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丁心事:貼身的照料

  病房有好些病人是行動不便的,例如老人家和骨科病人,但他們精神尚算可以,飲食也算正常。要照顧他們,其中一樣必須好好處理的,就是他們的排泄──「換片」。作為學護,初接觸每樣工作都是戰戰兢兢,這個當然不例外。

  處理病人排泄物需要轉動病人的身體,整個過程需要兩個甚至更多的工作人員協力才能辦得到。我們要視乎病人的體重和病況,既要移動病人身體而又不弄痛病人,尤其是骨科病人,觸及傷處的話病人可辛苦了。這比起清潔時如何處理衛生保護問題更具挑戰。

  「換片」這工作看似微小,但老師十分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一來觀察病人的排泄物是了解病人身體狀況的重要途徑之一,就算替病人主診的醫護人員沒有親自為病人處理,有時過後都會向負責的同事詢問情況;二來替病人好好處理他們的衛生問題,病人才可以繼續舒舒服服地休養。這番教導深深刻在我心,明白了這工作的背後意義,有助我衝破各種心理障礙。

  有一次我為一位婆婆清潔時,赫然發現她的排泄物中有許多黑點,我和同學都給嚇呆了,那是血塊嗎?但為免令婆婆擔心,我倆都沒作一聲,定過神來,趕快替婆婆清理好,立刻跑到老師那裏報告。當老師聽過了我們急急的報告之後,冷靜地叫我們回去問婆婆一個問題,才再作處理。我們回去見婆婆,只見她一臉安舒的樣子,我們還未開口,她就先多謝我們剛才的照顧。我們就照老師的吩咐問她:

  「婆婆,你昨天是否吃了許多火龍果呢?」

  「對呀!是我的孫女買給我的,很好吃呢。 」

  薑,還是老的辣;經驗,還是需要一天一天的累積。

  習慣了替病人「換片」,的的確確感受到他們的需要。我明白有些病人由始至終難以接受這方面的護理協助,奈何現實叫他們不得不習慣下來。無論如何,病人能夠這樣信任我們,讓我們如此「貼身」的照料,是對我們的鼓勵和支持。

心信筆擬

親愛的孩子黃敖、黃逸:

  不知不覺媽媽已患病四年了。回想當初得悉患了癌病的時候,第一時間掛念的不是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是擔心你們還這麼年幼,倘若我的病不能治癒,誰能代替我去照顧你們呢?想到這裏,淚水就不斷湧流而出。如今回憶那刻恐懼的感覺,實在感恩今日可以撇開憂慮。

  四年前,我的生命原是危在旦夕,但主卻醫治我,讓我本來只有數個月的壽命,延長至今整整四年了,這不是祂施行醫治的奇蹟嗎?在我患病時,我們一家四口還可以多次到外地旅遊,享受天倫之樂,這不是祂豐盛的恩典嗎?另外,祂又給我額外的力量去關顧其他癌病患者,更因祂的名和祂的愛,把自己患癌的心路歷程寫下成書,祝福其他病人和為祂作見證,這不是祂的大能顯在我這卑微軟弱的人身上嗎?這一切是要讓人知曉祂是真實地活生生地顯現在我們的生命中。

  也許你們會問媽媽,為何神容許我的癌病復發呢?讓我告訴你們吧!每人一生中都要經歷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苦難,但有神的同在、應許和恩惠,那麼不論生死順逆,我們必輕然渡過。如今我要學習的是在經歷苦難時,更深體驗祂的同在和安慰,讓我這本來是自傲的人成為謙卑,學會怎樣全然倚靠祂、仰望祂。更重要的是讓那些不認識主的人因看見媽媽的見證和對主完全的信心,就回轉相信祂。

  聖經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 」意思說你們原是神賞賜給爸媽在地上暫時託管的,最終掌管你們生命的是天父。我是母親,當然愛我的兒子,但神是你們天上的父親,祂愛你們比我愛你們更深,祂看重我們,視我們為寶貝。因此,不要憂慮終有一天我會離開你們,祂比我更疼愛你們,並應許一生看顧你們。每當遇上困難時,只要用心靈誠實向祂禱告,祂必垂聽幫助,而媽媽也會在遙遠的一方為你們代求,並看著你們每天快樂地成長。

  媽媽一生感到驕傲的,是有你們這一對活寶貝,縱使你們有頑皮的時刻,但你們給我有滿足美麗的一生,感謝主把你們放在我的生命裏!最後,緊記認識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要盡心盡性盡意去愛主。每人必有一死,但我們有永生的應許,最終我們必在天國裏相遇!

永遠愛你們的媽媽
2007.6

心信筆擬

Dear思敏:

  從電子郵箱傳來了你妹妹的通知,知道你又發病,入了深切治療室,已好幾個禮拜了,到現在還沒有醒過來。電腦屏幕上簡簡單單的幾行字,卻叫我們如真實的看見你,也看見你的妹妹,和你的媽媽一樣。你們的親愛和堅強,使我感動,也讓我慚愧。

  思敏,每次見面的時候,你都會叫我Law Sir,雖然我其實並沒有教過你甚麼,因為在你加入教會不久之後,我已經轉到別的教會牧會了。但這個稱呼也代表了一種尊重。其實你發病之後,我反而從你和你們一家身上,學到不少生命的功課。

  作為病人的你,已經兩年多了,大手術動了幾次,躺在病床上的日子是以月作為單位,深切治療室和加護病房對你是平常的地方,能到普通病房已經感恩了。但這兩年多,你總是以積極、樂觀、勇敢的態度渡過,作為對每天在病床邊照顧你的母親一個最好的回報,也是對每一個關心你的朋友最大的鼓勵。

  從你妹妹給我的電郵,我看見她也學會了不少。她學會了感恩,也學會了交托。從家人和朋友的心中,當然希望你最終能痊癒過來,但結果如何?相信誰的心中也沒有把握。但你妹妹說:內心總算是平安的,至少上帝沒有在一個月之前已接走了我姐姐,我們還可以捉著她的手,跟她說話,望著她的雙眼……。看見姐姐的同事們、學生們,朋友也懷念姐姐那豁達的笑聲,和她對學生,對人的真誠,也令我想起,人生在世,甚麼也不能帶走,可以留在世間的就真的只有自己所行出來的,沒有人知道自己下一刻是怎樣。活在當下,盡心盡力的為自己,為家人、為世界而活,愛每一天,每一刻吧!

  思敏,真的希望你能夠知道,你的家人,你的妹妹,你的朋友,已經從這一趟的經歷之中,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這一切,除了是上帝的恩典之外,也是因為你那獨特的生命氣質。

  讓我重複你妹妹的話,對你,也對每一個關心你的人:沒有人知道自己下一刻是怎樣,活在當下,盡心盡力的為自己,為家人,為世界而活,愛每一天,每一刻吧!

Law Sir

心情依舊:天使的衣裳──趣談護士制服演變

  十八世紀,英國一位護士被派往戰地照顧傷兵,因著她對傷兵的關懷和安慰,深得士兵們讚賞。就算入夜,她還提著燈去視察傷兵,暗燈映照下的白衣身影,叫士兵們都認為她就像上帝派來的天使。她就是南丁格爾,「白衣天使」之美譽也自她而來。

  美譽歸美譽,實際上護士的制服不只是白色的,各國常見的還有粉藍色、粉綠色和粉紅色。而在香港的歷史上甚至出現過深藍色。

  深藍色的護士制服出現在十八世紀末,可算是本港護士的第一代制服。雖稱為制服,實際上與當期時的一般女性的唐裝便服相若,上下身都是深藍色,當時還未有護士帽。

  到了1930年代,深色的制服漸轉為白色,而下身亦由長褲改為長裙,以今日的審美角度看來,這轉變確令護士的形象鮮明兼醒目得多。不過,想像一下當年要由本地傳統兼深色的服飾換上一套全白制服,相信不論是護士還是病人,都要一段時間才適應得來。

  那時開始,護士的套裙制服設計隨著時代慢慢的轉變,大致上保留著白色的傳統,但為了方便工作,亦加了口袋,裙子也相對改短了,帽子則由長帽改為短帽。至於顏色和款式上的分別,多數用於識別職級,例如學護所穿的制服是紅色,謔稱「紅衫魚」,而高級的護士則有在帽子上加上紅帶或花紋作標記。近年基於顧及職業安全,護士可按情況自行選擇穿裙或衫褲制服;而護士帽子,現在也可選擇性配戴。儘管護士帽現在已非必須穿戴,但它總算是全世界女性護士的標誌,一些國家的護士帽設計更十分講究。以英國為例,他們的設計十分精緻高貴,戴上它就有如窈窕淑女,相信這跟他們的傳統文化不無關係。

  除了一套醒目的制服,護士身上總會掛有一件東西,小時候,我曾經猜想那是醫院送給每位護士的紀念品嗎?因為那隻護士錶總是掛在胸前,而不會戴在手上。原來護士因為常常用雙手扶抱病人,為免意外弄傷病人,或是洗手時有所不便,所以護士們多數配帶護士錶而捨手錶。另外,這件白袍裏面還有數件實用的常備法寶,包括:小剪刀、多色筆、度量衡對照表及記事簿等。你能猜到它們的用途嗎?

關心健康:身心運動掃走抑鬱

  香港有百分之八的人口患有抑鬱症,情況十分普遍卻治療不足。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去年的研究顯示,女性、長者、失業人士或長期痛症患者似乎較易罹患抑鬱。此病不但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素和生產效率,嚴重者甚至衍生自殺傾向,也間接為公共衛生開支帶來沉重負擔。

增強抵抗力 簡易「自療」法

  2006年在美國有一學術研究[註1],有趣而發人深省。實驗參與者被分為不同組別,分別閱讀令人感暢快(如:哇!我的感覺非常好!)或傷感(如:唉,我真的希望長眠不起……)的句子,及以不同速度閱讀(分別以每秒六個字或二十個字閱讀;正常情況下閱讀速度一般為每秒十二個字)。結果發現,閱讀令人感暢快句子有助產生積極和喜悅的情緒;如果閱讀速度更快,效果更為明顯。
研究者總括,當人陷入抑鬱情緒時,加快思想及腦袋「轉數」或能幫助掃走抑鬱。這顯示當你有抑鬱時,拿起一些內容輕鬆正面的雜誌、書本閱讀可能已減輕抑鬱的情緒!

  另一方面,香港人並不喜歡運動,超過一半市民在一星期內沒有做任何最少十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而曾做過劇烈運動的只有約三分之一。其實醫學上已有不少研究顯示一般休閒運動,例如慢走、游泳、園藝、騎自行車、柔軟體操等,對情緒皆有正面果效,定期帶氧及耐力訓練運動更能減少五成抑鬱情緒及改善睡眠質素。

  以上發現雖較初步,但足以顯示「心理的運動、積極正面的思想」都可能有效地針對抑鬱。當然,「身心運動」只是處理抑鬱症的其中一種方式,筆者並非建議患者只運動不求診。心理輔導、藥物治療等都是有效的良方,家庭醫生及有關專業人士的跟進實在不可或缺。

掃走康復路上的絆腳石

  治療抑鬱需要時間,過程中不少病患者都有兩大疑問,值得在這裡探討。

我應該告訴別人自己患有抑鬱症嗎?

  這問題背後反映患者一方面盼望內心景況與病患感受可得到傾訴,卻又擔心此症可能帶來的標籤效應及他人負面的眼光,以及引致家人掛心等。事實上,有不少個案顯示與家人及朋友分享病況對此症有不錯的果效,情緒亦可得到一定疏導。有些志願組織更設有病人互助小組,讓患病同路人可以互相支持和鼓勵。可是在選擇分享對象時也需謹慎:他是否一位良好的聆聽者?你為甚麼選擇向他傾訴?你放心與他訴說心底話嗎?他是否明白你的感受等等,都需要考慮。其實有適當、選擇性的社交網絡作支援是有幫助的,但對週遭的親朋好友,我們還是有保留個人空間與私隱的權利與需要。

抑鬱症會一世跟著我嗎?我有痊癒的希望嗎?

  已確診的抑鬱症患者若得不到治療,病程會持續數個月至幾年不等。但抑鬱病幾乎總可以好轉,尤以年青人而言。有數據顯示,約三份一病者於一生中只會復發一次,另三份二病者在首次患病後二至五年間發作一次。雖然只約三份一患者症狀持續或有波動,經歷社交障礙,但亦有百份之十五嚴重抑鬱病者最終走上自殺的不歸路。這顯示及時求診的重要性。

  所以,雖然醫護人員不能確保患者可必定根治,但藉著定期的診治大部份患者都可得到治癒。

  至於停藥方面,醫生需考慮不少因素,如病情嚴重程度和患病年數等,通常在抑鬱症病情緩解後可維持原藥服用若一年,一般不少於半年。若較易重複發病者需服用更長時間,平均二至五年,並遵從醫生建議作其他生活模式之調整。其實患者不用太擔心藥物服用的時間問題,因抗抑鬱藥並不會引致成癮。

  戰勝抑鬱症,是需用一點心機,加上一份堅持。抗病可以是一條不孤單、不絕望的道路,讓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成為復康更強大的動力!

註1:Pronin E, Wegner DM. Manic thinking: independent effects of thought speed and thought content on mood. Psychol Sci. 2006 Sep;17(9):807-13

醫病心情:活在當下

  06年的5月,因為感到胸口漲痛,就去看醫生,醫生叫我去睇胸肺專科。起初我以為要排很久的,原來不用排很久,很快就可以做X 光和檢查,結果是肺癌第三期尾,醫生話無得醫,唔可以做手術,唔可以電療,只可以做化療,仲話只係禁住D癌細胞,唔係有得醫。

  我只有50歲,一直以來都在工作,而且每日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忽然間話有病,而且是末期癌症,真是太過突然。記得要打第一支化療針時,病房裏面只有自己一個人,心裏感到很淒涼。後來,醫院的院牧來探我,握著我的手和我傾偈,我很感動,也因著她我信了主,成為一個基督徒。

  在化療的過程,我遇到很多和我一樣的人,他們都是憂心忡忡,愁眉苦臉,但不知怎的,我自己卻是好像沒有甚麼大病似的。其實我讀書不多,亦不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我的工作是超級市場的理貨員,是名副其實靠雙手搵食的人。

  可能是我的性格樂天,而且有了信仰,知道死亡並不是終局,所以心裏沒有了害怕,反而豁出去,而且珍惜每一天,盡量把握機會和家人相處。以前我忙於工作,很少花時間和家人相處,但如今得了癌症,不能工作,反而和家人相聚的時間
多了!

  很多人都十分害怕死亡,甚至連提也不想提。但我在接受化療時心裏覺得需要作最壞打算,並要讓家人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後事,所以便向兒子交待了心願。記得我當時跟他這樣說:「死亡就像冬天臨到一樣,遲早都會來的,現在媽媽及早預備,就像預先買件羽絨過冬,沒有甚麼大不了的。」

  由我發現有癌症至今已有一年,但身體的狀況還是可以,這是我意想不到的,也是很感恩的一件事。現在我一方面努力維持身體,另一方面儘量把握時間和家人相處,或者去做義工。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更會快樂生活。聖經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我覺得這句說話很真,也希望其他在病患中的人能勇敢面對,活在當下。

醫病心情:讓每一天成為收禮物的日子

  作為一個註冊護士,每日的工作都是重複為病人做各項的護理程序,甚至是一些人認為是「核突」的護理工作,亦要照做。可能是工作習慣了,也不覺得怎樣,只想儘快完成手上做不完的工作。

  可是,自從我的奶奶離世之後,心中對老人家的需要顯得比較敏感,對他們的護理亦特別留心。不知道這是不是心裏有一些遺憾沒有盡上最多的照顧,或是仍然對奶奶思念的原故。

  有一位我經常為她護理的婆婆,她已八十多歲,身體條件已不太好。雖然家人也經常來探望她,又買她喜歡吃的豬腸粉給她。但她總是時時嗟嘆,怨自己為何不死,留著連累兒女。而且她也抱歉,要麻煩我為她處理大小二便。每次聽她這樣嗟怨,心裏都感到不舒服。

  有一天我有機會和這個婆婆聊天,因為她感到我平常對她好,所以她對我亦很友善。在交談時我對婆婆說:「你已經把兒女養大,一生為他們付出,是一個好母親。如今兒女孝順你,你安心接受照顧吧。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死期,你為甚麼不把每一天都當為收禮物的日子,是上天賜給人的。當你的兒子買你最喜歡吃的豬腸粉給你,你就當一份禮物吧,開心地吃。不要只注視自己的問題,身體這副老機器總是有問題的,就交託俾醫生護士吧。 」就這樣我們談了大約二十分鐘,婆婆這一日的心情好像特別開朗。

  過了幾天,婆婆的女兒對我說,婆婆很多謝我,如今她開朗了很多。聽見她這樣說,我的心情也開朗起來。平時我們工作都是靠一雙手,但原來我們的口也可以護理,而且是護理人的心。

  我對婆婆說,讓每一天成為收禮物的日子,不要只注視自己的問題。這句話其實也應該對自己說,當我有工作,有機會去照顧病人,這豈不是在收禮物嗎?

打開心窗:舊物舊情

  路過都市繁盛的街道,在人多擠迫的街角,有一位老婆婆蹲在垃圾箱旁,伸手進箱中找尋報紙、鋁罐,可是,這些剛才都給另一人撿走了。婆婆在嗟嘆之餘,撿起一把破得不能再破的雨傘,左看右看,最後決定拾回家去用。

  站在一旁的一位先生看見了此情此景,他從錢包裏抽出一張二十元紙幣,遞給老婆婆說:「這給你。 」老婆婆問:「甚麼?」他答:「給你喝茶的。」老婆婆搖頭說:「不要,我不需要別人施捨。」

  這句話,讓我想起香港人自六、七十年代流傳下來,自力更生的精神。

  經過了繁盛的街道,走到一條公共屋邨,疲累的我在一眾舊式茶餐廳坐下來。環顧四周,來幫襯的都是街坊,都是這兒的熟客,餐廳老闆在親切地和街坊閒話家常。

  茶餐廳的食物價廉物美,餐廳的老闆與侍應都待街坊如家人,這種濃厚的街坊之情,同樣令人珍惜。

  今天,我們常見爭取保護有歷史價值建築物的行動,這些載有集體回憶的事物,當然值得保存;可是,更值得保存、珍惜的,是這種上一代流傳下來刻苦耐勞、自力更生、街坊鄰里間的守望之情,卻少有人再去提及、談起了。

打開心窗:生命的篇章

  每個人都可以想象自己成為一本書,不求別人完全的接受與解讀,更需要自我的創作與編寫。

  書中每一個篇章Chapter,是由不同的生活細節組成,篇章與篇章之間,有著起承轉合和種種互動關係,有的輕描淡寫,有的沈鬱猶疑。

  作為生命的主人,你可以撰寫自己的篇章,不應由別人去操控把持,儘管客觀環境未必盡如人意,自我的肯定,願景的拓立,轉化的能力,都有著很強的自主性。
有些人愛抱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隨遇是平常心,而安卻不易求,真正的情況是,隨遇而不能安。

  積極而正面的人生觀,應該有生命的藍本,包括路線圖與時間表,從容不逼,按步就班地,擬寫人生的篇章。過程中難免有不可預測的橫逆與意外,需要有人生風險管理意識,達致動態的平衡效果。

  不要讓你的生活被任何一種支柱與力量所支配,即使有退倒或橫逆,不要讓它成為趨勢和常態,在混亂的日子,更需要保持私人時間,冷靜地反省。這一頁篇章雖或褪色,要記住下一篇來得會特別精彩。

  甚麼時候是需要另起篇章,有甚麼感覺與徵兆可以佐證?

  • 當你感到不斷地重複自己
  • 沒有甚麼新的目標吸引你繼續前進
  • 發現自己走錯了原來的軌道
  • 生活中再沒有甚麼優先次序
  • 拒絕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
  • 太重視別人的評價與導向

  在篇章與篇章之間,總會寫下一個小句號。句號,意味著片刻的休止,讓人重新釐清自己的需求,價值與目的。

打開心窗:「有用」與「沒用」

  年長的人常說自己沒用,病了,更覺自己沒用。

  我的教會有一位姊妹,年紀不小,卻十分活躍。常常探訪街坊,誰需要幫忙就幫忙,帶他們上教會。最近病了,身體虛弱,在家休息,好像甚麼也不能做,連教會也不能回來。我們到她家裏去探訪,她很開心,面帶著笑容,和我們一起讀經、禱告、說話。

  有一天,收到消息,她在家裏跌倒,腿骨斷了,送入醫院療養。我去探訪她。她卧在床上,愁容滿面。她一見到我,就說自己沒用。

  一個人年長了,體力會不如前。病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從前能做的事也做不來,更需要別人照顧自己,就覺得自己沒用。我對這位姊妹說,不要說自己沒用。有用,沒有,用的都是主的恩典,不是自己的力量。年輕時,或沒病的時候,主的恩典夠我們做很多事,幫助別人。身體軟弱了,或無論任何境況,主的恩典總是夠用的。

  那位姊妹聽到我不住對她說「不要說自己沒用,要說主的恩典夠用」,她再度露出笑容,跟著我說主恩夠用。

  主耶穌的恩典為誰用?夠誰用?祂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聖經哥林多後書12:9)我們力強之時,或者沒有想過要靠上帝的恩典才可以支持下去,直至我們知道自己有軟弱,需要上帝靠助。

  覺得自己「無用」,正是主的恩典「有用」的時候。怎樣去支取這恩典?可以向主耶穌禱告,祂的能力就臨到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