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信筆擬

親愛的子盈:

您的近況如何?手術後身體是否已好轉了?

偶爾也會想起那次探訪,您與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那活生生的經歷,您以疼痛的心情,卻以交托的心態與我分享。那天,細心的您留意到兒子微微發燒,從此便開始了您經常往返醫院的旅程,經過多次檢查,結果證實他患上血癌,當時您如跌落無底的深淵。隨後的日子,您如何陪伴六歲的兒子行過漫長的化療路;當您眼見其他小朋友上學,但自己的兒子卻上醫院時那種無奈;當分享到心靈深處那孤單與無助,您的淚水如斷了線的珍珠般掉下來,我完全不忍心去制止,只是活出聖經的教導:與哀哭的人同哭。淚水過後,我與您分享基督的愛及盼望,你以肯定的語調告訴我,你會勇敢地生活下去。我相信是因為上帝的愛及他是您的兒子。

子盈,就是您的信心和毅力,常常成為我軟弱時的鼓勵。在苦難中我們不容易看到神的同在,聽不到祂的聲音,甚至不知道祂去了那裏,但當我們默默地一步一步向前行時,我們不難發現原來神一路與我們同行,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甚至祂背負著我們。寫到這裏,我想起一句聖經的話與您分享:

「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 」以賽亞書49:15

小朋友該是七歲了,在此,誠心默默地祝福您和您的家人。

您的院牧

莉莉

心信筆擬

Dear all﹕

  看看上次的電郵,原來已有接近兩個月沒有向您們發出有關姐姐近況的電郵了﹗時間也過得很快,姐姐入院也快到四個月,但願她在院的時間可以縮短一點吧﹗因我知道姐姐實在不喜歡住在醫院,這幾年也住夠了。

  在這段沒有電郵的日子,姐姐的情況總算是不過不失,也可說是穩定。期間,在葛量洪醫院的協助下,姐姐從北區醫院轉到葛量洪醫院,經歷多次生死的邊緣。在醫生間意見不一,我們一家人在危急的時候,冒著姐姐可能死亡的危險下,亦決意為姐姐進行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手術。最後手術亦順利完成,手術後亦沒有醫生所說的細菌感染,同時亦可達到減少因心律不正而再次令姐姐心臟停頓的情況。

  感謝鼓勵和反對我們接受手術的醫護人員,因他們也是真心關顧病人和我們一家人。無人會知道手術過程及後來的結果,但也只管憑信心,並預備最壞的打算,事情就是這樣的又過去了。現時姐姐又再次回到北區醫院,處理身體內的其他細菌.......看著一次又一次的難關,難關難過次次過。過程中,對上帝依靠的心也有起伏,上帝又容讓我們選擇依靠還是走遠,有時也佩服上帝給予我們的自由度。

  每當新聞傳出不同意外,傷者過身的消息,我會為他們流淚,為他們的家人感慨。但同時,卻又真實的去感謝﹗30分鐘心臟停頓的時間,也沒有奪去姐姐的性命,也沒有擊破姐姐的生命力,更不能阻礙上帝的作為。總相信上帝的安排,無論是好是壞也會是美好的。神讓我學到,一切在祂手裏,祂掌管。上帝,我們生活在世,對祢的心意無人能猜,只懂求祢親自安慰受傷的心,讓恩典於其中叫人明白祢對我們的愛﹗

  願上帝與我親愛的弟兄姐妹同在,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jess

心情依舊:馬路天使──香港的救護服務

  近年因著電視劇集的效應,急症室服務廣為人識。提起急症室,就必然聯想起救護員以及救護車。《關心》曾經介紹過,香港第一所西醫院成立至今已經有120年歷史;但是,比較具規模的救護服務原來要遲數十年才出現。

由第一輛救護車說起

  香港開埠初期,救護服務由當時的醫務衛生處提供,在未有救護車的時代,運送病人只靠人手拉動的鐵皮車。及至1919年,第一部救護車從英國引入,由消防處管理,政府提供的緊急救護服務從此就交由消防處負責。除了消防處,救護服務多年來還有其他機構輔助,例如醫療輔助隊和聖約翰救傷隊,他們都擁有自己的救護車隊,一同為市民服務。

  原來在過去的日子,救護車服務並非完全免費的,例如早在第一輛救護車服役時,私人緊急召喚的收費是2元,但由警務署指派的服務則免收費;到50年代,市民在非緊急情況下召喚救護車,市區收費為15元,郊區到市區為25元,過海則為10元。以50多年前的生活指數推算,相信不會有濫用救護車的問題出現。直到1974年,消防處因應當時法例的規範,取消了收費的指引。

發展迅速三十年

  隨著時代進步,我們的救護員隊伍也不斷提高他們的服務水準,例如在過去數十年所發展的現場傷者處理和院前輔助醫療服務,成績有目共睹。70年代末,消防處為了應付一旦發生大型意外時的大量傷者,將一部消防車改裝為流動醫療車,車上備有外科手術器材、獨立發電機以及空氣調節。請留意,當時香港公共交通工具還未有空調設備。而為了應付香港路面擠塞的問題,80年代開始引入救護電單車,以盡力確保能在最短時間內到達傷者現場。

  另外,離島地區的救護車服務則面對道路狹窄的問題,除了大嶼山在60年代開始有救護車駐守外,其他人口比較多的離島例如長洲和坪洲,到80年代仍然只能倚靠備有基本急救裝備的手推車接送病人。直至90年代,消防處與機電處合作,特別為離島設計了獨特的鄉村型救護車投入服務。時至今日,消防處救護總區一共有救護車超過250輛、流動傷者治療車4輛、鄉村救護車4輛以及35輛救護電單車。以2006年為例,一年的奉召次數超過575,000次,相比70年代每年出動110,000次,數十年來增幅超過五倍。

  對於一般市民,或許未必了解救護隊伍多年來的勞苦與進步,但對他們所使用的救護車則可能自小就感興趣,尤其是它那潔白的車身加上響號與閃燈,簡直是一種世界語言。事實上,單就它的外型設計而言,救護車確是一代比一代有型有款;然而看看它們上幾代的舊照,儘管是數十年前的設計,但似乎也散發著同一樣的雄風。

參考資料:
http://www.hkemergency.net/
http://www.geocities.com/stbadhk/
http://www.hkfsd.gov.hk/home/chi/organization.html
http://hk.geocities.com/amshkena/amsgallery/Ambulance_Aid_car.htm

關心健康:皮膚物語

  「沙士」教香港人認識個人衛生的重要, 700萬市民重新學習洗手,直到今日,呼籲市民勤洗手、有病帶口罩的廣告仍然常見。但數月前,在英國有一位名叫泰利的女士反其道而行,連續6個星期不化妝、不洗澡、不洗頭和不刷牙。

  據8月25日《明報》報道,原來這位英國的電視記錄片製作人,因為發現自己每日使用的清潔品和化妝品含超過200種化學物質,於是決定進行這個大膽的測試,以對照平時使用的效果。結果發現,她的皮膚比6個星期前反而更光滑,似乎證明了那些昂貴的化妝潔膚用品對她的皮膚作用不大。不過,身體發出的異味直接影響她的人際關係,而檢查亦發現她皮膚表面的細菌量比原先高出5000倍。

皮膚有一定的抵禦功能

  5000倍的確是個駭人的數字,若沒有這位女士的大膽示範,相信我們也鮮有留意到,原來我們皮膚的抵禦力是這麼強。其實皮膚對細菌的抵禦力遠比我們想像中高,事實上我們由早到晚都與細菌接觸,在人體表面找到細菌幾乎是必然的事。皮膚能否長期成功抵禦它們的入侵,關鍵在於是否完好無缺。那麼,我們也可如泰利一樣6個星期不洗澡嗎?

  其實影響個人衛生的因素有限多,簡單而言,氣候、個人體質和生活習慣都有直接影響。以香港為例,我們位處亞熱帶地區,春天潮濕,夏天更加炎熱,稍稍勞動都難免大汗淋漓;再加上空氣污染嚴重,往街上走一會已經黏著一面灰塵,單就生活環境而言,已經不可能與泰利的例子相提並論。

皮膚需要清潔

  皮膚表面有一層由油脂腺體排出的油脂分泌,它既可阻隔外來的細菌、病毒和癬菌的入侵,也滋潤著皮膚,減少皮膚水份流失。若然我們忽視清潔,任由周圍環境的灰塵污物積聚,它們有機會堵塞毛孔和汗腺,影響皮膚正常的排泄功能。另外,皮膚可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脂肪,當中真皮層和皮下脂肪的結構相對比較穩定,但表皮層則好像指甲般不斷更新,大約每4至6個星期就會完全更新一次。理論上,死皮會在皮膚跟外物接觸時磨擦掉,例如穿衣服、搔癢和握手,但若我們刻意不清理皮膚,死皮則會厚厚地停留在表皮之上,這樣亦會大大影響皮膚正常的分泌及排泄,削弱其保護功能。

  再者,過厚的死皮正是許多細菌和癬菌的糧倉以及繁殖的安樂窩,亦是泰利皮膚表面細菌量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若然皮膚有甚麼小傷口或弱處,那管只是肉眼不能見的微小破口,都好容易會被細菌入侵。是以在乾燥季節有需要使用潤膚品來滋潤皮膚,避免出現龜裂,即所謂「爆拆」。不過即使細菌不從皮膚入侵,它們也可從我們的眼、耳、口、鼻入侵我們的身體,任由它們大量地繁殖在身上,始終百害而無一利。

清潔的方法

  簡單了解過身體表面清潔的需要,接著要知道的,就是如何清潔才算理想。就上述情況而言,理論上我們要清理的就是那層沾污了的油脂分泌以及死皮。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適量肥皂洗刷,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單用清水是難以洗淨那層油脂分泌,所以要用肥皂或清潔劑。換句話說,我們日常用肥皂洗手和洗澡已經合乎清潔的需要。

  有些人會使用一些消毒劑例如火酒來清潔,其實並非必要,一來火酒對皮膚屬刺激物,過份使用可對皮膚做成傷害;二來火酒只有消毒作用,卻未必能把身體表面的多餘物帶走,所以不能代替用水沖洗。又有一些人使用磨砂潔膚用品,他們也要小心,雖然磨砂能磨走死皮,但過份使用會令皮膚變得過薄、變得敏感甚至受損。其實過猶不及,就算只是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洗得太頻密也會令皮膚乾燥,因為那層具滋潤和保護作用的油脂分泌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被洗走了。

  至於病人,礙於精神不佳、行動不便,根本不可能如常每天洗澡,或許你也正因而擔心個人的衛生。其實病人可以放心,因為醫院有空氣調節,病人在休息的狀態下應該甚少出汗;儘管因著各類病症聚集,細菌甚至惡菌必然較其他環境多,但正因如此,醫院對衛生防護的處理又是絕對地認真,所以就算病人不能履行每天洗澡的習慣,在醫護人員的料理和安排下,個人的衛生應該不成問題。

  若然病人在家中休養但不便洗澡,可以清潔外露於空氣的部份,例如洗面、洗手、洗腳以及排泄部份。若身體上有傷口,就要小心包紮好,避免觸及外物,以防細菌感染。

醫病心情:失還是得?

  三十一歲,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已在經歷事業有成又或成家立室的階段。但是,對於我來說,才是人生的真正開始……

  得悉患癌,只是短短兩個星期,縱使驚惶失惜,卻又未至於哭得呼天搶地,死去活來。因為這已是既成的事實,做甚麼也是沒辦法改變的。這是上天給我的懲罰,還是神給我的一次考驗呢?

  以往可能只懂在功名仕途上追追逐逐,在情路上兜兜轉轉,有多少時間可以真真正正的停下來,細看身邊擁有的一切?

  或許,這是一次寶貴的機會,讓我可重整一次自己的人生觀及與家人、朋友、同事、甚至和神之間的關係,反思一下前半生那些無謂的執著。

  留院期間,一向關係惡劣的家庭成員、親朋摯友、公司裏相熟與不相熟的上司與同事、院牧與義工都相繼前來探望,使我感到「人間有情」這個一直不太相信的事實!
就連俗語有云:「三九唔識七」的醫生、護士與及其他醫護人員都如親人般悉心照顧。他們不只是在打一份工,領一份薪水,而是用心的去照顧病人,把我看待成「自己的家人」一般,實在令我既感激又感動。

  這次患病,讓我深切體會到生命並非必然,能夠活著實在十分可貴,因為它可能會瞬間流逝,不動聲色。人生其實何用有這麼多不必要的執著呢?過往自己遇到挫折,總是只懂怨天尤人,鑽牛角尖,沒有試過從多種觀點和角度去分析事情,原諒與寬恕別人。現在,我學懂了多一點豁達,而且更懂愛惜生命,更懂珍惜疼愛自己的人。

  癌病復發是每一個癌症康復病人的惡夢,但事實是沒有人會知道它何時再來,所以就更應把握有限的時間,盡快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多做自己一直渴望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去尋求人生真正的意義。

  這次患病對我到底是失還是得?大概,是神給我的恩典吧!感謝祂讓我的生命可以揭開新的一頁。

醫病心情:病人應該知嗎?

  病人應該知道嗎?這不但是病者家屬常有的問題,也是我們醫療人員常遇的問題。這問題歷久常新,經常有病者家人提出,甚至「指示」不能讓病人知道病情。病人應該知嗎?我們可以斟酌,但病的事實是肯定的。

  病者家人出發點是擔心病人接受不了患病的實情,害怕病人會放棄就醫,甚至會傷害自己。但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病人因接受不了自己患病而放棄治療或傷害自己,幾乎未有發生過。病人肯看醫生,肯求醫,顯示他未有放棄。

  另一個不想讓病人知道的原因是,怕病人接受不了。但這很多時是心理學上所謂「投射」作用,事實是家人還未準備好接受實況。

  我最不贊成將病情隱瞞,以為這樣病人會好過一點,其實所隱瞞的都是一些醫學上的專有名詞,病人自己有病徵、有症狀,他們都明白自己身體狀況。試問有誰不會感受到自己患重病,欠缺的只是一些正確的醫學名詞,或是明確的病情診斷。尤其是比較年長的病人,生活閱歷豐富,不可能不知自己患病,愈年長的病人,愈容易接受自己患病,畢竟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我們又怎能瞞騙生活經驗比我們更豐富的老人家呢?

  要向病人坦白是不爭的事實,但關鍵在於表達的方式。我慣常的做法是與病人建立關係,仔細的詢問病狀,關懷和關心他的感受。待關係建立了,才慢慢解釋病情,我會循序漸進,留意病人究竟明白多少,慢慢讓他知道。因為沒有必要一下子將所有的病情、治療、風險、癒後護理等等向病人轟炸式的講述,作為「完成」自己的「責任」。

  整個過程(其中可能有多次會面),我都會採用互動形式,讓病人以自己的形式暸解。我會儘量用他們容易明白的字眼、字句,病人也許不明白甚麼是「存活率」、「復發率」,他們也許不想追問,不想尋根究底。病人不再追問,我也不再灌輸,原則是「直接問題,直接回答」,「婉轉發問,婉轉回答」。而大原則就是「一定不能說謊話,說假話」。因為一次的謊話,要用另一次謊話結束掩飾,但最後一定會被拆穿,到時醫生病人關係就完蛋了。

  作為一個腫瘤科醫生,雖然每一次讓病人知道病況,都要同時面對他們的驚愕和難過,而我自己的心,也會為他們難過。但我知道,惟有讓病人知道,才能邀請他們一同打這場硬仗,才會有機會勝利。但我會時常提醒自己,當要讓病人知道他的病情時,也要讓他們知道有希望、有關心,有人與他同行。

打開心窗:味覺旅程

  憶想起一些地方,常從味覺開始,可以舊地重遊,不在風景,而在食物。

  在個人的旅遊扎記上,留下最多筆墨與口水者,只有日本的關西。

  遊關西,最好以大阪為住棧據點,作放射式的三都遊──大阪、京都與神戶,領略城市風韻,尋覓獨特美食。

  京都的每一口空氣都透發著古雅的情味,是日本慢食文化的殿堂,全日本都在賣「懷石料理」,卻沒有比京都所炮製的,更臻不時不食的懷石文化,仿如京都的佈局,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協調,一石一流,都蘊涵著獨特的韻調,在此享用真正的懷石料理,吃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神戶以牛柳聞名,一啖千金,吃的不單是牛肉,更是牛的文化,教人想起了中國庖丁解牛的故事,每一個根節,每一片肌理,都成了味覺人生。

  大阪是日本的大廚房,美食的大舞台。關西人對飲食太講究,太熱情,次一級的食肆根本無法生存。在大阪梅田車站「阪急十七番街」十七樓有間標榜Slow Life, Slow Food的食店叫「里山の食卓」Solviva,採開放式設計,可以看到一群快樂的廚師用音樂劇的節奏感炮製美食,餐房入口處有漢字寫著「身土不二」,比喻人與土地本來就合一,生生不息,不容破壞,選取材料和烹調,都以時令為先,清淡健康,是我每次必到的地方,吃出了人間細味,快樂悠閒。

打開心窗:相遇不偶然

  星期六和朋友走在路上,遇上賣旗的人,朋友猶豫了一會,對我說:「這間賣旗的機構似乎沒聽聞過……」

  我對他說:「有空的時候,何不認識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慈善機構多一點?這對我們肯定有好處的。」

  我們處身的社會之所以如此安定和諧,實在有賴許多社會服務機構、慈善機構的默默耕耘和付出。所以,有時間的話,上網看看他們的機構介紹、服務範疇,既可增加我們對自己社會的熟悉程度,也是增廣見聞的途徑。

  譬如,由我姑母常去的老人中心,我認識到老人服務對老人家的重要性。這些老人中心的服務、活動可以令老人家的生活變得充實、心情變得開朗、身體也健康些,實在分擔了為人子女者的重擔。對於老人中心職員的細心與付出,我實在敬佩。

  對於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服務機構亦然,上網、留意新聞報道,了解一下我們社會的青少年面對甚麼問題、有甚麼困擾?服務機構會如何應付、有甚麼忠告?知道多一點,對身為家長的有很大幫助。

  當然,多認識了這些社會服務機構、慈善機構,會由關心關注引發我們的社會責任感,令我們更想回饋社會、多捐點錢、多做義工、多關心身邊人的需要,這樣,不是最好的收穫嗎?因為,施比受更有福啊!

打開心窗:一念地獄,一念天堂

  由吉隆坡乘飛機回香港,臨入閘登機才得悉航機因小故障要延遲兩個小時,乘客有失望而回的,有鼓噪而群情洶湧的,也有似乎不覺一回事而到附近閒坐的。香港人多屬頭兩類,外籍人士多屬第三類。

  未幾突聞爭執嘈吵聲,兩個大男人扭作一團正要打起來,幸好很快被人勸止分隔開,但仍以廣東粗口互相漫罵,看來似是香港人居多。據云爭吵的原因是一方怪責另一方把行李放在地上差點絆倒他,以該機場如此寬敞的面積,這理由實在牽強,看來是有人因航機誤點而心煩氣燥引致衝突的可能性較大。

  大約半個小時後,在候機室的書店又遇見其中一個男人,只見他心平氣和的在閱讀一本英文書,神態自若輕鬆,謙謙君子,和剛才的樣子判若兩人。有云「世事多奇妙,人類居其首」,人真是千變萬化,這一刻是地獄下一刻可以是天堂;剛才兇像屠夫,剎那間又立地成佛。

  想到如果不是有人勸交,口角引致動武的機會極大,除有可能流血受傷,更有可能被當地警察拘捕,控以行為不檢或傷人罪。在大馬坐牢不如香港那麼文明,只因航機誤點而差點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你說值不值得,抑或只是咎由自取。

打開心窗:為轉變找尋意義

  怎樣去應付人生的每一個改變?

  人生的階段如季節,有春、夏、秋、冬。季節是氣候的轉變,人生也有轉變。自出生以來,我們經歷各種改變:生、老、病、死,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

  從前孩子入學時,家裏的長輩會為他行「入學禮」,長大了又有「及冠禮」,表示孩子成年了。有些教會有洗禮和堅振禮,標示一個信徒的成長。學校有開學禮、畢業禮;結婚要行婚禮、生孩子彌月設薑酌等。每作一次這些儀式,表示我們的人生列車又到達另一個站。

  人生的列車不能老是停在一個站,它必須開出。一個階段結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如成年了,就不再是小孩。有些轉變,會帶來損失,或關係的破裂,叫我們不免迷惘,甚至不能接受。可是若單單為求變而轉換環境,似乎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路,但原來只是原地踏步,甚至重蹈覆轍。問題出在哪裏?

  因為我們需要為一切的改變,或人生的經歷,找尋意義。那些生命轉變的儀式,就是讓我們在轉變中,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定義,訂立新的目標,從而獲得內在的力量和學習到新的處事做人之道,面對新的開始。

  沒錯,無論遇到甚麼改變,是好是壞、是禍是福,全憑那內在的力量。那個力量的源頭,是從上面(信仰)來的,心靈裏發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