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抗流行性感冒,每年踏入流感高峰期之前,政府均呼籲高危人士盡早接受疫苗注射以防感染,疫苗使用之數量以十萬計。要為數十萬人注射疫苗,當然也得花一點時間,若然全港700萬市民齊齊響應當局呼籲,你估計最快可以用多少天來應付呢?所謂「打針咁快」,究竟可以有多快?
從宣佈為疫埠開始
1961年8月16日,香港因為發現多宗霍亂個案而宣佈成為疫埠,一場與時間競賽的抗疫戰隨即展開,注射疫苗成為最主要和迫在眉睫的全港性衛生工程。在宣佈成為疫埠之後,官方立刻在港九新界設立32個免費疫苗注射站。面對傳染性高兼可致命的霍亂疫潮來臨,市民無不恐懼,首天已經有超過10萬名市民注射了疫苗。 32個注射站明顯不足以應付需求,次日已增設至59個,往後數天內再增至79個,當中包括一些由民間社團所設的注射站,單日的疫苗注射人數高近25萬。注射站的緊張和擠湧情況,不難想像。
為了及早得到疫苗的保護,各注射站外連日出現長長的輪候人龍,天亮前到來輪候的不在話下,索性通宵露宿在注射站外的也大有人在。在李鄭屋村徙置區的防疫注射站,輪候人群更發生過混亂場面,反映當時市民如何不安和焦慮。
眼見長長的人龍,相信每個市民都關心著同一個問題:「究竟尚存幾多疫苗供應?」而你和我可能會多緊張一個問題:「1961年香港有幾多人口?」
疫苗供不應求
1961年香港人口已超過300萬,而疫苗存量在首數天曾出現緊張。 8月19日,香港宣佈為疫埠後第三天,官方估計全港大概已有60至100萬名市民注射了疫苗,但當時官方的疫苗存量只夠供應多70萬人注射。為了優先照顧高危地區市民,要暫停其他地區的注射服務。當年有報導指坊間一些無良私營診所,乘機炒高注射服務收費,原本廠價6元左右的一小瓶疫苗, 17日晚售價急升至30元, 18日升至50元, 19日更升至65元。但叫人髮指的是,他們所用的疫苗,卻是由政府免費供應。
要大量補給,即使政府下令24小時不停生產疫苗,亦不可能趕得上每天數十萬的需求。眼見形勢岌岌可危,香港政府急向外國求助,亦感激國際社會第一時間回應,歐美以及東南亞多國於數天內運來甚至免費送來大批疫苗,及時解決供應問題,穩定民心。至8月底,已經有超過200萬市民接受注射,政府亦繼續向餘下百多萬市民發出疫苗注射呼籲。而為了應付注射站的服務,大量醫療人員被緊急抽調,甚至連醫科學生也被徵召加入流動注射隊。
是次疫埠之名共維持了58天,至10月13日才得解除,期間受感染病人及曾經與他們接觸的市民一律被強行送往隔離治療和觀察,當時政府採用的隔離地點包括精神病院舊址、荔枝角傳染病院和漆咸道集中營舊址等。該次疫情全港有129人染病,當中15人不幸去世,而曾遭隔離的市民共有731人。
曾經轟動香港的霍亂病,時至今日已經成為風土病,雖然每年都有零星病例,卻未致於蔓延和引起恐慌。願當年驚心動魄的一幕,永遠只留在回憶中;一日替25萬人注射疫苗的紀錄,永遠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