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港大、中大和嶺大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於去年(2024)進行了一項關於中小學生對「生命價值感」的研究。報告顯示,學生對「活在世上很有價值」的認同感大幅下滑,創了自201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低;而越高年級的學生,認同感就越低,形成自殺的趨勢令人擔心。學者認為學童的情緒問題嚴重,有必要推行更切實的生命教育,但甚麼是「更切實的生命教育」?
生命源自父母,要學童培養對生命價值的認同感,父母的角色最為關鍵。據說人的痛感分為十等級,又說婦女分娩屬於最高的第十級。筆者認為每位自殺學童母親所經歷的,應是人生最痛!對比分娩的痛感反差極大,分娩當日充滿期待和喜悅,劇痛中彷彿仍透著絲絲甜蜜;而親兒自殺,只剩下無盡的絕望和哀傷。
想起一位長期關懷情緒病人的義工W女士,有次分享自己如何走出情緒低谷,非常有啟發性。W少年時與家人移居北美,成長後隻身回港工作,隨後戀愛結婚,就此落地生根,與原生家庭則日漸疏離。婚後三年,發現丈夫有婚外情,雖然嘗試極力挽回,可惜婚姻最終破裂。在分居期間,W經常失眠,心情鬱結,精神渙散,易哭易怒,多次出現自殺念頭,她意識到自己情緒已瀕臨崩潰邊緣,但始終未有向家人求助,也沒有透露已經婚變。
直到有天她突然接到久未聯絡母親的來電,哽咽地問她生活出了甚麼亂子,說她的老朋友在一間快餐店遇上她,當時W獨坐一隅發呆,低頭對著桌上的食物默默垂淚,卻沒有進食,也沒有抹去臉上淚痕。這位阿姨並未貿然上前唐突相認,但始終放心不下,毅然致電W母親,告知所見。
自這次真情對話以後,W驚覺到母親無論在天涯海角,仍會牽掛著她,若然她就此輕生,母親餘生的快樂都會被奪去。這讓她重新定義自己,下決心尋求醫治,慢慢重建自我的生命價值,最終走出陰霾。W慶幸母親及時來電,也感激當日那位阿姨的關注。復原後W又經常參與義工服務,回饋社會。
血濃於水,舐犢情深,親人之間的情緒恆常互動,環環緊扣,息息相關。至親中若有人自殺,家庭氛圍必然驟變,各人悲慟難平,常懷憂慽,甚或會感到愧疚、羞恥、乃至憤怒!負能量讓情緒復原變成漫漫長路,比肉體病癒更難預期。統計數字顯示,這等家庭成員往後自殺的機率特別高,儼然被埋下了魔咒,甚至是終身的夢魘。
情緒病成因複雜,在紛擾不安、壓力重重的世代,越來越普遍,但藥物治療不易到位,常說「心病還需心藥醫」,親人朋友更勝醫生,主動的關懷,就是一服心藥。生命最基本的價值是去愛與被愛,疏離的關係可以重建,有生命就有改寫的可能。W常感歎:「要把你的想法和愛說出來,否則,作為家人就難免在追悔中度日。」更切實的生命教育,必須家庭的參與。
「被一個人深深地愛著將給你力量,深深地愛著一個人將給你勇氣。」——宮崎駿