個單位的血液,只及現今一天收集量的三份之二,遠遠不能滿足當時醫院對血液的需求,直接影響手術的進行。加上當年血液儲存技術落後,收集得來的血液往往因供求時間不配合而浪費了。那可怎麼辦呢?政府唯有當作購買藥物一般,向外國購買血漿,當時每單位血漿價錢超過港幣$200。以當年的購買力計算,是十分昂貴的。另外亦有向本地一些有提供血液的化驗所購買,價錢大約百多圓。醫院亦會向有能力負擔的血液接受者收取費用。

一袋血何價?

  雖然向本地購買比較經濟,但基於市民對輸出血液的根本抗拒,此舉引來不少社會問題。到那些化驗所「賣血」的,都是低下階層的無業青年,加上整體制度並不透明,政府所付的百多元,賣血者實際只收到大約50元。當時還盛傳有不法份子操控窮人賣血,從中收取可觀的「介紹費」。亦有人擔心,血液既然可以賣,那還有人願意捐血嗎?可是市民的固有觀念至60年代還未有太大改變,以1965年為例,一年血液需求超過25,000單位,但紅十字會全年收集量只有約14,000單位,當中本地華人只佔17.9%。血液在供不應求下,醫院還是要逼不得已向外界買血,而賣血以及相關的社會問題一直延至70年代。

  要在香港推動無償捐血,意義重大卻又困難重重。紅十字會一方面加強宣傳,將捐血能救人的意識教育市民,望能打破傳統的錯誤觀念;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服務,流動捐血隊伍由50年代主力拜訪軍營,到60年代擴展至政府部門、社區團體、商業機構、中學及大專院校等。70年代中,捐血的年齡限制降至16歲,在全年4萬多捐血人士當中,學生佔大約32%,顯示新一代本地華人對捐血已較開放,而過去十多二十年的宣傳教育亦漸見成效,市民開始視捐血為一種善事。

  今日,市民每年捐血的數量已達200,000單位,足以應付需要,而血液儲存技術以及需求預測的進步也大大有助血液供應的穩定。不過,由於血液的儲存期始終有限,最重要還是有市民不斷去捐血。你願意一起去維持香港血液供應的穩定,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嗎?

捐血小貼士:

我可以捐血嗎?只要你年齡介乎16至65歲而又健康,體重在41千克(約90磅)以上,便可以捐血。

捐血痛不痛?如打針一樣,捐血針頭刺在皮膚時會有瞬間刺痛,過後就不痛了。

若我最近身體不適及曾服食藥物,可否捐血?一般情況下,如需定期服藥的人士或許不適宜捐血,如有疑問,可向當值護士查詢。

心有所醫:要經得起「化」驗

  我是一位化驗師,作為醫療界的一份子,我有一個工作目標,就是希望病人得醫治。雖然我不是擔當前線醫護工作,與病人會面的機會近乎零;然而我現在謹守的崗位,每天同樣為病人得醫治而努力。

  提起化驗,或許你會立刻聯想到驗血、驗尿,複雜一點的可能是細菌培植、病毒培植、組織化驗等。其實化驗工作一般可分為四個範疇,包括:

  1. 組織病理及細胞科、
  2. 化學病理科、
  3. 血液及血庫科和
  4. 微生物及病毒科。

  單憑字面來看似乎有點難明,但其實他們所負責的測試工作可能你已略有所聞。例如坊間近年流行的體檢套餐中,血液檢查就屬於血液及血庫科的工作;而一些器官功能例如腎臟功能和肝臟功能,以及糖尿病和痛風症等檢查,則屬於化學病理科。至於微生物及病毒科的工作相信近年更為人認識了,市民常聽見的甚麼病毒或抗體測試也好,那種流感有沒有變種也好,皆屬他們的工作範圍。而我則屬於組織病理及細胞科,負責化驗病人的身體組織和細胞,例如測試病人腫瘤的組織是良性還是惡性,抑或其他發炎之類。

  雖然化驗室的工作如此分工,但我們往往需要一同為病人進行化驗,比方一位小朋友因發高燒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而來到醫院求診,他的血液樣本會送到化學病理科、血液及血庫科和微生物及病毒科進行不同的化驗,因為既要驗明小朋友所染的病症,也要留意他身體其他器官功能有沒有受影響。

  我們負責的雖然是幕後工作,但同樣要跟時間競賽,面對情況危急的病人,前線醫生能否及時作出診療,除了對病理的知識和經驗,在最短時間內得到病人的化驗報告也十分重要。為了應付分秒必爭的化驗工作,現時醫院設有24小時綜合化驗室及血庫,支援醫療前線。

  或許化驗工作給人的印象總是科學得很,化驗結果理應非正則負,但事實往往卻非如此黑白分明。化驗儀器的確可以為我們列出一堆客觀數據,但我們真正要完成的,是一份結合數字和經驗分析的化驗報告。化驗工作對我的吸引力和挑戰,不單在於切合我愛研究、愛分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我要完成一份又一份能準確地協助醫生治療病人的化驗報告,每次任務完成所帶來的滿足感,實在難以言喻。

關心健康:高脂血症的飲食調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高脂血症及其引起併發性疾病的患病人數也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高脂血症,是人們越來越重視的問題。

  血脂增高的原因分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外源性,即來自食物,為進食動物性脂肪或膽固醇類食物過多所致。內源性,即體內脂類代謝異常引起,此多與家族性遺傳有關。

  根據現行的檢查數據,血液總膽固醇的指數最好低於200mg/dL或低於5.2mmol/l,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最好低於130mg/dL或低於3.4mmol/l,三酸甘油脂最好低於150mg/dL或低於1.7mmol/l。若任何一項不能達至理想水平,就有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膽固醇是人體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身體只需要少量的膽固醇來維持健康,但血液中的膽固醇只有30%來自食物, 70%是由肝臟自行製造。膽固醇水平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如遺傳、壓力、飲食習慣、生活模式、情緒、年齡、體重、疾病、煙酒、藥物等。所以,即使經常運動或改善飲食習慣,也需要定期接受血脂水平測試。

  無論是否採用中西藥物治療高血脂症,都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因含飽和脂肪酸過多,如肥豬肉、肥鵝等,宜多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海魚等。限制膽固醇的食物攝入,如糖、甜品等。供給充足的蛋白質,如魚類、豆類等。多吃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的食物,如鮮果和蔬菜等。多選用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酸牛奶、大蒜、綠茶、菊花、山楂、荷葉、綠豆、洋蔥、香菇、蘑菇、木耳、銀耳、海帶、黃豆、燕麥、玉米等。現介紹食療如下:

菊花山楂茶

  • 材料: 菊花3錢、山楂3錢
  • 製法: 先用沸水沖洗菊花、山楂,後用沸水250cc泡服,每日一次。
  • 功效: 平肝降壓、驅脂消食。其中的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疏散風熱、明目、清熱解毒、平肝陽的作用。山楂味酸,性微溫,有消食積、散瘀血、降壓、消脂的作用。
  • 主治: 肝盛頭痛、血壓高、膽固醇高、脂肪肝、飲食積滯或過食高脂肪食物等。
  • 飲用注意:脾胃虛弱、胃酸過多及血壓低者不宜。宜。

關心健康:腰痛不癒之謎

  張先生是位40來歲的建築工人,自從半年前一次工業意外,不幸在地盤摔倒腰部扭傷,他的生活便起了180度的變化!……事發後,張先生已即時前往急症室求診,X光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骨折現象,急症室醫生斷症張先生只是背脊肌肉扭傷,認為情況並無大礙便著他回家休息。

  張先生為怕觸傷腰患,放假便常常在家臥床休息,並依照醫生吩咐吃消炎止痛藥。可是病假後他感覺腰痛並沒有好轉,更有變本加厲的現象,遂重複返回急症室求醫,如是者一次、兩次、三次,他所得的診斷依舊,病假一次又一次的延續,繼而被轉介往骨科跟進,可惜政府骨科門診排期兩年,可謂遠水不能救近火,他遂往政府普通科門診「續假」。門診醫生亦有為他開藥,並安排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盼望他能盡快復工,可惜事與願違,張先生仍然覺得腰痛難當,未能復工。經過半年的拉鋸,張先生的腰部持續無名的痛!

痛的根源

  「疼痛」,根據國際疼痛學會於1980年發表的定義,是一種因實際或潛在的身體創傷所引致,或敘述此等創傷時所感受的不愉快感覺和情緒。留意!這裏界定疼痛是一種感覺,也有情緒的元素,與實質創傷的關係並非必然。當疼痛的持續時間與程度足以影響個人的生活質素與能力,使其不能擔當生活中的角色,便足以構成「慢性疼痛」,醫治難度更高,影響更為深遠。

  這種慢性疼痛有種特徵是病態疼痛,當中包括觸摸痛(Allodynia)及痛覺過度(Hyperalgia),其原因乃神經末梢傷害性神經元(Nociceptor),因長期疼痛變異以致增加其敏感程度與範圍所致,可謂「掂」都痛!由於對刺激過敏及反應異常劇烈,有時會讓醫生誤以為病人「扮」,放棄對其積極治療,甚至雙方因互不信任而關係破裂,造成糾紛。

痛症帶來的影響

  張生的情況明顯已形成慢性腰疼痛,心裏為著不被接納而憤憤不平,四處投訴。面對生活逼人,仔細老婆嫩,復工又有心無力,前路茫茫,心中的無助、孤單實在不能言喻。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腰背痛病人若持續痛楚三個月以上,其自然復原之機會不足兩成。倘若病者因腰背痛而一年不能工作,他們之後能夠返回工作崗位的機會亦只得兩成。其中因素包括身體、心理、社交各方面的各樣限制;身體方面,有少部分人腰部患永久性的創傷而導致傷殘,但大部分病者卻因長期缺乏適當的康復鍛煉而導致「失用現象」(Decondition);使身體狀態久久未能恢復正常,猶如「自廢武功」。至於心理方面,久痛未癒實是消磨意志,當中焦慮、失落及無力感可想而知,這直接間接地深化痛症對病者之影響。至於社交方面,長期缺勤後要病者復工,本身已形成無比壓力,再加上家庭、經濟、賠償等種種因素,可以使復工問題變得更複雜。對類似張先生的病人,家庭醫生應該可以全面及持續地照顧病者的需要,並召集各方專業成為團隊加以協助,在為腰背痛提供適當的治療外,更可減輕病者痛苦之餘積極地恢復他的工作能力,使他能夠擔當生活中的各項角色。

  張先生在悉心的照顧下,醫患關係建立起來,張先生終於承認情緒低落,患上抑鬱症,使他康復積極性減低,而他根深蒂固「痛=受傷」的觀念,使他迴避痛楚,不肯積極參與康復,恐怕再受傷,這更加快他的「失用現象」。最終透過重新與病人建立互信,在醫治他抑鬱症之餘,積極推動張先生參與復康治療,更要讓他明白痛與受傷之分別,讓他釋除疑慮;再共同制定合理的復康期望,使他重拾康復之信心,掃除心底裏的無力感。

  最近一次覆診見張先生沒有再「拿埋口面」,康復治療進展良好,我想他康復及復工之日不遠已。

解開心結:乘風破浪

  上星期,我有機會為前線的醫護人員舉辦一個有關開心工作的講座。在講座中,許多同事都訴說了他們工作的壓力,同時也摯誠地分享他們在醫院工作很多開心的片段和經驗。

  前線的醫護工作,讓我們有機會對病人和家屬提供直接的支援和幫助,給予我們個人、工作上的意義和價值。亦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醫護人員很多時候要面對病人和家屬的痛苦,生、老、病、死等人生悲痛的情景,這些都會帶給我們複雜的感受,個人的情緒也容易受到掀動。此外,醫院的工作節奏急促,同事要面對繁重的工作以及突如其來的個案和緊急事故,壓力實在不少。就如近日流感肆虐,多間醫院收症率加增,工作量不斷。就像一般巿民,同事會擔心流感對自己和家人的影響。作為父母的同事,會擔心孩子會否受感染,怕自己受感染而影響家人等,心理壓力再加上繁重的工作,令同事更感百上加斤。

嘗試放下「照顧者」的角色

  我在醫護界工作後,最深刻記得一位前輩的分享「要照顧別人,先要懂得照顧自己。 」作為醫護人員,我們很懂得和習慣照顧別人,別人也對我們有著同樣的要求和期望。平時工作上「照顧者」的角色,容易令我們不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忙和支援或照顧自己的需要,這或許也算是「職業病」的一種吧!

  工作壓力大的日子,照顧好身心更為重要。如外在環境能配合,適宜的工作量和足夠的休息時間,確是重要。但外在環境因素很多時未能在我們的控制和掌握之中,所以增加個人平衡心靈的方法,是照顧身心重要的一環。

  身心的健康是互為影響的。面對壓力和危機時,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及懂得處理內心的感受,有助減低壓力對我們的影響,穩定情緒,提升抗逆能力。在工作以外,可以的話,嘗試放下「照顧者」的角色,接受別人的關懷和幫助。面對困難時,別人的體諒、支持和鼓勵可舒減我們內心孤立不安的感覺。多與親友保持聯絡,建立良好的支援網絡,主動告訴家人、朋友和同事您的需要。

  當然,您也可主動關心身邊人,利用不同的方法與他們保持聯繫,例如:致電問候、電郵、送上或轉寄一些有用的資訊和鼓勵性的說話和文章等。有研究指出,擁有良好的支援網絡,有助醫護人員提升抗逆能力。研究亦發現,一些能夠明白他人處境,並主動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援和關顧的同事,不但能對他人帶來正面的幫助,對個人亦有所裨益。對個人的正面影響包括:較佳的身心健康,美滿的人際關係,比較注意健康和安全,以及能有效地實行保障個人健康的措施。

增加正面情緒的經驗

  要照顧身心,可嘗試安排一些個人的時間,除了多做運動外,亦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或練習身心鬆弛技巧,以助減壓。特意為自己安排一些消閒和令情緒歡愉的活動,例如:看令人開心的電影,聽柔和的音樂、烹調美食等,通過一些活動讓自己放鬆和增加正面情緒的經驗。

  近年美國心理學界提出「正向心理學」,研究人類正向心理發展和心理素質,包括正面情緒的好處。研究發現,正面情緒能中和壓力和減低負面情緒對身心的影響。愉快的情緒不單使人感覺美好,更能增強個人的抗逆能力,使人能有效地處理壓力和困難。學習感恩是另外一個提升正面情緒的好方法。要培養感恩的心,您可以在每晚睡前,寫下二至三件當天您覺得美好的事情。記緊,並不一定要大事,一些生活瑣事和小事都可以是美事(如:與好朋友共餐、早上遇到一個友善的巴士司機、吃了一件美味的蛋糕)。每晚記下美事,並感謝這美事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有效提升正面情緒,增強抗逆能力。若您對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心理測驗、練習和課程有興趣,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
http://www.ha.org.hk/oasis

“我們雖然不能靜止波濤,卻可以學習滑浪的技巧。”
約翰、卡伯爾辛

參考文獻:

  1. Seligman, Martin E.P.(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Free Press.
  2. Fredickson, B.L.(2002). Positive Emotions. In C.R.Synder S.J.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120-13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羅苑華、潘惠玲、蕭碧銀著《活得好 –– 活用正向心理學》。
    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

院牧心箋 – 8

靚靚:

  收到電郵,有點突然,你問我可記得你?

  記得!

  第一次認識你,是病房急召到場支援,因為你情緒激動,不肯接受醫生為你安排的手術。你一知道我是院牧,便問我是否相信你已得到神的指引,不用接受手術。我告訴你,我相信神對各人有不同的指引,但我未知道不接受手術是否神的心意;我問你是否願意多說一點,讓我了解更多後再與你商量。接著你愁眉深鎖地訴說自己如何因種種壓力而病倒,你相信這是神給你的磨練,是要看看你對祂有多倚靠。

  我一邊聽,一方面嘗試找機會表示欣賞你對神的認真和倚靠,也在適當時候輕輕問你:「你是怎樣知道神為你預備的不是手術?」你突然停了一停,神色凝重地想了片刻,然後肯定地說:「我相信這是祂的旨意。 」我沒有與你爭辯,只說:「也許真的是神的旨意,但神的旨意需要印證,你願意讓我為你祈禱,求神給你更清晰的指示嗎?」你點點頭,之後你比較平靜了,我答應再安排時間探你。

  你的電郵提起我在一次探望你的時候,為你流淚,你說這是神給你一份很大的禮物。那次我也印象深刻,因為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以院牧身份為病人流淚。那天下午我去病室探你,你因為情緒不穩定,被安排在一間一人病房。我與你面對面坐著,聽你細訴苦況。我問你是否仍然相信神與你同在,你點頭表示相信,卻同時憂傷地表示,自己是真心相信神的同在,可是痛苦卻也同時存在,你覺得自己苦無出路,像死去的人一般。

  靚靚,你知道嗎?你當時表達的苦況令我震撼,你就像面對家散人亡、自己病重的約伯,他曾說:「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蔭混沌之地;那裏的光好像幽暗。」(約伯記10 : 22)連光也像黑暗,又何來出路?我雖然不是你,那一刻卻深深感受到你那份無法承擔的沉重,我的眼淚不期然流下來了。面對你的絕望,我也好像身陷絕境!

  我已經忘了那天是怎樣與你道別的,但我相信一定是在祈禱中哀求神不要離開,不但不要離開你,也不要離開我,因為那一刻我與你同樣處於絕境,需要神的拯救。
靚靚,謝謝你讓我有機會與你相遇,讓你在絕望中仍然感到神沒有離開你;更謝謝你的分享,為我在沉重的侍奉中得到如獎賞般的鼓勵和肯定。

  今日,你已經重新得力,從你的分享,我知道你身邊還有很多不同的天使幫助你,以致今天你可以公開在人面前,見證神的慈愛和大能。願神得榮耀,並願更多人願意追求祂慈愛永恆的國度!阿們。

院牧
徐珍妮

靚靚是徐院牧給她的暱稱

病癒隨心:喜樂的心是良藥

  健康真的不是必然。10多年前突然患上哮喘病,病情嚴重到要經常入院治療,使用擴張氣管劑和打類固醇針,已成了家常便飯,箇中滋味,實在難以向外人道。由那時起,我開始體會長期病患者的痛苦。當自己由一個健康的人,變成與疾病形影不離,實在是難以接受!再者,這個病不但令身體受苦,更影響了我的工作和社交生活,所以人也變得沈鬱,沒以前那麼開朗。

  長期哮喘病已給我一個不小的功課,怎料在2003年更不幸的事情臨到,就是自己患上初期乳癌。當時我十分震驚,因醫生說要動手術把我一整邊的乳房切掉,他還說若化驗結果是惡性腫瘤,我更要接受電療和化療。那時我實在接受不到這個噩耗,實在太殘忍了,我怎可失去一邊的乳房?我怎可失去女性的尊嚴?我更加不想去面對漫長而又痛苦的治療。就在憤怒和痛苦之間,我萌生了自殺的念頭,並且付諸行動。幸好,同住的朋友及時知道並制止了我,否則我已喪掉了寶貴的生命。

  經過朋友們的多番開解,最後我也入院接受手術。由於手術後身體出現較多的反應,所以要留院個多月,期間更要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與此同時,教會的探訪義工經常前來問候,更有院牧的關心,讓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並且在出院後參加教會的聚會。住院期間,我體會到病人真的很需要有人關懷,因此康復後我回到醫院當義工,雖然只是協助一些雜務的工作或替病人餵飯,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呢!

  患上癌病的確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當我想到自己尚有生命時,我心裏卻是十分感恩。從前的我很喜愛外在美,常常一身名牌打扮,很懂得生活享受,但現在我明白到內在的美才是最重要,心靈的滿足和平安比物質的豐富更可貴。

  現在我也處於考驗之中,因較早前醫生發現了我另一邊乳房又有良性瘤。他知道我擔心,便鼓勵我說:「你若擔心越多,就要吃更多的藥;若你能把心情放開,就可以少吃藥,因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我很感謝他的提醒,我確實不能改變患病的事實,但我絕對可以選擇用甚麼心情去面對它。深盼每個在病患掙扎中的人,也能以平靜安穩的心去過每一天。

醫心直說:痛仍在、愛不減

  痛症治療,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這個專科在香港亦只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事實上,我們醫院的團隊也只得三、四個人,人力和資源都非常有限。我們所集中的,也只是痛症病人。

  痛症診所內承載著一個個獨特的故事。不論他們痛症的成因如何,又或是毫無原因,他們都在經歷著「痛」。痛症在他們身上,更是發揮著無法估計的影響力。「痛」使他們喪失肢體的活動能力,甚而無法工作;「痛」引致他們的家庭出現糾紛和磨擦;「痛」會使他們情緒低落,社交隔離,無法重投昔日的生活;「痛」甚至會奪去他們的生命。

  雖然我們不能使病人免於所痛,但我們有一個信念,就是他們的處境可以改變。事實上,痛症科所處理的,已不只是以醫療為目標,因為知道病人的痛症基本上是無法治癒的;我們所做的反而是協助他們接受痛的事實,並且指導他們如何調節生活和工作,讓他們能好好享受生命和懂得用正面積極的思想面對未來。

  有一位病人,她在產後患上腰骨痛症10多年,經過各種的治療也未能見效,最後被轉介到痛症科。她是位單親媽媽,因多年腰骨痛已沒有工作,但又不夠資格取公援,令她更覺無奈。每次她來見我們,我們都會開解她,幫助她尋找生活和工作的出路,如是者有兩、三年的時間,最後她終於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可以重投社會,並且重拾自信。雖然她仍每天背負著疼痛的腰骨,但她的心態改變了,她能夠有不一樣的明天。

  在痛症科工作,我學會了珍惜與感激。我珍惜大家團結一致、互相信任和支持的精神,更感謝天父給我如此美好的團隊組合。近年來,我們不斷與其他部門合作,包括骨科、腫瘤科、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及院牧部。隨著團隊的擴展,病人在各方面都得到更多的支援。我盼望也深信,只要我們的信念不減,我們的愛心不滅,我們將可以在醫院這小小的角落裏帶來滿滿的祝福。

打開心窗:心中有一棵樹

  窗台上放著幾盆小小的盆栽,是我為自己刻意栽種的一點綠色生氣,都只是一些平凡花草,只有一盆南洋杉比較特別。

  某一天飯後閒逛,看見一輛小型運貨車停在路旁,車上擺滿了盆栽出售,於是上前細看。嬌艷的花朵對我吸引不大,倒是一盆小小的綠色植物令人愛不釋手,一問之下,店主說是南洋杉。就這樣南洋杉來到我家的窗台。

  其實心中不無矛盾,我喜歡它,是因為喜歡杉樹的挺拔風姿,這個迷你盆栽,只高兩吋,只能說是杉樹的幼苗,問題是,既是盆栽,它就永遠不能真正長成高大英偉的杉樹了。為了我個人的一點遐想,要委屈它生長在這一小方的泥土中,是不是太自我中心了﹖

  然而即使它只是一株幾吋高的盆栽,它畢竟是南洋杉,有著杉樹的枝葉結構和形態。看著它,我好像看圖片中的杉樹,一般很小,但風姿不減。我看著它,心中就有一棵雄偉的杉樹的影兒,它其實是我心中的樹。

  心中有一棵樹令我很滿足。我對樹很著迷。小時候經過種滿台灣相思的小山坡,我就幻想自己變小了,或者山坡地變大了,好像一個小樹林,我就坐在樹下憩息。風吹過的時候,樹在我頭上搖晃,把陽光篩成碎屑,灑落一地。那是多麼叫心靈安愉的處境啊。

  我想,南洋杉的確令我勾起了童年的一種天真幻想,所以最後我還是把它放在窗台上了。

  雖然生長的空間有限,它現在已長高了一倍。它除了帶給我心靈的慰藉,使我可以保有心中的一棵樹,在忙碌生活中偷得一點寧謐外,它也帶給我一點生命的啟迪。在逼仄的環境中,南洋杉努力長出自己本來的面貌,個子雖小,一樣挺秀,既然還有陽光和水份,它就好好地生活,照樣伸展它的美態。這真是動人的氣度,是我們生在大都市狹縫的人所應該學習的呢﹗樹,一直是人的好老師。

打開心窗:歇一歇

  1999年10月30號——我一生難以忘記的日子!一次潛水意外帶來的聽覺問題將陪伴我一輩子。從那天開始,我每天都在學習,如何與逆境共舞。面對逆境,對自己最大的功課,是鍛煉心情。因為要處理好心情,才能夠處理好事情,否則因為情緒的問題,很容易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生活愈是匆忙,愈是忙個不了,就愈要擠出一些時間──那怕是丁點兒的時間──來獨處。對我來說,找間靜靜的餐廳喝杯咖啡,或晚飯後到街上跑跑,都是獨處靜思的好時光。

  好像前些日子,既要接待從馬來西亞來的朋友,預備他住宿,安排他授課;又剛巧有一天要上廣州,另一晚又到澳門演講;日程表排得密麻麻的,有時既要大清早起床,有時又要馬不停蹄去這去那,實在有點兒忙亂。忙起來時心情容易煩燥,對不順利、不如意的事情起了惱怒拒絕之心。

  記得楊牧谷牧師說過:「人生有些時間是必須停下來……因為人生的確有很多事情是必須我們自己做決定。別人的意見,群眾的聲音,大潮流的方向,全都沒有用,而且可能是非常危險的。獨處的意思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空間和上帝獨處,好能作一個負責任的決定。 」有一次就在路邊小店喝咖啡的時候,翻閱公事包內的一本小書,無意間讀到了這一段文字,心中不禁驚喜,心情也就安舒起來。上帝果真藉著不同方式向人曉諭一些重要的道理。

  愈是忙得不可開交,其實愈需要有靈性的滋潤和鼓舞。忙是「心」「亡」的意思,即是心靈枯死了,被種種事情壓得透不過氣來,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心靈的甦醒。陽光、雨露、清風、樹木、一本小書、一首好歌、一段經文、以至一杯咖啡、一句鐘的歇息,都可以是上帝復甦人心的良藥。只要我們找一點時間安頓下來,打開心扉,讓上帝默默工作,心靈就如鷹展翅,重新得力。

  昔日耶穌在忙錄的日子,常獨自離開群眾,甚至離開祂的門徒,到野外歇一歇。今天我們也當有這份獨處的操練,忙裏偷閒,讓上帝好好接管我們忙亂的心,甦醒我們昏昏欲睡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